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试卷

(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试卷

来源:化拓教育网


(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甲骨文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其中约40%的文字是采用如表所示的造字方法。这一造字方法是表( ) 甲骨文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现代汉字 日 月

3.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写道:“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若去游览都江堰,应到( ) A.四川

B.湖北

C.云南

D.陕西

4.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为后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列对这一时期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B.西周确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C.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D.商朝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

5.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B.楚、秦、赵、宋、魏、齐、韩 D.吴、魏、燕、赵、楚、秦、韩

6.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你认为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任用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B.建立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1

7.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抗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连年征战

B.实行“推恩令” D.开拓西域

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C.外戚专权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D.宦官专权

9.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这次是( ) A.刘邦、项羽 C.陈胜、吴广

B.楚汉之争 D.黄巾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分立时期,但中华民族也在进一步趋向融合。下面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③曹操和孙权分别在洛阳和建业建立了魏、吴 ④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结束了三国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12.如图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13.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选的内容是( ) 第一类:诸子百家,《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类: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第三类:农学著作,①、《农政全书》

2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大明历》

14.《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 A.顾恺之

B.陶渊明

C.王羲之

D.司马迁

15.以下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秦的﹣﹣陈胜、吴广﹣﹣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B.陈胜、吴广﹣﹣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秦的 C.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秦的﹣﹣陈胜、吴广 D.西汉的建立﹣﹣秦的﹣﹣陈胜、吴广﹣﹣楚汉之争

16.下面是某班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概括出的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其中概括准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7.下列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分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秦汉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 ③夏商西周时期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18.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19.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20.书法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字为对象,以书写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艺术。如图是古代某著名书法家的一部作品的局部,这位书法家是( )

A.王献之

B.顾恺之 C.王羲之 D.张仲景

3

二.材料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江堰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的唯一世界古代水利工程。该工程利用自然地势截流、分洪、排沙和自流灌溉,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屹立不倒,堪称人类奇迹。

“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1)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什么时期修建的? (2)这说明都江堰具有哪些功能?

(3)读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工程名称: A是 ;B是 ;C是 。 (4)问题探究:都江堰的意义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以铜乃至石、骨、蚌等原料所制的生产工具仍在农业生产 领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铁犁为代表的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铁农具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便于深耕、松土、平田除草和收割,从而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改编自《历史研究》

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货、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三: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自(西晋)永嘉初(南朝) 刘宋末,大批北方人口为躲避战祸南下,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 还要多……大童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并居民又大批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 荆州十万余户”,

4

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改编自《宋书・州郡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汉初出现哪一治世局面?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2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秦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地理志》

(2)材料二中“终为诸侯所丧”的“周制”指什么制度?秦朝吸取历史教训,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3)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他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秦汉时期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4)材料四中汉武帝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 (5)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个当时的“英雄豪杰”来。

(2)材料二中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3)除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试举出一例。

6

(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D A B B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C A C D C B C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江堰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的唯一世界古代水利工程。该工程利用自然地势截流、分洪、排沙和自流灌溉,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屹立不倒,堪称人类奇迹。

“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史记•河渠书》

(1)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什么时期修建的? (2)这说明都江堰具有哪些功能?

(3)读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工程名称: A是 鱼嘴 ;B是 飞沙堰 ;C是 宝瓶口 。 (4)问题探究:都江堰的意义是什么?

【解】:(1)修建; 李冰;时期:战国。 (2)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7

(3)名称:A:鱼嘴;B:飞沙堰;C:宝瓶口。 (4)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以铜乃至石、骨、蚌等原料所制的生产工具仍在农业生产 领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铁犁为代表的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铁农具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便于深耕、松土、平田除草和收割,从而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改编自《历史研究》

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货、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三: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自(西晋)永嘉初(南朝) 刘宋末,大批北方人口为躲避战祸南下,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 还要多……大童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并居民又大批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 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改编自《宋书・州郡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汉初出现哪一治世局面?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解】:(1)变化:铜乃至石、骨、蚌等原料所制的生产工具虽然仍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铁犁为代表的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意义:铁农具逐步推广,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铁农具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便于深耕、松土、平田除草和收割,从而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铁矿的开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措施:令地方努力劝民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扶助贫民、赈济灾民。(答出一点即可)结果: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3)北方人的南迁。

(4)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2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8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秦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地理志》

(2)材料二中“终为诸侯所丧”的“周制”指什么制度?秦朝吸取历史教训,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3)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他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秦汉时期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4)材料四中汉武帝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 (5)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解】:(1)春秋;秦朝。 (2)分封制;郡县制。

(3)秦王嬴政;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4)儒家思想。 (5)追求大一统。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中,

9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个当时的“英雄豪杰”来。

(2)材料二中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3)除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试举出一例。【解】:(1)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任两个。 (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等任一个。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