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来源:化拓教育网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3月11日,郝洁名师工作室到大朗镇鸣凤小学开展本学期第一次外出交流活动。我根据工作室安排,为大家执教了一节四年级研讨课《生命 生命》。

  一、我对作品的理解

  《生命 生命》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达了她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索和决心与命运奋力抗争的坚定信念。我们都知道,杏林子从12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种病完全无药可治,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我们可以想象杏林子身心饱受的病痛煎熬。“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这是杏林子曾经最真实的想法。如果这样的命运落到我们任何一个人头上,冒出这样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事情。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便是极好的证明。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极痛苦的挣扎之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身份贵贱,无论身体健康与否,都可以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领悟!因此,杏林子在信念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项项辉煌!杏林子的人生令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开篇就摆出了作者自己长期以来思索的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义究竟何在?我为什么活着?我这病残的身躯存活在这世上有什么意义?……也许是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别敏感吧!世间的万事万物总会引起作者的无限联想。在“我”手中奋力挣扎的飞蛾,砖缝中的瓜苗,这些弱小的生命对生命的渴求和所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令“我”震惊、让“我”震撼!在我看来,飞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也许,杏林子就是这么想的:“我”的生命不就是像飞蛾、瓜苗一样卑微、一样脆弱、一样短暂吗?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到自己强有力的心跳,幡然领悟:“我”虽然病痛缠身,但是“我”与常人没有区别!最后在结尾表明自己的坚定决心: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一定要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自此,一篇美文浑然天成!

  二、我对教学的设想

  接到上课的工作,我对教学产生了如下几个想法:一是就文本的理解而言,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为宜?二是就语文而言,本课的训练价值何在?也就是说,我应该拿它来培养学生哪几个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学方法而言,如果摒弃传统的串问串答模式,还能做出什么突破?

  基于以上思考,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本内容理解方面,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到生命的可贵、顽强和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课的训练价值方面,我觉得应该着重体现对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第三,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我主张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有趣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增长本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少提问,少灌输,应该多激励,多引导,多点拨,保证让学生学得积极,学有所获。

  因此,全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板块:

  识记词语:识记一批雅词。

  趣读课文:加入一个句子。

  练习说话:练说一个句子:生命就是                  。

  认识作者:介绍作者生平。

  学习写法:换掉一个段落。

  考虑到我对学生情况不熟悉,临上课前,我将最后一个板块改为了“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就文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句子质疑,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我对效果的反思

  教学任务完成之后,郝洁老师和工作室的伙伴们、鸣凤小学的同行们给了一些溢美之词,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就我自己的判断而言,整个教学比较顺畅,学生参与度较高,思维活动比较积极,教学效果整体尚可,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避免:

  一是教学设计方面,要做得更精细更巧妙一些。比如,第一个板块,识记词语,当时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文本,更没有预习,所以将我认为比较重要而且难懂的一些词语的意思直接呈现了出来,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这种方式应该做得更巧妙一些,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形式可以再多样化一点,更活泼一点。再比如,第三个板块,练说一个句子,让学生用“生命就是       ”的句式练习说话,有些牵强,学生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我已经将范例由“生命就是奋力求生的飞蛾”改为了“生命就是飞蛾奋力求生的欲望”,但还是不够准确。在课后我进一步想:作者并不是在阐释生命是什么,而是在告诉我们读者:尽管那些生命是如此弱小、如此短暂,但是它们都如此珍惜生命,表现得如此顽强,更何况人呢!

  二是教学机智方面,要反应更迅速更敏捷一些。比如,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将一个句子加到文中,因为我的反应不够机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活动效果。第一个学生答对了,我请他坐下,缺少大张旗鼓的表扬!因为,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如此难题,实属难得!但是我的评价太一般般了,好像该生的的回答早在预料之中理所当然一样,失去了一次激发学生“斗志”的绝佳机会。第二个孩子在给第三自然段加句子时,出现失误,这本应是预料之中的,我却对他缺少必要的引导,仅仅是简单地否定其答案,浇灭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至此,课堂陷入被动!一个精彩的“包袱”没有抖开!再比如,课上对少数学生的错误回答未能即使予以指正,也说明我对学生发言的倾听还不够仔细,判断还不够敏锐。

  三是教学节奏方面,要调控得更好一些。哪里要动起来,哪里要静下去,哪里要详细展开,哪里要简略带过,哪里要个人动笔,哪里要集体交流……都需要在精巧设计基础上,用良好的课感来调控。在这方面,余老师真不愧是顶尖级大师,需要我去好好学习!在这节课上,我安排了学生的质疑,学生在深刻思考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好问题,只是在解答学生问题上,有的问题耗时太多,不够简洁;有的回答还不够到位,有欠详细。

  第一次在这样“紧”的情况下上课,感觉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我自己感觉收获很大,如果下次有机会再上《生命生命》,有信心能上得比这次好!再次谢谢伙伴们的鼓励和帮助!

  生命的颂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细致刻画,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

  这篇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有点难,不是难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上,而是理解重点句子。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积累又相对较少。如何让学生从文中普通的事物中感悟生命的含义,体会杏林子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命运不幸的不屈。如何让这两个“生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三个难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一、创设情境,用经验催生感情。

  “生命”对11岁的孩子来说是个沉重的话题,为了让孩子们能真正体验这个沉重的话题,在第一个事例中,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帮助孩子走进生命的内涵。

  情境一:假如你是那只被握在手中的飞蛾,你会怎么想?

  情境二:伸出手,合上,现在你的手中就握住了那只飞蛾,你有什么感觉?

  这个时候,学生就成了那只危在旦夕的飞蛾,成了那个握住飞蛾,掌握飞蛾命运的人,同飞蛾一起思考,一起挣扎,一起极力鼓动双翅。再加上老师的动情讲述,了解了飞蛾平均只有7天的生命,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飞蛾为了这7天的生命,为了能活着,如此奋力拼搏,求生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啊!

  二、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一道感受生命的珍贵,领悟生命的真谛。因为生命这个概念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就会上成空洞、乏味的思品课,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学习第二段时,引导学生从品味词句和设身处地(飞蛾被抓住了,它会怎么想)中领悟;学习第三段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切身体察中领悟;学习第四段时,从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中促进学生领悟。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珍爱生命、让生命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有了深刻感受。

  三、注重学法指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讨论交流、换词、分析重点句子”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围绕“在作者杏林子心中,生命是什么,她对生命有着怎样的思考?”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去深入思考,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画面、角色置换理解了一只弱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对生命的热爱。并通过诵读生命的格言,探究思考生活中像杏林子一样珍爱生命的人还有哪些?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书写生命的感言,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丽,在学生有了深刻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表达的训练。多方面、多层次、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也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不只是单单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我在教学的设计上从三个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又设计了有关生命的格言;发现身边像杏林子一样珍爱生命的人;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书写生命感言;将生命的真谛“生命有限,价值无限”送给身边的人,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将本课的内容一步步延伸,使文章的内容得到升华。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做课年级:培正小学三年级)

  【文本解读】

  《生命 生命》,中国台湾已故女作家杏林子的代表作,一篇四百多字的小文。初读,疏淡素洁;再读,意韵绵长。细微之处见精神,点滴之中写生命。解读《生命 生命》一文,留给我三个“惊叹”。

  一叹其人——“天使走过人间”

  “当天使走过人间,消失了,蓦然回首,我们才知道她曾经来过,一点一点地把善良、勇气与爱的种子播在我们的心上。”——凤凰卫视《天使走过人间》。

  杏林子十二岁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逝,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疼痛、剧痛、狂痛伴随着她。她腿不能走,腰不能动,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

  就是这个身体已经瘫痪了百分之九十的杏林子,却让生命怒放如夏花般绚烂:40多本著作,“中国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中国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无法言喻的伤残,无法言喻的豁达与坚毅,无法置信的成就,这三者,如何能划上等号?大大的惊叹和疑问交织萦绕!

  二叹其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在快乐中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细读《生命 生命》一文,杏林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以“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验证了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

  飞蛾求生,是“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求生的固执。这是一个生命生存的尊严和权利!这使得作者大为“震惊”,忍不住放了它!这震惊,不仅仅来自于一个小生灵的抵命抗争,更来自于对一个独立生命的敬畏!

  瓜苗生长,是“冲破坚硬的外壳,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两个“竟”,不啻于两声对生命奇迹的惊叫,不啻于两声对生命不屈的赞美!付出这样艰苦卓绝的努力,仅仅只能活几天,值吗? 跟上两个事例相比,

  “静听心跳”,似乎平淡了些。初读时认为口号太多,不值得一品。细读之下才发现,这哪里是口号,分明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意味悠远的是下面一句: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是白白糟蹋这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还是好好使用生命?一种紧迫,一种焦急,一种责任,油然而生。

  三叹其情——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杏林子

  杏林子到底要告诉我们关于生命的什么呢?《生命 生命》究竟要诉求什么?唤醒什么?

  《生命 生命》一文,讴歌飞蛾求生的顽强;惊叹瓜苗绝处求生的不屈;体认生命的自我责任。继续品读,发现文字之中,暗藏玄机。飞蛾——瓜苗——心跳。虫——草—— 己。飞蛾也珍惜生命眷恋生命,这是在一次为了驱除“骚扰”的偶然遭遇中感悟的;砖缝中排除万难求生存的瓜苗,这就需要主观意识上的密切关注。当这种偶然和关注敲打着杏林子那颗善感的心,从而转为一种对自我生命的观照和反思时,她才蓦然发觉,原来,生命,或者说生命的方式、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一切要由自己负责!“要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是一个由外物到自我内心的递进性的体察过程,一个对生命层面的思考越来越宽泛深刻的过程。

  我们可以推想,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发现,或者说这样一些发现,让作者坦然地认可了命运交付她的一切苦痛——“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 “在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 她在膝盖上架上小木板,用两个手指夹着笔写作她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所以,她的生命,成为了一桩奇迹。

  【思考】

  文章的内涵很深,对于三年级来说,生命是个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值得品读的细节很多很多,必须要有所取舍。课堂的容量大,如何留给学生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流淌的地方?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之后,我忍痛割爱,将目标定位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体悟生命的启示。在体悟生命的启示方面,从两个层次来进行,一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二是感悟作者的思考。在对“生命的启示”的表达上,应该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

  【策略和反思】

  1、活用资料,“文”“人”合一

  飞蛾和瓜苗的故事,其实就是作者对自我生命的观照和反思。杏林子本身的故事,比《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更震撼人心,如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在设计时,我将杏林子的背景资料整合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在本节课中,作者的资料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杏林子写作的不易,与学生前面的猜测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激起学生的思考,唤起阅读期待;第二次,再次出现杏林子的“四个不能”和她的成就。通过这些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将带给学生更多的震撼,让学生将杏林子与飞蛾、瓜苗对照起来进行思考。从而让单薄的文本内容更加血肉丰满,使学生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加深对生命的感悟,更加珍视生命,更加敬畏生命。这也为下一节课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讨论奠定了学习的基础。

  遗憾的是,在教学实施时,我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将三者对照起来,从而体悟出杏林子对待这两个生命的态度,而直接把落脚点放在了在飞蛾和瓜苗给作者的启示上。这使得整个教学的层次感在这里有所欠缺。

  2、活用词语,提供学习的支架

  “挣扎、不屈、负责”三个词,是三个事例要传达给读者的,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三个词的听写和呈现,为后面的概括内容、细读体会降低了难度,为学生提供了支架。学生在和文本对话中,可以以这几个词为支撑,但又不拘泥于它们,从而实现多元解读。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这个支架确实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3、活用学法,在对话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阅读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作者背景资料与课文的整合,是人与文的对话;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在想象、朗读与讨论交流中理解,也是人与文,人与人的对话;在“生命是什么”的不断追问中思考,也是一种对话。多种学法的运用,为对话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抓住关键词想象:在本课中,我以“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飞蛾的挣扎(瓜苗的不屈)”为话题,引领学生去抓住重点的句子,畅谈自己的感受:a、“但他挣扎着。。。。。。那样强烈!……鲜明!” b 、“那小小的种子里……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通过咬文嚼字、想象、感情朗读让学生去体认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挣扎”?什么是“极力鼓动”? 让学生读出飞蛾的对生命顽强的抗争。让学生在“竟然、竟”两个“竟”字中读出瓜苗的不屈向上,读出自己的出乎意料与震撼。从而让学生体悟到,生命是永不放弃,生命是不屈向上的决心!

  联系作者、联系生活理解:从课外补充的大量资料,为学生感悟生命提供丰富的文本和经验支撑。比如,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回顾飞蛾、瓜苗和作者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后,以“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画面打动着你,震撼着你?”为话题,引领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然后,设计了“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坚持,是废墟下不放弃求生的手。生命是 ”这样的练习,进行一个思维与表达的训练。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有两个遗憾:

  1、设计本身有硬伤,提供的范例太抽象,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将对生命感悟的表达从抽象到具体。假如能换成“生命是什么?飞蛾告诉我们,生命是遇到危险,激励挣扎;瓜苗告诉我们,生命是遇到困难,不屈向上; 告诉我们,生命是 ”这样的句式,学生的表达可能就会更加丰富和具体一些。

  2、反馈不够机智。在课堂中,有两个学生发言时都动情地讲述着汶川地震中关于生命的故事,我也及时地引导学生说出了这两个故事带给他们的生命的启示。但是,在随后看图片,写感受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资源,就以学生的发言为范例,启发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得更加具体。所以,有部分同学的发言仍然停留在“抽象 ——抽象”的阶段,没有得到提升。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写到这里,不由又对这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后,真心地感谢所有关爱我的老师,有你们,我真幸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