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史玉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1年第04期
摘要: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化,不断的创新。为让学生适应改革,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创新意识;有效学习;途径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一般号召的“务虚”之中,恐怕再过多久,也仍是老样子。“务虚”重要,“务实”更重要,必须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这个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突出知识发生过程
“创新的基础是理解”,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理论,忽视产生结论的过程,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一种封闭的、统一模式的、以模仿为主的教学。这样给学生的是缺少能力的“死”知识,是靠模仿为主的“求同思维”——只往一个模式中套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正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结果,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创新虽有一时的灵感,但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可以让他们亲自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创造思维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日后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倾向是重视形式化、逻辑化。形式化与严密的逻辑体系是数学的重要特点,但这只不过是由其内容所决定的一个方面。其另一方面往往被忽视,这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归纳、猜想和发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比证明更重要。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直觉的、非形式化的。直觉、类比、归纳、转化、猜想和发现的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它与数学的“双基”、数学的应用都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再把教科书中的一些发生式定义、描述性定义的加强视为形式定义,不要再在一些次要概念上纠缠不清,把严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以牺牲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选择、发现、创造的认知过程为代价,去追求严谨性、形式化,是得不偿失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适当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把直觉形象思维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要经常给学生创造一些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些开拓性研究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并从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侧重数学活动
以往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尽管后来也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真正落实的不多,必须把数学教学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侧重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活动包括数学游戏、数学模型制作、数学调查研究等,也包括编拟数学问题、撰写和宣讲数学小论文、编数学板报以及对数学问题的小组讨论等。通过这些活动,要促使学生认识数学,并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开展这些数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发展数学思维,这是数学活动的真谛。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归纳、猜想、转化,培养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和养成善于思考的能力,并能别出心裁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为此,数学教学就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分层教学法”可以解决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问题;而恰当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的发现,去积极主动掌握知识,学会合情推理的思维方法,这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探求、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目前数学教学的另一个倾向是满足于表面上的师生双边活动,满足于课堂上的热热闹闹。那种十个百个“对不对”的提问和全班学生或“对”或“错”的齐声回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设问”,“设问”要“问”到激发思维火花的点子上。教师不但要善于“设问”,还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学问”,即学会提出问题,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出与书本、与他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提出新奇的问题。“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问”,正是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体现,是创新能力的生长点。
把创新落实在学科教学中,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为此,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让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用创新精神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培养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