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4.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 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 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
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 )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6.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7.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8.《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9.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0.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11.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 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2.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4.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
图一 图二 图三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5.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 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7.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 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18.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19.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20.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21.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22.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 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2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2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6.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 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27.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8.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29.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0.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 ) A.炫耀文治武功 C.宣扬君权神授
B.祭祀天地神祇 D.报答天地之恩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其中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31.(18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中央集权制度含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个系统。简述秦、唐、明、清四个朝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情况。(8分)
(2)在地方行政制度中,秦朝全面推行的郡县制和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各有怎样
的开创性贡献?(4分)
(3)对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评价在史学界有争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试以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史实为例扼要加以阐述。(6分)
31.(22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
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
2 / 3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31.(1)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习
答案 B D C 惯上称为三公九卿制);唐朝完善
11 12 13 了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设立阁;清初设立军机题号 答案 A D A 处。(8分)
21 22 23 (2)秦朝通过郡县制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或垂直)的管理;题号 答案 A C C 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
(3)同意第一种意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反抗外来侵略;有利于各民族的
融合;有利于修建大规模的工程(长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它保障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同意第二种意见:沉重的赋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造成政治腐败。(6分)
32.(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
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任答4点即可得8分)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
分)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6分)
4 B 14 C 24 C 5 C 15 C 25 B 6 C 16 C 26 D 7 A 17 D 27 C 8 A 18 B 28 C 9 D 19 D 29 C 10 C 20 C 30 C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