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蔡元培的“绝招”

蔡元培的“绝招”

来源:化拓教育网
黪 远,没有尽头。我们很多次想放弃,尤其是“笔者”已 经越来越受不了这种折腾,想去过一种相对轻松的 生活,但是似乎停不下来,主要是“我”停不下来,就 随笔嗣 不可避免,尽管我们已经尽力,已经尽量上看下看左 看右看,但肯定还是有许多问题看不全面,有时甚至 有重大遗漏乃至错误。即使目前没有发现有什么问 像穿上了红舞鞋,着了魔,……我们将走多远?我们 的归宿在哪里?天知道。 题,但并不等于它们真的不存在问题,也许早有高人 已经看出破绽,也许很快大家都会看出破绽,也许错 的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十万八千里,……因此我们从 到目前为止“我”和“笔者”的配合基本默契。 我们争吵但从不计较,因为彼此充分信任对方,完全 明白对方的诚意;我们没完没了地较劲,因为我们知 道只有经过较劲才能打磨出好东西;我们互相抬扛 但并不胡搅蛮缠,不会为了面子而死不认错。当然也 不敢太嚣张,对自己研究过的问题说有绝对把握,偶 尔“我”有口大气粗的时候,“笔者”一时没管住而 表达出来,事后总是觉得难堪。 当然“我”和“笔者”只就学术问题较劲,对非 有不默契的时候,“笔者”的偶尔疏忽可能令“我” 的情绪化跃然纸上,使发表出来的文字理性不足而 激情有余;有时候也可能由于“笔者”过于谨慎而磨 学术问题我们很少较劲(但我们有时会把一个非学 术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再较劲)。例如文章是否得 奖、是否被转载、是否能申请课题、是否可带来名与 利。在这些方面“我”好像不太开窍,似乎本能地没 有太多兴趣,“笔者”也从不强求“我”要培养这方 面的兴趣;“我”单纯的有点犯傻,“笔者”充分认可 这种傻,认为学者就应该这样心地单纯(“心地”单 纯不等于“头脑”简单)。“我”是出于本能,“笔者” 是出于理性,但我们在这一点上毫不费力地达成了 去了“我”的某些光彩。学术是需要争论的,但中国 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被庸俗化之后,好争论总是 难免得罪人。在为数不多的与外人争论的经历中,经 常都以使人际关系紧张化而告终,这不能完全怪别 人小心眼,我自己也常常有不是。最后发现还是“躲 进小楼成一统”比较好,自己和自己说话,自己和自 己抬扛,在“我”和“笔者”之间较劲似乎更安全,不 用顾忌分寸,不用考虑措辞,单纯,省力,快乐。 但“我”和“笔者”毕竟是一个人,思维的死角 共识——“笔者”完全认可“我”的直觉。于是我们 不再在非学术的枝节上多花时间,而是集中精力去 关注真正的学术问题。囵 蔡元培的“绝招" 蠢游宇明 1 9 1 6喜 学读书的机会。某次,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 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 57 翻随笔SUI瓣 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这次到北大当校 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我想你可以到北大 来教授印度哲学。”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 只有中学;论学问,近几年他才自学佛学,对印度哲 学未有多少见识。但蔡元培执意相邀,梁漱溟于是答 应到时再讨论这个问题。几天后,梁漱溟应约又来到 北大校长室,再次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蔡元培听罢笑 着说:“我上次已讲过,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学,但 我也没有发现旁的人比你更精通,而我要真正办好 北大哲学系,印度哲学这门课又非开不可。你的文章 使我认定你是一个搞哲学的人才,你不妨大胆地干 吧!……你说对印度哲学所知有限,那就不当作老 师来教人,只当是来研究,来学习,来深造好了!”蔡 先生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梁漱溟,他高高兴兴地 接受了北大哲学系讲师的教职。也许是因为害怕愧 对蔡元培的信任吧,梁漱溟在工作中非常努力,三 年后写出了20万字的《印度哲学概论》,成为印度 哲学方面的知名学者。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陈独秀身上。蔡元培执掌 北京大学后,总想找个得力的文科学长,将人文学科 带起来。他看中了陈独秀,一是因为陈独秀发表在 《新青年》上的文章汪洋恣肆、观念独到、才华横溢, 使蔡元培觉得此人有真学问;二是陈独秀写的《今日 教育之方针》,让蔡元培感到陈独秀对教育有理解。 然而,陈独秀是一介白丁,既没有学位头衔,也从无 在大学任教的履历。为了说服教育部,一向真诚的蔡 元培只好做了一回假,为陈独秀编造了“东京日本 大学毕业”的假学历和“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 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陈独秀没有辜负 蔡元培的期望,他任文学学长期间,极力实践蔡元 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使北大人文学科 大放异彩。 1917年,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文学改良刍议》,旗帜鲜明地要求“改良文学”,并 提出了终极目标: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 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俗套滥语;不用典;不讲 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蔡元培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对 胡适非常欣赏。托陈独秀写信给胡适,邀请其来北大 任职或任教,陈独秀的信中这样说:“孑民先生盼足 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 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收到陈独秀的信,同是 性情中人的胡适放弃了马上就可以进行的论文答 辩,来到北大,以至10年后才获取哥伦比亚大学的 博士学位。 梁漱溟、陈独秀、胡适后来都是牛皮兮兮的学界 人物,被人称为这个那个大师,然而,他们最初进北 大的时候,基本上属于“草芥”一类。蔡元培却冲破 一切条条框框,唯才是举,硬是让这几个人一步步变 成了北大的名师。 蔡元培能识英雄于草芥,首先源于他的使命感。 蔡元培进北大之前,该校是典型的老爷学校,学生不 在乎读多少书、长多少德智,只在乎谋取一个做官的 资格,他们带着听差,拥着美女,招摇过市。同学相 交,也是看家庭背景,目的是希望以后在官场上相互 有个关照。蔡元培既然想彻底改造这所学校,自然会 千方百计去访求各类有真才实学的人,而有真才实 学的人未必就有相应的学历、资历。在本事与资格之 间,蔡元培毅然选择了前者。 俗话说,“廉生明,公生威”,蔡元培办事有个特 点,就是将公字永远摆在第一位,从不谋取不道德、 不合法的私利。就拿他引进的这三个人来说吧,陈独 秀算是旧部,曾参加过他组织的针对晚清的暗 杀团,但蔡元培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考虑的不是 这层关系,而是其办《新青年》的影响和沈尹默、汤 尔和的推荐。梁漱溟、胡适跟蔡元培没有故交,蔡元 培邀请他们出任教职,是由于北大在某些学科上缺 少相应的教学人才,蔡元培觉得两人堪当大任。他的 公心消除了某些有学历、有资望者的负面观感,为破 格用人清除了路障。 做领导大抵都知道人才的重要,蔡元培比一般 高校领导真正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是一般性地延 揽人才,而是识英雄于草芥,将潜在的牛人挖掘出 来,并给他们一片播种、开花、结果的土地,让他们自 由地成长。一般领导只能做到顺时势,而蔡元培在顺 时势的同时,还能知人心!他深深地明白,人心才是 一所大学最好的资源。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