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意识形态与女性艺术
性别意识形态与女性艺术
作者:由 迪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7期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中,女性主义艺术在此契机下开始其起源。本文从性别意识形态的社会学角度,通过对男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以及对近现代几位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作品的剖析,阐述和说明了女性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性别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女性艺术 性别意识形态 审美取向 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37-02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中,女性主义艺术在此契机下开始其起源。1971年的《艺术新闻》第一期刊登了琳达·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的檄文,这是女性主义首次在艺术史领域发起的对男权的挑战。此后,女性艺术和女性艺术家崭露头角,艺术史的画卷里逐渐加入了性别研究的身影。 一、 性别意识形态与艺术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词来自希腊文。最早采用意识形态这一名词的是法国大革命时代一位名叫A·L·C·德斯图·德·特拉西(Destuttde Tracy)的哲学家,他著有《意识形态概论》,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意识形态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系统,作为观念(思想)的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艺术则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反映与情感表达。阿尔都塞将个体和主体概念引入了意识形态,他说:“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无非是该社会或该时代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又透过其自身的神话体现着世界的整体。”阿尔都塞认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产生双重意图:美学的和意识形态的,而意识形态并不是直接自我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因为艺术也是一种幻觉。 1.什么是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物学上的差异(生理差异),这是男女性别差异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社会行为及成就方面的差异,这常常是人们讨论男女性别差异的主要论据;再次是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感知觉、能力、人格等心理方面的差异。性别心理差异表现在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其中非智力方面的差异表现得更为突出。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其中后天的环境教育尤为重要。
2.性别差异和性别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人类学家把个体经过教育接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从而能被社会接纳为成员,个体可以从中找到合适的角色的过程成为濡化(enculturation)。在知觉与行为方面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性别差异,是文化的力量和生物学力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社会活动的产物,女性的生理特征、女性的位置、女性的心智等性别差异的原因,使其衍生女性性别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表现为思想体系,而思想体系又引导着人的行为。而造成男女性别差异的心理差异和社会行为、成就方面的差异因素,反映在性别意识形态领域则表现为观念、理想、信念、热情、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证明等方面,从而影响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视角取向。 (1)性别差异与艺术
第一,性别差异和艺术审美取向的差异。由于男女二元对立却不平等的社会存在和性别差异的存在,导致男人看女人和女人看女人的角度和方式截然不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就体现为男性社会主流艺术的审美趣味和作为性别符号的女性主义、女性艺术彰显之间的差别。 《女性、艺术与权力》的作者诺克林写到:“意识形态以非明说的方式流露出来,这种并非想象,亦非可以呈现的方式,往往和艺术作品直接明说的方式一样重要。……女性被认定为脆弱而被动,是满足男性需求的性目标,女性被界定为具有理家和养育的功能,被认定为属于自然的领域;她是艺术创作的对象,而非创造者;她若试图通过工作或以政治抗争的方式,跃跃欲试地把之间插入历史的领域,便是自取其辱——所有这些观点都建立在一个更普遍、更具渗透力的性别差异的前提之上。
第二,男性视角下的艺术审美取向和女性形象。如鲁本斯的作品《劫夺留希帕斯的女儿》,画面描绘了希腊神话中卡斯托尔和汉吕克斯用暴力劫夺迈锡尼王的两个孪生女儿的情节:劫夺者的目光像冰冷的尖刀,被劫夺者没有反抗的余地,女性的肉体强化了视觉效果,鲁本斯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肉体吸引和人仰马翻的激励场面。印象派绘画大师雷诺阿曾这样写道:“鲁本斯的《劫夺留希帕斯的女儿》是一种对爱情的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这是一首对美、对青春、对人生欢乐的颂歌。”我们肯定该作品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应清楚地意识到,作品中的审美取向是雄性的、侵略的、男权的取向,女性形象作为其画面内容,始终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 第三,女性视角下的艺术审美取向和女性形象。1964年,日裔美籍艺术家大野洋子创作了著名行为艺术作品《剪》。在演出中,大野洋子以艺妓的姿势跪坐在舞台上,观众受邀逐次上台,用剪刀剪下她的一片衣服。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几近赤裸、战栗、含泪的脆弱女人。作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展示了女性和女性身体作为被侵略、被观赏、成为取悦工具的痛苦场景,尖锐地指出了女性身体如何让为男性支配性目光所欺凌这一女性身体寓意的核心问题。 二、女性性别意识形态和女性艺术 (一)什么是女性艺术
女性艺术是指涉及一系列与性别身份相关,与传统、与习惯相悖,甚至与历史、与社会无法分割的当代文化问题,涉及性别、社会背景、生存环境、文化教育、种族、年龄、性格、个人气质等方面。
(二) 中、西方女性艺术的发展历程 1. 西方女性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权浪潮时期,标志性事件是琳达·诺克林发表于《艺术新闻》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的文章。
第二阶段:以80年代为界限,以Griselda Pollolk 为代表,主张要重写而非改良艺术史。 2. 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女性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人身地位的依附导致美学品格对父权的依附和从属。二是近代(新中国)弘扬女英雄形象的审美眼光的男性标准。三是现代女性性别意识的逐步觉醒,女性艺术家开始从女性视角解读世界、诠释世界、展示自我。 3.女性性别意识形态
性别社会学家把女性气质定义为: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新河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其成分主要有:与家庭关系相关的一切,一切与男性气质相对立的特征,如温柔、爱整洁、依赖男性。父权制社会用严格刻板的社会性别角色限制妇女,把妇女限制在消极状态(有爱心、顺从、共鸣、善于同情和赞许的回应、亲切和友善),而使男人保持积极状态(顽强、进去、好奇、雄心勃勃、有计划、负责任、有独创精神、富于竞争性)。以上性别气质差异可在达维特的《贺拉斯兄弟之誓》中找到明显的体现——男性与女性、强势与弱势、积极与消极的对比,男性的精力、警觉性和聚精会神、专注,与女性的服从、自弃、散漫、软弱、松弛的对比,男性在画面布局占据醒目位置与女性瘫软在角落里的对比,乃至国家利益和个人情感的对比。而女性主义者否认这样的假定,她们宣称,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是可以分开的,妇女要驱除男人统治女人的不公正的权力,就应该发展出一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结合体。 4.性别意识形态在女性艺术作品中的阐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女性生殖器的歌颂——舍尼曼《内在书卷》。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舍尼曼在1975年表演了行为艺术作品《内在书卷》,艺术家裸体站在舞台,轻而缓慢地从她的阴道里抽出一个长10英尺的纸卷,上面写的是她的诗歌《我遇到了一个快乐的男子》。
在东西方的男性艺术史中,男性生殖器作为象征符号的艺术品很多,如剑、箭镞、碑、玉如意等,都表现得雄伟、壮阔,而女性生殖器总是被处理得肮脏、丑陋、遮遮掩掩。
而《内在书卷》这一作品,无疑“是一个控制妇女的身体的舞蹈,一个仪式,一个宣言,一次讲演,一次降魔,一次幻想——在时间上超越了父权限制和厌女症对妇女身体的控制。纸卷上可以有神圣的内容,舍尼曼把它放在‘阴道的空间’,再从里面拉出来,这样给女性生殖器一个公共的、精神的声音。”女性的身体并非只作为男性窥癖、意淫、观赏的玩偶而存在,她是真实、饱满、欢欣、力量的生命之源。
第二,母性天职的视角——奉家丽《妊娠就是艺术》。奉家丽与唐小梅联袂创作的摄影作品《妊娠就是艺术》,她以自己受孕的身体作为画布,在凸起的身体上写下期待和不安,描绘和记录生命孕育过程中作为母体的女性本身的复杂感受和体验。
在中国的现实和文学作品中被人们歌颂的孕妇之美在视觉艺术中却是禁地;而在古代西方,生育甚至被认为是肮脏的,《利未记》第12章中,我们了解到,一位生了孩子的妇女必须经过赎罪才能洁净自己,以免她的“不洁”玷污他人。
而两位女性艺术家,无畏地通过照片展示毫不遮掩和美化孕育中的身体,直白、坦诚地表现了生命的孕育过程之美,以母性天职者的角度勇敢而骄傲的姿态展示怀孕变形写满字迹的身体,肯定了女性的独立人格,颠覆了传统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美。
第三,性作为女性生存方式的思考——崔岫闻《洗手间》。崔岫闻以某富甲云集的五星级酒店的洗手间作为整个影像作品的唯一空间,在一个作为性交易的幕后化妆间、私密性很强的洗手间,“三陪”小姐们对着镜子上妆与卸妆、检视衣物、数钱,一切都围绕着金钱进行;洗手间内还有一位身着制服的中年妇女保洁员。两个多小时的原始带被剪辑成六分钟,这短短的六分钟内虽然不见一个异性的嫖客,但是镜子面前的性工作者性交易前后的临战状态却展露无疑,当这些女性把她们的身体当做商品、并拿性作交易时,性成为了女性生存方式的色欲逻辑。 崔岫闻的《洗手间》犀利地质疑了性作为当代部分女性生存方式的色欲逻辑,将女性欲望消费的丑陋无情地揭露出来,让触目惊心的尴尬进入人们灵魂深处,激起人们的反思,让我们正视社会中切实存在的诟病。 三、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黑格尔认为生活美是不完善的、残缺的、没有生气灌注的。弥补生活美的欠缺的途径就是用艺术美。而艺术殿堂里少了女性视角和女性声音一样是残缺的,在男女对立不平等的二元社会,让性别差异的声音撞击更多的思维火花,为艺术史的华章上添加更多动听的音符!期待女性艺术在艺术史的长河中大放异彩! 注释:
①[中]祝平燕,夏玉珍.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
②③[美]琳达·诺克林著. 游惠贞译.女性,艺术与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④刘淳.西方油画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56. ⑤李建群.西方女性艺术研究.山东美术出版.2006.1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