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泛泛而论,缺乏深度)

摘要: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中介语、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起重要作用,同时对语言教学实践也有深远意义。本文介绍了偏误分析的研究发展过程及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偏误分析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 中介语 语言迁移

一. 偏误分析理论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行为主义(Behaviorist Theory)在语言学中占重要地位。它强调语言是一种习惯。语言的教和学重在背诵和模仿,并力求通过重复来达到语言习惯的形成。语言学习中出现的偏误则是不容原谅的,应立即被纠正,以免对正确语言习惯的培养形成干扰。在行为主义影响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母语习惯向目标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当两种语言相似时,正迁移发生,当两种语言有差异时,负迁移出现。只要对母语和目标语进行对比,了解两种语言的作用,就可预测出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并且还可以对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的研究使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动摇。他认为人类对语言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人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偏误,正如孩童在学习母语过程中也会出错,而这些错误恰恰反映了他们掌握母语的动态发展过程。他还发现人们

这两种语言学习过程有很多雷同。科德也明确提出了偏误对语言学习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自身的一套学习系统,而偏误正是这个系统存在的表现。斯林柯也提出了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从其母语逐渐向目标语过渡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系统恰恰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标语所做出的不准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它是一套有规则且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并非我们所想的无规律的不可容忍的错误,而是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目标语规则的过程,对语言教学有重大意义。

二. 偏误产生来源

关于偏误分析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一致认同四个主要的来源。

(一) 语言的迁移作用:它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本身或母语文化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的负迁移。它源于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之间不恰当的对比。如很多学习者在发音上的错误就源于母语的干扰。

(二) 学习策略性偏误:有很大一部分偏误源于学习者在积累或运用语言规则时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如为了减少学习负担对语言规则过度概括或简化,或者当他们学到二种或多种方式均可表示同一意思时,往往不分场合都使用那种最容易记、最容易用的。

(三) 交际策略性偏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产生的偏误。如学习者只使用那些能达到主要交际作用的实词而省略虚词部分,或者在语言交际中,若词汇量不足,学习者采取造词、释义和借用等补偿策略所带来的偏误,如:不会用credibility(可信)而用truth(真

实)来替换。

(四) 诱导性偏误:有些错误是受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练习或教材编写的影响而产生的,如课上不恰当的举例,或授课时过于重视语法而忽略了语用等。

三. 偏误的分类

对偏误进行归纳分类是偏误分析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使我们对语言偏误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目标语的难点所在。根据不同的标准,语言学家对其有不同的化分。

(一) 来源:卡尔吉姆斯根据偏误的来源将其大体划分为三类。

(1) 语际迁移性偏误,此类特指母语对目标语学习所形成的干扰。

(2) 语内迁移性偏误,它特指学习者由于对所学目标语知识不足所形成的干扰或者目的语内部本身的复杂因素互相作用所造成的困扰。

(3) 诱导性偏误,它指教师或教材对目标语的语言现象讲解不够充分或讲解有误也或训练不得当所造成的。

(二) 语言学范畴:根据目标语的语言学范畴,偏误可以划分为:语音、词汇、句法、文法等方面。其中语音和句法偏误大部分可归因于母语所造成的干扰,而词汇偏误则既来源于母语也来源于目标语。文法方面的偏误指从语法上讲无任何错误但从意思上却讲不通或搭配不得当,这类偏误很常见却也很容易被忽略,。

(三) 表面结构:这类划分被教师们广泛应用但却由于过于表面化而受到语言学家们的指责。它将偏误划分为五类。

(1)省略,它指由于缺乏某种语法成分所造成的错误。这类错误是初学者易犯的,他们常常只注重表达实际内容的实词而省略了语法构成所需的虚词,如: I go shopping tomorrow 而不用 I will go shopping tomorrow 。

(2) 多余,这类偏误常常是由于对语法规则过于生搬硬套造成的。如:He doesn’t knows me .

(3)结构构词错误,它指词汇各种不同结构上的混用,如I seen her yesterday 就是过去式结构和过去分词结构的混淆造成的。

(4)语序错误,这一类偏误大多来源于母语向目标语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应翻译。如He every time comes late home.

(5)混用,它常见于当学习者头脑中有两种语法结构可表达同一意思而拿不定主意时会不自觉地各取一部分,如according to Erica’s opinion 就来源于according to Erica 和in Erica’s opinion的混用。

四 偏误分析的重大意义及对教学的启示

偏误分析是应用语言学中一个重要领域,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以及实际教学都有深远影响。科德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偏误分析的重要性:首先,教师通过偏误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领域,其次研究者可以通过它了解语言习得的过

程,最后学习者本身可以通过它来不断修正自己对于目标语规则所做出的不正确归纳与推论,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标语过渡。

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偏误分析可以有以下启示。首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是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它既来源于母语对目标语的干扰,又源于目标语言内部本身的复杂因素,还有语言学习环境、学习策略等造成的误导。学习者所产生的偏误并非不可原谅的需要立即纠正的错误,它恰恰反映了学习者从母语向目标语过渡的自然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偏误分析来系统研究总结规律,了解学习难点所在,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要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态度:在学习初级阶段,由于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规则只有一些模糊的感性认识,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此时应采取宽容态度,不必有错必纠,过多的纠正解释会干扰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的分析归纳,更不利于学习者培养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当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大体掌握但需进一步消化时,教师对于此阶段的错误不仅要纠正而且要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促进内化形成;在学习者形成了目标语规则系统的稳定阶段时还会偶尔出错,但这时学习者对此类错误可自行纠正,教师只需对个别错误点到即止,达到帮助其完善的目的。其次,要尽量避免人为干扰造成的偏误。教师在讲解上要尽量准确,从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深入浅出,还要强调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平衡发展。在教材编写上也要符合学习过渡的自然规则,要尽量避免诱导性偏误。授课时也要将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结合起来,要提供充分的语境和背境知识,重视学习过程而非结果,给学习者充足的时间和材料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整合,培养自主性学习。

研究表示,偏误分析对语言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它为研究者提供了认识语言习得过程的途径,为新的教学法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也让我们对学习者是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的角色有了重新认识。

参考书目:

Archibald, J. (1993). Language Learnability and L2 Phonology: The Acquisition of Metrical Parameter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Chomsky, Noam (1966).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In Hook, Sidney (ed.),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Corder, S.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 Robinett, B.W. & Schachter, J. (e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order, S.P.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skova, L. (1969). On Sources of Err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Robinett, B.W. & Schachter, J. (e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Flick, W.C. (1980). Error Types in Adult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Kettemann, B. & St. Clair, R.N. (eds.) New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

Fries, C.C. (1945). Teaching &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Jain, M. P. (1969). Error Analysis: Source, Cause and Significance. In Richards, J.

C. (ed.) Error Analysis: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James, C. (199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dinburgh Gat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ittlewood, W.T. (1984).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C. (1971). A 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 In Robinett, B.W. & Schachter, J. (e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Richards, J.C. & Sampson, G.P. (1974). The Study of Learner English. In Richards, J.C. (ed.), Error Analysis.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Schachter, J. & Celce-Murcia, M. (1971). Some Reservations Concerning Error Analysis.

In Robinett, B.W. & Schachter, J. (e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chachter, J. (1974). 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 In Robinett, B.W. & Schachter, J. (e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tenson, N. (1974). Induced Errors. In Robinett, B.W. & Schachter, J. (e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