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乌托邦的与重构

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乌托邦的与重构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4年12月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2014 Vo1.31 No.6 第31卷第6期 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乌托邦的与重构 余依婷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步,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与此同时,物质 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发展使人们逐渐打破道德底线,丧失信仰,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后启示录小说《路》审视 了乌托邦理想下工业文明的异化发展,折射出科马克・麦卡锡对现实的观照以及重构希望与信仰并存的乌托邦世 界的愿望。 【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路》;乌托邦;生存困境;精神危机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4)06—0068—04 Utopia’s Upset and Reconstruction in Cormac McCarthy’s The Road YU Yi—t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 1201,Hunan,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ial civilization,the natural renvironment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and human beings meet the plight of existence.Meanwhile,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makes people break the moral bottom line and lose their faith which results in severe spiritual crisis.The post—apocalyptic novel The Road exam- ines the alienat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idealism of utopia,refracting the view of Cormac McCarthy to the reality and the desire of reconstructing a utopia world with hope and faith. Key words:Cormac McCarthy;The Road;Utopia;Survival predicament;Spiritual crisis 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 Carthy,1933一)是近年来美国文坛上角逐诺贝尔 文学奖的实力派作家之一。他语言洗练硬朗,文风 冷峻庄重,既具有海明威的神韵,又继承了福克纳南 方小说的创作风格,因此也被誉为海明威和福克纳 唯一的后继者。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 奖、英国布莱克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奠定了他在当代 美国文坛的地位。2006年麦卡锡的第10部作品 《路》(The Road)横空出世,这部小说有别于他前期 创作的作品,讲述的是一对父子在毁灭性灾难之后 的惨淡世界中挣扎着求生的历程,突显了人性的光 辉与阴暗的一面,被认为是一部“后启示录小说”。 姆将其与唐・德里罗、菲利普・罗斯、托马斯・品钦 一《路》自出版以来大受好评,并于2007年获得美国 普利策奖和英国布莱克奖最佳小说奖。美国《娱乐 起称作美国当代4大小说天王。麦卡锡虽不是一 位多产的作家,但是其创作题材十分丰富,自1965 年以来已创作了l0部小说,其作品可分为南方哥特 小说、西部小说以及后启示录小说3类。随着麦卡 周刊》推出了一份1983至2008年25年间出品的 “新经典”榜单,科马克・麦卡锡的《路》名列百部最 佳图书之首。这部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再现 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唤醒了人们对于末日危机的忧思,表达了麦卡锡对 锡的作品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他在文学 界崭露头角,并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余依婷(1989一),女,汉族,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第6期 余依婷 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乌托邦的与重构 69 整个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发展的关怀。对于《路》 的研究,许多学者集中在小说的主题思想、生态意 识、伦理道德、存在主义等方面,鲜有学者从乌托邦 文学探讨麦卡锡的后启示录小说《路》。 乌托邦文学是一种描述理想政治和生活方 式的文学,指向的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乌托 邦的出现通常是社会矛盾普遍化、尖锐化、深刻化的 结果。政治黑暗、人欲肆虐、灾难四伏、人类群体存 在环境恶化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和作 家面对深重的灾难表现出的救世愿望。”¨ ”麦卡锡 的小说《路》给读者呈现的是一幅灾难过后的萧条 景象,面对着被毁灭的末日混沌世界,人们的精神处 在崩溃的边缘,人类社会精神的乌托邦世界走向了 反面。《路》中描述核爆炸之后的末日世界是黑暗、 荒芜、残暴的,昏暗阴冷的世界只剩下废墟、残骸,人 类几乎灭绝,只有极少数人生存下来,一切人类文明 已不复存在。这充分揭示了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 发展造成了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异化,是对乌托邦传 统的,人类的乌托邦精神从理想的天堂跌人了 黑暗的地狱,这也是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反 讽。虽然科马克・麦卡锡在《路》中延续了其一贯 的创作风格,小说中充满了荒凉、暴力、的一面, 但是这部小说更重要的是突显了温情、善良、希望的 主题思想。正如乌托邦文学中强调的乌托邦精神, “它的一个先在条件是对善的信仰,相信善的本体 性。”[2]41小说中火种的意象与温暖南方海岸象征着 挣扎求生的希望,文中主人公父与子之间流露出的 温情以及故事中小男孩的善良,这一切置换了被颠 覆的乌托邦世界,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优雅的姿态 展示乌托邦下对美好、善良、爱的追求,以及渴望获 得末13世界里上帝的救赎,重构希望与善念并存的 乌托邦世界。本文从乌托邦的3个维度:自然、人 性、信仰出发,探讨麦卡锡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虚构一 个末日世界的意图,揭示人类面对高科技技术突飞 猛进,核战争爆发,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端恶 劣气候的变化莫测状态下,陷入悲伤与恐惧阴霾下 人类的生存与道德困境,但坚定的信仰仍为人类的 生存提供了一线生机。这正是这部后启示录小说对 乌托邦的与重构。 一、荒凉与暗淡:末日世界之人类生存危机 “在传统的乌托邦文学中,理想社会的发展除 了人文主义法规的改革外,科学的发展也是其中的 一个重要方面。”¨3 Jl 人们认为科技的进步会极大促 进物质的丰富,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然而, 在当代人类物质文明空前发展的时代,财富的增加 并没有带来人性的,大相径庭的是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人类被全面异化,人类 的生存受到了巨大的威胁。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 《路》是一部关于世界末13题材的后启示录小说,讲 述的是地球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灾难的几年后,一对 幸存的父子试图穿过寒冷的城市废墟和荒无人烟的 乡野,一直向南方海岸前行寻找未知的生存希望。 《路》的故事开场并没有向读者交代发生了什么灾 难及其原因,但是小说中多处描写“一长束细长的 光…大地轻微震动…笼罩在厚厚的灰尘下的世 界”,这一切无不让人联想到现代核武器带给人类 的威胁。这也揭露出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使 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事实,由此而产生的各种 危机使得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 《诺顿自然书写文选》中写道:“所有的文学作 品,通过启发所有人类存在的自然本性,提出唯一的 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 问题最迫切的体现都与自然环境有关。”_4J6 在 《路》中,有关世界末日景象的描写非常多,在这个 灰暗的末日世界里,除了极少数幸存者,几乎没有任 何动植物,有的只是枯死的芦苇、光秃秃烧焦了的树 干、残根纠结的紫丁香、干枯变黑的常青藤等。另 外,小说还正面描写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人场景: “遍地是木乃伊般的死尸,肌肤和骨骼分得一清二 楚,韧带缩得又干又细,恰如绳索。死人干枯萎缩得 如同现代版的沼泽林干尸,脸皮像煮过的床单,一排 牙如同泛黄的栅栏。” 5j1 这一切残酷地展现给人类 一个完全崩溃的生存环境,令人畏惧和恐慌,弥漫 着死亡的气息。幸存者置身于这样一种荒凉绝望的 境遇中,没有食物,饥寒交迫,最后沦落到同类相食 的地步。 《路》向读者呈现了大灾难之后人类的生存困 境,可以看作是上帝对人类向大自然破坏的惩罚。 小说中描写的末日景象与《圣经・启示录》中末日 降临的情景十分相似:“天上落火,草木皆焚,船只 毁坏,海洋生命灭绝,太阳和月亮完全遮蔽,到处 是瘟疫和地震,城里布满了尸体。世界陷入了前所 70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未有的灾难中。” J】 在人类先进文明发展的历史 进程中,突如其来的灾难猝不及防,现代科技提供给 人类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某 些力量带来的负面作用的无限担忧和恐惧,世界末 日是否会如《启示录》所描述的那样真正的来临? 麦卡锡留给读者想象的可能性,激发人们对现实世 界的反思。 二、野蛮与暴力:末日世界之人类精神危机 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它是关于上帝、人 和世界3者关系的信仰体系。对于人类来说,上帝 是创造者,是生命的给予者;是人生得失成败、生死 祸福的主宰者;是善恶行为的审判者;是人类苦难的 拯救者。上帝是人类个体存在意义的精神支柱,无 论一个人的处境多么困窘都可以在上帝面前寻求庇 护。然而在《路》中描绘的末Et世界里,主人公多次 向上帝发问,但上帝始终没有给予回应,不知所措的 他跪在灰烬上,抬头对着灰暗的白Et:“‘你在吗?’ 他悄声问。‘我最后能见到你吗?’…‘你有心吗? 你这该被永世诅咒的,有灵魂吗?” 如从他连续向 上帝的发问来看,男主人公开始对上帝的存在产生 了怀疑。人类在绝望世界里的无助以及如朝圣者般 在漫长征途中踽踽前行,预示着人类失去了身为宇 宙中心的自我认知,也失去了从上帝那里获得救赎 的信念,人的生命成为了为寻求生存机会而苦苦挣 扎的旅程。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新时代的本 质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逝所决定,地 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类则从大地被连根 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8]71 在这个被上帝抛弃的末日世界里,小说主人公 每天生活在绝望与死亡当中,被拯救的唯一方法就 是去往南方温暖的海岸。在途中,父子俩一路忍受 着饥寒交迫与胆战心惊,躲避冷血残暴的猎食者。 面对着末世绝境,在悲伤与恐惧的阴霾下,人常常在 善与恶的深渊之间徘徊,考验着人的本能情感在极 度恶劣的生存境遇中做出怎样的道德选择。小说 中,主人公置身于恶的世界里,暴力充斥着整个阴暗 的世界,仅凭自己心中的善是无法把恶赶出这个世 界的。长久以来,小说《路》中的父亲一直心怀戒 备,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避免与其接触,就是为 了避开无谓的冲突以及从善与恶的纠结中解脱出 来。这也反应了人与人之间出现的信任危机。人性 中善与恶的转换是偶然的,相互的。正如小说中父 亲一方面一直对孩子说我们是好人,我们是不会吃 人的,也不会伤害别人。另一方面,在遇到恶人威胁 到自己和孩子的生命的时候,还是会无情地消灭威 胁。当今社会弱肉强食、茹毛饮血的现象随处可见, 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人们不惜抛弃传统的价值观, 触碰人类道德的底线。人性并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 而改善,在绝望的末Et世界里,人们丧失信仰,同类 相食的现象导致道德秩序崩塌,引发了严重的精神 危机 三、朝圣与救赎:探寻人类希望之路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乌托邦总是担负着拯救 灵魂、拯救历史、拯救理性的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使 命。同时“乌托邦反映着人类超越困境,克服自身 和社会的有限性,向永恒飞升的信念。”_9l4 在《路》 中,生死相依的父子俩在这个充满死亡与恐惧的阴 暗世界里,携带心中的火种,怀揣着希望的信念,挣 扎着探寻前往南方海岸的道路。火在小说中既是带 来光明,对抗严寒的明火,也是让文明得以延续的希 望之火。每当夜幕降临之后,父亲都会为儿子点燃 油灯,为漫长而寒冷的夜晚透出一丝丝光亮。即使 在这样一个混沌黑暗的世界,没有足够的食物填饱 肚子,没有足够的衣服抵御寒冷,但书一直被随身带 着,因为书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父子俩坐在简陋的 帐篷里,借助微弱的火光,父亲给男孩讲述有关勇气 与正义的故事。在这个人类文明瓦解,悲伤而绝望 的末日世界,父子俩是彼此的整个世界。对于父亲 来说,面对妻子在世界末Et选择逃避自杀的消极方 式,他坚定地活下去,原因之一是为了儿子,儿子是 他的未来。他说过:“儿子若不是上帝传下的旨意, 那么上帝肯定未曾说过话。”_1 D_ 父亲尊崇上帝,他 相信儿子是传递火种的人。所以在世界毁灭的背景 下,他仍然交给儿子人类精神文明的圣火。父亲I临 死前与儿子进行的一番对话可以体现出这一点: 你得接过火种。 我不知道怎么做。 不,你知道。 真的有吗?那个火种? 有,真的。 在哪儿?我不知道在哪儿啊。 不,你知道的.就在你里面。火种一直在你身 第6期 余依婷 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乌托邦的与重构 7l 上,我能看见¨l_ 。 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反思,野蛮与暴力充斥的阴 男孩在整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超然于 暗世界,在绝望世界中信仰的逐渐丧失使人类出现 毁灭,代表的是一种救赎的力量。他单纯善良,在人 精神危机。这是对乌托邦传统的,也是对现代 们为了寻求生存,变得冷漠、的时候,他依然保 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讽刺。当然,在揭示人性丑陋, 持一颗简单善良的内心。“乌托邦的一个先决条件 信仰缺失的同时,麦卡锡在小说中创作出火种的意 是对善的信仰,相信善的本体性,相信人性和社会都 象,以及把善良单纯的小男孩刻画成圣灵的化身,给 有向善的境界转化倾向。善的力量来源于上帝,上 黑暗、惨淡的末日世界带来了希望和救赎,又重新构 帝之善最终救赎人性之恶而达到善之天堂。”[12141 建了一个乌托邦世界。《路》通过对历史未来的想 当他看到路途中有一位男子被雷劈时,他恳求父亲 象,管窥隐藏的现实并对其批判,具有警世的作用。 过去帮帮他;当看见一个跟他年龄相仿的男生忽然 同时也折射出麦卡锡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对人类终 出现又突然消失的时候,他担心那个男生会不会有 极命运的忧思以及对拯救世界的探索。 人照顾;当路上偶遇一个老人时,他恳求父亲带着老 人一起上路……儿子的善念让父亲有了极大的慰 参考文献 藉,他不断告诉儿子要完成传递火种的使命,永远记 [1]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住自己是一个好人。男孩一路上表现出极大的爱的 究出版社,2006. 能量,也让痛苦无助的世人看到了生存的光芒和希 [2][9][12]李雁.论乌托邦精神的三个维度[J].济南大 望。父子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末日中前行,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O(6):39—42. 不仅是表面意义上的艰难求生之旅,更是追求心灵 [3] 王小菲.论乌托邦文学的三个维度[D].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2005. 圣洁的心路旅程。麦卡锡的笔下虽秉承了其一贯的 [4]Love,G A.Practic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Biology 、黑暗、堕落的创作风格,但是在《路》中通过寻 and the Environment[M].Virginia:University of Vir- 找光明与寻求救赎,重新建构了一个有希望的乌托 ginia Press,2003. 邦世界。 [5][7][10][11]科马克・麦卡锡.路[M].杨博,译.重 庆:重庆出版社,2009. 结语 [6]iLncoln,K.Cormac McCarthy:American Canticles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作为一部世界末 [M].New York:Palgrane Macmillar,2009. 日题材的后启示录小说,沿袭了历来世界末日景象 [8] 董小希.从阿卡迪亚到启示录一小说《路》的生态主 的荒凉与暗淡,审视了乌托邦理想下科技的发展想 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2):70— 73. 给人类带来的惶恐与忧虑。自然环境的恶化引发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