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园景观规划方案设计
目录
一、中国国花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 二、设计说明 三、总体鸟瞰图 四、总体平面图 五、局部效果图
中国国花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文案大全1. 项目背景
(1) 牡丹成为国花已成定局
国花乃“一国卓著之花,可以代表其国性者……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1915年版《辞源》“国花”条目)。在国势渐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国花选评成为国人共同关注的大事之一。牡丹是中国特有,深受国人喜爱的传统名花,唐宋以来,牡丹即被视为“国花”。明代,在北京极乐寺有“国花台”,上植牡丹。清朝于1903年将牡丹定为国花,颐和园的国花台至今仍保持完好。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洛阳时曾说,“牡丹是我国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牡丹自古就有品性刚毅、富贵吉祥、美满幸福、繁荣昌盛、政通人和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风范,国民心相吻合,牡丹文化也日益深入民心。也正因为如此,1994年在全国国花评选的一国两花方案,都包含牡丹。牡丹成为国花已成定局。在这一形势下,全国推动我国牡丹发展势在必行,形式呼唤“国花工程”早日立项。
(2) 牡丹是我国花卉业走向区域化发展之路,发挥比较优势的最
佳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我国农业区域化发展问题指出“要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中国花协也提出了我国花卉业走向区域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的方针。他们不仅是珍贵的育种资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在国际花卉舞台上发扬光大我国传统花卉的突破口。目前,我国牡丹的栽培面积逾10 万亩,数量500万株,品种近1000个,除海南省外,全国各省均有栽培,以山东、河南、甘肃栽培面积最大、群众基础最广泛,历史最悠久,尤其山东省近年牡丹发展势头迅速,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新品种层出不群;而以牡丹芍药协会为首的科研人员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品种,这些技术和品种都是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也正因为如此,牡丹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出口量逐年递增,市场潜力及其巨大。“独具资源、基础雄厚、特色明显、市场广阔”,就组成了我国牡丹在国际上无可比拟的优势。就像一提到荷兰就让人想到郁金香,一提到中国,人们就会想起牡丹。
牡丹的这些优势,成为我国的花卉业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和最佳的选择,促进牡丹的产业化、增加其科技含量,激励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开发、保持资源的绝对优势和垄断地位,离不开“国花工程”。
(3) 以牡丹的资源优势带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提高中国牡丹的国
际声誉和地位,统领全国乃至世界牡丹研发,离不开“国花工程”。
标准实用
文案大全我国尽管牡丹种质资源在国际上得天独厚,其他方面,我国也应而且必须在世界领先。但目前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品种花色的齐全性、奇特性等方面不及欧洲、美、日,在栽培、应用技术,包括花期调控,盆栽及切花栽培、生理生化等许多方面落后于日本,种苗品质在国际市场上毁誉参半,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展开,我国已逐渐认识到我国牡丹与国际上的差距和优势,有关牡丹产业化的工作一直在不断进行,许多相关项目缺乏一贯性、系统性,有的项目缺乏继续性、深入性,而有些生产科研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尚无人开展工作。
近年来,我国在栽培牡丹起源、演化、品种分类、种质资源普查、迁地保护、引种驯化、胚胎发育、形态解剖、花期调控及复壮技术、病虫害防治、繁衍、深加工等方面卓有成果,证实了中国栽培牡丹多元起源观点,提出了全新的品种分类系统,特别是牡丹二次开花及反季节催化技术,使牡丹在国庆及春节期间绽放,形成牡丹二次观花高潮,结束了牡丹“养花一年,观花十日”的历史,但如何提高牡丹种苗质量及种苗质量标准的制定,源远杂交不孕性的克服,如何正确认识自然界中天然杂种及种的确认等等许多方面尚无深入、持久的研究,组培快繁技术久攻不下,转基因、分子育种无从谈起,在这样的局面下急需一个龙头性的工程项目,集科研、推广、示范于一体,统领全国牡丹产业化,推动牡丹国际化,促进牡丹国际科研、技术交流。挖掘牡丹文化,使之从中国的传统名花迈入世界名花之列。因此,“国花工程”势在必行。
(4) 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国花工程”义不容辞。目前,
困扰我国花卉、苗木业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阻碍其走向国际的一大“瓶颈”,就是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及技术少之又少。充斥市场的是“洋花”、“洋技术”。一些原产我国的名花“远嫁”国外,乔装打扮后又高价返销中国,如百合、月季、菊花等等。而“国花工程”立项后,这样的情况将不会在牡丹上重演。资源是中国的,有了资源,有了“国花工程”的强大支持,就会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新品种。外国人必须向中国人支付新品种使用费后才可以开发利用。我国的国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 意义
“国花工程”的立项是我国珍贵的芍药科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及时雨”。一直以来,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一致呼吁并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我国芍药科植物资源的保护,由于没有足够经费,只能是“望山兴叹”、“望宝兴叹”,任宝贵的资源自生自灭。由于芍药植物的根大多可以加工成药材出售,每年药农滥采滥挖、一些园林部门灭绝性的引种、自然条件的劣变,使得原本就分布狭窄的芍药科植物的资源濒于灭亡。如分布于西北地区仅靠种子繁殖的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野生种群日渐稀少;分布于四川、湖北的卵叶牡丹(p.qiui)、四川牡丹(p.decomposita)、紫牡丹(p.delavayi)及大多数野生芍药种质资源等等都处于濒危状态。我国目前没有完善的资源保护法,一旦这些野生的宝贵资源灭绝,就将永远失去,不可能再生。在这种情况下,“国花工程”的及时立项,为保护这些我国特有的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金保证。
“国花工程”也将推进我国花卉育种事业迈上新台阶,长期困扰我国传统
标准实用
名花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花色多而不全的问题,可望在牡丹上有新突破。目前中国普遍栽培的牡丹品种,是由矮牡丹(paconia spontanea)、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杨山牡丹(p.ostii)等野生原种的杂交后代,其他野生原种(黄牡丹p.lutea、紫牡丹p.delavayi、金莲牡丹p.luteavar.trolliodos、银莲牡丹p.potaniniif.alba)至今没有参与到国内现有品种中,这些黄色、紫(黑紫、紫红)色、金色的野生牡丹花一直在祖国的深山老林中自生自灭。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牡丹至今没有真正的黄色、金色、黑色(黑墨色)等花色的原因。西方国家早就对这些资源垂涎三尺,18世纪以来,就以各种手段掠取,两个多世纪以来,法国、美国、日本就利用这些野生原种培育出了黄色、金色、褐色、杏黄色、墨黑色系列的品种。现在又高价返销中国。随着“国花工程”的实施,牡丹资源迁地保护和育种工作的全面展开,这一局面将彻底结束,培育出我国自己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色、金色、褐色的牡丹品种已不再是梦想,而是即将实现的现实。
牡丹周年开花,“五一”、“ 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赏牡丹也指日可待。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牡丹芍药协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已有一批牡丹在国庆长假期间,于山东菏泽赵楼牡丹园陆地开放。特别是03年国庆长假期间,700余株牡丹傲然开放,姹紫嫣红,与春季牡丹自然开放完全一样。迎来了大批旅游人参观游览,形成了一年内第二次牡丹观赏高峰,国内许多媒体争先报道。冬季催牡丹花,使之于元旦、春节开放,是中国的传统技术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国花工程”的立项,为牡丹夏季、秋季及国内其他重大节日和国事活动开放,使国人四季赏牡丹成为现实。
“国花工程”以中国传统名花——牡丹为契机,大力发展民族花卉业,将极力促进中国其他传统名花如荷花、菊、梅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国花工程”将不仅促进当前传统名花的发展和普及,激发各级、各地育种人、养花人的积极性,吸收更多的科研人员,普及养花、爱花人,加入传统花卉的科研和推广工作有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对弘扬我国传统花卉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开展“国花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据牡丹生产区花协统计,山东菏泽每年仅国内就销售牡丹种苗200多万,出口60余万株。春节期间,催花牡丹平均销售量50万盆。春季牡丹花会期间,门票收入200万元,甘肃牡丹产区兰州、榆中等地,每年出口牡丹为3000-7000株左右,每年销售牡丹为4万余株,欧洲一些公司看好中国牡丹的发展潜力,要求代理中国牡丹品种在欧洲的销售。欧美时常每年需要牡丹的数量在300万株,尽管其中大部分来自日本,但留给中国的市场空间仍大有潜力,有的公司就专门打出“中国牡丹”品牌,专门收购,销售中国牡丹。近年,俄罗斯等国也从中国购进牡丹,仅去年,就从山东菏泽购进“胡红”、“凤丹一”等四个品种,十万余株。预计全球每年牡丹市场需求量在800-1000万株。
通过“国花工程”建设,牡丹品种类型将会增加,种苗品质将会提升,我国牡丹占领国际市场的价额将会进一步加大,影响力随之增强,那么经济、社会效益必将十分可观。
二、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内容
(一)目标
建立世界唯一的迁地保护中心及育种基地,使之成为世界一流的芍药科植物资源保护、研发、育种、生产、示范中心、中华传统花卉文化挖掘、宣传中心和科普教育基地。
文案大全
标准实用
树立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国花形象和世界第一牡丹大国的地位,提升国花牡丹的整体形象,开创国花牡丹的品牌,弘扬牡丹传统文化,普及牡丹栽培应用知识,并为国人提供四季观赏牡丹、了解牡丹新品、新技术的窗口。 (二)项目内容
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文案大全
1. 世界芍药科植物迁地保护中心及育种基地:建立世界唯一的集保护和育种
为一体的科研中心,保护世界范围内芍药科植物的主要种类,并以此为育种亲本,繁育新品种、新类型。主要内容如下:
(1) 将芍药科植物33种,其中牡丹组9种,芍药组22种,北美芍药
组2种集中收集,每种视分布居群的多少、大小,引种15-50株。
(2) 对育种及科研价值较高的种类,扩繁至每种300株,其他种类扩
繁至100株。
(3) 观察每一野生种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开花及种子萌发特性,研
究其多样性及濒危性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性建议和措施,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4) 培育新品种:金色花系列品种2-3个,黄色花系列新品种1-3个,
褐色花系列新品种3-4个,黑色花系列新品种2-3个,共计8-12个。
2. 世界牡丹芍药研究中心及“中国国花园”:用于牡丹基础及应用系列研究,
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品种交换、互赠等等活动,展示最新研发成果,宣传国花形象,建立集科研、游赏、展示、科普宣教为一体的现代“中国国花园”。 建设内容如下:
(1) 科研中心:
(2) 牡丹系列研究成果展示区:展示近年来牡丹系列研究中选育的新
品种,开发出的新技术。 新品种包括:
A. 切花、盆栽新品种; B. 国庆牡丹品种 C. 秋花牡丹品种 D. 春节催化新品种 E. 新奇特花色品种 新技术包括:
A. 二次开花技术 B. 鲜花贮运保鲜技术 C. 无土栽培品种 D. 四季开花技术
E. 砧木现代化育苗技术
(3) 各地传统及名优品种展示区:集中栽种中原、西北、江南、西南
各地主要栽培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品种及解放后选育的花型、花色优美,深受百姓喜爱的品种,这一展示区也是中国国花园的主要游览、观赏区。
(4) 科普教育区:小型国花博物馆,以宣传牡丹文化、科技发展新成
果为主要内容,普及牡丹欣赏那个、栽培知识及技术。
标准实用
(5) 休憩区:供游人休息、娱乐。
(6) 宿舍区:供临时佣工及常驻人居住、生活之用。 (7) 其他:道路、围栏、门房及其他设施。
3. 品种扩繁及产业化示范基地:总结、挖掘我国传统栽培繁殖技术经验,在
此基础上去劣存优,推广新品种和新优技术,建立我国牡丹产业化生产体系、生产模式和相应配套技术措施。 工作内容如下:
(1) 繁殖“中国国花园”展示的新品种,前期重点扩繁国庆牡丹品种
及育种基地培育的新花色品种。
(2) 产业化示范:
1. 示范砧木现代化育苗技术
2. 各种新品种标准化生产、养护、管理技术 3. 示范切花生产配套技术 4. 示范苗木的标准化生产
(3) 出口种苗示范基地:
1. 出口种苗标准化、系列化生产示范
2. 出口加工基地一个,包括清洗、消毒、包装车间
4. 牡丹工作站
建立除北京、洛阳、菏泽之外的牡丹分布及主栽工作联络处,以及对取得各地最新信息工作内容如下:
(1) 普查、清理、观察、建立各工作站负责的野生牡丹数量及变化,
分布区环境(自然及人为活动)变化对野生牡丹生存的影响,新变异,新类型的出现,并及时提出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2) 掌握所在栽培区年产量、销量、品种数量及栽培面积的变化情况
及其他相关信息。
具体安排如下:
西北工作站:负责紫斑牡丹、天安牡丹、林氏牡丹及西部品种,延安地区少量中原品种;
西南工作站:负责四川牡丹及肉质花盘亚组各野生种及西南品种群(包括重庆垫江);
江南工作站:负责杨山牡丹,卵叶牡丹及江南品种群;
西藏工作站:负责分布于西藏的野生牡丹(以大花黄牡丹为主)。 “中国国花工程”由以上四大部分组成,其中“芍药科植物迁地保护及育种基地”是该项目的核心和重点,只有保护资源,继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才是牡丹发展的根本出路。
三、项目建设地点、规模及资金投入
项目建设地点、规模及资金紧紧围绕项目内容进行,根据全国牡丹资源分布情况、气候和地理差异,群众基础及科研实力,项目三个主要内容实施地点及规模,资金分配情况如下:
1. 河南豫西山区于当地海拔900-1100m处,建立总面积约100亩的迁地保护
及育种基地,具体安排见表1
2. 北京密云:建立世界牡丹芍药研究中心及“中国国花园”详见表1、表2、
表3
3. 山东菏泽市牡丹区
4. 建设总面积500亩的扩繁及产业化基地,见表4、表5
文案大全
标准实用
中国牡丹园景观规划设计 第一章 基本概论
1 . 1 地理位置:中国牡丹园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密云县西田各庄镇小水峪行政村,东南
距政府7公里,地处山前小山水河谷阶地。
1 . 2 地貌地市和地形
园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边缘,燕山南麓,地貌类型北部为燕山山脉的云香山低山、丘陵地,南部为山洪冲积扇形倾斜地。地势总的走向为北高南低,地面坡度2-5%由北向南渐缓。 1 . 3 气候条件
园区地处南温带北缘,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较短,东夏较长,冷暖干湿差异明显。四季特点: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冷暖适宜,冬季寒冷少雪。 1 . 4 土壤条件
山区近低山、丘陵处。地表部分地区有裸露基岩分布,土壤均为淋溶褐土亚类,有机质含量一般在3-5%之间;距山前1公里左右多为砾卵石及漂石出入减少,非出露地土层多在20厘米左右。
1 . 5 周围环境
园区周围群山环抱,依托山谷沟壑建坝蓄水,山溪中年不涸,绿水长流,自然植被极佳。平均海拔300米。 第二章 设计依据
2 . 1 密云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2 . 2 密云县小水峪地形图
2 . 3 关于建立世界性牡丹研究发展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 . 4 中国国花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 2 . 5 规划委托 2 . 6 现场勘查
第三章 设计文脉与理念
3 . 1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善园艺、重农桑、爱花养花,尤其钟爱牡丹。我们的
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
3 . 2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
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3 . 3 依托小水峪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创建邱园模式,具有种植资源
保存库功能的世界名园。
3 . 4 科研为其先导,以牡丹的资源优势带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提高中国牡丹的国际
声誉和地位,统领全国及全世界牡丹研发;科普为其内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提升种苗新质量,对社会开放,品种挂牌展示。
3 . 5 建设具有高品位观赏价值最佳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旅游地产的升值,向世界展
示中国牡丹在环境艺术领域的品位与价值。
第四章 总体规划布局 4. 1 设计目标 4. 1 . 1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最大程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 . 1 . 2 依据当地现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借景、借势入园,进一步丰富园区景观内容,
强化设计主题。
4. 2 园区的空间组合划分 4. 2 . 1 交通结构
文案大全
标准实用
根据园区功能要求组织四种不同速度的交通,即“快速道、慢速道(生产道)、步行道、花径”。 四种不同的速度对景观相应提供四种不同的要求:快车道两侧应注重快车的高速模糊景观的设计,其特点为:线条流畅、色彩变化丰富,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较强的动感视觉冲击力;慢车道中速景观应注重景观的统一、协调、点线面的结合;慢速步行道强调景观的序列变化,步随景移,结合空间的收合开放赋予其不同的意境;花溪小径应设计为微速及静态驻足的精致景观,其特点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制作经典、寓意深邃、耐人品味。特别要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吻合协调。
四种车道的宽度分别为6米、3米、1.1米、0.5-0.6米。 4 .2 .2 景观水体构成
中国牡丹园区处于水资源丰富的山地坡南 ,四季绿水长流。在整个园区的景观构成中做足水的文章,突出水的灵韵,达到理想的境界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园区地处山地,地形多变;理水必然整山,迭五山为骨,理九水为韵,是本规划的一大特色,前五水以湖命名,后四水以海定位;五山皆借中国五大名山之神韵,依势堆土点石而做,暗示该园内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的磅礴气势。 4 .2 .3园区绿化体系分布
结合原有绿地,根据景区需要,配植为主,实现园区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乔灌结合、立体配置、彩色绿化。
4 .2 .3 .1园区道路两侧及景观林,结合原有植物群落配植 常绿乔灌木,以实现全区四季常绿的大景观格局。
4 .2 .3 .2各园区根据牡丹种植要求,将大小灌木运用孤植、群植、列植等手法合理搭配,注意其它花卉与牡丹的花期衔接、林木的季相变化,以实现层次丰富、疏密有致、三季有花的园艺景观效果。
4 .2 .3 .3园区内通过设立花架、长廊、亭、榭、台等艺术手法,结合各景点的要求进行高植与低栽、围合与开畅、连接 与封堵、组团与点缀等相应处理,既要有色彩斑斓的丰富场面,又有空旷宜人的意境;既有繁华似锦的热烈躁动,又有曲径通幽之清雅,以实现众口皆宜、雅俗共赏的功效。 4. 3 园区布局
根据园区相应功能定位,依托道路、山体、水系、植物群落等要素,将全园划分为四区。分别是:
1) 牡丹专园区;
2) 牡丹品种汇集展示区; 3) 牡丹观赏种植区; 4) 牡丹科研工作区。
4 .3 .1牡丹专题园区。该区位于小水峪南麓,依山傍水,在原有丰富的果木丛林中,借势分成99个小区,每个小区占地15亩,各育一品性优良的牡丹品种,分别以其培育的牡丹品种命名。各小区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引山体自然之水,因地制宜组建不同的园林景观小品,各区间以园艺手法用自然林木划分和连接。 4 .3 .2牡丹品种汇集展示区位于全园中心位置,在该区建立牡丹广场,按东、南、西、北、中建成五座牡丹品种展示台,分别为中原牡丹台、西南牡丹台、西北牡丹台、国际牡丹台。 广场四角建四座牡丹亭,亭角基座迭石成台、风格各异,中心线以北廊相连;中心线以南以花架相连。南侧临水对面,依托挖湖堆土形成的人造背景山系,建两座水榭,二者在湖水的浮光掠影中遥相呼应;北侧建一大型高档半圆停车场,停车场北接快车道,南与牡丹广场相邻,水系上建三座金水桥,桥与广场入口用汉白玉精雕细刻建一牡丹牌楼,用以涤化人文景观,提升艺术档次。
文案大全
标准实用
4 .3 .3牡丹经营种植区。依其起伏之自然地形,利用理水挖土做五座牡丹山系。形成错落有致的牡丹自然群落景观。山与山之间依势秉脉,以疏林绿地过渡,溪水、小湖泊相连,形成一个苍松翠柏、花溪浅吟、鱼跃莺飞,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林园盛景。
4 .3 .4科研工作区座落在牡丹园的东侧,组建原则是满足科研功能,美化工作环境。 第五章 管理规划
一、园区建成以后,应成立园林管理小组,统一管理;
二、做好人员培训,人员思想和管理技术合格后,持证上岗;人员数量找临或招聘,尤
其注意聘请园林专家参与管理;
三、管理要从实际出发,规范化、科学化。 牡丹工作站:
(1) 站点分布如下:见表7
(2) 不设专职人员,与当地林业或农业部门合作,选派兼职人员从事以上工作,
每年每站点拨款2-3万元,开展相关工作。
四、项目已有技术支持和工作基础
国内以中国花协牡丹芍药分会成员为主的科研人员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牡丹的系统研究,从资源普查、品种分类、栽培技术、起源与分化、花期调控、催花后复壮、新品种选育、采后保鲜、二次开花生理与调控等各方面对牡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以上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国花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国花项目得以立项的前提条件。以上事实也表明,在牡丹资源保护盒利用,新品种选育及新品种开发等许多方面,我国已取得可喜成绩,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必将大有作为。 五、项目创新点
1 通过国花工程的实施,将建立世界上唯一的芍药科植物迁地保护中心,首次对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芍药科的主要种类进行集中保护、集中研究,对芍药科的起源,演化及分类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助于澄清以往研究中模糊和错误之处,有助于了解芍药科生物多样性的程度及部分濒危种趋于灭绝的原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2 国花工程展示及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尤其是国庆节前期间二次开花技术是
国内乃至国际上首创的技术。这一技术,打破了以往只能在春季牡丹自然花期于牡丹园观赏的传统,而在国庆长假期间,也能在次露天观赏牡丹,从而形成第二次观花高潮,“牡丹养花一年,观花十日”的历史被改写。 3 国花工程育种基地将培育出金色花、橙色花、褐色花及墨紫色花色系列的新品
种,从而彻底弥补我国栽培牡丹花色不全的遗憾,我国也很快结束从日本、美国进口这些花色的牡丹历史被改写。
4 国花工程将启动牡丹系列研究,推广并展示牡丹系列研究的新技术、新品种、
这在我国传统名花研究中也属首次。
六、人员安排
项目负责人:胡谨斌 王莲英
文案大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