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琴琴、得意、赵齐全、粮房、大嘴
同为病人的得意和琴琴很快从相怜到相爱。而这段在绝境中萌生的近乎看得到尽头的爱情,并没有得到世人的理解与祝福。各方压力呼啸而来。他们用最后的生命,证明了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谈起艾滋病,大多数人条件反射地会拿出同情叹息,但影片并没有在这个层面上多做停留,几乎在影片的一开始,得热病的人们就被隔离开,收到其他村民的冷落和漠视,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对这种普遍性的漠视影片并没有试图批判,因为这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尽管在我们并没有遇到艾滋病人时总能镇定自若地表达同情。
接下来影片被带入另一个层面——希望,拉琴老汉在唱词里俯瞰了神州大地,与自己睁不开的双眼映衬,表达着强烈的对生活的希望,而这些希望,都是在听说了热病有新药的消息之后。但是这种希望并没有持续太久,大嘴和粮房姐的对白把矛盾直接丢给了老柱柱和赵齐全。而齐全的那句,你骗人做甚哩,显得如此理直气壮。因为即使是希望,也不应该是骗取的,父子间的矛盾在这一场戏里展现出来。赵柱柱让齐全认错,齐全不认,看到这里会有一些疑惑,仅仅是对有没有新药的讨论并不至于这么强烈的情感冲突,那么父子间的矛盾到底来源于何处,影片到此还未给出解释。赵柱柱承认没有新药,拉琴老汉的死,使影片结束了对希望的探讨。于是之后的探讨,就只存在于封闭的空间,和有限的生命里。
接下来描述了齐全采血的来龙去脉之后,回看跪下认错那场戏,大多数观众会觉得齐全是应该跪下磕头的,但影片并没有就这样给齐全一个简单的反面的定义。齐全之所以不认罪,是因为说到底,他并不是热病的元凶。人们染上热病是因为买血,而买血,则是因为各种欲望。如影片后面所讲,得意和琴琴买血的原因,都是因为各自的欲望。而他齐全,
不过是为这种欲望开了方便之门,何错之有。但是齐全还是恶的,他恶在对于欲望,他选择了理所应当的态度,追求欲望的过程对他来讲是无所谓好坏的,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恶,发乎与本性,所以对于齐全,影片并没有安排像小海以及小海一家人那种情感冲击很强烈的戏,就足以成功地将他塑造成一个令观众愤懑的形象。
众人在柱柱的领导下住进学校,看似红火的集体生活实际上就是集体等死,但是同病相怜的惺惺相惜多少会让人感到些温暖。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影片借助学校这个更加封闭的环境,把目光聚焦在病人身上。琴琴的出场除了带来一件红绸袄袄之外,更将影片带入了下一个层次。与失乐园之类的凄美不同,这时候影片着重发掘了这些病人与常人相仿的欲望,哪怕是病人,欲望也无处不在。当然,偷棉袄,偷米,一个为了老婆,一个为了家人,这些欲望之中,总还夹杂着一些错综复杂的情感,到此,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地划分一个善恶好坏,而是生出一些无奈,甚至多少有些惋惜。
得意和琴琴在屋顶的开始,说白了就是生理需求,与爱情无关,几次幽会也并没有张生莺莺来的浪漫,无非是各自满足。但日久生理慰藉加同病相怜加朝夕相处,总会生出爱情来。追火车的戏,琴琴的歇斯底里,已经开始表现出一些不舍,而这不舍除了对于生理上的不舍之外,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互相搀扶。
一直到偷情被抓,得意和琴琴的爱琴一波三折地发展,影片也最终将目光聚焦在了爱上,这种爱是扭曲的,畸形的,是建立在多活一天是一天的基础上,发生于久久未能得到满足的生理需求下的。但是无论如何,它发生了,并且要坚强地存在下去。结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象征,以至于他们不惜把祖产与人。领证,发喜糖,强烈地表达着他们要爱,要爱得有尊严。他们完成了这一切,琴琴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实现了对爱的诺言,爱得完整。多活一天是一天,到此为止。
经过了漫长的搜寻,影片最终把放大镜对准了爱,仿佛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得意和琴琴用有限的生命找到了一种真谛。
当爱遇到生命,可能会不复存在。当生命遇到爱,再短暂,也会变得完整。
【】在电影《最爱》中的小山村里,大部分村民因为卖血而患艾滋病,他们对于这个疾病的唯一认知就是死亡,确切点说就是等死,他们甚至找了一间废弃的学校住下,以防传染给家人,然后等待时光不紧不慢的流逝,相互埋葬彼此。赵得意是他们当中的异数,因为只有他排斥了等死这个概念,他说,得意一天是一天。在依靠画正字过日子的时间里,有人出卖了自己灵魂来谋取财富(赵得意的哥哥赵齐正、黄鼠狼等人),得意选择了被火车追着玩,所以心态很好的得意获得了上天赏赐,在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里,用爱情在死亡面前赢得了尊严,他说,琴琴,我要与你堂堂正正的活着。
严格意义上来讲,得意与琴琴的感情铺垫只有那冰天雪地里的惊艳一瞥,琴琴穿着普通农村妇女都穿不下的红棉袄十分不情愿的出现在大家居住的学校里(因为她仅仅为了一瓶城里才有的洗发水去卖血就染了艾滋病,要我我也很不甘),得意追琴琴的理由也只是双方的另一边都因为自己患病而不理睬自己,那不如两个病人就在一起吧。但是最后两人领证和得意病发的戏确实很感人,还有琴琴一段与得意相互喊娘啊爹啊的台词煽情与口味并重啊,不过个人观点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种同类之间才能体会到的相互依赖,还有在他人面前活着的一种姿态,比如领结婚证后商琴琴大声念着重复着上面的内容,赵得意与商琴琴自愿结婚,那证书是给全村人和自己爱情的证明,而需要被证明的爱情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爱情了。
我能隐约感觉到爱情并不是本片的主角,而是霍乱时期下的人性,本片有非常精彩的群戏。
片头内死小孩应该是这一切的因,赵齐全开始鼓动村里人卖血,大家才染的艾滋,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是为果。所以我想赵齐全并没有那么坏,他儿子被村里不明来历的小红果子毒死了(内小孩怎么死的没大看明白欢迎纠正),他就报复了全村人,实际上赵齐全又孝敬老爸又爱娃,他弟赵得意死活要献血他还不让(结果赵得意非得跑到邻村献血染了艾滋)。老校长也就是得意和齐全的爹,至死不渝的守着已经空无一人的学校和内心对于校长这个职位的最后荣耀,却扛不住两个儿子的丢人现眼下跪于全村人。黄鼠狼一帮人迷恋死后的豪华棺材为赵齐全倒卖村里的珍贵树木,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来说,希望自己死后安稳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表现。而主角得意和琴琴的感情初期,我认为就是性的迸发,没有那么美好的爱情可言,却在死亡来临之际赢得所有人的尊敬和眼泪。人就是一个个巨大的矛盾体,纠结而真实。
毁掉村子的,可以是艾滋病,也可以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拆迁队,取而代之的,不是现代文明下的都市,而是畸形发展的城镇。这里的榜样是一批赵齐全这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私利的暴发户,而社会的价值观,也就堕入对物质享受的一味追求之中。可以想象,这部电影再延续下去,村子的树会逐渐砍光,人们死的死、走的走、穷的穷、富的富,一个个这样的乡村,正在消失。
《刮痧》许大同、简宁、丹尼斯、昆拉
【】《刮痧》是一部具有爱国情结的故事片,反映社会反映问题。无论是从编剧的大纲安排还是从导演的拍摄角度都能完完全全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味道。故事是从一个远赴美国在美国跌爬滚打终于混出了名堂的一个中国家庭身上开始讲述的。因为小孙子肚子疼而爷爷初来乍到不懂得英文只好用刮痧这一中国传统中医疗法给孙子止痛,偶然孙子去医院看病脱了衣服却被医护人员看到了背上的青一片和紫一片以为是家庭暴力,便由此引发了矛盾开始了《刮痧》的全部故事内容。
虽然是“刮痧”造成的法律纠纷但是从中又引出了很多因为异国、不同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我称之为误会,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谁能够说到底是孰对孰错,只能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教育、生活方式,在美国有美国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们身在异国他乡就得按照人家的法律办事,我们所认为的顺理成章在那里都会变得“不可理喻”。
还记得电影中有一段是讲两个孩子打架,中国爸爸非让自己的孩子给外国小孩道歉孩子不听话爸爸就打了孩子一巴掌,事后中国父亲解释说“我打孩子是因为给你(外国孩子的父亲)面子,尊重你!”“你打孩子是为了给我面子,尊重我?真是难以理解!”美国父亲惊诧的回答。
在中国,我们可以理解这种为了给面子的“苦肉计”,我们从未怀疑这到底有没有必要,难道不去教训对方的面子就会颜面尽失,教训了之后对方的地位会大大增加吗?我想要不是这个影片估计是没有多少人会思考这个问题吧,因为我们从未怀疑这些“面子”问题有什么不对。
影片里最让我觉得我们做的不好的还有关于儿童的保护,看到美国把每个儿童的利益放到最高点,孩子是不可以一个人被留在家里是不可以被轻视的,而我们中国因为家长的工作忙碌孩子一个人孤单的日子绝不在少数,而且作为孩子还必须要理解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
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世界逐渐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变得开始向西方靠拢,我们的思考方式逐渐西化我们的文化逐渐西化就连电影,也不再是多少年前的中式电影风格,即使是《刮痧》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也采用了西式的外露型表达方式而不再是中国的含蓄美,所有的情感只有含蓄——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标志。
当然这些都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我想所有的感性的观众在最后或多或少都为这种浓浓乡情、父与子之情感动的一塌糊涂。至少我坐在小小的教室里和同学们一样所有的泪水都一下子忍不住趟了出来。当看到在法庭上,美国律师说中国的西游记,说孙悟空是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我的心顿时激动了起来,我想如果此时我也在场肯定和大同(中国父亲)一样激动地想要和他打一架,太欺负人了!
无知的美国人竟然为了赢一场官司不择手段的污蔑我们的文化,歧视我们的崇拜,太可憎了,可这就是现实,为了要回孩子只能忍气吞声,同样是中国同就选择的愤慨而简宁(中国母亲)选择的是忍气吞声。她为了孩子能回到身边为了孩子能上个更好的美国学校甚至会让孩子放弃母语而去说英语,即使跟自己的亲爷爷。她给自己的中国孩子灌输的全部都是西式教育我想她或许从未想过过有一天会让孩子回来,回到中国用在美国所学到的知识报答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贡献。
我想他们只是中国在美华侨的缩影,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无法要求他们再去做什么。
最后为了能够孙子和爷爷再见上一面中国爸爸宁愿破坏规定从福利院带走了孩子,这一刻让人觉得心酸,爸爸和孩子被通缉成为了逃脱犯被警车拦截,爸爸陪着孩子跟周旋只为了孩子能够开心。孩子睡着了,爸爸才将他带回了福利院,轻轻的把他抱出来,然后被带走。那时,爸爸的眼爸爸的每一个举止投足都让人觉得那么心酸,回来吧放弃吧,在美国的生活实在太难过了。
最后为了能让孩子回到家,爸爸和妈妈分居,爸爸成了虐待儿童的坏人辞了工作失去了家庭一个人躲在狭小的黑屋子里喝着闷酒。
这年的冬天格外的冷。
圣诞节,爸爸答应跟孩子见面给他一个圣诞礼物,亲手画了个孙悟空样子做成圣诞娃娃,自己打扮成圣诞公公的样子想偷偷溜回家,没办法只好从墙外费力的一层一层爬到了九楼。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跟着爸爸提心吊胆着,保佑着爸爸一定要爬上楼跟孩子团圆,一定。
还好,一切的迷团都解开了,“刮痧”的中医疗法被解释清楚了,爸爸的罪名解除了,爸爸可以去见孩子了,可是爸爸并不知道还在一层层的向上爬着,爬着。
结局当然很美好,全家人团聚相拥在一起,这年的圣诞节是这辈子最令人难忘的了。
此时,在场的我们全部鼓起了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因为他们全家团聚,而是为中国情、为父爱!
【】影片《刮痧》向我们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这种冲突可以称作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以下是我观看完影片后的一点感受。
中国人和美国的社会,当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效果,中国人应该存在于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应该容纳的是美国人。而当中国人进入到美国社会后会发生什么呢?影片刮痧就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由于影片题材就充满了戏剧性,所以影片本身也充满了戏剧张力。
影片一开始是一场颁奖典礼,在礼堂的外面聚集了一批示威者在进行示威,
用大同的老板约翰的话说就是“规定的那一套言论自由”。他们反对暴力游戏,所以也抵制这个以游戏为主元素的颁奖典礼。在这里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矛盾就已经产生了:在美国这种非常普遍,只要人们对某件事情不满就可以上街,人们反对总统某项决议的也不在少数;但在中国的情况是很少的,可以与暴力划上等号,更不要说去反对党和国家的决策了。颁奖典礼的大奖被男主角许大同拿到了,他是一位来美国已经八年的移民。在礼堂内,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矛盾又爆发了,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大同于是就当着约翰的面打了丹尼斯。这是中国式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也是中国式的要给老板面子。影片后来约翰对大同的这一行为是这么评价的:“给我面子?好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至此影片在颁奖典礼的这一段告一段落。
回到家,爷爷给丹尼斯进行了刮痧——the 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影片的导火线就此埋下。回到家里,一家人还在谈论着白天大同打丹尼斯这件事。丹尼斯说出了美国式的理解:“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爷爷也说出了一个中国式的理解:“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可以说是礼堂里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在家里的延伸。刚来到美国的爷爷特别不适应在美国的生活:不能抽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不能和美国人交流,老朋友老霍的去世…在我看来,爷爷的不适可以代指大同心里的中国式情结,这种中国式情结在美国社会没有生存空间,导演将大同内心里不适应美国的地方,通过爷爷的不适外化了出来。大同表面上是一个加入美国籍的移民,其内心实际上还是一个中国人,他是“披着美国皮的中国羊”,他内心的中国式在后面的表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我在想一个问题,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人,其作为怎么还像一个才去美国的人呢?
老霍心脏病突发死去,大同留下丹丹一个人在家去局接爷爷,在这个过程中简宁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吵醒了熟睡中的丹丹,故事发展到这里,刮痧的导火线就要被点燃了。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三个冲突也产生了。在美国单独把孩子留在家里是犯法的,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在很多地方是司空见惯的。醒来的丹尼斯摔倒了,大同带他到医院缝合伤口,医
院的医生发现了丹丹背后由于刮痧导致的“伤痕”,他们以为大同在家里虐待丹丹,于是把这一情况通知了医院的社工。至此影片最大的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产生了:在中国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而在美国医生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刮痧。儿童福利局怀疑大同虐待丹丹,要把丹丹带走,这时候大同的冲动性开始显露了,并且暴露的淋漓尽致。他大声嘶吼着,拒绝将丹丹带走。在影片中,大同给了我两个最深刻的印象:冲动和固执。这一次他不顾的阻挠去抢孩子,就不利于事态的发展,他应该冷静下来,冷静才是处理好事情的前提。他的冲动和固执在下面还会有叙述。
第一次听证会前,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五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请了约翰•昆兰——他的老板,作为他的辩护律师。在中国请熟人帮自己办事情是很正常的,中国的律师也基本可以应付所有类型的诉讼;而在美国,人们选择帮自己办事情的人的标准是他的职业素质,美国人考虑他有没有能力代理,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不是着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熟人。在听证会上,第六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说了谎,他把刮痧的事揽在了自己身上,顶替了爷爷。约翰在后来问过简宁大同为什么要这样做,简宁回答说:“Because he’s Chinese.”中国式的思考是要替爷爷顶罪,毕竟上法庭是件“不光彩的事情”;美国式的思考是不能撒谎,上法庭也没有什么,跟家里没什么两样,你看那法官多么幽默啊。大同在法庭上又发怒了,坚持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他也固执的一再坚持自己没有错,刮痧没有错,那是中国传统中医疗法。这一次大同的冲动和固执两者都暴露出来了。孙悟空和刮痧都没有错,但大同的发怒显然不利于事件的处理。大同一直坚持刮痧只不过是中国的传统中医疗法,他一直在说中国什么什么的,但他没有想过在中国合法合理的事情在美国就不见得合法合理了,而他现在就是在美利坚的国土上。
由于儿童福利局没有提供证据副本以及辩方律师的不对口,法官决定举行第二次听证会。这是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七个冲突:在中国不会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而在美国由于追求绝对的公平,它就会进行重新审理。美国法庭的审理与中
国很不一样,不管是在证人的站位还是在法官行使的角色上。这是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八个冲突:美国法庭审理的主角是律师,一个案件能否打赢的关键就是律师,人们作判断的是证据,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少;而中国的法庭在审理案件时,主角是法官,案子在未审理时,其实是非曲直已经明了,人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在里面。在美国的法庭审理中,律师关心更多的似乎是怎样去打赢这场官司,而不是我的当事人是否真的触犯了法律。律师们会玩文字游戏,用他的口才来“拷问”证人。当事人和证人陈述时也会句句斟酌,尽量不让人抓到把柄。在听证会上控方律师甚至把给丹丹接生的女医生也请来了,可见美国人的煞费苦心,也说明了美国档案管理的完备,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注意大同的老板约翰时,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九个冲突出现了:约翰可以去做证人证明大同虐待儿童,但到后来大同要走时也在尽力挽留大同,这在中国是不敢想象的;中国人只会想到老板“背叛”了自己,还来装好人,殊不知是个人的价值观在作怪。美国人信奉绝对正义,在正义面前他们似乎是不讲人情的。
听证会上,大同打输了官司,丹丹暂时由儿童福利局收养。爷爷想回中国,他更习惯跟北京的老朋友在一起。大同送爷爷来到机场。这时候大同又冲动了,大同想当一位孝子,他把丹丹偷偷从幼儿园带了出来,准备带着丹丹和爷爷一起回中国,爷爷果断制止了大同这种鲁莽的行为,一个人坐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十个冲突出现了:大同成了通缉犯,在电视上进行直播,美国人的信息传达至迅速,对“小问题”的依依不饶,都让人咋舌;在中国为了这样一件事进行通缉甚至追捕是不可想象的。后来七辆警车在追捕大同,跟追捕一个通天大盗一样。我个人觉得这也许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法庭和的认知态度不一样造成的。中国人总是把与做了坏事联系在一起,美国人总是不把与坏人联系在一起,是市民权利的捍卫者,是市民的朋友,美国人当中上过法庭的也不在少数。
后来大同的老板约翰去了中国城,让中国的传统中医给他进行了一次刮痧,他的后背出现了与丹丹一样的三道伤痕,但他并不感觉疼痛,于是他相信了大同并没有虐待丹丹。约翰和福利局的女职员联名要求法官撤回对大同的起诉,于是丹丹又重新回到了大同的怀抱里,影片到此结束。
这部九十年代公映的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国人由于不熟悉美国的法律制度而引发的种种冲突,看完让人深思,也让人更加了解了美国。不知道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当今的中国上映会不会有市场,我想基本是没有的。而在当今我们似乎更需要这样的电影带给我们思考,带给我们冲击。现在的矛盾跟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多看几部这样的电影。
《生命因爱动听》 万豪、Tracy、阿猫、
『热爱生命,却不怕拥抱死亡,活着最大的奇迹,就是从绝望中找到希望!』
喜欢穿格子衬衫和牛仔裤的Tracy(陈松龄饰)是个年轻快乐的漂亮,心地善良的年青社工女子,有着一头明媚的卷发。她同丈夫万豪居住在温哥华。Tracy在一家专门收留绝症病人的西门山医院作社工。那里阴冷幽静,绝望的气息弥漫,甚至专科医生(杨群饰)也是奇怪的人。有个叫阿猫的女孩子画了一张画,叹息。We are hopeless。乐观自信的她决定以自己的方法帮助病人——那些在绝望中的古怪的人们。
不久,一个坏消息传来,以验身报告中,Tracy被发现患上末期骨癌。那一刻,她从社工变成了绝症病人。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让她不知所措。第一次发现距离死亡如此之近。尽管幸福才刚刚开始,说好要和相爱的人在没有定期的某天去度假去看海。
一直深爱妻子的万豪(郭耀明饰)对Tracy康复抱着极大的期望,Tracy对丈夫不离不弃的爱深受感动,所以暗中为自己安排一切身后事及为丈夫寻找新妻子。(剧中陈松伶扮演的女主角是社工,但由于自己也患了绝症,所以身份一下子从临终关怀的社工转变为需要被关怀的对象。她的生命只有两个月,她是善良的,她甚至计划着把自己的老公和自己的姐妹搓和到一起,但真的看到老公和自己的姐妹在曾经她和老公约会的天使之滨约会时,她脸上也流露出难言的苦涩,这里的一草一木只属于她和老公的回忆。老公和以前一样,点了螺丝粉,只是对面坐的人已经不是自己了。他甚至还为她的姐妹买了玫瑰花…
她心碎了,看到这儿我真的为这个社工心酸,但这就是她安排的呀,再苦也只能自己扛着。
‘小姐,有位先生把这个送您’‘是什么’‘螺丝粉’…她愣在了那儿,随后看到丈夫朝自己的方向走来,手中拿着那支玫瑰花,还有一大张纸,上面写着‘I LOVE YOU,ONLY.’终于他们紧紧拥吻在一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Tracy遇上燕姐,在燕姐的点化下她终能明白“生命中最大的神迹,就是从绝望中找到希望”! Tracy和万豪不单更懂得珍惜对方,而且更用自己的生命来改变四周的病人,直至那天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世上......
医院里有条通往化疗室的走廊被病人们称为“Dead Man Walking”,每走一步,无数空洞的回音就钝重地击打在病人的心中。第一次走“死囚之路”的时候,她想到那些传说,不敢迈步,深爱她的丈夫,紧紧握着她的手,十指相扣的手心里有一个十字架,他看着她的眼睛说,“我们三个人,一起走。
在死亡面前,她开始迅速成长。从此学会了以乐观精神影响他人的生命。因为,在爱
里,没有惊惶,没有恐惧,没有悲伤,有的是安祥。
《算命》 厉百程、石珍珠、小云、唐小雁
【】 屏幕上的画面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一个智障且腿脚不太利落的老妇在捡别人丢弃的旧衣服,一边跛着脚跑,一边冲着镜头兴奋地举着战利品痴痴傻笑,后面一个拄着拐杖的瘦小老头满脸焦急地追着喊着……他们就是片子的主人公:算命先生历百程和他的智障老伴儿石珍珠。
历百程以替人算命维生,平时还得拄着拐做家务,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儿,烦的时候也满口脏话,嫌她是个拖累。石珍珠因为智障,从小被哥嫂虐待,睡羊圈里,冬天下大雪,冻得她半夜嗷嗷叫,哥嫂也不让进屋。历百程用一百三十块钱把她接过来给自己做个伴儿。都是苦命人。来找历百程算命的主顾常常是妓女,她们各怀心事。碰上扫黄打非,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老两口于是回到河北青龙县老家,先去石珍珠的娘家,再回历百程老宅。本以为哥嫂肯定是一副恶人的嘴脸,可当他们出现时,忽然发现,他们和历百程俩口一样都是一副卑微的摸样。在他们麻木的脸上,悲与喜都是奢侈的,也是多余的。历百程大哥出现时把人吓了一跳,他的驼背严重到好像上半身折下来了。家里兄弟四个都有严重残疾,他们把厄运归咎于老宅不吉利,这是他们的“命”。新年一过,老俩口重新上路,在庙会上摆卦摊,等待时来运转……
这就是这些卑微人的真实生活,真实得让人觉得残忍。仿佛人生无意义的在这里裸露开来。导演却并不这么灰心,他在片子结尾把这些人几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回放,有眼泪、有无奈、有孤独、有奔波,也有路上的风景和痴痴的傻笑。在《往事只能回味》的优美旋律中,他想让人看到,这些人颠沛流离的人生中,也有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渴望。
【】故事就是充满了宿命性,历百程总是占卜别人的命运,也试图帮人改变命运,可是他自己逃脱不掉宿命的束缚。他生活困苦,就连他的残疾,也归罪于老家的凶宅。
据说,有总结地下电影的顺口溜是“妓女,穷山恶水长镜头。”《算命》关注的人群也不外乎如此,说他们是底层也好,边缘也好,弱势也好,总之他们就在我们生活的前后左右,不管他们是妓女,乞丐还是游民,他们和我们一样,在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上,占着微不足道的一寸土地,用自己的手段和方式,努力的求生存。
历百程是一个六十多岁的残疾老头,住在燕郊,靠给人算命谋生。四十多岁的时候,通过别人知道有一个常年被家里人虐待的残障女人,石珍珠。那是92年,他从300块钱砍到130把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傻笑的她领回了家。导演以历百程为发散点将出现在历百程生活圈子里的人链接起来,扫描了一幅闹哄哄的生存图景,那是他们的江湖。 江湖里,有找历百程算命的人,身世坎坷的发廊女老板,为了筹钱救出监狱里的丈夫而成了小姐的年轻妈妈,想和老婆好好过日子的年轻男人.想发财的煤矿工人.....“算命”是大多数中国劳苦大众最后的精神寄托,大家都愿意相信抬头三尺有一个慈眉善目的佛,他能看到自己的悲苦,他一视同仁,他不嫌贫爱富,他有通天本领,他会拯救自己于水火。同时也记录了一些活在历百程身边的人,乞丐朋友,石珍珠家属等等。导演徐童说自己试着表现人性的复杂,他做到了,呈现给观众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血有肉,形象饱满。
片子中历百程在小旅店里找小姐,用吹嘘的口吻讲起了自己的性经历,对于徐童的质疑他不服气的说“为什么不可以,要是不可以我娶她作什么,她什么也不会,我伺候她。”放映结束后,有观众问导演是不是有意撕破前面展现出的那种温馨?导演奇怪的问,“为什么到这里你就觉得不温馨了?我是在当他讲述性经历的时候才觉得历百程是一个可爱的人的。”大概很多人都期望着一个美好的童话,历百程娶石珍珠完全就是因为同情或者其他什么伟大的理由,可人就是复杂的,不管贫穷还是残疾,都是有欲望的。况且历百程最
后也说了,十四年了,他也不可能放弃石珍珠,不忍心。
那个叫小云的年轻妈妈,她来问历百程自己年末要做一件事,能不能成功?历百程说她自26岁后,命都不好,但这事儿有可能成。她笑了,说“只要这个愿望实现,一切都好了。”她要做的事是找人把自己在监狱里的丈夫救出来,为了筹款,她做了小姐。她讲自己刚开始接客时候难堪和不习惯,说醉酒客人的无理取闹,却马上补充说“其实他没错,他给了钱,该提要求。” 有一次刚下楼她就被叫住问话“是不是上楼做活了?”她说跑不就心虚嘛,她回头,厉声问“我脸上写小姐俩字了?你从哪看出来我就上去干活了。” 一个22岁的善良妈妈,骗女儿父亲在外地工作,把自己放置到这样一个低度去担负苦痛。年后她的丈夫出狱,她带着历百程夫妇去天安门转悠,天安门前人群拥挤,来回,那么多人和她擦肩而过,没有人注意到她脸上美好明朗的笑容,更没有人会在意她为了这笑做出了多少努力,也不会有人赞美她的勇敢坚强,在被生活逼良为娼之后,有笑面最冰冷现实的勇气。
还有那个乞丐,睡大街,穿破烂,一无所有,生活里谈不上什么尊严,他去嫖娼老板都打发他让他留着这几个钱。但他依然会饶有兴致的说起那些廉价的交易,甚至愤愤不平的讨论着三五十的价钱对一个上了年纪 的老妇人来说是否公道这种话题。卑微,贫贱,丧失尊严,太多人理所当然以为自己就比他们高贵,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一样为力。求生存,众生平等,都一样有着复杂的人性,包括你天天都会碰到的那个一脸麻木的街边乞丐,他也有自己的心情,经历,故事,喜厌,欲求,幸或不幸,在乎的人和事。
当然,还有唐小雁。一个十六岁就开始在社会上打拼,担负起家庭责任的女人。一边扬着头坚决的说绝不靠男人,一边却期待着出现个能和她相爱然后忍受一切艰难困苦的男人。
她在城乡结合部破败的小街道上开了一间按摩店,当然不会只贩卖按摩这项手艺活。她不高兴的时候喜欢去算命,问感情。历百程说,她注定是孤独命。她有两次被强暴的经历,一次是,一次是通缉犯,她自己其实很怕,怕得要死,跑回家只希望有一个人能紧紧的抱住自己。她坦荡,真诚,直视着镜头好像和你对视,她粗俗甚至下流,话语里的脏字要放到平时会让每一个良家妇女脸红心跳。她怕孤独,找算命先生求破解孤独命的方法,并且认真践行,看上去就像她的生活急不可耐的需要一个男人,可是当有人坐在发廊的沙发上对她死缠烂打时,她那么粗暴而又不留情面的将他扫地出门,操起门口的木棒讲他敲进了医院。喝醉酒后,她劝其他女孩,不要相信男人不要动真情,却又说女人只有找到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才能获得幸福。她那么渴望爱情,但叫一个每天直面男人最原始最冷酷那一面的她如何还能相信爱情?
扫黄打非,她最信任的干女儿,在她哭着讲述自己当年多么需要一个拥抱时候紧紧抱住她的干女儿忍受不了电棒,将她供出,据点被端,导演打出了一行字。唐小雁拘留十四天后放出将店面盘出,从此下落不明。
放映结束,灯光亮起。所有人似乎都掩嘴轻声尖叫“啊。” 大家目光的汇聚处,站着唐小雁,夹克,短裙,性感黑网袜,比片里显年轻,脸上带着笑。也许生活就像纪录片的拍摄,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惊喜在哪里,但却可以时时期待。我高兴,看片过程中就产生的疑虑似乎得到了解答,唐小雁现在生活怎么样了?
这个说话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女人,一身江湖侠气散发出无比真诚而朴实的魅力。整个交流过程中,看得出来导演对他的竭尽保护,而她那番毫无遮掩的幕后花絮才是真正的人性所在,问起她和导演的结缘,她看了旁边的徐童一眼,说“徐童不装犊子,不装逼,是掏出自己的心在交朋友,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导演,多么牛逼而把你看成什么样。我和徐童的深交其实是在我被拘留之后,是他拿钱找人想办法,把我弄出来,不然我可能会判刑。”
她见过太多男人,一定听过的不少感天动地的承诺和豪言壮语,不过听她那意思大多数人不过是在装犊子。她说“徐童以后无论想拍什么,我都没问题。看上了我身边任何一个朋友,只要他想拍的,管他们愿不愿意,必须拍,不拍不行。只要徐童一个电话,不管什么事儿,拿命换我都去。”
有女生站起来说“姐姐,你是我的偶像。”她云淡风轻,你们看到的只是我经历中的九牛一毛。你们也是我的偶像,我没文化,这是我第一次进大学,还是这么牛逼的大学。她说你们好幸福,这么好的环境,吃好的,穿好的。她说自己被社会逼和家庭逼的无奈,别无他法,只有去拼。她讲自己大胆到哪个地步,有人给她一把刀让她扎自己大腿,她马上就扎,怎么办?不扎,就死。
总有自以为高尚的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对她们进行道德评价和批判,谁也不愿意生下来就变得坚毅虚伪世俗风尘甚至粗俗浅薄,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永远天真美好简单,眨巴着大眼睛永远一副可怜兮兮需要保护的怜样。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简单的条件和环境,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好命的遇到能让她可以不坚强的那个人。社会残酷,需要大多数女人们扔掉那层单纯善良的外壳,去变庸俗。
她打动了我,无论是片中还是现实中。
《算命》完成后,徐童仍住燕郊镇,怕自己搬回城市后做出来的东西变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良的,人性的,用心在做艺术的导演。
生活总是充满戏剧性,《算命》背后,一个导演和一个按摩店女老板的相遇,无关风月,但英雄遇到英雄,这就是江湖上荡气回肠的侠义豪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