浙江省杭州市201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2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所有答案都必须坐在答题卷 一、 基础知识应用(3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亵渎(xiâ) 禁锢(jìn) 枘凿(ruì) 恪尽职守(kâ) B.挑衅(xìn) 哺乳(pǔ) 文绉绉(zhōu) 惟妙惟肖(xiào) C.教诲(huì) 粗犷(kuàng)佝偻(gōu ) 强聒不舍(guā) D.脸颊(jiá) 骈进(bìng) 强迫(qiǎng) 成吉思汗(hán)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3分 ) A.庸碌 骸骨 迷留之际 一代天骄 B.繁衍 阴诲 无与伦比 意气风发 C.睿智 阔绰 温声细语 黎名百姓 D.浩瀚 无垠 断章取义 歇斯底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李克强在报告中同时强调,地方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利,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
B. 在刚结束的国王对阵湖人的比赛中,湖人队普莱斯在第一节开局时像巅峰时期的科比附体一 样,单节得到14分,让对位的韦斯特布鲁克显得相形见绌。
C. 有些人对骑自行车带人之类的事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样既方便了自己,也没有妨碍别人。
D. 一时间,“冰桶挑战”像是跨越太平洋的一阵风,席卷中国两岸三地。这种不拘一格的慈善事业的推行方式变得非常火爆。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是其中的几篇。 B.《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作者是西汉时的刘向所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C.《变色龙》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契诃夫,他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D.《杨修之死》节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故事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尽管美国总是自诩为最尊重的国家,但是美国一再出现的严重违反的丑行却在国家社会上一致声讨。
B.近些年来,不仅国内一些企业家开始投资民办教育,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而且国外教育机构也纷纷抢占我国教育市场。
C.只有对核电池的回收、流通和制造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这一具有美好未来的能源才能用于现实生活。 D. 央视春晚发布官方微博:“2015年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权威敲定版节目单今夜出炉!节目单如有变化,以除夕当天直播为准。”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四小题)(4分)
①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②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__ 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1 / 7
③四面边声连角起,____ _, _____ 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 _,_____ ___。(诸葛亮《出师表》)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安全感,倒不如说囤的是生活必需品。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点。 (1)这段文字在标点使用、用词得体、语言结构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
① ② ③ (2)结合文章内容,给“海囤族”下个定义。 8.综合性学习(11分)
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同学拥有了手机。这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思考。为此,某校学生会成员就中小学生使用手机问题展开调查。
请你根据他们这次调查活动中获得的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资料一〗漫画:
〖资料二〗某媒体报道:一家人聚餐,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聊聊天,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受到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了席。对此,有网友调侃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资料三〗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游志鹏说,孩子们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眼睛得不到休息,睫状体长期处于痉挛状态,对眼球发育会产生影响,容易造成近视;经常盯着电子屏幕,长时间不眨眼,孩子容易患上干眼症;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对孩子身体也很不利。
--摘自2013年6月5日《中国青年报》
〖资料四〗大部分中学生把手机当成能收发信息、能玩游戏、能上网,还可以听歌曲、收发图片的\"迷你\"电脑,由此带来一些弊端是:很多同学都对短信息上瘾,把各式各样的短信发来发去,甚至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的消息。有些同学甚至把手机带进考场,利用手机短消息来作弊。部分控制力不强的中小学生沉迷于手机黄色信息。
--摘自海口市琼山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报告《手机对青少年的危害》 (1)阅读上述四则资料,你认为中小学生过多使用手机有哪些弊端?请概括出三点。(3分) (2)中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寒色》,按要求完成9——12题
寒色
2 / 7
龙应台
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②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③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④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⑤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⑥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⑦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⑧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本文有删节)
9.作者写了那几个阶段的家?作者分别又有怎样的感悟?(3分)
10.文中在①②⑥段多次写到“栀子花”,请简析它们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6分) 1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2)“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墙,是暂时的。”
12.作者在最后一段说,“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3——16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3 / 7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 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 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13.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4.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5.下列关于“阅历”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说明理由(4分)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方法就是读书。 16.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3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7——21题(15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⑥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4 / 7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①矫厉:振奋。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④治第:建府宅。⑤逸老:安享晚年。⑥形骸:形体、身体。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每感激论天下事(慷慨激昂) B.吾今年逾六十(超过) ... C.乃谋治第树园圃(树木) D.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担心) ..18.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 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
B.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树园圃,为逸老⑤地。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 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译文:
(2)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译文:
2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答: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1——22题。(5分)
山 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 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21.发挥想象,描绘“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所呈现的画面。(2分)
22.有关雨的诗很多,而这首诗写雨比较独特,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40分)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己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粗給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读了这则故事,也许你会对那位老人的宽容、和蔼以及爱心深深感动,也许你会为游客的粗心而深表遗憾。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除诗歌,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5 / 7
2015年中考模拟试卷语文参及评分标准
一、
1——5 ADDAB
6、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⑤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1)①“囤的标准只有一个,”这句话中的逗号改冒号; ②“极点”改为“极致”
③“与其说他们囤的是安全感,倒不如说囤的是生活必需品。”改为“与其说他们囤
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他们囤的是安全感。” (2)“海囤族”是指为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以便宜为标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的群体。 8、(1)①过多使用手机,减少了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甚至会疏远亲情,容易使人孤僻、封闭。②过多使用手机,有害身体健康。③不正确地使用手机,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本题的三点也可以概括为:①减少了人们现实中交流沟通的机会.②疏远了亲情。⑧对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共3分)
(2)答案开放。视是否言之成理、表达是否通顺,酌情计分。(3分) 二、
9、①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②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10、第1处写栀子花香清幽宜人(1分),表现在家中“被人呵护”的儿女安适愉悦的心情(1分)。第2处写黄昏中栀子花的冷清(1分),衬托家中“一个一个走掉后”的父母的孤独寂寞和内心的凄苦(1分)。第3处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写记忆中的栀子花香(1分),表现“有了儿女”的父母的满足幸福之情和对儿时的家的深深怀恋(答出任一点都可得1分)。 11、(1)形象生动地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画面,进一步写出了“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2)表面写落脚的家在不停地变动,暗指情感的基础不稳定:不仅家在变动,而且彼此
的情感有可能变质,所以情感的家也可能是暂时的。
12、①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文章第五段和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变化,由获得父母之爱的子女,变成给予子女爱的父母,身份变了,但亲情没变,一以贯之,强调亲情的永恒。②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文章通过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两组对比,旨在强调家的美好与易碎的特点。家是美好而易碎的,但亲情却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珍视亲情,与亲人和谐相处,在接受亲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勇于向亲人表达我们的爱。
(4分。此题要围绕“家”与“永恒”的关系来探究,每答对一点得2分) 13、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2分)二者不可偏废。(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4、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充当论据。
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5、(1)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
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2)丰富阅历最便捷的方法是读书,而不是唯一的方法。
6 / 7
16、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
阅历,提高能力。 17、C 18、AC 19、(1)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
(2)他死后,羌族首领几百人,为他恸哭如推动父亲,斋戒三天才离去。
20、①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②把衣食施舍给别人,设立义庄赡养族人;③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④生活节俭。 【附译文】
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
(范仲淹)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来赡养族人。他做杭州知府的时候,家中的晚辈就知道他有退隐的理想,趁着空闲的时候请求在洛阳建住宅,栽种树木花圃,作为他安享晚年的地方。范仲淹说“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我现在超过六十风度,生命将没有几年了,竟然考虑建住宅种植园中的树木,但肯定住不上了。我所担心的是在高位上很难退下来,而不是退下来没有住的地方„„”
等到他死后,谥号文正。安葬以后,皇帝亲手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褒贤之碑”。范仲淹为政主张忠厚,所到之处皆有恩义。他死后,羌族首领几百人,为他恸哭如推动父亲,斋戒三天才离去。
2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22、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作者写“山雨”正面不着一字,前两句写雨前景象“星月皎洁,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后两句写雨后,溪深流急和作者的感受。作者用雨前、雨后的感受侧面写出昨夜他山下了一场阵雨。表达了作者的惊异之情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