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详辨阴证创见深刻_1_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三

来源:化拓教育网
󰀁600󰀁

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第32卷第6期

󰀁壶天漫笔󰀁41󰀁详辨阴证创见深刻(1)

󰀂󰀂󰀂 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三

张存悌

(辽宁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03)

󰀂󰀂关键词:阴证;阴阳;辨证;郑钦安;医话

中图分类号:R24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5)06-0600-02

󰀂󰀂!万病起于一元伤损∀,郑钦安推重阳气,临证时首先考虑阳气损伤情况,对阳虚阴盛证候的辨识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全面的认识,按其程度由轻到重分出纯阴之象、阴盛格阳(含虚阳上浮和虚阳外越)、虚阳欲脱3种证候,郑钦安对其分别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笔者将其归纳为郑钦安所论!阴证三候∀或称!阴证三层次∀。尤其是由阳虚衍化而出现的种种变化之证,如阴气上僭、阴盛格阳(含真气上浮和阳虚外越)、阳虚欲脱等证候的认识和论述细致入微,能勘破重重迷雾,辨伪存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这是他学术思想中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成都中医学院的郭子光教授认为郑钦安!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确是祖国医学中一份珍贵宝藏。∀即是指此而论。下面分而论之。1󰀂详辨阴证揭示!真机∀

纯阴之象为阴证第一层次,!三阳不足之症,所现纯是阴色,为其阳不足,而阴有余也。∀哪些是判断阳虚证的!阴色∀呢?在#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中他指出:!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这种!阳虚的真面目∀,郑钦安常常称为!阴色∀、!阴象∀、!寒形∀,是辨认阴证的主要!实据∀,又称为!阳虚辨诀∀。为了更有条理起见,笔者以!神色、形态、舌脉、口气、二便∀各项为纲,将!阳虚辨诀∀重新归纳如下:

神 目暝倦卧,无神,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色 面色唇口青白,爪甲青。形态 身重畏寒,腹痛囊缩。舌 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强调舌润滑不燥。脉 脉浮空或细微无力。口气 即口中感觉,阳虚者必口吐清水,饮食无味,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 阳虚者二便必自利。这样应该更便于掌握了。

在临床实践中,遇到复杂疑似、阴阳难辨的证候,在上述阳虚辨诀中,郑钦安更强调从神、口气等方面来辨认!阳虚的真面目∀:

其一,以神为重,凡!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无神∀者,皆为阴证。例如他在辨治!谵语∀一症时,就是以无神为准,!不问发热、汗出、谵语、口渴、饮冷,但见无神,便以大剂回阳饮治之,百治百生∀。

其二,重视口气,即口中感觉,这是郑钦安非常独到之处。在!辨口气∀中指出,凡!气有余(阳证):所现气粗,气出蒸手,出

收稿日期:2005-04-07

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

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言厉壮之类。气不足(阴证):所现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之类∀。特别是要询问口渴与否,进一步还要探明是渴喜热饮还是渴喜凉饮,往往由此阴阳判决,郑钦安所谓!饮冷饮滚(指滚烫热水)兮,阴阳之形踪已判∀。此外,郑钦安特别提出,呼出之口气是!气出蒸手∀还是!气冷∀,借以辨别阴阳。有时在错综复杂、阴阳难辨之际,凭此一点就可作出判断,这是他非常独特的辨证方法。例如郑钦安在判断!身冷如冰,形如死人∀一症时,就是这样求证的:!病人八九日,初发热,口渴饮冷,二便不利,烦躁谵语,忽见身冷如冰,形如死人。此是热极内伏,阳气不达于外,证似纯阴。此刻审治,不可粗心,当于气口中求之,二便处求之。予经验多人,口气虽微,极其蒸手,舌根红而不青,小便短赤。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惜,切切不可妄用姜、附∀。

其三,脉无定体,认证为要。当脉病不符时,舍脉从病。在!辨认脉法∀中,指出倘病现阴色,而脉见浮、洪、实、数等阳脉,脉病不合之际,不为脉所囿,!舍脉从病∀,判为阴证,反之亦然。郑钦安所谓!病∀,是指证候表现。

如果进一步探讨郑钦安关于阴证的辨认思路,还可以得出更精确的概念。在#伤寒恒论∃中,郑钦安评点仲景!三阳合病∀相关条文时,提出了自己独立的看法。按!三阳合病∀本指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同时发病,所现当是阳证。但郑钦安并不拘泥于此,认为!其中实实虚虚,千变万化,实难窥测。有名为三阳,却非三阳∀者。也就是说,郑钦安对#伤寒论∃中有些所谓!三阳证∀的判断并不认可,甚至可能是三阴证,关键在于如何认定其!阴阳实据∀,对此!不可不详辨之∀。那么,怎样!详辨∀呢?郑钦安指出:!有似此三阳者,余亦详而验之,但其人舌无苔而润,口不渴者,余即不按三阳法治之,专主回阳,屡试屡效∀(原文268条)。也就是说,只要!其人舌无苔而润,口不渴者∀,既使!有似此三阳者∀,也按阴证处理,专主回阳,而且!屡试屡效∀。

在对三阳证使用汗下之法前,郑钦安再次!详辨∀:!学者务于未汗下时,详其舌之润与不润,舌之燥与不燥,口气之粗与不粗,口之渴与不渴,饮之喜凉喜热,二便之利与不利,而三阳合病之真假自得矣∀(原文219条)。仍旧强调从舌象、口气、二便中判认!三阳合病之真假∀。

在评点!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原文350条)这一条文时,郑钦安对仅凭!脉滑而厥∀就判为!里有热∀主用白虎汤亦持有异议,认为还要看!其时口燥舌干欤?气粗口渴饮冷欤?∀否则,就不一定是热证,!不可执一∀。

在评点!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而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

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第32卷第6期

󰀁601󰀁

片刻。乃以四逆汤加上肉桂续服:附片100g,干姜36g,甘草12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服药1剂,身热退去四五,脉稍有神。尿赤而长,略进稀饭。再剂则热退七八,大便已通。唯咳嗽痰多夹血,病家另请数医诊视,皆云热证,出方不离苦寒凉下之法。鉴于前医之误,未敢轻试。其时病人吃梨1个,!当晚忽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又急邀吴佩衡诊视,见舌白而滑,!仍喜滚饮∀,判为!阳神尚虚,阴寒未净∀。仍主以大剂回阳祛寒之法,照第二方剂量加倍,另加茯苓30g,半夏l6g,北细辛4g,早晚各1剂(即日进2剂)。连服6剂,3天后再诊,身热已退,咳嗽渐愈,饮食增加,小便淡黄而长,大便转黄而溏。前方去半夏、细辛,加砂仁、白术、黄芪善后,连进10余剂,诸症俱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案既显出吴佩衡辨证准确,独具胆识,又示其火神用药风格。在一派热象之中,以!舌白而滑,渴喜滚烫水饮,脉浮虚欲散∀为辨识阴证眼目,郑钦安!用药真机∀在此正可作为依据。另外,从其服苦寒凉下之药而病!愈进愈剧∀,亦可推知绝非阳证。最可奇者,病人吃一梨后,竟然!忽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此系阴证食凉必然加重之理,阳气欲脱之象,吴佩衡加倍重用附子,不夹任何凉药,挽回此等重症,确有超人见识,实在令人钦佩。吴佩衡重用附子,均令先煎2~3小时,以口尝不麻口舌为准,虽大剂量亦不贲事。这一点应该提请注意。

案2󰀂假热真寒󰀂车某,男,74岁,四川成都人。1975年4月初感受风寒,全身不适。自拟温补汤剂服之,病未减轻,勉强外出散步,受风而病情加重。头昏体痛,面赤高热,神志恍惚。查体温39%,诊为感冒高热,注射庆大霉素,高烧仍不退,病势危重,邀范中林先生至家中急诊:高烧已3日,阵阵昏迷不醒,双颧潮红。虽身热异常,但重被覆盖,仍觉心中寒冷。饮食未进,二便闭塞。脉微欲绝,舌淡润滑,苔厚腻而黑。

辨证:患者高热,神昏,面赤,苔黑,二便不通,似阳热之象。但虽高热,反欲重被覆身;身热面赤,而四肢厥冷;二便不通,却腹无所苦;苔黑厚腻,但舌润有津;高烧神昏,无谵妄狂乱之象,而脉现沉微。参之年已古稀,体弱气衰,实一派少阴孤阳飞越之候,生气欲离,亡在倾刻。虽兼太阳表证,应先救其里,急投通脉四逆加葱白,直追散失欲绝之阳。处方:制附片(久煎)60g,生甘草30g,干姜、葱白各60g。服上方2剂,热退,黑苔显著减少。阳回而阴霾初消,阴阳格拒之象已解。但头痛、身痛表证仍在;肾阳虚衰,不能化气,故仍二便不利。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驱其寒而固其阳,加葱白生少阳之气,处方:麻黄10g,制附片(久煎)60g,生甘草20g,葱白120g。上方服4剂,头不觉昏,二便通利,黑苔退尽,唯身痛未除。虽阳回表解,仍舌淡,肢冷,阴寒内盛,呈阳虚身痛之象。宜温升元阳而祛寒邪,以四逆加辽细辛主之。处方:制附片(久煎)60g,炙甘草20g,干姜30g,辽细辛6g。服2剂,余证悉除,以理中汤加味调理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本例高热,面赤,二便不通,双颧潮红,颇似阳热之象,但脉微欲绝,脉证不符。范氏遇此寒热真假难辨之际,特别重视舌诊,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均视为附子或四逆汤的使用指征,此系范氏独到经验,实则本于郑钦安!用药真机∀所示阳虚辨诀。本例其舌淡润滑,为阴寒内盛;苔黑而润滑有津,乃肾水上泛;脉微欲绝,则系少阴典型脉象。总之,不可误认为阳热,实为阴寒内盛,虚阳外浮之象。范氏辨证精细,步步推理,令人信服;先救其里,后解其表,处处以阳气为本,擅用附子,尽显火神派风格。

(注:引文均见郑钦安著#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承气汤∀(原文320条)这一条文时,对仅凭!口燥咽干∀就定为!急下∀之证,亦持异议,他说:!余每常见口燥咽干而不渴,舌尚润滑,小便清长,治之不外扶阳,阳气上升,则口燥咽干自愈∀。显然,这是阳虚津不上承所致,与少阴火盛须急下之证绝对不可混同,二者为阴阳之异。!若此证断为急下,务要察其口咽干而喜冷饮,气粗而蒸手,小便短赤痛,脉健有力,方可以主急下法,否则断乎不可∀。

归纳以上所论,可以看出判认是否真为热证(反过来就是阴证)时,反复强调以舌象、口气、二便表现为重点。

#伤寒恒论∃是郑钦安继#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两书而后撰著之作,在又经过多年的临床和思索之后,郑钦安对阴证的判认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提高。仔细品味#伤寒恒论∃的这几条论述,再结合#医理真传∃!钦安用药金针∀中的论述:!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同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笔者可以归纳出郑钦安判断阴证的!真机∀主要就是:只要舌不红绛,苔不黄燥,口不渴,不思冷水,口气不粗不热,二便不黄赤秘结,!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统统按阴证看待,这就是郑钦安强调的百发百中的!用药真机∀。它突出舌象、口气以及二便这几点在辨认阴证(反过来就是阳证)时的重要意义。其中,舌淡红与否和口气反映的是机体是否有热,苔润与否反映的是津液是否耗损,这三者在辨认阴证时至为关键。在郑钦安学说中,!用药真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这是他对阴证和阳证的最精辟的概括,也最便于指导临床,也是郑钦安学说中最重要、最!与众不同∀的观点之一,对指导我们辨认阴证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也为以后辨认虚火上炎和虚阳外越所致种种假热阴火等症奠定了基础。

临床上,寒热疑似、阴阳难辨这种复杂局面,最是关键时刻,所谓识见不明,!误用即死∀的紧要之处。陈修园曾谓:!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己;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己∀。可见识别阴阳的重要性。郑钦安在这方面总结出的!阴阳实据∀或!阴阳辨诀∀、!用药真机∀,应该说是他一大贡献。下面结合火神派传人的案例来加深对用药真机的理解。

案1󰀂阴极似阳󰀂杨某,男,32岁,云南姚安人。始因风寒,身热头痛,某医连进苦寒凉下方药10余剂,且重加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病发已20日,危在旦夕,始延吴佩衡诊治。刻诊:!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喜滚烫水饮。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吴佩衡认为证系风寒,误服苦寒太过,真阳逼越于外而成阴极似阳之症。!外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而内则寒凉已极,是为真寒。如确系阳证,内热薰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阳气将脱之兆∀。治之急宜回阳收纳,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为方:附片60g,干姜26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葱白4茎。

方子开好,病家称家中无人主持,未敢服药,实则犹疑不定。次日又延吴佩衡诊视,!仍执前方不变∀。并告以先用肉桂泡水试服,若能耐受,则照方煎服。病家如法试之。服后即吐出涎痰碗许,人事稍清,内心爽快,遂进上方。病情即减,身热约退一二,出现恶寒肢冷之象。已无烦躁谵语之状,且得熟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