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3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4分) 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盈,斧凿般( )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僻人的思想……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 )的书”。 (1)给加点字注音。(2分)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①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________改为________ 2.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插手南海主权争端,意在遏制中国,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B.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我豁然开朗,什么都明白了。 C.考试不顺利,小亮忧心忡忡,满脸一筹莫展。 D.我悄悄跟在爸爸后面,若即若离,并不说话。 3.名句默写(10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________,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3)负势竞上,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4)________,白露为霜。(《诗经•秦风》)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李煜《相见欢》) (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 (7)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司马迁《陈涉世家》) (8)烈士暮年,________。(曹操《龟虽寿》) (9)得道者多助,________。(《孟子•公孙丑下》) (10)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4.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 ①父亲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
②他做事非常认真,对我要求极其严格。 ③父亲常对我说:“要想取得成功,做事就不能马虎。” ④在他的谆谆教导下,使我各方面的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第________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综合性学习(9分)
接连发生的学生长跑猝死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给它拟个标题,不超过15字。(3分)
人民网北京12月4日电 一些学校取消长跑项目,体育课不受重视,学生体质下降,健康水平下滑,引发社会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教育部将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在12月1日清华大学体育部的百年纪念大会上,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介绍,此次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内容涉及到学生的身高、百米速度、一千米速度、耐力、引体向上、近视率和肥胖率等要素。每所学校每年都要对每个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向教育部
门上报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校初三年级学生围绕“关爱生命,加强锻炼”这一主题开展活动。 ①请你为此次主题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面对学生长跑猝死事件,同学们就如何加强体育锻炼展开热烈讨论。请你结合本校实际至少提两条合理化建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52分) 二、诗歌赏析(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浪淘沙九首(其六)
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澄州:清亮洁净的沙滩。江隈(wēi):江岸弯曲处。 (1)“日照澄州江雾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是沙中浪底来”一句中的“尽”字妙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11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非难(认为……不对)。
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渔人甚异之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专其利三世矣 C.然则何时而乐耶? 吴广以为然 D.然而不王者 大楚兴,陈胜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各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文中作者的政治主张,并简要说说阅读上面的两则材料后获得的启示。(4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9分)
GPS全球定位系统
①所谓“GPS”,就是英文“全球定位系统”三个词的词头缩写。GPS系统采用“时间同步、单程测距”的原理来实现定位,就是用户同时向已知其位置的3个导航卫星分别进行距离测量,然后再以该卫星为球心,以所测得的距离为半径,在空间画出3个球面,则该3个球面的相交点,就是用户的所在位置了。所谓“时间同步”是指卫星上的时钟与用户设备内的时钟是精确同步的(譬如说校准到两者之间几万年才差1秒钟);而“单程测距”则是指从导航卫星上发出的无线电测距信号在传播到用户设备的这一单向行程中,就可以把它们之间的距离测量出来。GPS卫星组网采用24颗卫星的配置方案,就是为了保证位于世界任一地点的用户,都可以随时接收到至少4个导航卫星的信号,其中3个卫星的信号来测距定位,第4个卫星的信号就是用来计算用户时钟的误差的。
②GPS全球定位系统可实时连续地为用户提供三维空间的位置信息、测定用户的运动速度,并可提供精确的授时服务。它的定位误差不大于10米,授时误差不大于0.1秒,授时精度优于0.000001秒。如果将我各作战单位的GPS位置信息通过无线电通信不断地传输到作战指挥中心,再加上通过我侦察手段所获取的敌方目标的位置信息,然后统一集中在大屏幕显示器上加以显示,就可以使我区指挥员能够随时掌握整个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动态态势,从而为其作战指挥提供了一项准确而重要的依据。这样一来,兵家几千年以来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梦想,不就是最终得以真正实现了吗? 10.请简述第①段中“时间同步,单程测距”的原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指出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GPS卫星组网之所以采用24颗卫星的配置方案,就是为了保证位于世界任一地点的用户,都可以随时接收到至少4个导航卫星的信号,其中3个卫星的信号来测距定位,第4个卫星的信号就是用来计算用户时钟的误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11分)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钱理群
①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在当下的思想文化界、鲁迅研究界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种倾向: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这又显然与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时代思潮直接相关。
②是的,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③但,鲁迅又和我们,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稀有的人。因此,我们才需要他。
④鲁迅思想特别,他愿意“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 ⑤鲁迅这样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少数,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今天的中国读者的意义何在?
⑥首先,它是一个检验:能否容忍鲁迅,这是对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宽容度、健康度的一个检验。而我们这里所发生的,却是人们争先恐后地以各种旗号给鲁迅横加各种罪名。
尽管明知道这种不相容是鲁迅这样的另类的宿命,今天的新罪名不过是鲁迅早已预见的“老谱袭用”,但我仍然感到悲哀与忧虑,不是为鲁迅,而是为我们自己。
⑦鲁迅不要求我们处处认同他,他的思想也处在流动、开放的过程中,这样,他自己就成为一个最好的辩驳对象。在鲁迅面前,你必须思考,而且是地思考。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思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编,他也从不试图收编我们;相反,他期待,并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创造的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
⑧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追求变为实践的知识分子。他的边缘的、异类的、反的思想立场,注定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必然站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这一边,为他们“悲哀、叫喊和战斗”:这正是鲁迅文学的本质。同时,他又怀着“立人”的理想,对一切方面、一切形式的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侵犯,对人的奴役,进行永不休止的批判,因此,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批判者”: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这是我们今天需要鲁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3.本文开头是怎样提出问题的?这样提出问题的方式有何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说“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思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你赞同这样的说法吗?请以鲁迅作品为例进行论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第⑥—⑧段,分条概括:作者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鲁迅的理由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5分)
棉花糖 明月天
①二十四岁,我转过街角。一个卖棉花糖的中年男人站在那里,灰蒙蒙的衣裳,旧式的板车,只有手里的棉花糖是那样洁白、明亮、带着回忆的光芒。 ②我出生在一个闷热的夏日正午。据说当时家里没人,是妈妈自己去的医院。九个小时以后,我降生了,不会哭。因为又是一个女孩,我遭到了除父母外所有亲戚的冷眼。生于70年代的最后一年,正好是计划生育的开始,我被过继给了别人。童年的记忆就像是破碎的棉花糖,散乱、轻薄,味道却说不上甜。
③记忆中,和妈妈在一起总是做三件事情。早上她去上班,我拽着她的衣角,一直跟到大门口,每天门口都会路过一个卖棉花糖的老人,所以妈妈总是给我一枚亮晶晶的硬币要我买一支棉花糖。可我很少真的去买,总是攥着那枚硬币站在门口看她走远的影子。下班以后,妈妈就领着我去医院,除了三天两头的感冒发烧扁桃腺炎,只要流行一种病我就会感染。体质差得像棉花糖,风一吹就散。每到晚上,我们会早早躺在床上,妈妈就开始教我念俄语,从铅笔、橡皮到狼和小羊。 ④有一年冬天,妈妈怕有危险就把我锁在屋里不许出去。我扒在门上最矮的那块玻璃前看着妈妈离开,呵气模糊了窗户。瞎眼的奶奶躺在床上抽烟,然后随手把没有熄灭的烟头丢进了一个打开的抽屉里,里面的纸顿时着了起来。我想也没想,浸湿了一块毛巾盖在火上,迅速关上了抽屉,不一会儿火就熄灭了。十年以后,从物理老师那里知道这叫隔绝氧气灭火法。那一年,我五岁;那一天,妈妈下班的时候,给我捎回了一支棉花糖。
⑤后来,我上学了。每天走十几分钟的路到学校,沿途总能路过一个卖棉花糖的摊子。可我只买过一次,送给我同班一个叫香香的女孩。香香的表哥也在我们班,是个留级生,很爱欺负人,几乎全班同学都被他打过骂过,只除了我和香香。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 ⑥如今,一支棉花糖再也不能左右我的喜怒哀愁了,可它给我的记忆又何止这些。当我们走
过一段长路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停下来回头望望来时的路,那风景虽然遥远,却依旧美丽。 16.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以“棉花糖”为题好在哪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③节中说“记忆中,和妈妈在一起总是做三件事情”,试简要概括这三件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④节划线句子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加以描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回忆的许多“童年的记忆”“说不上甜”,甚至还有些伤感,但结尾作者却说“那风景虽然遥远,却依旧美丽”,你觉得矛盾吗?请说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8分) 七、名著阅读(8分)
接着我们来到了语言学校。三位教授正坐在那儿讨论如何改进本国的语言。
第一项计划是简化言辞,将多音节词缩成单音词节,省去动词和分词,因为一切可以想象到的东西事实上全是名词。另一项计划则是无论什么词汇,一概废除。他们坚决主张,不论从健康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简练的角度考虑,这一计划都大有好处,因为大家都清楚,我们每说一个词,或多或少会对肺部有所侵蚀,这样也就缩短了我们的寿命。因此他们就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既然词只是事物的名称,那么,大家在谈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把表示那具体事情所需的东西带在身边,不是来得更方便吗?本来这一发明肯定早就实现了,百姓们会感到很舒服,对他们的健康也大有好处。可是妇女们联合了俗人和文盲,要求像他们的祖先那样能有用嘴说话的自由,否则他们就要起来造反。这样的俗人常常就是科学势不两立的敌人。不过,许多最有学问最有智慧的人还是坚持这种以物示意的新方法。 ——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20.语言学校的教授们认为如何改进本国的语言,作者这样写揭示了怎样的现实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划线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60分) 八、作文(60分)
22.逝去的时光如同飘舞的雪花,美丽而难以捉摸。但那曾经的甜蜜、曾经的坎坷、曾经的奋斗都渐渐变成我们人生的积淀,保存心间。请以“我的拥有”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