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次 课 题 5、6 授课地点 教室 认知物流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规划 知识目标:物流系统、分类、特点、构成 能力目标:能正确解释物流中关于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能够教学目的 根据不同的货物及顾客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模式。 素质目标:具有强烈的物流职业认同感、物流职业荣誉感和物流职业敬业感。能根据优秀物流人需具备的素质要求,采取行动努力提升自己。 教学重点 物流系统、特点、构成 教学难点 物流系统构成 教学情境 宝供物流系统为载体分析 教具资源 教材、案例、实训素材 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做 一、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两个以上的要素,要素间互相联系,能完成某种特定功能。 系统的特征: 目的性 整体性 集合性 动态性 相关性 适应性 二、系统分类: 自然系统、人造系统; 开放系统、闭环系统; 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实体系统 、概念系统; 1
目的系统、行为系统; 黑色系统、白色系统、灰色系统。 三、物流系统概念 所谓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输送的物料和包括有关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系统也从简单的方式迅速向自动化管理演变,由手工物流系统、机械化物流系统,逐步发展为自动化物流系统、集成化物流系统和智能化物流系统,其主要标志是自动物流设备,如自动导引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存储、提取系统(AS/RS-Automated storage/retrieve system)、空中单轨自动车(SKY-RAV-Rail automated vehicle)、堆垛机(Stacker crane)等,及物流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出现。物流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追求时间和空间效益。物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其目标是获得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指一个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对整个社会流通及国民经济效益的影响。微观经济效益是指该系统本身在运行活动时所获得的企业效益。实现活动本身所耗与所得之比。 四、物流系统的特点 人机系统(人是主体)、时间空间大跨度系统(国际物流)、可分系统、动态系统、复杂系统、多目标系统。
2
五、物流系统的目标 五个目标:提供服务;快速及时;节约成本;规模优化;库存控制。 六、物流系统的分类 (一)根据物流的性质 社会物流系统行业物流系统企业物流系统 (二)根据行政区域 城市物流系统乡镇物流系统 区域物流系统 (国内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 (三)根据再生产过程中的活动领域 商品流通 生 消 产 费 废弃物流通 生产领域物流-------制造商物流 特点: • 大多为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物流 • 物流处于企业的“后勤”地位 • 对外进行大批量交易 • 大多备有自用仓库或配送中心 • 厂外运输多为委托型 • 厂内物流的委托型有发展趋势 ——第三方物流 流通领域——批发商物流特点: • 商流处于企业首位 • 物流是企业的主业 • 大批量进,小批量出 • 有自用仓库,也有租用仓库 • 厂外运输有自供,也有委托 流通领域——零售商物流特点: • 以集配货物为主
3
• 大多有固定的配送中心及运输 设施(自有或租用) • 兼有保管、加工功能 (四)根据物流活动范围 企业物流系统 地方公共事业物流系统 企业集团物流系统 行业物流系统 地域物流系统 全国物流系统 七、物流系统的模式 一般地,物流系统具有输入、处理(转化)、输出、(制约)和反馈等功能,其具体内容因物流系统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如下图所示: 物流系统的模式 (一)输入 输入包括原材料、设备、劳力、能源等。就是通过提供资源、能源、设备、劳力等手段对某一系统发生作用,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输入。 (二)处理(转化) 处理(转化)是指物流本身的转化过程。从输入到输出之间所进行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活动称为物流系统的处理或转化。具体内容有: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物流业务活动,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信息处理及管理工作。 (三)输出 物流系统的输出则指物流系统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手段和功能,对环境的输入进行各种处理后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具体内容有:产品位
4
置与场所的转移;各种劳务,如合同的履行及其它服务等;能源与信息。 (四)或制约 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施加一定的约束称之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和干扰。具体有:资源条件,能源,资金与生产能力的;价格影响,需求变化;仓库容量;装卸与运输的能力;的变化等。 (五)反馈 物流系统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由于受系统各种因素的,不能按原计划实现,需要把输出结果返回给输入,进行调整,即使按原计划实现,也要把信息返回,以对工作做出评价,这称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的活动包括:各种物流活动分析报告;各种统计报告数据;典型调查;国内外市场信息与有关动态等。 模块二 物流系统构成简介 一、物流系统的要素 (一)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 • 人的要素 人是所有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系统的第一要素。 • 资金要素 资金是所有企业系统的动力。 • 物的要素 包括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即各种实物。 • 信息要素 包括物流系统所需要处理的信息,即物流信息。 (二)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连结在一起,变成了物流系统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 • 主要包括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要素。 (三)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 • 法律制度 决定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国家对其控制、指挥,管理方式以及这个系统地位、范畴,是物流系统的重要保障。 • 行政命令(行政手段) 决定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持要素。 • 标准化系统 是保证物流环节协调运行,保证物流系统与其它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联结的重要支撑条件。 • 商业习惯 是整个物流系统为了使客户达到满意所提供服务的基本要求,了解商业习惯,将使物流系统始终围绕客户为主进行运营,达到企业的目的。 (四)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 基础设施 是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包括物流场站、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建筑、公路、铁路、港口等等。 • 物流装备 是保证物流系统开动的条件,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
5
• 物流工具 是物流系统运行的物质条件,包括包装工具、维修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 • 信息技术及网络 是掌握和传递物流信息的手段,根据所需信息水平不同,包括通讯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 • 组织及管理 是物流系统的“软件”,起着连接、调运、运筹、协调、指挥其他各要素以保障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之作用。 (五)物流系统的流动要素 从“流”的角度,任何一个具体的物流业务可以分解为五个要素的结合,即流体、载体、流量、流向和流程,(抽象掉了物流的具体特征,何流体、何载体、何机构组织物流)——研究优化这种“一般物流”的方法和技术。 (六)物流系统的资源要素——人、财、物 (物流资源) 运输资源: 是物流的载体。包括运输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和运行设备(以基础设施为运行条件并与之相配套,如港口的集装箱装卸搬运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管道运输的基础设施和走行设备合二为一)。 运输网络布局是一种重要的物流资源。 网络布局的两种方案:单独成网;建设集成的基础设施。 储存资源: 为了储存商品而建立的仓库等设施。包括基础设施(仓库、货场、站台、堆场等)和利用这些基础设施进行具体储存运作的设备(货架、托盘、叉车、分拣机、巷道机等)。 包装资源、装卸资源、流通加工资源、物流信息处理资源等。 每一种资源要素都有不同的档次、不同的配套及附属资源的区分——一个完善的物流系统需要的资源要素十分庞大——物流系统资源主要依靠市场来配置。 物流系统资源的用户:在现有的各种物流系统资源中进行充分的比较和选择。 (七)物流系统的网络要素:点(结点)、线。 点: 物流过程中供流动的商品储存、停留以便进行相关后续作业的场所。工厂、商店、仓库、配送中心、车站、码头等。 (1)单一功能点。 只具有某一功能,或者以某一功能为主。其业务比较单一,比较适合进行专业化经营。 如何将许多单一功能的点集成起来,由谁来集成以及如何集成? (2)复合功能的点。 具有两种以上主要物流功能;具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一般处于物流
6
过程的中间。(周转型仓库、港口、车站、集装箱堆场等) (3) 枢纽点。 物流功能齐全;具备庞大、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附属设施;庞大的吞吐能力;对整个物流网络起着决定性和战略性的控制作用;一般处于物流过程的中间。 线:连接物流网络的节点的路线。 特点:方向性、有限性、多样性、连通性、选择性、层次性。 具体形式:铁路线、公路线、水路线、航空线、管道线。 线间关系:干线、支线。 物流流向:上行线、下行线。 物流系统要素配置表 基本配置 较好的配置 完善的配置 功能要素 运输、储存、装卸运输、储存、包装、运输、储存、包装、装搬运、物流信息处装卸搬运、物流信卸搬运、流通加工、物理 息处理 流信息处理、增值服务 网络要素 一对一的运输系多对一或者一对多对多的物流系统 统 多的物流网络 流动要素 流体、载体、流量、流体、载体、流量、流体、载体、流量、流流向、流程 流向、流程 向、流程 资源要素 具有满足功能要具有满足功能要具有满足功能要素、网素、网络要素及流素、网络要素及流络要素及流动要素的资动要素的资源 动要素的资源 源 二、物流系统要素存在冲突 (一) 要素目标冲突:要素之间、要素内部、要素外部的目标冲突。 1. 要素之间的目标冲突 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功能,这些要素存在时的目标存在相互冲突。 单独运输角度 降低运输成本角度 冲突 单独储存角度 降低存储成本角度 单独运输角度 降低运输成本角度 冲突 单独包装角度 降低包装成本角度 物流系统要素目标之间的典型冲突一览表 要主要目标 采取的方法 素
可能导致的结果 可能造成 对其它要素的影响 7
运运费 输 最小 批量运输、集装交货期集中、交货在途库存增加、平均整车运输、铁路批量大、待运期长、库存增加、末端加工干线运输 运费降低 费用高、包装费用高 储储存费最缩短进货周期、紧急进货增加、送无计划配送增加、配存 小 降低每次进货货更加灵星、储存送规模更小、配送地量、增加进货次地点分散、库存量点更分散、配送、装数、在接近消费降低甚至达到零库卸搬运、流通加工、者的地方建仓存、库存费用降低 物流信息成本增加 库、增加信息沟通 破损最物流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占用过多包装容器耗用的运费包少、包装强度高、扩大内空间和重量、包装和仓储费用增加、运装 成本最小 装容量、按照特材料费增加、包装输车辆和仓库的利用定商品需要确容器的回收费用增率会下降、装卸搬运定包装材料和加、包装容器不通费用增加 方式、物流包装用、商品破损降低容器功能更多 但包装费增加 降低装卸使用人力节约装卸搬运效率低、待运期延长、运输工 费、降低装卸搬运成本、商品破损率高、不具和仓库的利用率降装搬运费、招聘农民工进按要求堆放、节省低、商品在途和在库卸 加快装卸行装卸搬运、提装卸搬运费用 损耗增加、包装费用速度 高装卸搬运速增加、重新加工增加度,“抢装抢流通加工成本 卸” 流满足销售流通加工作业在途储存和在库储商品库存费增加、装通要求、降越来越多、为节存增加、增加装卸卸搬运费增加、商品加低流通加约加工成本,采环节、商品重复包包装费增加 工 工费用 用简陋设备 装 物简化业建计算机网络、增加信息处理费、 流务、提高增加信息处理方便业务运作、提(与其它要素的目标信透明度 设备,如手持终高客户服务、信息没有冲突) 息 端、采用条形安全性和可靠性影码、增加信息采响到系统运作安全 集点 2. 要素内部的目标冲突 物流系统的要素可作为系统来分析。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运输功能、储存功能、包装功能等要素都是
8
物流系统的子系统。如将物流系统内部功能要素之间的目标冲突应用于任何一个功能要素的话—物流系统要素内部也存在着类似的目标冲突。 例如:宝洁中国公司。广州北京的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或以上几种方式组合,不同商品品种可以采取不同的运输方式。宝洁的物流目标:保证北方市场的销售、尽量降低库存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权衡市场销售要求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确定运输成本目标—在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中进行选择。 比较铁路运输的优缺点、公路运输的优缺点。要求:方便、快捷、经济。两种方式不能兼得—任何运输方式有其特定目标和优势。 3. 要素外部的目标冲突 物流系统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环境中其他系统都与物流系统一样有着特定目标,这些目标之间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物流系统以这种方式同环境中其他系统发生联系。 制造企业:供应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并列,各自有目标物流管理部,从公司利益的高度进行协调和权衡。 结论:物流系统要素之间的目标冲突不能在要素这个层次得到协调,必须在比要素高一个层次的系统才能解决。 (二)要素产权冲突 一条供应链上的物流系统由不同的产权组织共同完成。物流基础设施(载体)的产权的多样性与物流系统希望的载体产权的统一性产生矛盾。 (三)要素运作冲突 各要素都有各自的运作规律和标准。(无统一标准)要素之间在运作上相互不能适应对方的业务特点和流程、标准、规范、制度、票据格式等产生的矛盾很普遍。
教学组织 课外任务 教学过程设计 查找相关资料,对比分析几种运输方式的成本构成、能源消耗以及环保性,形成分析报告。 课后记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