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公司的資訊架構是「違章建築」嗎?
黃國熊
前言
如果你在要買房子的時候,在詢問當中,建商告訴你說,我蓋房子的經驗有20年了,我蓋房子,從來沒有藍圖,都是直接蓋的,我想你的感想是趕快離開,然後心中想一定是碰到了一個瘋子。可是你可曾想過,貴公司內部的資訊系統,是否像蓋房子一樣,先由資訊架構師構想好了藍圖,然後按圖施工哪?當系統有發生問題時,可以像房子一樣,當管線出問題,可以找出建築藍圖,很快的找出問題,而不是依靠「經驗法則」來解決問題。
目前的資訊系統越來越複雜,從公司內部的資訊管理系統(MIS),包括人事系統、會計系統、薪資系統、出勤系統等,與生管業務有關的MRP、MRP2,甚至範圍更大的ERP,和客戶關係相關的CRM,與上、下游相關的供應鏈(SCM)系統等。有的系統架構採用主從架構,有些系統是網站三層式架構,有些還是大型電腦系統,各個系統架構不同,開發的時間也不同,各系統之間的關連性如何?是否有重覆開發的相同功能等?把資訊部門的相關系統負責人員叫來詢問,可能他也不知道,因為他只清楚他自己負責的系統,而和其他系統的關連性,他就不知道了。更何況,資訊人員的異動是非常的頻繁,即使有文件交接,通常也不是最新的,常常需要到原始碼中查看,才能知道真正的功能。
公司整體的資訊系統的關連性來說明的東西就稱為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就是公司內部關於資訊系統之各類「藍圖」的收集,包括了資料、商業流
1
程、商業功能、網路架構、願景、甚至策略等關鍵性元素的描述,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建築藍圖,並且記錄了現在、未來及移轉計畫,可以針對不同的需求者提供不同的觀點。所以不論你是公司內部的高層主管、經理人員、資訊人員或是一般的基層員工,都會對於公司資訊系統有不同的觀點和需求。
企業架構的趨勢
目前在大部分的組織裡,不論發展資訊系統或作研究,都會遵循特定的框架(framework)作為開發或研究之依據。就如微軟的.NET 框架或 JAVA J2EE框架為目前開發網站系統時普遍被採用之主要框架。根據Institute For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s (IEAD) http://www.enterprise-architecture.info 中「Trends in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2004: How are Organizations Progressing?」所調查的部分摘要,首先是對各國在電子化上程度上作評比及運用EA程度的評比,第一名是美國。台灣在電子化的評比是名列前茅,可是台灣目前不是聯合國的會員,所以不會列入評比。下圖是聯合國2003年各國電子化的評比和IEAD對於各國運用EA 的評比。
2
圖1:電子企業架構活動評比
電子化程度比較深的國家對於EA的運用比較重視。在接受訪查的組織中,若以地理區域別來分,還是以歐美地區對於EA規劃較重視,如下圖:
圖2:被評比組織之地理分佈比例圖
3
被調查組織特性中,以部門占大多數,其次是顧問業和金融業,也就是大型企業。
圖3:被評比組織之性質比例圖
發展企業架構,必然需要一個框架作為依據,但是每一種框架所強調的重點,都不相同,發展企業架構的企業會依據自己重視的部分,而採用一個框架。調查中發現企業在發展企業架構的企業時,所採用的企業框架中以自行量身訂做的框架為最多,除了非使用自己組織的框架外,則是以聯邦企業框架(FEAF)占最多。FEAF是美國聯邦自定的企業架構框架,採用的原因是美國法案中規定聯邦中各單位未來提報資訊預算時,必須採用FEAF,制定自己的企業架構,才會給予預算(此為舊的資料,目前又有一個新的框架FEA)。「老牌的」雷格曼框架(Zachman Framework)占第二位,後面會做進一步介紹,而開放組織制定的TOGAF框架則居第三名。
4
圖4:企業架構框架使用比例圖
製作企業架構所需要的工具的調查中,微軟的Office 系列(Word + Excel + Power Point + Visio),占了七成,再其次的是Popkin’s System Architect。並不是微軟的Office 工具超強,而是目前也沒有特別的技術和規範,能夠整合存放企業架構的內容,企業架構的內容可能包含了文字、架構圖、網路圖、組織圖等沒有特定格式的內容。
5
圖5:企業框架工具使用比例圖
以雷格曼框架作為企業架構之說明
企業架構框架為企業架構的基礎,在此利用介紹企業框架來說明企業架構所存放的內涵。雷格曼框架是最早被提出的企業架構框架,發表於1986 IBM System Journal,由John Zachman 所發表的 ”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 IBM Systems Journal, Vol. 26, No. 3, 1987.”,並於1992 和 J. F. Sowa 發表 “Extending and formalizing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 IBM Systems Journal, vol. 31, no. 3, 1992.”,擴充1986 年所發表的框架。雷格曼框架其實就是一個6x6 矩陣,企業把公司內部的資訊系統資訊「填入」矩陣中,完成公司的企業架構,如下圖。
6
圖6:雷格曼框架
每一欄(column)所對應的是英文的5W1H(What,How,Where ,Who,When, Why),每一列(row)所對應的是範圍、業務模型、系統模型、技術模型、細部規格和運行系統;換句話說,整個矩陣之內容對應至企業的資訊系統,對於企業的中的每個人而言,對於資訊系統會有不同的需求和觀點,將參與的人分為五類(1)高階主管類,訂定企業的策略(規劃者:planner),(2)企業內實際執行業務的人員(擁有者:owner),(3)分析、設計系統邏輯的人員(設計者:Designer), (4)運用資訊技術,系統設計人員(建立者:Builder),(5)系統開發人員(開發者:Subcontractor)。每一類型的人所觀察的範圍,分別對應到每一列,簡略說明如下:
1.範圍(規劃者觀點):定義企業的方向和業務目的,包括對系統開發邊界的定義。.
2.業務模型(擁有者觀點):以企業術語定義業務內容,包括其結構、處理、組織等。
3.系統模型(設計者觀點):以資訊術語更嚴格定義業務模型所描述之功能。
4.技術模型(建立者觀點):以某種特定資訊技術描述前列的資訊流程,如程式規格、系統規格。
5.細部規格(開發者觀點):以特定的語言、資料庫描述、網路圖等表示,如程式、資料庫規格等。
6.運行系統:在使用中的系統,如資料庫中的資料,使用中的資訊系統等。
7
矩陣的欄表示系統中不同的領域,簡略說明如下:
1. 資料:對應該欄的每一列都是對用戶有重要意義的事務的理解和處理。
2. 功能:企業為維繫生存而採取的行為。
3. 網路:描述各種活動的地理分佈。
4. 人員:描述在業務及新技術引進所涉及的人員或組織。
5. 時間:描述時間因素對企業的影響。
6. 動機:是企業目標和戰略到具體部門和手段的轉換,包括企業運營的整套業務規則。
更進一步的對框架中的每一個格子(cell)說明:
欄1:What或 Data 欄
列1:列出企業中重要目標或資產,並定義出列2-列5的範圍或界線。
列2:企業中實際事物(目標、資產)所構成的關聯模型,例如:語意模型(Semantic Model)。
8
列3:此為增添物件之屬性、鍵值及正規化的E/R技術所設計之邏輯性(與技術無關)資料模型,例如:邏輯資料模型(Logical Data Model)。
列4:應用特定之資訊技術,利用列3邏輯性資料模型而產製之實體資料模型,例如:實體資料模型( Physical Data Model)。
列5:所有實體資料模型中資料物件定義,例如:資料定義 。
列6:資料(資料檔、資料庫)。
欄2:How 或 Function 欄
列1:列出企業所從事的程序(Process)清單,並定義出列2-列5的企業執行程序範圍。
列2:企業中實際的業務程序模型,例如:業務程序模型(The Business Process Model)。
列3:程序邏輯系統模型包含了支援業務程序設計和人機界面邊界定義,例如:應用架構(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列4:利用列3的邏輯系統模型,應用資訊技術,更深度進行系統設計,例如:系統設計(System Design)。
列5:利用列4 的規格,再詳細的進行程式設計,例如:程式(Programs)。
9
列6:可執行的程式。
欄 3: Where 或 Network 欄
列1:列出企業營運的位置。定義出和在列2-列5中企業相關位置模型的範圍或界限,例如:列出業務運作的位置 。
列2:企業營運結點位置及營運結點之間的溝通模型,例如:業務運籌系統。
列3:業務運籌系統之邏輯模型,例如:分散式系統架構。
列4:描述企業中實體的技術環境,包括了作業點和作業線的軟、硬體和系統軟體(作業系統和中介軟體)的設計,例如:技術架構。
列5:系統架構:硬體、軟體類別及結點地址的詳細定義,例如:網路架構。
列6:作業網路(通信設施)。
欄4: Who 或 People 欄
列1:列出企業分配工作責任的組織清單。定義企業中需承擔責任的組織的範圍,在以下的列2-列5中會說明。
列2:實際企業責任分派和工作產品說明的模型,例如:工作流程模型( Work Flow
10
Model)。
列3:人員介面架構(角色、資料、權限、使用案例模型),例如:人機介面架構。
列4:這是企業工作流程的實體展現,例如:展示架構。
列 5:工作流程的非本文規格,包含個人存取系統的確認和工作授權規格,例如:安全架構。
列6:培訓後之人員。
欄 5:When or Time 欄
列1:列出企業驅動流程的事件清單。定義列2-列5中對企業值得注意的時間模型的範圍或邊界。
列2:業務循環模型包含了企業主要流程中起始事件和花費時間(週期)型,例如:主要的時程表。
列3:時間點(系統事件)和時間長度(程序週期)的邏輯系統規格,例如:程序結構。
列4:系統事件和實體程序循環的實體模型,例如:控制結構。
列5:定義出各作業時機,例如:作業定義。
11
列6:營運事件。
欄 6:Why或動機(Motivation) 欄
列1:列出企業中重要的主要業務目標或策略或關鍵成功因素。它定義了列2-列5中對企業目標模型的範圍或邊界。
列2:企業業務目標和策略模型。
列3:邏輯模型包含以目的、專有名詞描述的企業業務規則。
列4:設定業務規則規格。
列5:制定程式邏輯中規則規格。
列6:策略(強制性規則的程式碼)。
結語
由以上的說明,希望能夠對於企業架構可以有初步的概念。企業架構的內容並不是建立後就不會變動的,因為企業中的資訊系統會變動,所以必須隨時維護企業架構,才可以保持最新的內容。
建立企業架構是需要相當成本,可是一旦建立了企業架構,可以獲到極大的益處,以
12
下僅列出幾點:
➢ 對於資訊的預算可以達到較佳的控制
➢ 避免重覆的投資至相同資訊服務
➢ 改善計畫業務和資訊人員之間溝通方式
➢ 改善資料分享的分式
➢ 定義出標準的跨企業技術和資料
建立企業架構可以得到很大的益處,但是需要相當的成本。建立企業架構的構想,是值得CIO所考慮的。
參考文獻:
[1] “Trends in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2004: How are Organizations Progressing?” http://www.enterprise-architecture.info
[2] John Zachman. ”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 IBM Systems Journal, Vol. 26, No. 3, 1987.”
[3] Sowa, J.F, and John Zachman. “Extending and Formalizing the Framework
13
for 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IBM System Journal, 31:3. IBM Publication G321-5488. 1992
[4]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 Zachman Framework ”
http://www.zifa.com/framework.html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