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Hcy、hs—CRP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3月第l6卷第6期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 Mar.2013,Vo1.16 No.6 ・53・ 看出,对照组用传统法插管,一次成功率6O ;实验组用改良 法插管,一次成功率9O%,高于常规法。实验组中2例二次 置管成功患者,是因高度紧张.自行将进入咽喉部的鼻胃管 拔出,经耐心解释后,继续用改良法插管成功。 表1 两种插管方法效果比较 (,z) 的成功率,又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3置管的长度 胃管置入深度应根据胃管最末测孔距尖 端长度+耳垂鼻翼一剑突+4~5 cm,一般为6O~70 cm。 NMS患者大多长时间不能自口进食,胃内容物很少,如果插 入的深度不够,判断时常常不能昕到气过水声。对照组5例 患者出现此种情况,经再次插入后才能得到准确的判断;此 外,胃管置入较深,鼻饲时利用流体学知识,可预防食物反 流,避免误吸的发生。 3.4确认胃管是否在胃内的三种方法 NMS患者大量使 注: 一4.38,P%0.05(双例) 3讨论 用过抗精神病药物,致使整个精神状态差,对各种刺激的感 觉阈值增高,反应迟钝。因此,每次置入胃管后必须采取三 种方法进行确认是否在胃内,才能进行注食。应改变常规的 检查方法一“抽”二“听”三“看”,改良为一“抽”二“看”三“听” 3.1 沟通、解释以及放松疗法的必要性 留置胃管作为一 种应激源,可使患者产生较强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紧 张、恐惧等心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沟通时必须明确一 个目的就是化解病人不安全感,这些反应虽说是当事人在其 人身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时的常见心理和行为表现 ],但过分 的紧张恐惧可使喉部收缩,喉腔变窄;另外抗精神病药物的 的方法。对照组有4位患者先进行听诊气过水声,没判断清 楚,然后又检查有无气泡溢出,结果有大量的气泡溢出,而影 响了正确的判断。 恶性综合征的严重锥体外系反应一肌强直、肌阵挛,影响 患者的吞咽功能,从而增加呼吸道梗阻的危险性,如在此状 态下进行吸痰或插鼻饲管刺激口腔与咽部,往往加重肌阵挛 不良反应也使咽喉部肌肉功能失调,上述两种因素的协同作 用,大大增加了置管的难度,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应用良 好的沟通技巧、放松疗法,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既使 咽喉部肌肉放松,又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缩短了操作时间, 减少胃管对鼻黏膜和食道的刺激,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躁动而 造成胃管误入气管,这些都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置 管的成功率。 3.2体位NMS患者全身肌张力增高,阵发性抽搐,无法 发作,使鼻饲置管非常困难。本研究表明,改良式插胃管方 法的确能提高NMS患者插管一次成功率,是一种简便、安 全、有效的方法。 4参考文献 [1]郑瞻培.恶性症状群EJ].上海精神医学,1991,新3(增刊):70— 73. 采取坐位或半坐位插管,利用平卧位插管,当胃管进入咽喉 部时,由于颈部肌肉紧张,无法将患者头部托起靠近胸骨柄 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因此,我们采取右侧卧位进行插 管,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NMS患者常常会出现口腔分泌 [23赵改凤,张彩霞.人际关系模式及其在急诊护理中的作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O12,15(2):51-52. [3]李建敏,王瑞芳,都婴婴.留置胃管方法改良152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555. 物、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容易产生恶心、呕吐,而发生反流;另 一[4]苏异,孙淑君,宋婷婷,等.放松疗法在脑卒中留置胃管中的应 用2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8):6 994—6 995. 方面,胃管的插入使食道相对关闭不全,胃内容物以反流 至口腔,经气管而误人肺,同时胃管的置入更进一步减弱咽 反射,并使食管下端括约肌的扩张开放作用越大,患者取仰 卧位更容易发生食物反流[ 『。因此,右侧卧位既可提高插管 [5] 曾海娟.ICU危重患者鼻饲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37—38. (收稿2013-0卜21) 血清Hcy、hs—CRP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分析 严秋凤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内二科(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长沙【摘要】 目的410007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NINCDS-ADRDA诊断标准中“很可能AD”标准,根据MMSE评分,将AD分为轻度AD、中度AD和重度AD。采用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D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结果 AD患者血清中hicy水平及hs—CRP水平均 高于对照组,并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结论Hcy和hs—CRP可能是AD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阿尔茨海默病 【中图分类号】R749.1 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3)06—0053—03 ・54・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3月第16卷第6期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 Mar 201 , L . 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获得性和 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以皮层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 疾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AD发 病率呈上升趋势,8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2O ~5O 【_1]。据 预测到2030年,全球患老年性痴呆的人数将达到6 000万, 而我国将有1 200万 ]。但至今AD的确切病因及相关的生 物学指标都不十分清楚,给AD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带 来很多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AD患者血清Hcy与hs—CRP 水平与AD程度的相关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一O5—2Ol2—05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 院的AD患者124例,男5O例,女7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详 细的病史询问及神经系统检查,抽血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 及甲状腺功能全套,行头部MRI或CT检查。参照美国神经 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一老年性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 (NINCD ADRDA)诊断标准中“很可能AD”标准,排除肝肾 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严重心脏疾病及Ⅱ级以上原发性高 血压、服用影响Hcy水平的药物及合并感染者等。根据简易 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分为:轻度AD组(MMSE >15分)37例,男15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5±10.2) 岁;中度AD组(10≤MMSE≤15分)35例,男13例,女22 例,平均年龄(63.1±11.2)岁;重度AD组(MMSE ̄10分) 42例,男22例,女3O例,平均年龄(63.84-9.5)岁。MMSE 评定痴呆的标准:文盲组≤17分,小学组≤2O分,中学组≤ 22分,大学组≤24分。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02例,男45 例,女67例,平均年龄(62.8土l1.1)岁。3组在性别、年龄及 发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4 mL于真空管中,离心后 取上清液,Hcy采用化学发光法,hs—CRP采用免疫学方法, 仪器为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DVIA 24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AD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中度AD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均高于 轻度AD组(P<0.05),重度AD组患者血清Hcy、hs CRP 水平均高于中度A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 体见表1。 表1 4组患者血清Hcy和hs-CRP检测结果比较( ±5) 注:与对照组比较, 0 0 P<0.05;与轻中度AD组比 较,⑤0P<O.05;与轻度AD组比较, 。P%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AD组血清中Hcy、hs—CRP水平与健康对 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着AD病情的加重,血清 中Hcy、hs—CRP呈上升趋势,表明Hcy、hs—CRP对AD的发 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基氨基酸,是蛋氨酸代 谢的中间产物。很多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疾 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独立的危险因素。近年来,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AI)的关系也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泞。 已有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与神经系统变性病 有关【 。也有研究认为高Hcy血症参与了AD的发生和发 展 ],高同型半胱氨酸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导致AD的机制,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的生化损害有 关 ],高浓度的Hcy能显著升高氧自由基的含量 J,还能促 进一氧化氮的生成,高浓度的一氧化氮能变成神经毒性物 质。氧自由基可促进APP(p淀粉样蛋白前体)裂解生成Ap 淀粉样蛋白),加剧a13的生成和沉积,而AG的沉积是AD的 主要病理改变。也有研究认为,Hcy和叶酸的缺乏损害了海 马神经元DNA的修复功能,增加海马神经元对A8毒性的 敏感性,从而增加AD的危险。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十分敏感的炎性反应 的生物学标志物,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新生血 管的形成和促进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认知功能 。动物实 验发现 ],小鼠脑内CRP与AB1 42的水平呈正相关,推测 CRP可能通过调节ABl一42的生成参与AD早期的发病。也 有研究发现,AD患者脑内存大量炎症细胞因子,AG可激活 胶质细胞和引起炎症反应而导致神经元丧失和认知功能障 碍。 4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I 生出版社,2ol0. [2] 柄泽昭秀,曲娟.痴呆的流行病学EJ].}{本医学介绍,2005,26 (3):97 99. [3] Obeid R,Herrmann W.Mechanisms of homocysteine neuro toxicity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ementia EJ].FEBS Lett,2006,29,580(13):2 994—3 005. [4]xg4,莹,王延平,叶酸.Vit B12干预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血浆同型半胱氯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15(4):35-36. r-s] Keseoglu E,Karaman Y.Relations between homocysteine.fo late and vitamin B1 2 in vascular dementia and in Alzhemimer’S diseaseEJ].Clin Biochem,2007,40:859—863. r6]Cristiane M,Emilene BSS,Stefanello FM,et a1.Concurrent fo late treatment prevent Na。K ATt ase activity inhibition and memory impairments caused by chronic hypehomocysteinemia during rat development[J].J Devl Neuroscienee,2007,25(8): 545—552. [7]Kuo HK,Yen CJ,Chang CH,et a1.Relation of C reactive pro tein to stroke,cognitive disorders and depression in the general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3月第l6卷第6期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 Mar.2013,Vo1.16 No.6 ・55・ population syster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Lancet Neurol,2005,4(6):371—384. Alzheimer’S病发病的研究[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O12,26(3):419-420. [8]毕炳添,徐江平.c反应蛋白对G淀粉样蛋白生成的调节与 (收稿2012 12-27) 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探讨 韦晴霏 广西柳州工人医院柳州 545005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转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1 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673 511O(2013)06—0055—02 表1 2组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脑梗步匕合并脑出血转化是指脑梗死后在缺血灶内发生 的出血性转化,为脑血管闭塞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原因所致 脑组织在缺血、缺氧和坏死基础上继发的出血Ⅲ;此种情况 往往造成病情迅速进展、发生占位效应而直接影响原治疗方 案及患者预后状况,因此,积极探讨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转化 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O2…2012 03符合《神经病学》I 2] 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82例以及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 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转化者82例,其中单纯脑梗死者男48 例,女34例,平均年龄(62.00士5.00)岁;脑梗死合并脑出血 转化者男49例,女33例,平均年龄(63.00i-3.50)岁;2组患 者在年龄、性别、首发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 比性。 表2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转化者多因素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组入选对象一般资料,同时 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由专人对人选对象相关资料(如年 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高脂血症、糖尿病、 治疗方法等)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处理分 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其中组间比较采 用成组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 料采取多个构成比的7 检验,多因素分析中因素作为自变 量采取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标准 一0.05,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讨论 研究显示,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转化作为脑梗死的一种特 殊形式以及自然转归过程,发生率高达2 ~24 ,占全部脑 梗死者的5.8 ~43 l3]。鉴于此种情况,笔者通过对不同 组别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导致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转化的独 立性危险因素包括大面积梗死、心房颤动、高脂血症、高血 压、高血糖和溶栓。因此,笔者认为:(I)大面积梗死后出现 的脑水肿能够对周围毛细血管产生压迫作用,致使血液淤 积、血管壁损伤,一旦给予治疗后,水肿消退、侧支循环建立、 坏死区内血管恢复灌注,但因长时间缺血、血管内膜发生变 性断裂、血管通透性增加,一旦在血液冲击作用下极易发生 出血 。(2)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可引起血栓脱落,在血管痉 挛缓解后,血栓可向动脉远端漂移造成部分血管再通,但闭 2.1 2组患者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对2组患者进行单因 素分析显示,大面积梗死、心房颤动、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 糖、抗凝和溶栓治疗成为影响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转化的高危 因素(P<0.05),见表1。 2.2 82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转化者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 归分析 以脑梗死合并脑出血为因变量,以大面积梗死、心 房颤动、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抗凝和溶栓为自变量进 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