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海与深圳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上海与深圳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上海与深圳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摘要]上海与深圳同属于最具竞争力的两个城市,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不同导致了这两座城市在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发展路径上产生了极大的不同,由此导致了要用不同的方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就是从工业化进程、主导产业两个大的方面对如何选择不同的城市发展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此为其他同类城市的产业布局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主导产业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关系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工业化的一般次序是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开始,然后过度到以重化工业化阶段,再到深加工工业阶段,最后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其过程是连续性的。在城市产业形成过程方面,它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过程密切相关。在古代城市阶段,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城市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品交换服务的商业、手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在近代城市阶段,工业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带来了规模巨大的制造业门类,产业结构日趋复杂,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到了现代城市阶段,大量非物质性产品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成份,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中“硬”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越来越让位于“软”的信息财富的生产,城市经济结构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的强大动力。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 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作“连锁效应”,并且把连锁效应具体划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前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部门之间的联系,如种植业部门对食品工业部门具有前向连锁效应;后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日用化工部门对基本化工、炼油、原油开采等具有一系列的后向连锁效应。

二、深圳与上海的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深圳的产业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初期,深圳以“三来一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遵循一般工业化进程中的“初期”发展阶段。从1990年至200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1%提高

到42.3%,第三产业也同时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深圳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7.9%,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又占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90.1%。这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拉动深圳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深圳的工业化直接从以轻工业为主的“初期”阶段,跨越了以重化工业化为主的“中期”阶段,直接进入到以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中后期”阶段,并进而加速向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迈进。这种跨越虽然带来了经济的超常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早熟与先天发育不良,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单一,重型化不足,制造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等。并且这些弱点开始影响深圳经济的发展,深圳工业主体的制造业呈现竞争力下降的趋势,结构性缺陷开始暴露。 目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整个深圳产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好像深圳的产业定位十分明确,支柱产业突出,有利于发挥该产业的区域优势。但是在深圳,却几乎对其他产业部门没有起到任何带动作用,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深圳的特殊城市功能。深圳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本身就是在一个没有任何产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原材料及生产配件主要来自国外,在深圳装配制造完成后又大多销往国外,可以说深圳只是起到了一个装配车间的作用,所以对当地区域的前向和后向连锁效应很小。

对于上海而言,则没有经历过产业结构的跳跃式发展,作为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基础比深圳要强大的多,但是两次产业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工商城市,发挥着强大的工商功能,工业和商业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1980年的GDP中上海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3.6倍,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第三产业落后于第二产业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产业发展重点落到第三产业上,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上海开始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第二、第三产业并驾齐驱发展的格局,工业化发展实现了从重化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的转移,进入2000年后,上海工业化进程加快了由高加工度化阶段向知识技术集约化阶段的演进。2002年,上海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6:47.4:51.0,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在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业、信息业、旅游业也迅速兴起,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了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总结起来就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促进和保障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目前,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是比较协调均衡的,产业增加值的增幅比较平稳,产业之间的增幅相差不是很大,这也说明了上海的产业间前向及后向连锁相关性较好。并且在产业发展的分配上也较为合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这与上海本身就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深圳与上海的主导产业分析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对于深圳和上海两个有着不同产业基础的城市来说,要发展自身的主导产业就不可能走同样的道路。深圳走的是跨越式发展,而上海则是按照正常的工业化路径发展。但是工业化进程是不可能逾越的,否则就要回过头来重新补课,那么对于深圳来说应该怎样补这一课,同时又发展自身的主导产业呢?可以选择走先均衡发展在非均衡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泛珠三角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把补充重化工业化的重心放到泛珠三角的其他地区,把被动服务于国际制造业的城市功能转移到利用自身前期所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支持内地重化工业化的发展,均衡由于跨越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缺陷,从而促进二、三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把自身的主导产业放在为泛珠三角的制造业提供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紧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建立连接国内与国外,提供金融、外贸、信息、资金集散服务上,发展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对于上海来说,由于产业结构的基础的存在,可以走先非均衡发展再均衡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就是把主导产业放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而后由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均衡发展。原因有两点:一是对照欧美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我国整体经济正处于重化工业化中期阶段,所以上海必须定位于服务国家的整体经济,为继续深化重化工业化进程提供动力,表现在发展先进产业集群上,如钢铁、化工、汽车、微电子和装备工业,从整体上规模上掌握发达国家的成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成为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领头雁,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仅仅依靠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和技术进步,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上海却恰恰面临这样的困境,第二产业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巨大,根本问题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包括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国内品牌较少,核心技术大多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总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难于参与国际竞争。对于发展高新技术的理解应该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另一方面,是将高新技术运用于传统制造业,从而创造出先进的制造业。把优势资源集中于先进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以及提升科研、技术创新能力应是上海目前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重点方向。由于我国还处在重化工业化阶段,因此上海的发展定位就应该服务于这个大局,把上海的主导产业定位于先进的制造业,上海具有国内最先进的产业集群,如钢铁、化工、汽车、微电子和装备工业等,进一步拓展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和基础,就当前的发展阶段来说,上海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是为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服务的,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是为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服务的,否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