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物流系统部分教案

物流系统部分教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课 题 中国现代物流最新发展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2、了解物物流的概念; 3、3、掌握物流的分类; 4、理解物流的作用与功能; 5、5、了解现代物流理论 66 6、了解中国物流行业。 能力目标: 1、学会进行物流的分类; 2、学会物流的作用与功能; 3、学会对中国物流行业评价。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备 注 教学重点:物流的分类、作用与功能 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动态 教学难点:现代物流理论与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动态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认讲授法 研讨法 教具资源:教材、案例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通过学习现代物流管理的前沿理论和研究领域,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物流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模式,可以使学生认清其发展规律,站在一个高度上去看问题,提高认识上的高度与深度,为提高我国物流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物流理论前沿专题旨在要求学生以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和构建模型,掌握有效的分析方法来拓宽眼界,拓展思路,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后,能够开展与物流相关的研究工作。 物流网址 物流期刊 中国AAAAA级物流企业 快递企业 二、新授及课堂练习 1.1 物流概述 1.1.1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1.物流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1)物流消除了商品的场所和时间间隔,完成了商品实体的转移和储存。 (2)商流消除了商品的社会间隔,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 (3)商流和物流实现了商品的流通。 物流是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人类社会自从有经济活动便有了物流。但在物流没有出现专业分工以前,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物流概念。物流研究和实践经历了四个阶段: 物流观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 物流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实践阶段 现代物流理论的形成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 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 近代的物流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一个世纪以来,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中期)Physical Distribution 和Logistics 并存 第二阶段:分销物流概念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Physical Distribution 第三阶段:现代物流概念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现在)Logistics (1)第一个阶段: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期是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阶段,主要有两个学派、两种概念。 ①军事后勤学派的物流概念(Logistics) 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 B.Baker)在《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首次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物流概念,叫做Logistics。称Logistics是“与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军备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方邀请著名的管理学家、运筹学家、军事专家共同组成课题组,研究军事物资采购、运输、储存、分配、保养以及废弃后处理的一体化方案,并把此方案称为logistics即“后勤学”。 ②营销学派的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 191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W.Shaw)在《经营问题的对策》一书中,初次论述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1921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Problems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一书中,首次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物流概念,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PD”。 他指出,在市场分销中,存在两类活动:一类是创造需求,另一类就是实体分配。 (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 L.D.H.威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能产生 3 种效用: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这是早期对物流活动较全面的一种认识。 1929年营销专家 弗莱德.E.克拉克 (Fred E .Clark) 在所著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纳入到了市场经营行为的研究范畴之中,将流通机能划分为 “交换机能”、“物流机能”和“辅助机能”三部分。 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mericanSociety of Traffic Logistics),这是美国第一个关于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考查和认证的组织。 2)第二个阶段:分销物流概念阶段 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发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学。 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在分销领域各专业物流理论竞相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异军突起。 1954 年,在美国波士顿工商会议所召开的第26 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D.康柏斯发表了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半”演讲。 1956 年,霍华德.T.莱维斯(Howard T.Lewis)吉姆斯. W.克里顿(James W. Culliton)和杰克.D.斯蒂勒(Jack D. Steele)3 人撰写了《物流中航空货运的作用》。 1961年爱德华.W.斯马凯伊(Edward W. Smykay)、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和弗兰克.H.莫斯曼(Frank H. Mossman )撰写了《物流管理》。 1962年美国著名经营学家彼德.德鲁克在《财富》杂志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暗”一文。 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1969年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在《市场营销杂志》上刊登了“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可能”。 1984 年哥拉罕姆.西尔曼(Graham Soharman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题为“物流再认识”一文,指出现代物流对市场营销、生产和财务活动具有重大影响。 1956年,日本派了一个12人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 在美国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首次接触到了物流这个新事物。日本在1965年的《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了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作为一项具体措施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样,这样的物流概念也逐渐流行到西欧、北美和其他许多国家。70年代末也传到了中国。这样,基本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接受了这样的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学。 在分销领域各专业物流理论竞相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异军突起。 1965年美国J. A. 奥列基博士(Dr. Joseph A. Orlicky)提出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并指出订货点法的物资资源配置技术只适用于需求物资。 美国生产管理和计算机应用专家Oliver W. Wight & George W. Plosh首先提出了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的概念。 五六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的准时化生产技术(Just In Time,JIT)以及相应的看板技术是生产领域物流技术的另外一朵奇葩。 企业内部另一个重要的物流领域是设施规划与工厂设计,包括工厂选址、厂区布局、生产线布置、物流搬运系统设计等。 第二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一是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 的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了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二是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一致公认,形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统一的物流概念,形成和发展了物流管理学,因而也形成了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 三是随着物流概念的认识深化,非分销领域(供应物流、生产物流)的物流概念逐渐强化起来。 (3)第三个阶段:现代物流概念阶段 1985 年,威廉姆.哈里斯和斯托克.吉姆斯在密西根州立大学发表了“市场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历史与未来的展望”的演讲,指出从历史上看,物流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商物的分离,非常有必要强调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该文对现代物流的本质给予了高度总结,也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的研究。 从物流实践来看,80 年代后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日益加快,进而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实践的发展。 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进一步导致物流专业化、技术化和集成化,实现了生产和物流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九十年代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形成进一步导致物流管理的联合化、共同化、集约化和协调化。 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1985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名称从National Co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从而标志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第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已经不只是仅仅限于分销领域,而已经涉及到包括企业物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分销以及企业废弃物再生等全范围和全领域。因此,现阶段的 logistics 不能译为后勤学,而应当译为现代物流学。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组织(包括企业、、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学。 (4)国外物流业的发展 ①美国物流业的发展 1945年—1960年,以仓储业为主的物流阶段; ◆1960年—1980年,转为流通型为主的物流阶段 ; ◆1980年—1990年,综合物流阶段; ◆1990年—至今,物流一体化阶段。 ②日本物流业的发展 1953年—1963年,前物流阶段; ◆1963年—1973年,物流系统阶段 ; ◆1973年—1983年,物流管理阶段; ◆1983年—至今,物流社会系统阶段。 ③欧洲物流业的发展 比美国稍晚,比日本早一些,港口物流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领先,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 (5)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19年在北京召开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物流”一词在我国推广,理论界开始对物流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1996年,为满足宝洁公司物流配送的需要而成立的宝供物流公司,标志我国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的诞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大投入,以及各级对物流事业的大力支持,加上 我国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认识的逐渐深入,和物流理论界、实业界的推动,目前,我国物流正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机。 1.1.2 物流的概念 ①美国的物流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从1963年成立以来,先后对物流定义进行多次修订。2002年1月初,其物流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在产出地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经济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强调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 ◆界定了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物流管理职责; ◆强调有效率、有效益流动,目的是满足顾客要求,体现了现代物流的核心价值。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②欧洲物流协会的定义(1994年) 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商品的运输、安排、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的过程。 ③日本的定义(1981年) 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 物流 logistics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 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对物流定义的理解之一:是一种广泛实践。 对物流定义的理解之二:追求效率和效益。 评价七要素: ●合适的数量(Right Quantity) ●合适的时间(Right Time) ●合适的商品(Right Commodity) ●合适的质量(Right Quality) ●合适的地点(Right Place) ●合适的价格(Right Price) ●优良的印象(Right Impression) 对物流定义的理解之三:是管理思想集成 ●外包 ●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 ●资源整合 ●业务流程重组与组织再造 ●核心竞争力 ●企业战略管理 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传统物流以商品的销售作为主要对象,具体完成将 生产的商品送交消费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活动,追 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传统物流的主要特点: 第一,功能单一,单要素操作,无物流中心,不能控制整个物流链。 第二,被动服务,服务范围限于地区内,短期合约 第三,技术落后,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以手工操作为主,无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以客户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根据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物流的基本功能,形成综合性的物流活动,强调物流系统的优化,追求成本与服务的均衡。 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 ◆物流过程一体化 ◆物流技术专业化 ◆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活动社会化 ◆物流活动国际化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1.1.3 物流的分类 (1)按照物流涉及的领域分类 宏观物流又称社会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主要特点:综观性;全局性。研究内容:社会再生产过程物流活动的运行规律以及物流活动的总体行为。 微观物流又称企业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企业所从事的物流活动。 主要特点:具体性;局部性。 研究内容:生产企业生产过程物流活动的运行规律以及物流活动的总体行为。 (2)按照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分类 供应物流 生产物流 销售物流 回收物流 废弃物物流 废弃物物流 ( waste material logistics ) 将经济活动或人民生活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 (3)按照物流活动的地域范围分类 地区物流是指一个行政区域或者经济区域的内部物流。 国内物流是指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国家领地范围内开展的物流活动。 国际物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活动。 (4)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社会物流:面向全社会的物流,不局限于企业或者行业。 行业物流:各行业具有各自的物流特征,需要制定统一的运输工具标准、商品规格标准和包装材料及方式。 企业物流: 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比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 (5)按照从事物流主体分类 第一方物流 供应方提供的物流业务; 第二方物流 需求方运作的物流业务; 第三方物流 教材定义:由供应方和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 物流术语定义:于供需双方为客户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或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 第四方物流 是指供应链的集成商,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的领导力量;通过拥有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及其他资源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6)其他物流种类 绿色物流 是指在物流过程中防止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 虚拟物流 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 定制物流 是指根据用户的特定要求而专门设计的物流服务模式。 军事物流 是用于满足平时和战时需要的物流活动。 1.1.4 物流的作用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1)物流的效用 ①物流创造时间效用 ◆缩短时间 ◆弥补时间差 ◆延长时间差 ②物流创造空间效用 ◆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在低价值地生产流入高价值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 (2)物流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 ◆特定条件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物流现代化可以改善我国的经济运行,实现质量的提升 ◆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 (3)物流对企业的作用 ◆物流是企业生产的前提保证,体现在: ●物流为企业创造经营的外部环境; ●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 ●物流是发展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物流的降低成本价值 ◆物流的利润价值 ◆物流的服务价值 1.1.5 物流的功能 (1)物流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储存功能◆包装功能◆装卸搬运功能◆流通加工功能 ◆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 (2)物流的增值功能 ◆增加便利性服务;◆加快反映速度的服务; ◆降低成本的服务;◆延伸服务。 1.1.6 现代物流理论 (1)物流价值的发现 ①物流系统功能的价值发现 ②物流经济活动的价值发现 ③物流利润价值发现 ④物流成本价值发现 ⑤物流环境价值发现 ⑥物流对企业发展战略价值的发现 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价值发现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⑧物流对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价值发现 (2)现代物流学科的产生 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企业的灵魂 ◆物流企业可以没有自己的仓库、车队等物流设施,但绝对不能没有物流信息系统,如中国食糖网。 ◆即使有着强大的承运能力和拥有大量仓库,由于没有一套能让客户满意的物流信息系统而失去了与客户合作的机会。 ◆基于Internet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跨地区及时交流传递物流信息,实现全球范围的物流组织和管理。 (3)现代物流学科的属性 所谓现代物流学,就是关于物流的科学,即研究物资物质实体流动的概念、理论、规律、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现代物流学属于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互相交叉的新兴学科。 (3)现代物流学科的属性 ◆工学属性 现代物流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国外大型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学涉及到工学类的许多专业。 ◆理学属性 物流中各种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不完全相同,商品的检验、养护、鉴定、流通加工等作业环节都需要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指导。 (4)物流学说 1)“黑暗”学说 1962年4月,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的题为“经济领域的黑暗”的文章中指出:“我们对物流的认识就像拿破仑当年对非洲的认识。我们知道它确实存在,而且很大,但除此之外,我们便一无所知”。又指出:“消费者所支出的商品价格的约50%是与流通活动有关的费用,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领域,在整个物流活动发生的费用中,在库费用是最大的。” 黑暗学说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很多,其理论和实践还不太成熟;其二是在该领域内有很多可供开发的东西。 2)冰山学说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主要社会的物流战》一书中提出物流“冰山学说”:“现在的物流费用犹如冰山,大部分潜在海底,可见费用只是露在海面的一小部分。”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尚待开发的领域,是物流的潜力所在。 3)“第三利润源”学说 ◆“第一利润源泉”:节约原材料; ◆“第二利润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利润源泉”: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 据美国一份调查报告表明: ◆产品制造成本己不足总成本的10%; ◆产品的加工时间只占总时间的 5%; ◆储存、搬运、运输、销售、包装等作业占95%的时间 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GDP) 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占GDP比重 中国 中国 42500? 3080 7180 400 16.9 13.0 新加坡 850 120 14.1 中国 日本 美国 英国 1750 30800 80830 12420 240 3510 8490 1250 13.7 14 10.5 10.1 据世界银行估算199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宏观物流成本比重,单位:亿美元 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若按这组数据来分析,如果我国的物流成本 ◆达到日本的水平,将可以节约资金2337.5亿美元; ◆达到美国的标准,将可以节约2720亿美元; ◆达到英国的标准,将可以节约20亿美元。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16%(2016年06月04日)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国家近日发布的《2015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运输费用5.8万亿元,保管费用3.7万亿元,管理费用1.4万亿元。对于社会尤为关心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通报显示,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6.0%,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虽然占比出现下降,但在外界看来,相比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国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 在今年的全国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徐冠巨表示,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30%—40%,而这个数据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占比只有10%—15%,现在企业很大一部分利润是被物流吃掉了,它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4)“效益背反”学说 这种思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中有着不同的表述,如美国学者用“物流森林”的概念来表述物流的整体观点,指出对物流的认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即使是和森林一样多的树木,如果各个孤立存在,那也不是物流的总体效果,这可以用一句话表述为: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是一棵棵孤立的树木。 于是,就出现了物流的整体理论,即应该把物流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对物流进行研究,对物流从整体方面进行研究和运作,大体相同的还有物流系统理论、物流一体化观念、综合物流等等。 5)“服务中心”学说 鲍尔索克斯在其著作《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中指出“物流活动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要向内外顾客提供及时而又精确的产品递送。因此,顾客服务是发展物流战略的关键要素”,“当物流活动发展到顾客合作的程度时,就能以增值服务的形式开发更高水准的服务。”此外,还有其他学者持同样的观点,认为“物流活动的目的在于向顾客提供及时而又准确的产品递送服务,是一个广泛满足顾客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需求的过程。 这种观点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消耗、降低成本或者增加利润,而是在于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6)商流分离理论 商物分离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该理论认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的运动过程,其分别是商流和物流。 商流指的商品价值的运动,主要解决商品所有权的转移问题,注重于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所有权关系的研究,属于生产关系的研究范畴; 物流指的是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主要解决商品实体的运动,属于生产力研究的范畴。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1.2 中国物流行业概述 1.2.1 我国物流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1.物流行业近年保持快速发展,社会物流效率不断提高 2013 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 3.9 万亿元,同比增长 8.5%。 2006-2013 年,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年均 12.5%的增长率,我国物流行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自 2014 年起,《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未统计物流业增加值这一指标,仅披露物流业总收入7.1 万亿元,同比增长 6.9%。2014 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 3.5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9.5%,占 GDP 的比重为 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4.8%。全国物流业收入 7.6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全国物流业收入 7.0 万亿元,同比增长 5.3%。 2006-2013 年物流业增加值的变动情况 社会物流总费用,是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用于物流活动的总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物流的总需求和总规模。而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该比重越低,表明社会总体物流效率越高,物流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因此也意味着物流行业的专业化、集中化水平越高。 根据国家、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发布的《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2006 年-2015 年)的统计数据,自 2006 年以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逐年增长,体现了社会经济活动对物流总需求的日益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的比重从 2006 年的 18.3%下降到 2015 年的 16.0%,2016 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的比重为 14.6%,社会总体物流效率有所提升。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2006-2015 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及其占 GDP 的比重 2009-2015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万亿)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2009-2015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万亿) 分行业看: 工业生产行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仍然是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行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有色金属,这些行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相对较低。 流通企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是纺织服装日用品零售、文体用品零售、综合零售和食品饮料烟草零售行业; 纺织等日用品批发、机械等设备批发、废旧回收、矿产品化工品批发,这些行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相对较低。 我国当前正处于物流业高速发展时期,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物流费用占据经济体量的比例仍处在高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 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2017-2022年中国物流项目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使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受阻。 通过对物流业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经济增长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的结论。 究其原因:目前我国生产制造型企业物流观念还比较淡薄,很多企业斥巨资自建物流部门,以自营物流为主。这种模式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分散资金自建物流部门是对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我国物流业来说,这种方式了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不利于全社会物流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成本的降低,以及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传统生产制造企业的观念,提高物流业的现实需求,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从整体上提高物流业绩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以较低的物流服务价格促使生产制造企业转向第三方物流。 2.物流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物流行业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 由于物流业增加值等于物流产业的总产值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因此该指标也反映了物流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2014 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 3.5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9.5%,占 GDP 的比重为 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年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如图 6-3 所示)。 2006 年至 2014 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 GDP保持着年均 10%以上的增长,“物流业增加值”则保持年均 13%以上的增长率。“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 GDP 将保持年均 6.5%以上的增长,意味着我国物流业也有望继续保持相对快速增长的趋势。 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与 GDP 年实际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3.物流行业不断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 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不断得到国家有关的鼓励和支持。 (1)2009 年 2 月:审议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正式将物流行业纳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2)2011 年 3 月国家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 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加快建立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3)2011 年 6 月 8 日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推动物流业发展的 8 项配套措施,业内称为“国”。包括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支持力度、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改进对物流企业的管理、鼓励整合物流设施资源、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等。 (4)2011 年 8 月 2 日发布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 38 号),业内称之为物流业“国九条”。“国九条”在“国”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扩充,是对其进一步的加强,主要涉及税收、土地资源、公路收费、物流管理、行业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应用、资金扶持以及农产品物流等九大方面。“国九条”除了宏观的改革指导,更增加了一些具体的发展举措。 (5)2012 年 5 月 31 日 国家联合其他九部委,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发改经贸[2012]1619 号)。该实施意见是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 号)和物流业“国”的基础上,针对民间资本进入物流行业的专项实施意见。该意见特别提出“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第三方物流服务领域”,并提出要为此尽快推出相关的管理。此外,意见提出了要为民营物流企业创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鼓励民营物流企业做强做大。该意见的出台,一方面为民营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物流行业作为充分竞争行业,民营物流企业在行业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6)2013 年 5 月 30 日发布了《深化流通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国办函[2013]69 号)。分工方案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推广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规范货物装卸场站建设和作业标准。另外,分工方案还提出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战略任务,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 (7)2013 年 6 月 6 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培育物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导传统货运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对符合资质条件的大型运输企业在设立分支机构、增设经营网点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发展。实现到 2020 年,全国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体系,传统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突破,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 (8)2014 年 6 月 11 日 召开常务会议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了物流行业相关的 12 项重点工程。规划明确指出物流行业发展要按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要求,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积极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着力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质增效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物流服务保障。到 2020 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 (9)2014 年 10 月 4 日 正式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规划明确指出要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衔接更加顺畅,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 2013 年的 18%下降到 16%左右,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5%左右。第三方物流比重明显提高 4.经济结构调整促使物流需求趋向多元化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促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地区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货物流动增长迅猛。 对效率、 营业收入、利润的追求,早已成为各类型企业非常重要的目标。而作为企业非核心业务的物流,其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益。因此,选择能力更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进行合作,自身专注于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通常采取的做法。 从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结构上看,货物品类以大宗货物为主,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额占到 90%以上,整体结构相对粗放单一。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消费品运输需求开始增加,对运输服务提出小批量、多批次、分散、灵活等需求。从需求分布上看,点对点的中长距离调运与城市间频繁的物资交流近年来同时快速增长。 另外客户对物流运输的时效、物资的安全、物资的全程跟踪,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如代收款、物资包装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物流企业进一步扩大网点布局,提高运输能力、信息化能力等综合服务水平。 1.2.2 物流行业特点分析 1.物流服务是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成,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的海、陆、空的各个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从而降低客户获得最佳的运输路线、最短的运输时间、最高的运输效率、最安全的运输保障和最低的运输成本,形成一种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服务体系。 2.物流服务打破了运输环节于生产环节之外行业界限,通过供应链的概念建立起对企业供产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完成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降低了社会生产总成本,使供应商、厂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及最终消费者达到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皆赢的战略项目。 3.物流服务突破了运输服务的中心是运力的观点,强调运输、服务的宗旨是客户第一、客户的需求是运输服务内容和方式,在生产趋向小批量、多样化和消费者需求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情况下,物流服务提供商需要发展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4.在各种运输要素中,物流更着眼于运输流程的管理和商业科技信息情报,使传统运输的作业变为公开和透明的,有利于适应生产的节奏和产品销售的计划。 1.2.3 物流费用率与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 1.物流费用 《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突出强调了量化目标,提出到2020年商贸物流成本明显下降,批发零售企业物流费用率降低到7%左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降低物流成本是“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物流成本有所下降,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有望降到15%上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物流成本仍然偏高。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减速换挡、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人工、租金成本刚性上升,支撑企业利润增长的成本驱动模式难以为继,企业利润空间受到经营成本上涨、市场需求不旺的双向挤压,降低物流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成为企业主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二是从需求侧来看,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挖掘消费潜力。企业物流成本降低有利于促进产品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为市场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在需求,推动消费市场供需匹配。 三是从规划落实来看,7%左右的批发零售企业物流费用率目标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特别是商贸物流网络建设、标准化等七项重点工程有助于促进商贸物流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引导企业以成本和效率为中心探索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提升产业竞争力。将批发零售企业物流费用率目标确定为7%左右,既与相关规划相衔接,与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目标相一致,也符合我国经济和行业发展现实需要 2.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每月5日上午9时发布)L Prosperity index .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主要由业务总量、新订单、从业人员、库存周转次数、设备利用率、平均库存量、资金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物流服务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业务活动预期12个分项指数和一个合成指数构成。其中合成指数由业务总量、新订单、从业人员、库存周转次数、设备利用率5项指数加权合成,称为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英文缩写为LPI。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反映物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物流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物流业经济收缩。 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继续回升,效率效益指标表现良好,显示物流活动在继续转旺。从企业类型看,综合型物流业、运输型物流业和仓储型物流业的物流活动均呈现回升态势;从产品来看,有色、机械制造、食品等继续保持活跃态势,反映供应链上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各个方面的活动都有所加快,宏观经济处于平衡发展的状态。 1.2.4 物流行业竞争分析 1.物流行业竞争状况; (1)行业经营模式: 从企业的业务重点、资产特征和盈利模式三方面考察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可分为四类:基础物流服务商、采购服务商、分销增值服务商、现代物流服务商。 (2)竞争状况 大部分的物流商只能提供简单的传统物流服务,而提供系统化、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不多 目前物流服务业的竞争更多集中在低端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层面,而少数的现代物流服务商由于其行业渗透度及服务集成度还不高 从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的主体来看,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 一是传统国有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铁快运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 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宅急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 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并主要占据高端市场; 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等,利用其与生产企业的密切联系发展供应链服务。 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已经铺设起了庞大的物流网络,发展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本土物流企业。尽管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国内物流市场的竞争,但与其相比,国内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下列比较优势: (1)丰富的物流资源优势。由于物流运作需要一定的载体,国内物流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如仓储等),并且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服务网络优势。物流服务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强,国内物流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业务网络已初具规模。外资企业若要在短期内迅速建立自己的网络,在资源和成本方面都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3)本土化优势。国内物流企业因文化背景的原因,更易于了解客户的需求,更容易形成供求双方的良好沟通,对国家的把握也更准确。与普通私营企业相比,国有物流公司占有的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如仓储土地、邮政系统渠道等,这是国有物流公司的在市场竞争中最大的优势所在。而这类企业竞争劣势在于组织冗杂,管理能力欠强,资源高效整合是成功的关键。 2.我国物流业目前竞争状况的特点: •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仍处在粗放经营阶段,初级物流服务多,高端物流服务少; • 单一物流服务多,一体化物流服务少。大部分企业仍然在离散的物流功能上过度竞争,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成本降低和价格竞争方面,提供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还不能满足物流需求社会化的需要 • 一些领先的物流企业从制造业需求出发,介入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流程,共享资源、共担风险,成为制造企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 但总体上来看,我国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分析、模式创新、运作执行和管理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难以满足上下游企业对供应链服务的要求。 (1)基础物流服务商因进入门槛较低,竞争非常激烈 只有首先专注某细分行业的物流服务,才能形成服务商的比较优势。 (2)国际物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在争夺公司物流业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外物流公司将会互相进入对方优势领域,展开对优质客户的争夺。 (4)总体看来,我国物流市场已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本土企业将面临强大的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但本土企业可利用自身拥有的物流资源、服务网络和本土化优势,通过品牌建设、扩大服务规模和服务品质来化解面临的压力。 全行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难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物流流程,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物流技术应用在模式创新和价值链重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2.5 2017年物流产业布局分析 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物流产业也已步入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物流创新已经开始起步,但尚未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电商的关系更加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电商的崛起史。 2017-2022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物流行业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物流行业的很多业务都是依赖于互联网业务产生的,而随着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改造的行将结束,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开始面临增长瓶颈,与此同时和互联网关系密切的物流行业同样开始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在业务增长面临瓶颈的时刻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如何提升发展质量成为以快递为代表的物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物流行业产业布局和业态发展呈现出了四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其一,内需导向的产业布局和消费布局正在形成,为了给内需经济有关的产业布局创造条件,物流网络布局在近两三年来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布局网络一方面需要建设新的网点,另一方面需要对存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其二,物流企业在这种布局改变的背景下,竞争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过去打价格战,到现在主要靠创新商业模式来进行竞争。利用互联网,打造全新的公路物流模式特别是把网络基础设施资源、信息资源、企业资源和运作资源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有目的性的有效统一,打造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圈;另一方面,在公路物流整合的基础上,能够打破运输方式的界限形成多式联运的物流平台,来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引导和有效支撑。 其三,物流企业竞争模式发生改变之后,物流市场结构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资源和服务向物流领域的创新类企业集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根据这种发展趋势来看,物流企业之中能打造出千亿级的企业,这种物流企业格局是可喜的。 其四,物流行业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效、低碳、网络化等新的发展理念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部门研究制定相关物流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课堂小结 作业 1.根据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物流的认识,并形成分析报告。 2.上网查找我国各类物流公司的业务范围、运作模式及经营理念等,形成分析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