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公式详解
物理初三部分
【力 学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⑴F浮=F’-F (压力差) ⑵F浮=G-F (视重力) ⑶F浮=G (漂浮、悬浮) 7、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ρ液gV排
8、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9、理想斜面:F/G=h/L 10、理想滑轮:F=G/n
11、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2、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3、功率:P=W/t=Fv
14、功的原理:W手=W机
15、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6、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7、滑轮组效率: ⑴η=G/ nF(竖直方向)
⑵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⑶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
1、电流强度:I=Q/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⑴Q=I2Rt普适公式)
⑵Q=UIt=Pt=UQ=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R=R1+R2
⑷U1/U2=R1/R2 (分压公式) ⑸P1/P2=R1/R2 6、并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1/R=1/R1+1/R2 [ R=R1R2/(R1+R2)] ⑷I1/I2=R2/R1(分流公式) ⑸P1/P2=R2/R1 7、定值电阻: ⑴I1/I2=U1/U2 ⑵P1/P2=I12/I22 ⑶P1/P2=U12/U22 8、电功:
⑴W=UIt=Pt=UQ (普适公式) ⑵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⑴P=W/t=UI (普适公式)
⑵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
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⑴1m/s=3.6km/h ⑵1g/cm3 =103kg/m3 ⑶1kw•h=3.6×106J
化学初三公式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生成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生成 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生成 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生成 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生成 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 点燃生成 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O2 点燃生成 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生成 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CO2 高温生成 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生成 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H2O === 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2H2O+O2↑(等号上面写MnO2,MnO2是催化剂)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 CaO + 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其他
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H2O 3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5、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6、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高一物理公式
第一章 力
1. 重力:G = mg 2.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 直线运动
1. 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2. 位移公式: x= v0t + 3. 速度位移关系式:
1220at2 ②
v2t -
vxt = 2as ③
4. 平均速度公式:
v =
④
v = v =
12(v0 + vt)
t2⑤
v ⑥
5. 位移差公式 : △x= aT2 ⑦
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2:3:„„:n.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22:32:„„: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3:5:„„: (2 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3:5:„„:(2 n-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 2.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 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物体平衡
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 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第五章
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匀速圆周运动
s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t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
t2r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
T2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T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
⑥. 向心加速度:a =
v2r 或 a =r
2v2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r = mr
2(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第六章
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
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 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3. 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 图中F示万有引力, G示重力, F向示向心力), 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 同样有:
a≈g>>a向
切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 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 重力、向心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GMmr2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
GMmr2 = m
vr2F向 = mr
2F G 4.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 v=
GMr 即: 半径越大, 速度越小.
地 轴 (2).
=
GMr3 即: 半径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r3GM 即: 半径越大, 周期越大.
(4). a=
GMr2 即: 半径越大, 向心加速度越小.
说明: 对于v、、T、a和r 这五个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 其它四个量就被唯一地确定下来. 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 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第七章
1. 冲量: I = Ft 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 动量: p = mv 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 动量定律: F合 = mvt – mv0
第八章 机械能
1.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 W = pt (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 W总 = △Ek (动能定律)
2.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 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动量
3. 动能: Ek =
12 mv2 动能为标量.
4. 重力势能: Ep = mgh 重力势能也为标量, 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5. 动能定理: F合s =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1212mv2- mv1 22112mv1+ mgh1 = 22mv2+ mgh2
2高一物理所有公式(2)
1、弹簧弹力: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2、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μFN
说明 :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F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m1m25、 万有引力: F=Gr2 a 、万有引力=向心力(天体、人造卫星、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MmV2422 G=mm(Rh)m2(Rh)ma向 2(R+h)2(Rh)TGMV2422a向==(Rh)2(Rh)、 (R+h)2(Rh)2TGM地球42(Rh)3定值 2TMmM g = G R2R2gR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MmV26、第一宇宙速度 G = m V=GM/R=2RR说明:在天体上的应用:M一天体质量 R一天体半径 g一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 r3GM太阳=定值(一般用来解决天体绕太阳的问题,较方便) 7、开普勒第三定律:22T48、牛顿第二定律: F= ma 或者 ∑F= m a ∑F= m a 合 x x y 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性 (4) 同一性 9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 2 2 12a t 2 几个重要推论:(1) Vt - V0= 2as(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 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Vt/ 2 V0+Vt_s==v= 2t vo2+vt2 (3)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s/2 = 2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2 2 2 2 :3-2)„„(n-n-1) 2-1)(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 移之差为一常数:Δs = aT (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10、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 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Vo(1)上升最大高度: H = 2g2 (2) 上升的时间: t= Vog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2Vog (6)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x = Vo t 一 2 2 12g t Vt = Vo一g t 2 Vt 一Vo = 一2 gx ( x、Vt的正、负号的理解) 11、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φ2π2R==2πf 线速度: V= Rω=R2f = 角速度:ω=tTTv24π2v24π22=ωR=2R=4πfR 向心力:F= ma = m=mωR= m2R 向心加速度:a =RRTT 2 2 2 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12、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 vo t 水平分速度:vx = vo 12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g t 竖直分速度:vy= g t 2 tgθ= V = VyVo Vy = Votgθ Vo =Vyctgθ Vo = Vcosθ Vy = Vsinθ (由下落的高度y决定) Vo2+Vy2 时间由y= 122ygt得t=2x)θv0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v0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 动的合运动 13、动量和冲量: 动量: P = mV 冲量:I = F t 14、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 公式: F合t = mv 一mv (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 15、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 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 公式:m1v1 + m2v2 = m1 v1+ m2v2’或Δp1 =一Δp2 或Δp1 +Δp2=O 适用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 16、 功 : W = Fs cosθ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17、动能和势能: 动能: Ek 21p2= mV= 重力势能:E =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22mp 18、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公式: W合= ΔEk = Ek2 一Ek1 1122 = mV2-mV1 2219、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做功. 公式: mgh1 + 112mV=mgh+mV22 或者 ΔEp减 = ΔEk增 122220、功率:P = W (在t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t P = FV (F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为即时速度时,P为即时功率;V为平均速度时,P为 平均功率; P一定时,F与V成正比) 高一化学所有计算公式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 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盐酸与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 2SO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49、浓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 △ NH3↑ + 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 NH3↑ + HCl↑ 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 NH3↑ + H2O↑ + CO2↑ 55、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 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 CaO = CaSO3 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 61、SO2 + Ca(OH)2 = CaSO3↓ + H2O 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63、SO2 + 2H2S = 3S + 2H2O 、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 65、Si + 2F 2 = SiF4 66、Si + 2NaOH + H2O = NaSiO3 +2H2↑ 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O2 + 2C 高温电炉 Si + 2CO (石英沙)(焦碳) (粗硅) 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 2Cl2 △ SiCl4 SiCl4 + 2H2 高温 Si(纯)+ 4HC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