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语文综合练习(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永远的丰碑”是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个专题栏目,该栏目每期介绍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①“永远的丰碑”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战斗英雄黄继光写几句赞语。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的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一个高地,当冲锋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冲向敌人地堡。他用手榴弹炸掉敌人几个火力点,但还有一个火力点仍在喷着火舌,严重阻碍了战友前进。这时,他已经受伤,手榴弹也用完了。为了的前进,他忍着伤痛,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射口。上甘岭战役最后取得了胜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初三(8)班同学在阅读完《水浒传》、《三国演义》后,开展了一次“识英雄,学英雄,做英雄”主题班会活动。在选择学习对象上,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同学(甲方)选择诸葛亮,而不选宋江;一部分同学(乙方)选择了宋江,而不选诸葛亮;另一部分同学(丙方)则将诸葛亮、宋江都选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丁方)则认为宋江、诸葛亮都不值得选。甲方选择诸葛亮的理由是:诸葛亮有运筹帷幄的卓越的军事谋略,同时还有对刘氏王朝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而宋江道貌岸然,虚情假意,在梁山正在兴盛,的宋王朝束手无策之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接受招安,出卖梁山,使众多英雄罹难。 (1)假如你是乙方、丙方、丁方中的任何一方,请谈谈你的选择理由。
乙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平时课外名著阅读中,你最喜欢读那本书?谈谈喜欢读这本书的理由。 作者及书名: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大名著知识练习
⑴ 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 ⑵ 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①《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
②《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
⑶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暇”指的是( )。
⑷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 )之手。 ⑸ 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一事。
⑹ 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 ( ),也被称为“赛诸葛”。他
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 ⑺ 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①________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水浒传》) ②________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三国演义》)
⑻ 《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 ),这部作品是《 》。 ⑼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
⑽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 )
⑾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⑿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 )、( )。
⒀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___________ 东和:_____________ 收二川: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 北拒:_____________ 排八阵:___________ ⒁ 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 A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 孙悟空——大闹天空 C 诸葛亮——三顾茅庐 D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⒂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⒃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⒄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
⒆ 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 ⒇ “天下三分”是指天下为( ) 、( ) 、( ) 三国。 (21) 《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我国第一篇________体小说《三国演义》。 (22)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 )(人名)之口。 (23) 《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 )。
(24)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5)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故事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 (2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①(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②( )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③( )借东风——巧用天时 ④( )借荆州——有借无还 ⑤( )进曹营——一言不发
⑥(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⑦ 三个臭皮匠——顶个( )
二、阅读与理解
我怕你们急于求成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开始人生新的旅程的时候,我想与你们分享这个真实的故事。 小时候,我家有一棵杏树,农历三月,杏花开了,我就会跑去看,有时会睡在杏树底下,仰望蓝蓝的天空,等待着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因为杏是我重要的口粮。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迫不及待地摘下来吃。你们知道,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很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开始发黄了,但我们家杏树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尽管我家的杏个头较大,但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为此,我曾几次向父亲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树。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在我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可能与我们家的杏树朝夕相对。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从西安回到家乡。我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上来一大盘杏,她知道我爱吃杏,又听说城里没有杏树。这杏又大又甜,真是好吃,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杏。我问妈妈:“这是哪家的杏,这么好吃?”妈妈说:“就是咱自家的杏啊!”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我们家的杏比别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吃过熟透了的杏,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同学们,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们: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如小孩,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杏如万物,长在向阳地的开花早,长在背阴地的结果迟;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
作为上进的学生,我不担心你们没有远大抱负,但很担心你们急于求成!生活是需要耐心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不要采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成熟是自觉自悟。只要你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
一定是甜的。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删改)
4﹒同样是吃自家的杏,“我”小时候与长大后尝到的味道为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讲述吃杏的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划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依据选文从语言、内容、写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给出恰当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面对朋友,一个微笑,代表着友谊;面对过错,一个微笑,代表着宽容;面对考验,一 个微笑,代表着自信;面对失败,一个微笑,代表着成熟„„ 一个微笑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微笑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妙!
微笑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态度,决定着一切!人生就应当如此。
8﹒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微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县名)、校名和人名。 题目:
2017中考语文综合练习答案:
1﹒①示例:英烈的业绩、精神及其英名永存。
②示例:你用血肉之躯,铺平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你虽然倒下去了,却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2﹒(1)乙方:宋江仗义疏财,受到众英雄的拥戴。他统领梁山英雄,除强扶弱,打富济贫,一身英雄气概。而诸葛亮效忠于昏庸的刘禅,东征西讨,七次北伐,影响了广大百姓的安宁生活。
丙方:诸葛亮、宋江两个都是名著塑造的民族英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敬业精神,学习宋江的仗义疏财,侠义精神。
丁方:他们是小说塑造的英雄,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实际意义。即使有这样的英雄,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要学英雄,我们就要学今天的英雄,学身边的英雄。如:任长霞,面对黑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面对贫民百姓,她柔情似水。
(2)例:作者及书名: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由:该书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一个身残志坚,献身于主义壮丽事业的平凡而伟大的者的光辉形象,给人们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3﹒⑴曹雪芹 ⑵﹒①鲁智深 ②曹操 ⑶林黛玉 贾宝玉 ⑷林黛玉 ⑸赤壁之战 失街亭 ⑹(吴用)智取生辰纲 ⑺①林教头 ②曹操 ⑻吴用 《水浒传》 ⑼武松 ⑽关羽大意失荆州(温酒斩华雄) ⑾青梅煮酒论英雄 ⑿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等 ⒀六出祈山、东和孙吴、收取东川西川、七擒孟获、北拒曹魏、摆设八阵图。 ⒁ C ⒂大闹天空⒃示例:(1)武松打虎(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2)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 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空(或与各种恶势力坚决斗争的精神,如三大白骨精) ⒅《三国演义》 ⒆红楼梦 ⒇ 魏、蜀、吴 (21)章回 (22)曹操 (23)孙悟空 (24)赤壁之战 (25)略 (26)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2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①(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②(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③(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④(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⑤(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⑦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4﹒因为小时候杏还未熟透“我”就摘下来吃,所以是酸的。长大后,“我”吃到的是已经熟透的杏,所以是甜的。
5﹒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这样写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6﹒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不会成功。 7﹒参考示例一:
问题:文段②中“迫不及待”一词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案:表现了“我” 不顾杏果是否成熟就急于想吃的迫切心情。 参考示例二: 问题:“我”曾建议“把那棵杏树刨了”,父亲为什么没刨?
答案:父亲明白这棵树上的杏果是甜的,只是“我”太心急。同时也为下文我吃到甜
杏、明白道理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