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汇编
一.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上的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二.关于作者和背景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邽(陕西谓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三.能力检测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银篦(bì)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与例句中红色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 )
A、气度不凡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项脊)轩凡四遭火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②命曰《琵琶行》( )
A、遂命酒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民不堪命矣 D、时人因其前殿位于阿房,故以阿房命之
③低眉信手续续弹(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信口雌黄 D、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六百一十六言( )
A、七言律诗 B、自言本是京城女
C、东船西舫悄无言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4.《琵琶行》一诗中的音乐描写是十分出色的。根据要求,按课文原句填空。
①诗中描写琵琶女被请过船来,最初弹奏根据自己心绪选定的曲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接着描写她弹奏琵琶名曲《霓裳》和《六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这16句中,______句描写第一个乐段,乐曲柔和而清脆;______句描写第二个乐段,乐曲由愉悦转入停顿;________句描写第三个乐段,乐曲进入热烈而紧张的尾声。
5.阅读《琵琶行》一诗的小序,回答①~④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 A、湓(pén)浦口 琵琶(pá) B、贾(jiǎ)人 遂(suì)命酒 C、悯(mǐn)然 转徒(xǐ) D、恬(tián)然 迁谪(zhé) ②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a. 明年秋( ) b. 铮铮然有京都声( ) c. 穆曹二善才( )d. 年长色衰( ) e. 委身为贾人妇( )f. 使快弹数曲( ) g. 曲罢悯然( )h. 因为长句( ) j. 凡六百一十六言( )( ) ③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色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听其声 ┏遂命酒 ┗问其人 ┗命曰《琵琶行》 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④"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附答案 1、B 2、①C ②D ③C ④A 3、B 4、 ①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②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回弦一声如裂帛。 ③3~6 7~10 13~16 5、 ①B ②a. 第二年 b.铿锵脆亮 c.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d.姿色 e.托身,这里指出嫁。 f.畅快 g.忧郁的样子 h.于是作了 j.总共 字 ③B ④C 泪的随想 高二(5)刘佳雪 走在已渐渐安静的大街上,无聊地打量已远离了白天喧嚣的城市。突然身后响起了一个稚嫩的童音:"妈妈,一滴眼泪多少钱?" 心,就在那一瞬间被搅乱。童言无忌--我们总爱这么说,可是那一句不假思索的话语竟令我久久无法释怀--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泪的价值,只是一味地感到那是一个至纯至美的词汇,无法说清它,因为那每一滴晶莹的液体中都包蕴了一份无价的感动与一份永恒的追忆;亦或者,根本不必要去说清,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确乎有自己对它的理解,每一滴泪中都自有一个或美丽或感伤的传说。或许,这就是它最奇异而神秘之处。 不禁想到了与初中的同窗在一起度过的最后一天。那天,夕阳就那么斜斜地透过教室的窗子,那是一份昏暗的明亮。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有了一种很沧桑的感觉。突然发现,我曾经失去了那么多东西,突然明白,冥冥中的一切定数,都是带着一份感伤的。互换纪念礼物时,一位平时不很显眼的同学很郑重地递给我一个显然是精心选过的信封,打开时,又是一张很精致的小正方形卡片,用玻璃纸小心地封着,他笑着对我说:"好好珍藏,因为分别,我在这上留下了一滴眼泪。"说好不哭的,可心,就在那一刹那彻底崩溃,只记得自己笑着,流着泪。忘了那天是否有晚霞,只记得泪珠后面的夕阳美得很神圣。 又记起小时候,问妈妈泪从哪里来。妈妈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大湖,湖里有一个人一辈子要流的眼泪。于是小时候自己很少哭泣,因为怕过早地让自己的那个湖流干。其实现在细细想来,就算真的流干了又怎样呢?我们不是总爱边在心底流泪,边在嘴上说着"坚强不相信眼泪"吗?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选择,我们会真的选择丢弃它吗?丢弃一种感动,一种经历,一种思绪?我相信,没有谁会真的希望一双永远干涸的眼睛,一次如沙漠般荒芜的生命,一颗被永远冰封住的心。 很厌恶看曾经某个节日的一项比赛,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流出眼泪。不明白他们到底要证明些什么--当泪已失去了它最美的意义,当泪成为不过会随时从身体某部分溢出的液体。 当与别人一起大笑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可当与某人一起哭过时,便觉得关系得到了升华。或许,这就是泪的伟力。因为笑只不过是嘴角的舞蹈,而我固执地认为,泪的源头通往心底,泪是心海上的水滴。 听着心跳动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么,倾听泪滴落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灵魂的存在。因为泪,是灵魂最深处的感动,是心灵最真实的震颤。 一位朋友曾写过一篇文章,大致内容已记不真切了,只记得最后一句是:"如果真的可以,我愿用情丝串起你晶莹的泪珠,把它永远挂在胸前珍藏。"是的--珍藏,珍藏一滴晶莹的泪,就是珍藏一颗最真的心。 [评语] 眼泪是内心深处的东西,是真情的流露。文中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一颗细腻动人的心!这颗心解读了一颗最平凡的泪滴,品出了这颗泪滴的份量,读来让人韵味无限。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细腻,感悟透彻。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 郑光程 教学要点: 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教师简单串讲,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板书: 江心聆听琵琶曲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作者邮箱: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诗歌的魅力。 2、品味诗歌意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通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诗人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提高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2、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3、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4、题目解说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5、层次结构 第1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2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3段:江中自诉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6、全文分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②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 在一种平和安详中荡漾开了的是一朵红莲,一朵像鲜血一样的红莲。那是原始生命最纯朴的呐喊,那是襁褓中的'婴孩对乳汁的渴望,对母亲的深情呼唤。像一股直冲天际的气旋,撕破了云层。陡然一转,又仿佛是万千流星陨落,带着有刺的棱角,循环往复地冲击着心脏,冲击着生命每一处神经最敏感的末梢。那音乐燃烧着你的周身,沸腾着你的血液,冲荡着你的神经,你挣脱不了它从心底的火山喷射,只可与它同渡雪域高原。 3、背诵全文。 1.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诗言志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复驾言兮焉求④东船西舫悄无言 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d.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2.选出加点字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王之涣的《凉州词》与李清照《漱玉词)b.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苏轼的《东坡乐府》c.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钱塘湖春行》d.刘邦的《大风歌》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4.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不同类的是[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b.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5.选出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诚”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b.《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李太白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少陵集详注》,《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c.“司马泪痕多”的典故出自“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其中的“青”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d.“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意为“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泪都流干了。6.“歌行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组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其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④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⑤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韵律[ ]a.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c.①④⑤ d.①③⑥7.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c.①⑤③②④ d.①②③⑤④8.从修辞角度分析以下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c.四弦一声如裂帛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e.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9.《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10.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 长诗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b.贬官 七言诗 字 古诗的一种c.升官 长诗 句 古诗的一种c.贬官 词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1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属环境描写,对其作用分析最佳的一项是[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b.以听众的静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12.联系全诗,选出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对的一项[ ]a.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b.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c.在写弹琵琶与琵琶女自述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d.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的身世和演技,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穿布鞋的故居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挂着题写的“朱自清故居”五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故居就和他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良夫先生在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啊。于是,我头脑中闪出本文的题目——《穿布鞋的故居》。如今,到处在修茸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巨匾敞庭,又气派又热闹。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故居很小,小得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门庭下清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绝不故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座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会向别人炫耀一番,我到过瘦西湖,而朱自清故居不会有这样的反应。首先没有殷殷期盼拜访的人,绝不会有一种陈年老窖般的期待,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而到过的人更不会将此作为话题,因为我相信,能够在今日仍念念不忘这片陋房的人正是感染了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13.第4段中说“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20字)□□□□□□□□□□□□□□□□□□□□14.文章最后说“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根据上文,指出“本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20字)□□□□□□□□□□□□□□□□□□□□15.第3段中说,名人故居“拥有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对此,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章为什么要以“穿布鞋的故居”为题?试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2.d3.d4.b5.d6.c7.a8.e9.a10.b11.c12.c13.朱先生学问很深,为人却平易近人。14.不引人注目,做一个平淡、平和的人。15.作者将朱先生的故居与别的名人故居进行对比,是为了强调朱先生的故居比别的名人的故居更具有召唤力:他的人格学问更值得后人敬仰。16.既表明朱先生故居的普通,更强调朱先生人格的完美。 上一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2 下一篇:《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 郑光程 教学要点: 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教师简单串讲,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板书: 江心聆听琵琶曲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作者邮箱: [1] 下面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琵琶行》说课稿,仅供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 教案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教案汇编 篇12
《琵琶行》教案汇编 篇13
《琵琶行》教案汇编 篇14
《琵琶行》教案汇编 篇15
《琵琶行》教案汇编 篇16
《琵琶行》教案汇编 篇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