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HanshanNormalUniversityVol.29No.1
Feb12008
论陶渊明5读山海经6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
梅大圣,吴美卿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5读山海经6是陶渊明归田之初写的组诗,是诗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0后的心的感
悟。组诗层次分明,首先是赞美归隐后的田居之乐、读书之乐,是组诗的总序;其次是通过幽雅明媚的仙界环境审美评价,赞赏愉悦自由的神仙世界,表达了构建一个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的愿望;再次,借助神话,对列神列仙的道德价值的审美评价,表达对清正圣明的社会空间的渴望。陶渊明这种富有深意的精神畅游,昭示着组诗的心灵律动,是对过去仕宦生活的深刻反思,是对归隐后生命进入重大转折时期的人性关怀、新的生存空间的创构。组诗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陶渊明;5读山海经6;生命关怀;生存空间;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08)01-0027-07
陶渊明归田后所写的组诗5读山海经6十三首,一直为陶学家所重视。5读山海经6十三首
是陶渊明归田之初以遨游仙界的形式写成的重要组诗,集中抒写了他这一时期对过去岁月的人生感悟、社会体验,以及对未来生存空间的深层思考。正是因为如此,5读山海经6组诗对于我们探讨陶渊明生命历程、生存状态的心理因素显得很重要。
要解读组诗的诗旨,必须明其编年。正是由于本组诗的作年难以确定,而命意又不显,故历来对其旨理解很不一致。关于这组诗的编年,龚彬先生于5陶渊明集校注6做了考证:
关于此诗作年,王瑶注谓第十一首/巨
猾肆威暴0,显然是为刘裕弑逆而作。又据第一首/孟夏草木长0句,谓本诗作于零陵王被害的次年,即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422)。逯系年则以为/读山海经是遇火前作品0。即作于义熙四年戊申(408)之前。按,逯说良是。据第一首所写环境之美和幽
居自得之乐,与5归园田居6、5和郭主簿6很相近。而渊明晚年常受饥寒之苦,自称/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0,已不复再见此诗中/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0之欣豫情趣,故可确定此诗大概作于归田前期。
邓安生先生5重订陶渊明年谱6据陶渊明5读山海经6第一首描写的住宅环境和所述情况,与5归园田居6相近,以为诗作年与5归园田居6接近。龚彬先生同意邓安生先生意见,暂系此组诗于义熙三年丁未(407),与5归园田居6作年义熙元年乙巳(405)相隔二年。本文从龚说。明其作年,对于我们比较客观地理解陶渊明写作此组诗的心态与诗旨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一次巨大的人生转折。这种归隐的行为,是为自己疲惫之心找到/托身之所0。陶渊明文化性格的本质是/性本爱丘山0,爱自然,追求思想的自由与纵情。他虽然有/大济苍生0的理想、/猛志溢四海0的自信,希冀宗族雄风再起的愿望,以及图谋解除家庭生
[1](P335)336)
收稿日期:2007)09)27
作者简介:梅大圣(1947)),男,湖北黄梅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27#存危机的渴求,于是经过长期徘徊犹豫而走进了官场。但是,在晋末道德沦丧、攻伐不息的社会里,是实现不了上述生存目标的。陶渊明不受精神束缚的文化性格,与污秽不堪的官场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碰撞,而使他最终决定走进心向往之田园境界。现在,陶渊明在田园中安顿了一颗不受羁绊的心,过着自由自在、和谐自然的生活。同时,也有余闲反思过去,规划未来,也能从容地读书,进行更高层次的文学陶冶与人生艺术的享受,更好地舒畅自己疲倦已极的心。5读山海经6十三首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与背景下写成的。
5山海经6共十八卷,载海外绝域山川人物之异,保存了古代许多神话。陶渊明5读山海经6十三首大量描写了缥缈奇幻的仙境。那么陶渊明遨游仙界有没有深意呢?其实,以/游仙0题材来实现诗人对象的审美价值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清人朱乾5乐府正义6卷十二将早期的游仙诗分为两类:/游仙诸诗嫌九州之局促,思假道于天衢,大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有取焉。若始皇使博士为5仙真人诗6,游于天下,乃其惑也,后人尤而效之,惑之惑也。诗虽工,何取哉?0朱乾认为前一类游仙诗出于屈原之5远游6,5远游6中/悲时俗之迫厄兮,将轻举而远游0二句是此类诗之主旨。后一类起于秦代,5史记#秦始皇本纪6:/三十六年,使博士为5仙真人诗6。0原诗已佚,
[2](P59)
其内容当不出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此后曹植有5远游篇6、5仙人篇6,郭璞有5游仙诗6等。陶渊明继承屈原诗学精神,以一种摆脱实用与理性束缚的感性审美态度,咏叹5山海经6书中的奇幻的列神列仙之趣,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审美欣赏。这是符合中国的古代文艺美学传统的。陶渊明欣赏仙界的幽雅环境,仙人的精神生活,以诗的语言与诗中的列神列仙形象来诠释自己的心理世界。这是文学艺术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理念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文学艺术是要表达作者之/志0的,这个/志0显现形态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志.是动态系统,在不同的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中,-志.的表现内容虽然千差万别,但都能满足并完善人的生存状态0、/-志.在文学中的表现以讽喻、颂美为情感两极,关涉的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本身0、/-志.也-邻于理想.。这种
理想近于西方的乌托邦,但对人的生存积极性有所激励。如孔子-仁.所导致的世界大同是历朝历代都向往并追求的理想,恐怕这也是今后人们
[3](P104)
所追求的生存目标0。我们沿着这个理论思路,来探讨陶渊明5读山海经6组诗之/志0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5读山海经6十三首不是像5归园田居6等其他田园诗那样,写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而是写/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0后的审美感悟,是一次心游仙境的生命关怀,对新的生存目标的追求,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正如李剑锋先生所说:/陶渊明从神话中所接受的最深刻的影响,不是诗文中出现的几个神话人物形象,也不是神话带给他的遨游仙界的想象力,而是物我一体的精神,是这种精神影响下,崭新的物我关系。这深刻的关系表现在对拟人手法的大量运用上,也表现在-化物.以回归自然的生命实践上。05读山海经6组诗凭借/拟人手法的大量运用0,分三部分来结构全诗。第一首为一个部分;第二首至第八首为第二部分;第九首至第十三首为第三部分。我们依次论之。
首先,陶渊明在5读山海经6第一部分中,表达了田园之乐、读书之乐的情怀。诗云: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冲破世俗的尘网,回归自然之初,有一段极其平和乐观、闲适自由的心境。同时,我们知道,在他的诗文创作中,往往把田园景物作为官场对应物来观察描写。归田之初,在他的笔下,田园景物各得其所,井然有序,与官场腐朽黑暗、颠倒是非,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可是到了后期,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不再那么充满生机,富有韵致,而是枯败冷落的。这既是当时农村破败的实境,又是陶渊明后期精神生活的孤独,是心态中出现的迹落、穷途的痛苦元素。如
[4](P56)
#28#5咏贫士6其二云: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无沥,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仄不遑研。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陶渊明后期,基于素抱未展,加上孤独、饥寒,痛苦的元素在不断地增加,因而笔下的田园是/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0,与早期的田园风光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陶渊明在5读山海经6第一首中以无比欣慰之情着力描写了所居之境的幽静适意。在这儿,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有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0,/众鸟欣有托0,/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0;在这儿,没有官场喧哗:/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0;在这儿,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0,/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0;在这儿,更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0,心游仙境,神游古今,感悟世事人生,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补偿过去误入仕途的缺憾。
陶渊明过去哪有这等闲情逸致、清静自适地读书的机会啊!此前的几十年,是/羁鸟0、是/池鱼0,在仕隐矛盾中痛苦煎熬,在/尘网0中挣扎,心灵疲惫。只有到今天,他才有可能进入一种瞬间永恒的平和自适的境界,才能在自己心爱的田园中找到安置身心的一块净土与空间。陶渊明这种回归田园的欣慰之情,早在5归园田居6组诗中得到了表达:/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0,
/野外罕人
事,穷巷寡轮鞅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0。
在这块土地上,陶渊明身心也自由了,他可以读他想读的书。读书,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5五柳先生传6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0;5饮酒6其十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0;5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6言:/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0。读书是陶渊明归田后的主要精神生活,他读书旨在明道,即实践儒家的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了物质需求,以及功名利禄,甚至超越了人的生命,即陶渊明所说的/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0。从羁绊压抑的官场超越到理
想的精神自由的境界中去,应该是陶渊明读书/会意0的主旨所在。
陶渊明在自适的环境中读5山海经6,/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0,其目的是/俯仰终宇宙0,心游万仞,探宇宙之妙,得人生之趣,求心境之适。这就是组诗第一部分的主旨。
其次,我们来探讨5读山海经6十三首的第二部分的诗意。这一部分包括第二首至第八首的七首诗。在讨论此部分命意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陶学界对于5读山海经6命意的争论问题。
清陈沆5诗比兴笺6卷二谓5读山海经6:
此七章(指/玉台凌霞秀0以下七首)为上篇。前四章思盛世之难见,次三章思明良之难遇也。,,此五章(指/夸父诞宏志0以下五首)为下篇。,,清蒋薰评5陶渊明诗集6卷四云:
首篇言兴会所至,览传观图,为十二首之纲,直是一段小引。以下七首,竟是游仙诗。夸父而后五首,杂引刑天、巨猾,以喻共、鲧,言恃力为恶,不可入仙也。虽使5山海经6事,恪合首篇/俯仰宇宙0,为此寓言。
清吴菘5论陶6说:
自第二首至第八首皆言仙事,欲求出
尘,遂我避世,正悲愤无聊之极,非真欲学仙也。
与此相反者认为5读山海经6不过写其幽居之乐,无甚深意。清张自烈5笺注陶渊明集6卷四云:/予读5咏山海经6诗,颇类屈子5天问6,词虽幽异离奇,似无深旨耳。0又云:/意以古今志林多载异说,往往不衷于道,聊为咏之,以明存而不论之意,如求其解,则凿矣。0
关于对陶渊明5读山海经6/忠晋感愤0的解读,龙文玲1995年于5陶渊明3读山海经4的幽愤与娱情6[5](P41)47)一文中对此有较精切详尽评论,在此不赘。至于清张自烈的/无深旨0说,是不符合中国诗学传统的。诗歌依靠语言和形象的媒介,诠释着诗人的心理世界,凸现文学艺术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升华。我们知道,远古神话传说,本身来说就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远古神话传说形成于人类的童年时代,/那时,在异己的、神秘的大自
#29#然面前,人们尚无力加以征服,只好借助于想象将其人格化,以图企求或控驭它们。这种超现实的想象,将真实认识与虚妄幻想融为一体,其物化形态,就是谲怪奇幻的远古神话传说。在中国诗学理论中,神话传说中神性因素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表层特质,那么人性因素则是体现情感内涵的深层特质0[6](P80)81)。陶渊明组诗5读山海经6十三首描写列神列仙之趣,是有其/深旨0在的,这/深旨0是诗人现实的艺术想象相互交融的结果。陶渊明对诗歌表现情感的审美功能,是非常自觉的。只不过,如同刘熙载5艺概6卷二所说:/钟嵘5诗品6谓阮籍5咏怀6之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余谓渊明5读山海经6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0因而关于陶渊明5读山海经6十三首/无深旨0说是不成立的,陶渊明审美评价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既包含着他的兴致和趣味的欣赏与玩味,又寄寓着他归田初期对社会的思考的情感。我们试图对其二至其八的情感指向做些说明。
这第二部分的内容,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是/游仙诗0。在这一部分里,诗人主要是借助神话中的幸福世界的描述,对仙境环境幽雅、精神自由的审美评价,表达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构建自然和谐的心灵空间的愿望。
在这生存空间里,仙居胜景,幽美飘忽,云霞明媚,和谐自然: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其二)
迢递槐江岭,是谓玄圃丘。西南望崑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其三)
在这生存空间里,凤自歌,鸾自舞,怡然自乐,自由纵情: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其五)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其六)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其七)
在这生存空间里,仙果、赤泉、仙酒,取之不尽,不死不老,万岁如常: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其二)丹木生何许?乃在密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其四)
陶渊明在极尽赞美仙境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激起他无限神往之情: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其三)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需,惟酒与长年。(其五)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其八)
5山海经6多次提到不死国、不死民和令人不死的神异药物: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考)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5海外南经6。郭璞注曰:/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0)
开明北有,,不死树。(5海内西经6)
大荒之中,,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
是食。(5大荒南经6)
诗人高度赞赏仙境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赞赏仙人的生存空间,幻想食仙果、饮赤泉、喝美酒,以求/不死不复老0。其情感价值取向是什么呢?如前所引,/-志.也-邻于理想.。这种理想近于西方的乌托邦,但对人的生存积极性有所激励。0通过赞美仙境,向往/王母0不仅长生,而且有不死之药,能够令人长生不死,其情感指向显然是对大自然和一切美好存在的热爱,是对现实生存空间的关注,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陶渊明借神话天国中的幸福世界,表达对现时生活现状的强烈不满,如清吴瞻泰辑5陶诗汇评6评其五首云:/前者-宁效俗中言.,是欲听王母之谣。此首-在世无所须.,是欲索王母之食。总是眼前苦遭俗物聒,类为出世之想,奇思异趣,超超玄著矣。0陶渊明诗中的神话人物与仙果等已经转化为有意味的审美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即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它反映着难以言表从而无法确认的感觉形式0。神话传说中的美好生活,使他向往、憧憬和谐美满的理想社会。这种理想社会,民有衣食,而又和谐相处。陶渊明这种理想社会蓝图的憧憬,在他晚年创作的5桃花园记并诗6中得到了最为充分
[7](P50)
#30#的描绘。陶渊明对眼前的现实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居住的虽然是田园,但毕竟是在现实的土壤之上,面对的仍然是生存空间的困境与难堪。诗人说:/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0,实际上是借王母为周穆王所作的新谣批判世俗之言,说明陶渊明对仙境所持的态度是清醒的。特别是/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0一句,透露出诗人虽然向往理想世界,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的遗憾而又悲凉的心理。
二是陶渊明并不是真的要成佛升仙,而是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陆机云:/嗟人生之短期,孰长年之能执?0陶渊明对人的生死也是有焦虑的,组诗其八说:/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0他于义熙五年(409)作5己酉岁九月九日6也说:/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0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是长期而又是深思熟虑的。神话和宗教/断然否定死亡的真实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整个神话可以被解释为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0,/原始人在他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中都充满了这种信念:人的生命在空间和时间中根本没有确定的界限,它扩展于自然的全部领域和人的全部历史0。虽然陶渊明对神话中不死食物产生深厚兴趣,也有拒死求生的强烈愿望,但总起来说,陶渊明是怀疑神仙的存在,认为/帝乡不可期0(5归去来兮辞6),他对生死的思考最终是归于自然的。这在义熙九年(413)于5形影神三首6中得到了的解决:/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0这种顺应自然、纵情于大自然中的哲学思考,才是陶渊明对待生死问题的达观看法。
由上可知,陶渊明在组诗第二部分高度赞赏了仙境幽雅、愉悦、纵情的生活空间,这是对现实生活中希望出现光明世界的呼唤,是对民有衣食而又和睦相处的那种幸福和平的理想乐园的渴望与憧憬。
最后,我们讨论5读山海经6第三部分的内容。这部分是从第九首至第十三首共五首诗。这是诗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0后所产生的另一层面的对社会现象的思索。这一部分的命
[8](P107)108)
意,借助神话传说,着重于对神话人物道德价值的审美评价,表达对清正圣明的社会政治空间的向往。这一命意,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由第九与第十两首诗组成,通过对英雄神/夸父0、/精卫0的正面评论,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及其功业未竟、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态。
关于这二首诗的诗旨,前人多从/夸父0、/精卫0形象探讨诗人的政治寄托。对于第九首命意,明黄文焕5陶诗析义6卷四谓陶渊明/胸中饶有幽愤0,而清邱嘉穗5东山草堂陶诗笺6卷四则称/陶公借以自况,欲诛讨刘裕,恢复晋室,而不可得也0。清陶澍集注5靖节先生集6卷四云:/此盖笑宋武垂暮举事,急图禅代,而志欲无厌,究其统绪所贻,不过一隅之荫而己。乃反言苦正也。0而对于第十首的命意,前人也有以晋宋易代一事探索此诗的/微旨0。如,清孙人龙纂辑5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6卷二云:/显悲异代,心事毕露。0清邱嘉穗5东山草堂陶诗笺6更以此诗与上一首命意相同,也是陶公/自况0,/欲诛讨刘裕,恢复晋室0。以上对号入座式的凿实阐释,未必能与陶渊明读书/会意0时的心情相通。
夸父、精卫、刑天,是神话中的英雄神,而且是失败的英雄神,陶渊明反复咏此失败的英雄神,是有其深旨的。诗人赞颂夸父、精卫、刑天英雄神,虽然抗争失败,但仍以英勇顽强、坚忍不拔、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造就了恩荫于后世的/邓林0等功业,于心有感焉。这是符合心理学逻辑的。我们知道,陶渊明是在/大济苍生0素抱未展的境遇中归隐田园的,功业未竟身先退,对于一个功名意识强烈的人来说,是无奈的,因而是极端痛苦的。归田不久读5山海经6,读到这些失败的英雄神的事迹时,必然引起心灵的颤动。他此前数次出仕,除家贫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他青少年时期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有施展宏图,以济苍生的远大志向。同时,陶渊明出身大族的身世,也激起他的从政热情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意识。六朝最重门第,陶渊明自然不会听任陶氏家族在他这一代再衰败下去,因此功业意识在陶渊明的思想上是强烈地存在着的。关于陶渊明的功业意识,集中反映在5命子6诗里。在5命子6诗中,诗人怀着对祖先敬仰的心情,追溯陶氏家族的由来,历述祖先
#31#卓越的功业,特别是津津乐道于曾祖陶侃的盛大功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振兴家族,延续陶家的荣耀。陶渊明建功立业的宏愿也就更激荡起来了。可是愿望难成,他于是感慨地说:/嗟余寡陋,瞻望弗及。0这样,陶渊明与其他普通家长一样,只能把这一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殷切地期望儿子长大以后,能够继承并光大陶氏家族的荣耀,完成自己的夙愿。大约在长子俨出生的当年或次年,陶渊明初仕江州祭酒,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时仕时退的仕宦生涯。
可是,十几年的拼搏,陶渊明壮志未酬,功业未立,就归隐了,而他那光宗耀祖的夙愿也就成了泡影。陶渊明这种情愫永远萦绕于怀,遇到触发点,感慨良多,便借英雄神夸父与精卫的故事,把这种感情释放出来。/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0,又借对精卫虽死无悔的不屈精神的评论,透露出自己的壮志犹在,而/徒设在昔心,良晨岂可待0,则更把自己功业未成身先退那种无限愤激与辛酸之情传递给我们。当然,这也有另一层深意,夸父等是失败的英雄神,/陶渊明对失败神话英雄的接受折射了陶渊明通过仕途建功立业理想的失败和对失败抗争的心路历程0,/隐居也会有所成就,并非只有逐日-宏志.的实现才能建功立业,失败也可以建功立业,陶渊明以此来向世俗社会抗争0[4](P75)。通过归耕田园,守志善道超越失败。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喟啊!
第三部分的第二层是由第十一、十二、十三首,共三首诗组成。其意在于通过对古代神话中倒行逆施的神怪恶行的描述与评论,寄寓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沉重的思考,以及表达其对清明政治社会出现的愿望。
对这一层命意的理解,历来也有争论。清邱嘉穗5东山草堂陶诗笺6卷四评第十一首曰:/此篇盖比刘裕篡弑之恶。0清马璞5陶诗本义6卷四则说:/此5读山海经6十三首,十二首皆出第一首内-俯仰终宇宙.一语,故十二首皆以5山经6所载之事,慨慷后世之事,而晋、宋之事在其中,并不专言晋、宋也,渊明之诗岂易读乎!0马氏言之有理,能启发我们对陶渊明此层意思的理解。在这层里,诗人着力描述贰负、臣危、钦鴀、窫窳、祖江、长枯等神怪,/违帝旨0,互相残杀,最终落得/被帝刑0的结局。
据5山海经#海内西经6载,/贰负之臣日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流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之木0;又,5山海经#西山经6载,钦鴀与葆江残杀,/乃戮之钟山之东0。其他如窫窳、长枯皆因作恶终被帝刑。诗人在其十一首里描述并评论这些一个个都没有好下场的倒行逆施的神怪,云:
巨危肆威暴,钦鴀违帝旨。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0,是诗人对其道德价值的评判。对此,诗人感触深切。有言诗人在此是对刘裕篡位的批判,其实这种解读是小视了陶诗文本的意义。十几年的仕宦经历,使陶渊明看到了整个社会进程中充满了/真风告逝,大伪斯兴0的黑暗现实,在5饮酒6(其三)中深沉地感叹:/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0尽管刘裕篡位手段阴毒,而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以同样的卑劣手段篡夺政权者并不少,仅就魏晋南北朝前后371年,有44个君主,平均每人在位不足9年,而易位又以篡夺为多。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了。0二首云:
[9](P515)
那么如何来防范乱臣的叛逆呢?第十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其十三首说: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以上两首是陶渊明奉身隐立后,对政治文化的思索与见解。如何使世道清明呢?一个国家的安危、繁荣与衰败,关键是君主政治上是否清醒明智,是否任用贤才之人的问题。陶澍注5靖节先生集6卷四评第十二首云:/诗意盖言屈原被放,由怀王之迷;青丘奇鸟,本为迷者而生。何但见鸱鴸,不见此鸟,遂终迷不悟乎!寄慨无穷。0怀王迷而疏屈原,使小人得志,国家危殆。诗人于此感叹深沉。欲立功名的士子,最先总是
#32#希望出仕能遇明君,盼望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华民族的生命群山里,耸起一座又一座高峰中,有自己培筑的一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奔涌出的思想清泉中,有自己奉献的一滴。所以当从政者的情感倾向与君主的志趣同步时,他们可以在顺境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气宇轩昂地去做一番事业。可是,陶渊明每次出仕,总是处在背逆之境,君主昏庸,奸邪横行,忠良受屈,他只能为捍卫自己的理想而超越现实,奉身隐立,当然这也是属于仁性关怀,是仁的应有之义。因而,陶渊明呼唤明君的出现,第十三首就是表达这样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0任用贤才,远奸邪小人,国家才能出现理想清明的太平局面。这就是陶渊明透过对古代神话传达出强烈的追求清正圣明的政治社会空间的渴望。
综上所述,组诗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陶渊明5读山海经6十三首是其归隐后不久,/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0,冷峻地思考着人生与社会问题,借神话传说故事,做一次富有深意的精神畅游,从中传达出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感
悟,以及对生活和谐自然、政治清正圣明的生存空间的向往与追求。参考文献:
[1]龚彬.陶渊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9.
[2]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M].北京:光明
日报出版社,2006.
[4]李剑锋.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M].济南:山
东大学出版社,2005.
[5]龙文玲.陶渊明5读山海经6的幽愤与娱情[J].
广西师院学报,1995,(3).
[6]郭杰.屈原新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
[7]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8.
[9]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及酒之关系[A].鲁迅.鲁
迅全集#而已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OntheHumanisticSpiritofMakingSpiritualToursintheFairylandManisfestedin/ReadingtheShanHaiJing0byTaoYuanming
MEI Da-sheng,WU Mei-qing
(DepartmentofChinese,Hanshan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ReadingtheShanHaiJing0isaseriesofpoemswhichTaoYuanmingcomposedaf-terreturningtothenativeland,revealinghisperception.Itpreludeswithpoemsinpraiseofthepleasureofreturningtothelandandreading.Nextarepoemsgivinganestheticappraisalofthequiet
andpicturesqueenvironmentofthefairyland,expressingacravingforanaturalandharmoniousexist-ingspace.Alsoarepoemsgivinganappraisalofthemoralityofmythologicalsaints,expressingalongingforanuprightandaugustsociety.Throughspiritualtoursinthefairyland,thepoemserieshavemanifestedprofundhumanisticspirit.
Keywords`:TaoYuanming;/ReadingtheShanHaiJing0;lifeconcern;existingspace;hu-manisticspirit
责任编辑 韩 江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