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2高三生物复习课时训练: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

2012高三生物复习课时训练: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解析: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否则误差较大。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高等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只能大体反映种群数量变化,故D项的说法不准确。

答案:C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砍伐森林与封山育林都会发生群落演替 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为树林 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

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砍伐森林会使森林群落逐渐退化,封山育林会使森林群落得以养护,结构逐渐复杂,可见人类活动会改变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成树林。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次生演替。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B

4.(2011·辽宁大连)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在题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种群之间资源交叉不多,所以种间斗争不激烈,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交叉重合很多,所以种间竞争激烈。

答案:A

5.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Ⅱ曲线,出生率如图中Ⅰ曲线,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

A.a B.b C.c D.d

解析:题图中曲线Ⅰ、Ⅱ分别代表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

答案:C

6.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解析:若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增长率最快,在t4之前防治最好。t3~t5时间内甲为负增长,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t1~t2时间内甲种群增长率增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甲、乙两种群若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弱→强,导致甲出现负增长。

答案:B

7.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解析:从题图中看出,蝌蚪越多,变态所需时间越长,可能是食物短缺。达到160只时,蝌蚪达不到变态所需最小质量,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D项正确。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B、C两项错误。题图没有显示食物与蝌蚪存活率的关系,A项错误。

答案:D

8.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为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 B.温度为35 ℃时,相对湿度90%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

解析:根据题中曲线可知,温度为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广,因为蝗虫数量可一直保持较多;温度为35 ℃时,相对湿度95%更有利蝗虫的生存;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温度主要影响蝗虫体内酶的活性,而湿度主要影响蝗虫的产卵等生命活动。

答案:C

9.某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学生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三种生

物在浸出液中数量增减情况综合为下表:

实验材料 生物数量(个/mL) 1d 枯草杆菌 大草履虫 双小核草履虫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二者为种内斗争关系

B.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天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不一定继续增加

C.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

D.将该烧杯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烧杯内的生物数量可长期保持稳定 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个物种,二者关系为种间斗争,A项错误。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随着枯草杆菌减少,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可能会减少或保持数目暂时不变,B项正确。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枯草杆菌大部分能量通过细胞呼吸消耗了,只有少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C项错误。烧杯中的有机物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不能长期保持稳定,D项错误。

答案:B

10.如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下列对图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2d 180 — — 3d 160 60 — 4d 140 70 — 5d 160 80 — 6d 180 60 20 7d 160 50 40 8d 140 40 60 9d 50 20 80 60 10 100 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

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逐渐增多 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

解析:该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影响垂直结构的因素不只是温度,还有湿度、风力、光照等;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不只是阳光,还有地形的起伏和湿度的大小等,从题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结构具有相似性;从山顶到山麓、从极地到山体基带构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逐渐增多。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20分)下图甲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图乙是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可知:1953年我国人口属于______型,可看出计划生育初见成效是______年。

(2)人口也可以当做一个种群来看待。但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不能当做一个种群,请根据种群的概念,分析其原因。

(3)分析图乙,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a~c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______。

(4)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没有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请根据你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1953年幼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属于增长型。到1982年,幼龄人口比例减少明显,可见,计划生育初见成效。

(2)一个班的学生不具备种群的特征,如出生率与死亡率、年龄组成等,不能当做一个种群。

(3)a~c为“J”型曲线,其条件是理想环境、无环境阻力。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

(4)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没有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可能是不适应环境被淘汰,也可能生活条件优越呈“J”型增长。

答案:(1)增长 1982

(2)学校不是一个自然地域;一个班的学生不包括各个段的年龄组成。 (3)食物充足,天敌较少(或理想环境、无环境阻力) 0 (4)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或适应环境只表现出“J”型增长曲线)

12.(20分)某同学暑假放假期间,从事大豆田间管理,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

(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大豆的数量,那么他应该________。 A.一棵一棵去数进行比较

B.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种群密度 D.用调查法统计出往年数量进行比较

(2)若大豆田中有某种害虫,为降低其种群密度,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________。 A.一个一个去捉 B.喷洒农药

C.释放一种特定激素诱捕 D.从外地引入该害虫的天敌

(3)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在短期内,该昆虫会呈________增长,最终将呈________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豆与大豆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________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________,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

解析:(1)植物种群数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

(2)害虫防治一般用生物方法,激素诱捕快而简便,还不会影响当地环境。

(3)生物入侵后种群数量一般先呈“J”型增长,但由于环境压力,最终会呈“S”型增长。

(4)人类调节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弃耕农田发生次生演替,把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演替成为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答案:(1)B (2)C

(3)“J”型 “S”型 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天敌增多 (4)竞争 使能量持续有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5)次生 增加 增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