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流通与消费环境趋势 张浩 安玉发 刘雯 (1.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青海 西宁810016;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的规模、信用环境与消费环境,重点探讨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以果蔬农产品 为例.对农产品流通与消费环境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流通总量上升,但在全部社会流通 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农产品交易信用改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的趋势明显。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环境;消费环境;果蔬 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对农产品流通环境进行 研究,且研究内容分布于规模、信用及消费等流通 环境的各个层面,专门研究农产品流通环境的文献 极少.李晓波、方天坤、李海明等人认为应通过物 流业的发展来带动和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I】】。王彬、 产品物流增长率在1994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在 1999年达到低谷,自2000年后增长率趋于稳定, 维持在6%左右.但2007年以来农产品物流增长率 达到17%以上。 2农产品流通信用环境 傅贤治、张士康等人分析了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演 进过程中障碍因素的机理_21,并提出了改善农产品流 通信用环境的策略。基于已有研究及我国农产品流 通环境中的重点问题,本文对农产品流通环境的流 由于我国农户生产小型、分散的特点,农产品 生产供应方多数情况下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往往 导致农户在流通中的利益分配少、承担风险大,造 成了生产和流通的不稳定性。即使是合作社、中小 农业企业.在与大型连锁超市合作中也不免感到利 益谈判的艰难。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不平衡的信 息与力量对比与分布,极易导致“逆向选择”与 “道德风险”的产生。 对于逆向选择,Akerlof,G已经指出当购买方 不能识别质量差异时.不同质量的商品可能会产生 价格趋同现象I31。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往往高质量 的农产品无法生存.逐渐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充斥大 通规模、信用环境与消费环境分别进行论述,并重 点以果蔬农产品为例。 1农产品流通规模 为了了解中国农产品流通规模的变化以及保证 农产品流通环境分析的有效性,本文统计了1991 ̄ 2008年中国农产品物流各年总量。2008年,中国农 产品物流总额达到18 600亿元,同比增长17.6%。从 农产品流通规模来看,农产品物流总额1991-2010年 呈逐年递增趋势(仅1999年略有下降),2001年突 破10 000亿元大关。2008年农产品物流总额接近 20 000亿元。尽管农产品物流总额逐年递增,但其 占全部社会流通总额的比重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 量的低质农产品。这种现象对于中国农产品流通的 分析非常重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希望寻找一 种信任的、协同的交易环境。在农产品供应链成员 之间.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对建立长期与可信关系的 需要。在农产品流通中,供应链成员之间普遍缺 这与农业贡献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基本一致。农 收稿日期:2010-11—06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DAOB08) 作者简介:张浩(1978一),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流通与供应链管理。E-mail:zhanghaocau@163.com AO农业展望囡2010年第11期 乏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因此低质量的农产品充斥市 场,高质量的农产品因为价格长期难以提升.导致 市场的逆向选择,进而对高质量的农产品产生挤出 效应,最终使供应链上的成员及最终消费者的利益 受到损害。 道德风险是一种无法观测到的现象,这种风险 费支出呈递增趋势,由1990年的1 278.89元增加到 2008年的11 242.85元,年均增长12.84%(图1)。城 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也呈递增趋势.人均食品 消费性支出由1990年的693.77元增加到2008年 的4 259.81元,年均增长10.61%。但人均食品消费 性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却呈明显下降趋势, 人均食品消费性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由1990的 将会使信息掌握不充分者受到损失 。在中国农产 品流通中,生产端是大量的分散农户,运销、加工 54.25%下降到2008年的37.89% 环节由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中小型流通组织 与大型的终端零售组织在信息掌握方面差距巨大. 在合作中信息掌握不充分的中小型流通组织将必然 面对遭受损失的风险。因此,发展合作的、诚信的、 开放的环境,实行坦诚的信息交换和绩效优化对提 高供应链的绩效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信 2 0 8 6 4 2 l990 1995 2000 2o07 2008 用环境堪忧,信用问题突出 。但从全国合同抽查 ㈣ ㈣ o 目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城镇人均食品支出 统计来看,农副产品问题合同份数平均比例明显低 图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消费性支出 于社会总体问题合同份数的平均比例,农副产品问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题合同金额平均比例则略高于社会总体问题合同金 2009[C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额平均比例(表1)。一方面说明农副产品单笔问题 合同的金额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说明农产 果蔬类农产品的消费统计主要集中于城镇居民, 品流通的信用环境与社会大环境基本一致.农产品 农村果蔬类农产品消费由于自产自销的比例较大, 流通信用水平并没有明显的低于社会整体信用水平。 难以做到精确统计.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果蔬类农产 因此,农产品流通中的合同信用问题并不是农产品 品消费主要指城镇居民对果蔬类农产品的消费。 流通所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环境问题。 2000 ̄2008年,果蔬类产品的人均消费支出也呈增长 从演进趋势来看,农副产品问题合同份数比例逐年 趋势(表2),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中, 波动,但总体来看呈下降趋势;农副产品问题合同 菜类支出为409.31元.约占食品支出的9.61%,干鲜 金额比例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近几年中国农 瓜果类支出为293.48元,约占食品支出的6.89%。果 副产品流通的信用环境有所改善。 蔬类产品支出在食品支出中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菜类支出占食品支出比例基本保持在9.5%左右,干 表1 2004~2007年全国合同抽查统计 单位:% 鲜瓜果类占食品支出比例基本保持在7%左右。由此 . .社会总体问题农副产品问题社会总体问题农副产品问题 可见,果蔬类产品支出未来随收入增长将会呈现稳 合同份数比例合同份数比例合同金额比例合同金额比例 步增长的态势,但其占食品支出的比例未来随收入 增长而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很小,将基本保持稳定。 1990 ̄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果蔬消费量基本 保持稳定(图2),这与果蔬类农产品具有一定的需 求刚性相吻合,即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在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工商行政管 这一收入层次上消费者有能力消费足量的果蔬食品。 理年鉴【c].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2008年 因此蔬菜水果的人均消费量仅由人体生理正常所需 注:问题合同包括不合格合同、到期未履约合同与违法合同 量决定,这一需求量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大 3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消费环境 的改变。因此中国果蔬需求总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 1990 ̄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食品消 人口的增长以及出口的增加。 AO农业展望圈2010年第11期 圜I 闰瞄-j糊 表2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果蔬类消费性支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历年[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根据人口统计。中国的人VI增长趋势未来将逐 步变缓,在出El潜力有限的情况下,果蔬类农产品 的总体需求将逐渐趋于稳定,甚至未来会出现稳中 有降的趋势。那么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大背景下,生 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是成败的 关键,其中降低成本赢得价格优势以及提高质量增 加产品附加值是两条可行的路径。 随着收人水平的提升以及对食品质量安全性的 图2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果蔬数量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关注,消费者对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的质量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以及有机食品 的需求量逐渐增大。1997-2008年,绿色食品认证企业 和产品数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4.72%和31.08%. 截至2008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有6 176家, 产品17 512个。产品总量由630万t增加到9 000万t 左右,年均增长27.35%,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 产品总量的比重由3%左右提高到5%左右(表3)。 表3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统计 2009[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需求量的相对刚性导致未来人均消费量的增长 将非常有限,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果蔬类农产品的产 量呈现明显递增态势,以水果为例,1985-2008年中 国水果产量由1 163.95万t增加到19 220.19万t.增 加了近16倍。从2008 ̄2010年来看.一段时期内还 将保持增产的趋势(图3)。 数据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年份 图3 1985—2008年中国水果产量变动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果蔬类农产品消费者购买渠道方面,超市购 买比例逐渐提升,尤其是在2008-2009年,农超对 接、基地直采经营模式的引入,使得超市果蔬的售 AO农业展望困2010年第11期 价大幅降低,超市相对于农贸市场的竞争优势更加 明显,超市购买比例迅速提升。以北京为例,物美 集团果蔬的日采量2009年初仅为10t左右.而2009 年6月份快速增加至170 t/日.2010年6月份果蔬产 随着果蔬类农产品消费渠道的转变,更多的城 镇消费者倾向于到超市购买.超市与农贸市场过去 的竞争格局将被打破。根据买方市场理论以及消费 反向引导流通、生产的市场经济规律,消费者对质 优、安全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的市场信号将直接传 递到农产品流通、生产领域.加之“农超对接”模 品日销量已超过200t。物美超市内基地直接采购的 果蔬品种达到40余种,占果蔬总量的50%以上,降 低了采购成本,进而拉低了售价,增强了竞争力。 北京家乐福、京客隆等基地直接采购的农产品比例 也达到50%以上,超市果蔬产品的销量较之前有了不 同程度的提升。 果蔬类农产品消费结构面临着升级的机遇.随 式下交易费用节省的效果逐步显现.农产品流通信 用环境趋向转好,超市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质优且 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可以预见.随着超市与农贸市 场竞争格局的打破, “农超对接”模式将在一定时 间内迅速增长,甚至可能出现日本、韩国经历的农 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 品的快速发展将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 果蔬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更加倾向于提升产品 质量、塑造品牌来赢得竞争。未来随着果蔬类农产 产品批发市场经由率逐渐下降的现象。 与此同时,消费结构的升级与环境的转变将进 一步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农产品生 产、流通和消费环境的联动影响将加速我国农业产 品消费渠道的转变,更多的城镇消费者倾向于到超 业的转型,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农业模式将 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综上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流 通正处在总量上升、但在全部社会流通总额中所占 比重下降,农产品交易信用日趋改善,消费结构不 断升级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之中。 参考文献 市购买,超市与农贸市场过去的竞争格局将被打破。 过去超市占有环境好的优势,而农贸市场牢牢抓住 价格低的优势,但随着超市经营模式的转变, “农 超对接”、 “基地直采”等新型流通模式的引人将大 幅降低采购成本,使价格更具竞争优势。如目前北 京物美的果蔬类农产品价格近半数低于附近农贸市 场价格,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果蔬类农 产品生产、经营者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应尽快加 【1】李晓波,方天坤,李海明.以现代物流改进辽宁省农产品 流通环境 农业经济,2004,6:16-17. 『21王彬,傅贤治,张士康.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演进的障 碍分析与环境培育卟经济管理,2008,18:69 ̄76. 【3】Akerlof G.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U].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84:488 ̄500. 入连锁超市的供应链体系。 4发展趋势 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规模与信用环境来看,农 产品物流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其占社会物流总 量的比例却逐渐下降。农产品流通信用环境问题并 [4】Holmstrom B.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y01.Betll Joumal ofEconomics.1979,10(1):74~91. 【5】Hirschleifer J.,Riley Jg.The Analysis of Uncertainty and 不是一个突出的、孤立的问题。农产品流通信用环 境与社会信用大环境是一致的,总体来看农产品流 通的信用环境逐渐趋向好转。果蔬类农产品的生产 量保持稳定增长,果蔬需求量未来将稳中有升,提 升的部分主要来自于人口的增长;销售额的提升将 Information:An Expository Survey U】.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17:1375-1421. 【6]生秀东.订单农业的契约困境和组织形式的演进【I].中国 农村经济,2007,12:35 ̄46. 快于销售量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消费者更倾向于 消费高质量的、安全的果蔬类农产品,果蔬类农产 品的质量及附加价值将因需求而提升;果蔬类农产 品的竞争将转向价格、质量与品牌的竞争。 【7]马九杰,徐雪高.市场结构与订单农业的履约分析U】.农业 经济问题,2008,3:35-41. (责任编辑闫枫) AO农业展望固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