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制盐的方法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中国古代的制盐的⽅法盐是⼈们⽣活中的⽇常必需品。盐因其产地不同,有海盐、井盐、池盐、岩盐之分。现在我们了解⼀下中国古代的制盐的⽅法。盐的出现是⼈类⽂明的⼀⼤标志,按照《淮南⼦·修务训》的说法,盐的发明可能在伏羲与神农之间的年代,是⼀个叫宿沙⽒的诸侯从海⽔中煮出来的,这恐怕是最早的海盐。井盐⼤概出现于秦始皇时期四川的临邛地区(今邛崃县),《华阳国志·蜀志》中有“井有⼆⽔,取井⽕煮之,⼀斛⽔得五⾖⽃盐”的记载。关于古代制盐⼯艺的记载,以明末宋应星的《天⼯开物·咸篇》所叙述的最为详细,这种制盐⼯艺虽然是从宋元或更早以前传流下来的⽅法,但⾄今基本上仍在沿⽤。总之,我国有着悠久的制盐史,是产盐最早的国家。海盐是在滨海地区以海⽔灌注盐⽥,然后晒⼲,或⽤铁锅煎煮海⽔⽽成。早在周朝时,我国河北、辽宁、⼭东⼀代,便有了海盐,并和⼈们的⽇常⽣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东、福建盐场的历史也很悠久。池盐是⽤铁锅煎煮或摊晒从盐池中捞取的卤⽔⽽制成的,⼜名课盐。主要产于⼭西、陕西、宁夏、青海、⽢肃等地区。最为著名的是⼭西解池和宁夏盐池县的马花池。井盐是在有卤源之地凿井取卤,或于天然咸⽔之井汲⽔煎煮⽽成,产于四川、云南等处。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始皇时,四川临邛县(今邛崃县)就有盐井。云南的井盐区,在汉代就已设官来管理了。岩盐是地壳中沉积成层的盐,为古代的海⽔或湖⽔⼲涸后形成,也叫⽯盐、矿盐。岩盐产于云南、西藏等地。《史记·西域志》中说⾼昌(今新疆吐鲁番)出产味道极美的⾚盐和⽩盐。这是岩盐见于史书的最早记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