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党校学报》#$$#年第%期)
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林
星
内容提要:妇女史是发展中的一个新学科。中国妇女史研究在&$年代后获得空前的发展,发表文章过千篇,专著与教材上百种。在理论思考上做了一定探索。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近代中图分类号:’$%
中国妇女史
概况
(#$$#)文章编号:\"$$&—)$&&$%—$$!\"—$)
文献标识码:(
妇女史源于#$世纪!$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它伴
随着*$、!$年代欧美妇女运动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至今已走过了#$年的发展路程,目前仍属于一个发展中的新学科。本文拟对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加以考察。
一、妇女史研究概况
我国真正把妇女史作为一门的、专门性学
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中科研究是在&$年代以后,
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加强,妇女史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妇女理论研究机构或学会组织纷纷成立,并出版了专门杂志。如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郑州大学女性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妇女历
已招收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从\年起,
届女性学方向的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云南社科院妇女研究中心,四川东华综合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等。美国有海外中华妇女学会,成员主要是华人学者。日本有中国女性史研究会.有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两性与社会研究室等。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有《妇女研究论丛》,北大
《北大妇女研究动态》妇女中心有。中国人民大学报
刊资料复印中心还专门编印了《妇女研究》,成为广
《中国女性史大妇女理论工作者的必备资料。日本有
《妇女研究通讯》《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研究》、有、
《妇女与两性学刊》究》、,以及专门的女性学丛书。第二,以妇女史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不断召开。\年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举办了
天津妇女问题首届国际研讨会。\年举办第二届。
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于\年召开了“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研讨班。全国妇联于\年第四次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全国妇联于
“中国妇女/$年理论研讨会”。在天津\年举办了
举办了两次妇女史读书班,在北京举办了妇女学科及课程建设首届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学术界的相互访问、讲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交换图书资料、合作项目十分频繁。国外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近年也十分活跃。!
第三,妇女史研究开始以一个崭新的存在的学科面目出现。开始从更广阔的领域探讨妇女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妇女史的学科建设。
第四,以女性为主力的研究队伍已基本形成。逐渐发展起一支以高校、社科研究系统、妇联为主体的包括男性学者在内的妇女研究队伍。
第五,在妇女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史料的发掘利用上都有大的进步。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法律、道德、宗教、文学、教育、人口、婚姻家庭等广泛的领域。
二、近代妇女史研究成果
近#$年来,有关近代妇女史的文章已发表逾千篇,出版的专门著作和教材有上百种。另有一些著述或论文专集,虽然不是专门的中国近代妇女史论著,但书中有专门章节或较大篇幅也涉及中国近代妇女史问题。这些成果可大致分为)类。
!\"
#$收集整理以及公开出版的妇女史资料
各地妇联先后编辑了数十种不定期的妇运史资
》《广《广东妇女运动史资料(#%\"&’#%\"!)、料集,如
》《湖北妇、东妇女运动历史资料选编(#%\"!’#%(!)
《湖南妇运史料汇编》《河南妇运史资运史资料》、、
《河南省妇运史资料选编》《河北妇运史资料选料》、、辑》等。各省市妇联先后整理了女烈士英名录或女烈
还编写了&*份大事士传记,大约有&)余种。此外,
记,其中有()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大事记。但均为内部出版物,未能公开出版,使这批成果的利用大受。
公开出版的一批妇运史研究资料和文献主要《、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人
《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民出版社#%++年+月版;
,人民出版社#%++年女问题文选#%(+’#%+!》
《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月版;年(月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妇女出版%)年代初,
社推出的三册《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
,#%(!’#%&.-、,#%&.’#%&%-,基本上构成了#%\"!-、
!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系列资料。此外,#%!.年,美国李又宁教授和张玉法教授主
《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下册编的#+&\"’#%##》
由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后李又宁教授又编
《近代中华妇女自叙诗文选》(台北辑出版了第一辑
“法务部调查。的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年)
《妇女运动原始文件汇编》局”还编辑出版了第
一辑。但总的来说,妇女史史料的挖掘、搜集、整理,仍然远落后于研究的发展和要求。
关于妇女人物的专题史料或传记\"、
近代妇女人物的研究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诸多传记、回忆录、史料集相继问世。主要是关于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中国新民主主义中的妇女领袖、知名人士及英雄人物等的研究,如秋瑾、唐群英、徐宗汉、何香凝、宋庆龄、蔡畅、向警
《秋瑾予、邓颖超、康克清、史良、雷洁琼等。成果有:
《秋瑾年谱》《秋瑾评传》《向警予传》《向警予集》、、、、
《蔡畅传》《邓颖超与天津早期妇女运动》文集》、、、
《邓颖超传》《宋庆龄传》《宋庆龄辞典》、、及其选集、年谱、纪念集,等等。其次是对统治阶级人物慈禧太后、珍妃以及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时期的著名女性,如洪宣娇、傅善祥等的研究。还有学者也关注到了赛金花、小凤仙、单士厘、刘瑞芬等或风云一时,或在某一方面有较大影响的人物。
《中此外,还有一些集体传记性质的出版物,如
(一)》《湖南妇女英烈传》《长征女战国妇女领袖传、、
《红军女英雄传》士传》、等,成果丰硕。但也必须看到,
对妇女人物的研究现在仍处于开拓时期,也存在着不足,如对各个阶层各方面的妇女人物关注不平衡,一些著名妇女人物也需要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她们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
有关妇女史的主要专著(、
妇运史仍然是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的重头戏。代
《中国妇女运表作有由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撰写的
》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年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版,刘巨才的,中国妇女出版
社#%+%年!月版。以及任芬、郭桂兰、吕美颐、陈晓华和计荣等人编著的多种中国妇女运动史。\"
在妇女社会生活方面有:吕美颐、郑永福合著的《中国近代妇女生活》是第一部近代妇女生活史
《天足篇》《服饰篇》《婚嫁篇》方面的专著。该书分、、、
《宗教篇》《城市妇女篇》《女工篇》《农妇篇》、、、等,资料丰富,注重计量分析,书中有.)余个图表,如近代农村妇女的结婚年龄、夫妇年龄差数、农村婴儿成活
《女性与率、农村妇女田间劳动量等。#罗苏文撰写的
近代中国社会》,从中国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商业文明过渡以及工业化的起步这个文化背景出发,考察了近代中国都市、城镇和乡村女性群体的变化,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此外,还有马庚存的《中国近代妇女
%
史》。仅上海就出版了关于社会最底层的娼+)年代,
《旧上海娼妓秘史》妓群体的两本专著。孙国群的,以
大量的史实揭露了把女性作为供男性消遣的性奴隶的娼妓制度的罪恶,为上海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
《上海娼妓改造史话》视角&。杨洁曾和贺宛男合著的
则记载了上海妇女教养所对妓女进行教育改造的艰’
难历程,总结了历史经验。苏智良根据中日两国档案文献和广泛实地调查得到的丰富史料,写了《研究》,以大量的史实揭露了日军对妇女进行惨无人
(中道的性奴役的野蛮行径,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半边天”《中国二十世纪女性央电视台栏目也制作了
史》系列电视片。一些社会史著作已经把妇女作为性
《清人别群体纳入近代社会史研究。冯尔康、常建华的
社会生活》,在婚姻及妇女、儿童与老人等章节中融入
《中国近代社会史》了晚清妇女生活;乔志强主编的和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涉及了婚姻、娼妓、缠足、溺女等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巨大,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之一。丛书中几部著作都以专
,+*《教教育与门篇幅介绍了近代女子教育的情况。
-+*
中国社会》丛书也阐述了教会的女子教育。关于教会的女子大学研究还有《中国教会大学史#+.)’
!\"#\"。!几部留学生史都涉及或以专门章节论述了#$%&》
$\"!
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专门的女子留学史著女子留学。
%\"
作。!
一批研究近代妇女史的文章问世’、
近年来,研究妇女史的论文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的研究。仅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年的不完全检索就有’&余篇。涉及近代妇女运动和近代妇女人物方面、近代妇女思想研究方面、近代妇女教育及文化研究方面、妇女社会生活方面等。
三、理论上的探索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站在研究前沿的学者已敏锐地意识到妇女史研究要上一个新台阶,亟待突破理论上的薄弱。诸如如何确定妇女史的内涵和特征,如何建立科学的中国妇女史研究理论框架,如何评价和借鉴吸收西方的女性主义及其“女性主义史观”,如何进行妇女史的学科建设,把妇女史研究向理论化和本土化推进等等。
“中国妇女%&妇女研究和学科建设成为#$$$年
年理论研讨会”上讨论的一个重要专题,会上提出了
(#)文化研究将受到妇女史学未来研究的三个趋势:
())更多的社会科学方法将被用于妇女研究;重视;
&\"(\")为当代人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张一兵《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及妇女学框架之我见》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相对的特定的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中国的妇女研究经过了长时期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探索
妇女学走到今天*已经到了进行学科建设的阶段了。
是跨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从性别视角建立起来
’\"
的边缘性综合学科。!
刘志琴在《当代妇女史研究的理论误区》中指出,妇女史的研究要上新台阶,必须要改变理论滞后这一重要环节,这首先要正视既往研究中的理论误区。一、以史代替妇女史的误区虽然有所改变,但未得到真正的清理和调整,仍影响资料的发掘与
以精英史取代妇女的大众整理+缺少理论资源。二、
史,眼界偏狭,难以把握妇女史的全部信息。三、以观念史代替妇女的社会史,忽视了经济、政治、生活方
(\"
式和社会时尚对不同阶层妇女影响的综合研究。!
《妇女史研究:“缺席”“在杜芳琴女性意识的与
》场”,追溯探讨了妇女史研究与女性意识的互动关系,探讨、解析、阐释历史上性别关系和性别结构及女性在其中的生存状态,公正地评价了妇女在历史
)\"
上的贡献。!
《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桑兵提出了今日的
女性观与昨日的女性观、男性的女性观与女性的女性
观、上流的女性观与下层的女性观、本土的女性观与
+*
外来的女性观等一系列值得研究者深思的问题。!
《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本土化探索》杜芳琴、蔡一平
指出:西方妇女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从开始的“添加历史”*发展到将社会性别作为历史分析的核心范畴*
“差别与多元社会身份认同”进而出现了概念。我们需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国
外的概念范畴*再根据中国历史上妇女的具体经历和两性关系的实际特点*确定自己的理论概念、范畴和
,*
方法。!
胡传荣《对我国妇女研究存在不足的一点看法》则认为,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常常以西方主流社会女权为参照点,不仅使其在解释与之在社会文化方面具有很大差异的中国的现实时勉为其难,而且使研究呈现出脱离社会宏观环境、缺乏深层次开掘的不良特征。当前,西方的妇女研究已经注意到性别观点与阶级、民族、种族等范畴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我国对此还了解甚少,更没有通过借鉴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出一套合乎我国社会和妇女发展现实的概念和理论,以至给人留下妇女研究倡导男女对立、使妇女脱离社会发展现实的负面印象,更难以为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历程的主流社会所认
-*
可。!
改革开放以来*在妇女研究背景下的妇女史研究
“接轨”特别注意与国际妇女学和妇女史最新动态的*
以推动我国的妇女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年*在天
“妇女史学科津由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办的
建设读书研讨班”*紧紧围绕着妇女学和妇女史学科建设、妇女史理论方法和如何将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方法、经验运用于中国的研究实践这三个要点开展研讨。会上认为,当今的妇女史研究*如果脱离国际妇女学科发展的大背景*单纯把它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甚至仅把妇女史视为社会史的一支)*无疑是一种视野和方法上的缺憾。妇女学学科建设*就是要在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内建立妇女和性别研究的学术研究*系统地开设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课程*培养从事这一领域研究、教学和全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通过历史读物的普及,影响社会上男女的性
#*《中国妇女史学科化建在会上,杜芳琴等人的别观。!
设的理论思考》*从社会性别角度探讨妇女史理论,对中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形成、构造及妇女在其中身份地位的复杂性做了揭示。
总的来讲,妇女史的理论思考仍然比较欠缺,学科体系还未在理论界取得共识。有必要进行理论和方
!\"
法的探索、引进借鉴和本土化工作,促进妇女史学科的建设。
四、问题和不足从研究领域看,应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对不同时代、地域、阶层、民族的妇女进行具体分析。妇女对于经济活动的实际参与程度比起政治、军事方面更为深广,但对此研究较少,从而影响了对妇女社会生活与社会地位的总体考察与评价。在群体研究上,对下层妇女考察不多,区域妇女史的研究也仅限于几
谱牒、帐个地方。如果多注意挖掘地方史料#方志、
本、笔记、碑铭等$,并且对原有资料进一步加以利用,应有新的突破。个体研究方面,目前也仅限于少数杰出人物,重大突破不多。对于近代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很少有人研究。以后一方面应研究更多的女性人物,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史的角度,对下层个体妇女进行个案研究和微观分析,以小见大。
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看,还不够多样化。近年来开始引入口述方法研究妇女史。在李小江的主持下,
“’(世部分从事妇女研究的学者,从%&&’年起启动
纪中国妇女口述史”的研究项目,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被更多地用于妇女史研究。例如,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家庭功能理论、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心理学的意识与潜意识原理、语言人类学的话语和权力概念以及统计学的计量方法,促进近代妇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从研究的目的看,将更加注意为当代人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妇女的一切无不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研究
不仅要看到当代妇当代特别是’%世纪的妇女问题,
女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条件下生存、发展,要看到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的现状与未来的中国和中国妇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妇女是从什么样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中走过来的。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虽然起步不久,但方兴未艾,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在主流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既是学科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对美国学者近年来研会科学院出版社%&&)年。定宜庄
《中国史研究动态》’(((年第’究中国社会史的回顾》,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妇运史研究述\"#丁卫平
《长白学刊》评》,%&&&年第%期*《中国近代妇女生活》郑永福,河南人民出版$吕美颐、
社%&&(年!月版*
《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罗苏文
%&&+年版。
《中国近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马庚存%&&%年版*《旧上海娼妓秘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孙国群%&))年版。
《上海娼妓改造史话》贺宛男,上海三联书店,(杨洁曾、
%&))年版。
《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苏智良%&&&年版。
《中国近代社会史》《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乔志强,+*
人民出版社%&&)年版。等主编,人民出版社%&&’年版;《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田正平主编,广东教育出-+*
版社%&&+年版。
《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吴梓明主编,福建教育.+*
出版社,%&&+版。
《中国教会大学史%),(-%&,(》.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年版。
《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0李喜所+*
《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王奇生,湖北教育出%&&’年版;
《中国留学史萃》留学生丛书编委会,友版社%&&’年版;
谊出版社%&&’年版。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1孙石月+*
年版。
《半个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妇女,(年理论研讨2+*
《浙江学刊》会”综述》0’(((年第%期。
《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及妇女学框架之我见》《学,3张一兵+*
术交流》%&&!年第’期。
《当代妇女史研究的理论误区》《妇女研究论,4刘志琴+*
丛》%&&!年第1期。《妇女史研究:“缺席”“在场”》女性意识的与,5杜芳琴+*
《妇女研究论丛》,%&&+年第\"期。
《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近代史研究》,*桑兵,6%&&+
年第1期。
《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本土化探索》《陕蔡一平,-杜芳琴、6*
西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
《对我国妇女研究存在不足的一点看法》《妇女,.胡传荣6*
研究论丛》,%&&)年第%期。
《视角转换和方法革新2赋历史研究以社会性别/蔡一平6*
《浙江学刊》————妇女史学科建设读书研讨班综述》0’(((年第%期。
注释:
《我所了解的国外中国杜芳琴!国外研究动态可参见:
《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妇女史研究》,天津社
(作者单位:福建党校)
责任编辑:狄
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