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一、改良概说
(一)改良的原因与特点简述
1.原因: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特点:在根本政治制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或改革。(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第一,改良者本人的政治智慧。第二,改良者的前期准备与计划是否充分。第三,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以及对对改良的滚动式修正。第四,与内保守派与实权派关系的处理。2.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思想和文化环境等方面。(三)中国历史上的改良简述
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
(一)背景的独特性:外来因素的综合作用。穷(除了改良,别无选择,被逼无奈。内外交困的窘境)则变。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西方的社会与历史进化论的影响,也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改良的萌芽时期。魏源、龚自珍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第二阶段,改良主张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的启动期,即洋务运动时期。第三阶段,改良运动在观念层面的全盛时期,改良思想的宣传与普及;第四阶段,改良运动的践行期,即清末新政。
( 四 ) 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即改良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拓展。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改良者并不拥有正常的改良实践所需的政治集权,改良者调动的各种资源也就相对有限。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1.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看,清末社会仍然处于一种思想与观念十分封闭的环境中。 “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 (萧公权语)2.清末考据学的衰落与经学的兴起。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晚清政治治理的危机。1.吏治,土地兼并严重。
2.农民不断,导致国家政治控制能力的衰朽和财政危机。3.鸦片的贸易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家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四、近代中国改良的三个理论与思想基础
(一)中国传统的权变理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二)新公羊三世说(康有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 “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 “崇男女之别以谨种族之传。升平世人类渐至平等,且教化即明,则人类皆可相通皆可相会矣。至太平世,则不论男女,人人自主,更可相会”(三)社会与历史进化论1.严复
2.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才是政体之最良者,开明之适用于今日之中国。“内之可以调和竞争外之可以助长竞争”
“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非图自强,则决不足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
“今日之世界,实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也”,“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此理势所必至也”
五、早期内官僚知识分子的改良主张(萌芽时期)(一)龚自珍:
1.治乱兴亡在于财富分配,“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
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复古)2.君权,理顺君臣关系。
“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3.取消八股取士,改为考试策论
“疲精神耗日力于无用之学”、“天下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二)魏源
1.师夷长技以制夷
“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
2.漕粮海运,改纲盐制为票盐制,打破官盐制的垄断“除弊如何?曰: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3.行至水利与革除河政之弊联系起来。
“因商道为运道,因商舟为运舟,因商估为运丁,因漕费为海运费”
六、洋务派的改革(改良启动期:观念层面到实践层面)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曾国藩为洋务运动的首创者、李鸿章为继承与中坚力量、张之洞为后期之秀。
(三)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意义有三:1.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要诉求。2.在当时是一种技术层面处理问题的合理思路。3.从根本上触及了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四)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1、练兵制器的军事方面
“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 “承平日久,绿营弁兵大都怯弱不堪用” “盖发、捻、苗、回诸贼,皆内地百姓,虽然有勇跃坚忍之气,而器械不及官军之精备,可以剿抚兼施。若外洋本为敌国,专以兵力强弱角胜,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
改变军制以御外辱,重视海防与海军建设。
曾国藩、李鸿章主张“买”:“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
左宗棠、沈葆桢主张以买为辅,以自造为主: “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必傲以无也” “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胜贵。江浙大商……减价以敌洋商……目前江浙海运即有无船之虑,而漕政益难措手,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藉以捕盗而护商”
开矿:“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 、“徒使彼攘其利,莫如自行设厂开采”
不但要自办煤矿,且在开采之际对外国资本进行抵制。 “一旦与外洋为难,彼必不肯以铁植资我,纵有善于制造之人,亦形束手” “从此中国兵
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于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强之基,此为嚆矢”2、铁路、纺织的经济方面
李鸿章:“铁路、电信二者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通信,功用最大” “朔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分其利权” “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
3、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方面)
李鸿章:改变传统取士标准与方法,建议开设学馆学堂,培养个方面人才。 “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 “设立洋务局”,“分为格致、测算、兴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等数门”,“所学如有成效,与正途出身无异” “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4、和戎、变法的外交方面: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中外实力悬殊 “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 、“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 “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弱国无外交。
(五)洋务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七、维新派的改良主张
(一)早期维新派及其改良主张
“一国所得,诸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方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外国税华货进口务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务从其轻”
“同为一色之货,竟估二种之价”
“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厌欲,孰得而谁何之哉?” 、“国既富矣,兵奚不强!窃恐既富且强,欲邀彼一战,而彼族而怡色下气,讲信修睦,绝不敢轻发难端矣。此之谓决胜于商战”
“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 、“实合亿万人为一心” 、“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
(二)戊戌维新变法
1、戊戌维变法的背景
2、戊戌变法前期的宣传
“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营销至万七千余册。由是康门之焰张而羽翼成,党祸伏矣”
“虽以僻寂荒城,独无分局,而皆辗转丐托,千里递寄,数人得共阅一编,资为程课”
“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 、“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阅兹报者,观于一国之事,则足以通上下之情;观于各国之事,则足以通中外之情……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强……取各国之政教,以为一国之政教,而吾之国强”
“曾上书请及时变法自强,而当时天下皆以为狂” 、“仍不变法,间有一二,徒为具文” 、“二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来日方长,何以卒岁?”、“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战,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已”
“崇祯甲申之燕市,北宋政和之汴京”,“筑路用人之权皆失,则是国土夷于属地,君上等于仆隶,岂得为有国者哉!” 、“昧昧我思之,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惟有厉愤气以张之”
3、戊戌变法的主张政治上: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开国会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得不强” 、“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得不弱?”
“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同受治焉”
“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中国今日民智极塞,民义未讲,则毋宁先藉君权以转移之” 、“立宪政治者,国民政治也。”“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
“国之君权,无者也;立宪国之君权,有者也。立宪之与,所争只此一点”
乃“国家一切法律根本之大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君末也,民本也”,而且提出了“君为民贼” 、“民贼,固甚乐三纲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此为率,取便己故也”
经济上 :
“凡统一之世,必以农立国,可靖民心;并争之世,必以商立国”
“内之穷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 、“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自西人机器之学出,以制以运,而惜时之具乃备” 、“故夫货财之生,生于时也” 、“故通商者,相仁之道也。两利之道也。客固利,主尤利也”
文化上:
“最有用之年华,最可用之精力”,“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不立学校,但设科举,是徒因其生而有之,非有以作而致之,故人才鲜少,不周于用也”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4、戊戌变法的实际操作
“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
“置御案,日加披览,于万国之故更明,变法之志更决”
5、戊戌维新变法的影响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 、“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
“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中国礼俗,其贻害民力而坐令其种日偷者,由法制学问之大,以至于饮食居处之微,几于指不胜指,而沿习至深,害效最著者,莫若吸食鸦片、女子缠足二事” 、“以为无与国是民生之利病”,而不知道“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窳,胥于此焉阶之厉耶!是鸦片、缠足二事不早
为之所,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
“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
八、最后的改良——晚清新政(一)清末新政的背景
(二)教育改革
“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三)经济改革
(四)军事改革
(五)吏治与机构改革
(六)宪政改革
1、立宪的呼声
“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二政体之战也”
“甲辰日俄之战,知微之士闻之曰:此非日俄之战也,乃立宪二治术之战也。自海陆交绥以来,日无不胜,俄无不败”
“既无商律,又无,各股东于下无可奈何”
“盖用奔走相庆,破涕为笑……孝胥等上承诏旨,下察舆情,感动奋发,不能自已”
“知立宪明诏已颁,从此政治问题,可告一段落。此后所当研究者,即在此过渡时代之条理如何”
“挥泪而谈往昔,破涕为笑方今,诚不意中国有立宪自存之日,君民有
保安全之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党亦可因此泯灭,候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
“今日劾督抚,明日劾军机”
“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袁世凯也认
为,“天下事势,何常之有?……各国之立宪,因民之有知识而使民有权,我国则使民有权之故而知有当尽之义务”
2、立宪过程
“臣等反复衡量,百忧交集,窃以为环球大势如彼,可行如此,保邦政治,非此未由”
“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
(七)清末新政的影响
“至开设议院以前应行筹办各事,头绪至为纷繁,办理宜有次第,如筑室然……综其大纲,预备自上者,则以清理财政、编查户籍为最要,而融化满汉畛域,厘定官制,编纂法典,筹设各级审判厅次之。预备自下者,则以普及教育增进智能为最要,而练习自治事宜次之”九、中国近代改良思想简要评说
“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一概幻灭了”
“禧圣” “锐意图政”、“大有励精图治之意”
“变法乃素志”、“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