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l卷第2期 巢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No…2 Vo1.11.2009 General Serial No.95 总第95期 《左传》“君子’’评论之文学研究 汪杏岑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在《左传》中,作者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往往以“君子””的身份频频露面,并借“君 子”之口发表评论,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本文从内容、形成原因这两个方面对 《左传》中的“君子”评论进行考察,展示了其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关键词:《左传》;“君子”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09)02~0069—04 《左传》作者借“君子”之口对历史人物或 后,而死之日各无得而闻蔫,是谁之过欤?盖史官 历史事件发表评论,其形式有两个方面:首先,文 之责也。”【・呵见,史传的任务是要通过或善或恶 中出现明确的评论者,即评论语言都是由明确的 的人物形象,给世人以借鉴。 对象发出,他们是作者所列举的古代圣贤君子, 《左传》作者也是如此,作者在写历史人物 如:“仲尼”、“周任”、“管仲”等;其次,文中没 时,往往把人物纳入道德伦理的范围。“善”与 有出现明确的评论者,即评论语言没有明确的对 “恶”是作者褒贬人物的两条最基本的准绳。 象发出,作者仅用“君子”这一宽泛的概念来代 “善”的衡量标准,在于功业的建立、符合伦 替,如“君子日”、“君子谓”、“君子以为”、“君 理道德规范以及合乎礼仪的言行与人格。“君 子是以知”、“君子以”,它们在文中分别出现48 子”评论在褒贬人物时高扬人性之善而贬斥人 次、21次、3次、9次、4次。本文仅对第二个方面 性之恶。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的子张,在 的内容并且从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自己病危时将自己的封地还给了公室,并告诫后 一、“君子”评论的内容 代要谨慎法度。他地位崇高而能坚守清贫,因此, 《左传》作者创立了“君子”评论,并通过这 君子日:“善哉。《诗》日:‘慎尔侯度,用戒虞。’ 一形式,借助“君子”之口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发 郑子张其有焉。”哝《左传・隐公四年》中,石躇 表自己的意见。其内容有两点,即:褒贬历史人 作为臣子,在位时极力谏君要早立太子以安民 物、阐述仁义礼信。 心,辞官后仍不忘国事,借助陈国的力量杀死了 (一)褒贬历史人物 骄纵、好兵且弑君自立的州吁,同时处死了“与 刘知几在《史通・人物》中日:“夫人之生 州吁游”的儿子。作者称之为“纯臣”,赞美他为 也,有贤不孝蔫。若乃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 了“义”而灭亲。君子日:“石躇,纯臣也,恶州吁 收稿日期:2009一O1—13 作者简介:汪杏岑(1983一),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 晋南北朝文学。 69 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伦理道德规范、不符合礼仪的言行与人格。“恶” 是作者极力要否定的。如《左传・庄公十四年》中 看到《左传》中“礼”与“仪”的区别。“仪”侧重 内涵。 “恶”的衡量标准在于功业的荒废,不符合 ‘的是表面上的一种仪式、形式,而“礼”侧重的是 “礼”的作用被统治者们空前强调,把它上 的蔡哀侯是的,他自处危境而嫁祸于息国, 但最终却逃不脱国破家亡的命运,君子日:“《商 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 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2]还有《左传・ 升到维护国家地位、存亡的高度上来。如《左传・ 昭公四年》:楚灵王派人向向戎、子产请教礼仪 的问题。子产认为小国应谨守其职,于是便奉献 伯、子、男会见公的礼节六种。“君子”认为,正是 襄公二十三年》中的庆氏背叛楚国,又乱杀无 辜,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君子日:“庆氏不 义,不可肆也。故《书》曰:‘违命不于常。 ’【2哒 些人的特点就是不顺从,不恭谨,为所欲为,因而 逃不脱国破家亡的命运。《左传》作者贬斥不仁 的举措,从而正确引导人应该如何立身做人。 (二)阐述仁义礼信 《左传》作者认为道德沦丧是社会的根 源,他强烈感受到了礼崩乐坏导致的政治危机、 国家衰败的现实,因此,作者通过“君子”评论在 重建道德规范上做出了种种努力,这无非是希望 天下早日安定,社会恢复到一个合理秩序。 在85则“君子”评论中,涉及到了道德伦理 规范中的1 1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称赞了颖考叔 的“孝”(隐公元年)、蔡哀侯的“恶”(庄公十四 年)、管仲的“让”(僖公十二年)、石躇的“义” (隐公四年)、楚子襄的“忠”(襄公十四年)、郑子 张的“善”(僖公二十二年)、季札的“节”(襄 公十四年)、齐晏子的“仁”(昭公三年)、子产 的“礼”(昭公十二年)、郑庄公的“正”(隐公 十年)。其中“礼”是作者所要着重强调的,据笔 者统计,在85则“君子”评论中涉及“礼”的竟 高达17则之多! 至于“礼”在《左传》中的内涵,我们要先来 看两段关于“礼”的论述。 ①“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 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 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凌虐小国。…… 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言善于 礼,不亦远乎?”《左传・昭公五年》 ②“是仪也,非礼也。……礼,上下之纪,天 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 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不亦宜乎?”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从女叔齐和子大叔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 70 由于子产的懂“礼”,并且很好地运用了“礼”, 因此,使得处于晋、楚夹缝中生存的郑国维护了 自己的地位,作者对子产给予了褒扬,”君子谓 合左师善守先代,子产善相小国。”[21同样在《左 传・昭公四年》中,叔侯批评了鲁昭公仅仅关心 外在之“仪”,而不注重内在之”礼”。因此危难 将要降到鲁国了。 “礼”还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在《左传・昭 公三年》中,作者认为公孙段是个非常骄傲的 人,但他在晋国实行了礼仪便得到了福禄,公孙 段既然如此,那么一直守礼的人们就更应该享受 到守“礼”带来的福禄了。君子日:“礼,其人之 急也乎!伯石之汰也,一为礼于晋,犹荷其禄,况 以礼终始乎?《诗》日:‘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其是之谓乎!”[2】在《左传・宣公二年》中,作者告 诉我们即使在战争中也是要守礼的,大棘之战, 宋人狂狡倒戟而救出落井的郑人,自己反而被 俘,兵戎之礼在于发扬果毅的精神,狂狡姑息了 敌人,违背了礼,被擒是理所当然的。君子日: “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 礼。杀敌为果,至果为毅。易之,戮也。”[21 从以上的各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可以 给人带来福禄也可以给人带来祸端,甚至会导致 国家的灭亡,因此,“礼”是极其重要的,它贯穿 了整部《左传》的思想,也给后人以启迪。 二、“君子”评论的形成原因 (一)叙述视角的转移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 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31 《左传》从总体上看是采用了第一人称全知视 角,这种视角的运用符合史实的实录原则,但是 缺点在于不便于站在某一观点立场上来看问题 说话。“君子”评论的出现便弥补了全知视角的 不足,《左传》中的“君子”评论是第三人称限知 视角,同时也是多元视角。 多元视角是相对于单一视角而言的,它是若 “……《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成《春 干个角色视角和叙述者在动态中的组合。多元视 角包括了视角的转移。视角的转移是指在叙事 中,由叙事者的视角转移到人物角色的视角,或 者反向转移,即由全知视角转移到限知视角,或 秋》而乱臣贼子惧。” 《左传》根据史实对《春 秋》作了大量的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们对 《春秋》中的历史获得更具体的了解,而且最重 要的是让读者了解到《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从 而使“乱臣贼子惧”。 “君子”在《左传》成书的年代里,并不是对 上层统治者的尊称。不论地位高低,只要是有德 有才者都可以称之为“君子”。“君子”的语言代 限知视角转移到全知视角。《左传》中由写人叙 事转入到“君子日”、“君子谓”,就是叙事视角 由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的转移。视角的转移能把 表象和实质分离,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 可以让读者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 的思考。 在《左传》的叙事中,作者以全知全能的眼 光关注一切,读者只能隐约地感觉到他的目光和 声音,但是在“君子”评论的部分,作者用第三人 称限知视角来补叙人物的品行,使人物的形象更 加丰满;进行议论评价,使得后人可以对历史进 行深入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解决了作为历 史学家和自我主体之间的矛盾。 (二)主体意识的觉醒 孔子作《春秋》,只是微言大义,他作为《春 秋》的叙述者一直深藏不露。而《左传》则不同, 《左传》的功能是为《春秋》作传,补缺释疑,作 者作传的目的之一即是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真 实而又清晰地展现于人们的面前,因此,《左传》 作者在详细描述事件及人物之后,便借助“君子 日”、“君子谓”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表 面上看,它只是一种引述,但实质上是作者自己 的意见,是作者借圣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君子”评论的出现是《左传》作者主体意识觉 醒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但《左传》作者并不能像《史记》的作者那 样直接站出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因为《左传》为 《春秋》的传文,作者是在作传而非作史,其劝善 惩恶的宗旨也是来自《春秋》,所以他只有借助 “君子”之口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君子”的权威性 “春秋”作为史籍的通名,早在孔子之前就 具备了特定的内涵,即劝善惩恶。孔子以“春秋” 作为书名,也是取意于此。《孟子・滕文公下》云: 表了一种权威性的评论。因此,《左传》的作者借 “君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得自己的语 言有着一种不容别人质疑的权威性。 作者以人们所推崇的“君子”来作为是非善 恶的准绳,通过“君子”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进行评价,这样,作者就可以从最高的原则上作 严肃的评论,最终是要达到“乱臣贼子惧”的目 的。 (四)记言传统与征引习惯 早在《左传》成书之前,记言传统与征引习 惯是绝大部分先秦典籍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中国 古代史官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在 《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史书 中,记言是其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 “言”记载了君臣治国之语,是先王德治言论的 载体,也是先秦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 “言”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了各个方面, 如事件、礼仪、社会风俗、时代精神等,史官记” 言”正是由于受到“记言”传统与征引习惯的影 响,所以在以史传经时往往会结合具体史事,引 用“君子”的评论或语言赋予史事或人物一种价 值判断,作者在引用“君子”话语时,既揭示了历 史,呈现主旨旨趣,而自己的是非毁誉之价 值也显而易见。 总之,《左传》“君子”评论褒贬历史人物、 阐述仁义礼信,而且在修辞艺术、抒情艺术、论断 艺术等方面也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它是《左传》 作者主体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后世的史 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是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 研究的。 71 参考文献: …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fM】 b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GENTLEMAN S CoMMENTARY ZU0ZHUAN WANG Xing—co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In zuozhua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value guidance,the author often makes art appearance by the status of” gentleman’’and makes a commentary by the name of the”gentleman”.There are tWO parts in this article:the first part is based on the content,the second part deliberates the reasons of hte form.. Key words:Zuozhuan;the gentleman S commentary 责任编辑:澍斌 (上接第57页) f81梅光迪.梅光迪文录【M1.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65. 【9】胡适嘲适日记全编(2)【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592. f101梅光迪.梅光迪文录[MI.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20. [11】胡适.逼上梁山嘲适文集(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9. [12】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8 (13】胡适瑚适日记全编(2)【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592. 【14】梅光迪.梅光迪文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29. [15】梅光迪.梅光迪文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73. [16】乐黛云.梅光迪与学衡派卟新文学史料,2007,(1). THE CHOOSE AND DEMARCAT10N ON T皿BACKGROUND OF GLOBAL CULTYRAL CONTEXT ——Discuss on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between Hu shi and Mei Guangdi FANG Xi—wen (Department of Chinese,Chaohu University,Chaohu Anhui 238000) Abstract: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origin from which“Xue heng”Section discussed with the new culture camp Was derived on hte basis of historic information,aiming at the history truth and explaining that the dispute had long been started and come to and end in Hushi’S view.To some extents,the dispute Was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different concept and value represent of an intellectual gener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global context,and cultural ideal of‘‘Xue heng”didn’t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practice. Key words:Hu shi;Mei Guangdi;Choose and demarcation 责任编辑:澍斌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