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4期甘肃科技Vol.35 No.4Feb. 20192019年2月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2014年景泰县沙化土地动态
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王彬(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20)摘要:本文利用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与沙化监测报告相关数据,通过对景泰县2009-2014年沙化土地对比研究,
分析了景泰县沙化土地构成及其特点,两期前后变化情况及动态分析,总结了沙化土地的变化原因及生态问题并提出了该区域生态建设对策。关键词:景泰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F2051区域概况年流水的河道仅有响水沟及脑泉沟的下游地段,均
系上游流域面积较大,下游地下水汇集到峡谷地流
1.1地理位置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腾格里沙漠南缘,东
出地表。1.5 土壤根据《景泰县第二次土壤调查报告》,全县土壤 分为14个土类,23个亚类,37个土属,74个土种。
濒黄河,与靖远县、平川区相望,南与白银区、皋兰 县以及永登县交界,西与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古浪县 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
主要有亚高山草甸土类、灰褐土类、栗钙土类、黑钙 土类,灰钙土类并少量分布有灌淤土、水稻土以及在
治区中卫县接壤。东西宽约84km,南北长约102km, 总面积5400km2o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灌漠土、盐土、风沙土、石 质土、粗骨土和新积土。1.2地质地貌景泰县地质为甘肃省地层分区祁连区的一个
组成部分,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峦丘陵约占全县 面积的3/4,最高海拔3321m,最低海拔1276m,平均
1.6植被景泰县的植被类型以林木居多,草场少量分布 于一些地势比较低平的低山丘陵和冲击河谷带。林
海拔1610m;地形地貌大致分为中低山山地、洪积冲 积倾斜平原、石质剥蚀丘陵、冲积河谷、和风沙地五
木中以松、柏科占据优势,松科主要为青海云杉、油
松、落叶松(在寿鹿山保护区),分布于景泰县境内北 部的老虎山、长岭山2150-3160m之间的阴坡和半阴
种类型。1.3气候景泰县属温带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冷夏
坡,成团块状;柏科主要为侧柏、祁连圆柏,呈散生,
插花生长于寿鹿山天然林区的云杉之间;此外,由于
热,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风沙日数较多,日照时 数长,热资源丰富。景泰年平均气温9.0七,年平均最 高气温15七;年平均最低气温3乜;历史最高气温
山体的垂直地带分布,在部分山麓低平的地方分布 有灌木和草甸草场。南部冲积河谷地带,牧草数量
多,分布广,主要的草牧场有草甸草原、草原草场以 及荒漠草场。39七出现在2000年;历史最低气温-27*出现在 1958年。年平均降雨量184mm□1.4水文景泰县的唯一过境水系为黄河。河水多年平均
1.7社会概况景泰县辖6个镇、5个乡:一条山镇、芦阳镇、上
沙窝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乡、正路乡、
含沙量达5kg/m3o景泰县有43条沙河,总长度约
寺滩乡、五佛乡、漫水滩乡。共有7个社区、136个行 政村,785个村民小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景
542km,平时大多干涸,山洪暴发后,除长岭山北的 几条沙河流入沙漠外,其余洪水径流入黄河。现常
泰县常住人口 225755人。2甘肃科技第35卷1.8经济概况2016年,景泰县实现生产总值51.49亿元,按 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0 一、二、三产业比重由
2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2.1沙化土地现状上年的 21.7:28.8:49.5 调整 22.7:24.3:53。一、二、三
2.1.1 沙化类型现状①类型现状:景泰县属于沙化土地监测完全
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6.7% ,21.1%和
62.2%o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7 J.48和4.35个百分 点。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0亿元,同比增长
县,沙化监测总面积181651.7hm2,沙化土地总面积 为1755&7hm2,占总监测面积的9.67%,沙化类型包
3.8%0其中:实现农业产值11.53亿元,同比增长
含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固定沙地(丘)、 沙化耕地和戈壁共5种。固定沙地(丘)和半固定沙
5.76%;林业产值0.17亿元,同比下降65.55%;牧业
产值6.51亿元,同比增长6.3%;渔业产值147.9万
地(丘)所占面积比例最大,合计为76.72%,其次是 流动沙地(丘)和戈壁,具体面积及占比见表10单位:hm2固定沙地(丘)元,同比增长121.5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7亿元,与上年持平表1景泰县沙化类型面积统计表
单位合计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沙化耕地戈壁景泰县17558.71754.92697.910771.5930.61403.8②分布特点:流动沙地主要位于景泰县西北部 五佛乡、红水镇,集中连片,以裸沙地为主;半固定 沙地(丘)主要位于红水镇和上沙窝镇、其中红水镇
2.1.2 沙化程度现状①程度现状:轻度沙化面积78155hm2,占沙化面 积的4451%;中度沙化面积475lhm2,占沙化面积的
所占区域面积较小,上沙窝镇较多;固定沙地(丘)
27.06%;重度沙化面积3080hm2,占沙化面积的17.54%; 极重度沙化面积1912.2hm2,占沙化面积的10.%。从
主要位于五佛乡、红水镇和上沙窝镇,其中五佛乡 较多,红水镇和上沙窝镇零星分布;沙化耕地主要
沙化程度看,轻度和中度所占比重最大,两种占比达
位于红水镇北部和上沙窝镇北部,均为零星少量分 布;戈壁主要分布在上沙窝镇。70%以上,极重度占比最小,而轻度占比最大,说明景泰
县沙化状况较轻,具体面积及占比见表2。单位:hm?重度表2景泰县沙化程度面积统计表
单位计轻度中度极重度景泰县17558.77815.54751.03080.01912.2②分布特点:轻度主要分布在红水镇、上沙窝
为1912.2hm2,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0.%,盖度为
镇部分区域;中度主要分布在五佛乡、上沙窝镇、漫
10%~29%的面积为3805.7hm2,占沙化土地面积的 21.67%,盖度为 30%~49% 的为 10071,7hm2,占沙化
土地面积的57.36%,盖度为50%以上(含沙化耕地) 的为1769.1hm2,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0.08%,具体面
水滩乡和红水镇部分区域;重度主要分布于红水 镇、上沙窝镇和漫水滩乡部分区域,而极重度则主 要位于红水镇、上沙窝镇和五佛乡的部分区域。2.1.3 沙化土地植被覆盖现状①植被覆盖现状:景泰县植被盖度<10%的面积
积及占比见表3。单位:hm2表3景泰县沙化土地植被覆盖面积统计表盖度分级面积计<101912.210〜2930-4910071.750以上及其它1769.117558.73805.7②分布特点:盖度<10%的植被面积主要分布在 的植被主要在红水镇和上沙窝镇有少量分布。红水镇、上沙窝镇、五佛乡零星分布;盖度为10%~ 2.1.4 沙化土地土地利用现状①沙化土地土地利用类型现状;景泰县沙化土
29%的植被主要大面积分布在红水镇南部,在上沙窝 镇有少量分布,五佛乡有极少量分布;盖度为30%~
地面积按土地利用类型统计为:耕地面积930.6hnr,
49%的植被主要分布在上沙窝镇和红水镇中部、北部
中度沙化区域,少量分布于五佛乡境内;盖度大于50
林地面积13124.1hm2,草地面积1591.8hm2,未利用
地(主要为裸沙地、裸地为主)1912.2hm2,主要以林第4期王 彬:2009-2014年景泰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3地、未利用地和草地为主,具体面积及占比见表4。表4景泰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沙化土地面积统计表单位:hm2居民工矿交通用地水域单位 计耕地林地草地 未利用地景泰县 17558.7930.613124」1591.81912.2②分布特点:沙化耕地主要分布在红水镇北 部和上沙窝镇东北部;林地主要在红水镇与古
2.2沙化土地动态2.2.1不同类型沙化土地动态变化通过与上期数据对比,景泰县沙化土地总面积 减少1932.6hm2,其中:流动沙地(丘)增加761.8hm2,
浪、内蒙交界区域,上沙窝镇东北部与内蒙古接 壤区域并在漫水滩乡有零星分部;草地主要在五
佛乡西北与上沙窝镇交界区域,另外在上沙窝镇 东北和红水镇有零星分部;未利用地主要在五佛
半固定沙地(丘)减少427.8hm2,固定沙地(丘)减少
1737.3hm2,露沙地减少218.lhnr,沙化耕地增加
乡东北、西南部分区域并在上沙窝镇和红水镇有 零散分部。235.6hm2,非生物治沙工程地减少305.6hnr,戈壁减
少41.3hm2o沙化类型的动态变化详见表5。单位:hm2表5景泰县两期不同类型沙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表
沙化类型面积单位监测期次对比合计流动沙地(丘)(丘)固定沙地(丘)露沙地沙化耕地 非生物治沙工程地 戈壁2014景泰县17558.71754.9993」761.82697.93125.5-427.810771.512708.8
218.1930.6695 235.6
1403.82009动态变化19491.3-1932.6305.6-305.61445.1-1937.3 -218.1-41.32.2.2不同程度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度减少6345.8hm2,重度增加1191.6hm2,极重度减少通过与上期数据对比,轻度增加3587.2hm2,中365.6hm2o沙化程度动态变化详见表60单位:hm?沙化程度面积表6景泰县两期不同程度沙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表单位监测期次及变化计轻度中度 重度极重度2014景泰县17558.719491.37815.54228.33587.24751.03080.01888.41191.61912.22277.8-365.62009动态变化11096.8-1932.6-6345.82.2.3不同植被覆盖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通过与上期数据对比,植被盖度<10%的面积减
301.5hm2,盖度为30%~49%的面积减少了 1258hm2,盖度为50%以上(含沙化耕地)的面积减少了少了 365.6hm2,盖度为10%-29%的面积增加了 769.4hm2,详见表7。表7景泰县两期不同植被盖度沙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统计表沙化程度面积单位监测期次及变化计<10%1912.210%~29%30%〜49%50以上及其它915.31684.62014景泰县16704.83805.63504.1301.510071.711329.72009动态变化18796.2-2091.52277.8-365.6-1258-769.42.2.4不同土地利用沙化土地动态变化235.6hm2,林地面积减少了 424.9hn?,草地面积减少了 1377.6hnr,未利用地减少了 365.6hm2详见表8。单位:hm2通过与上期数据对比,沙化耕地面积增加了表8单位景泰县两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沙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统计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沙化土地面积监测期次及变化 计耕地
林地草地未利用地2014景泰县17558.7930.669513124.11591.81912.22277.82009动态变化19491.213549-424.92969.4-1377.6-1932.5235.6-365.甘肃科技第35卷3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原因分析干旱、多风、沙物质丰富等环境条件是一个地区 出现沙漠化过程的基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沙漠
化变化的主要成因。景泰县土地沙漠化是自然与人为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资源减少,是导致沙漠化的决
定因素;风沙肆虐,是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干旱及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加速了沙漠化发展进程。3.1沙化动态变化的自然因素分析3.1.1
降水量变化特征景泰县2010-2014年降水量变化较为复杂,从
年际间变化来看,以2010年为参考起点,2011年比
2010年降水量少,2012年降水量达到近几年高峰,
而2013,2014年降水量又逐步降低,说明年际变化
不等,总的来说,降水量不高,最多的2012年也不 到290mm,因此,干旱少雨是导致景泰沙漠化的一 个重要原因,虽然降雨量的最大年际变化(2011年
与2012年降雨量之差最大)接近185mm,因年均降
水总量小,所以年际变化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3.1.2 气温变化特征景泰县气温变化也较显著,相较2010年,2011
年气温有所升高,2012,2013年平均气温持续降低, 而2014年的气温又突升到接近11T,说明年际变 化显著。景泰县整体的气温偏高,土壤表层水分蒸 发强烈,植被严重退化,促进了沙漠化的发展。
3.1.3蒸发量变化景泰县属温带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
180mm左右,而年蒸发量高达2056mm,为降水量的
10倍以上,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是导致景泰沙漠化 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景泰县年蒸发量整体上与年 温度变化相关,温度高,蒸发量大,相反就低。蒸发
量的变化,影响土壤水分的变化,也直接影响植被
的生长,进而影响沙漠化程度的变化,蒸发量高是 影响沙漠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2沙化动态变化的人为因素分析3.2.1 人口变化2010-2014年景泰县人口数量总体上呈持续递
增趋势,2010年全县人口 23.09万,到2014年增加
到23.37万。农业人口的增加必然增加对林地、草地 资源的放牧压力,加速沙化程度的恶化。3.2.2牲畜数量过度放牧是景泰县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因
素。在过去几十年,牲畜数量持续增加,远远超过理 论载畜量。近年来,景泰县全面实行禁止放牧,依托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保护补奖等项目,在 农区实施种草养畜、舍饲圈养,促进牲畜有序向农
区转移,进入舍饲圈养,实现了 “禁牧不禁养,减畜 不减收”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特殊地域条件下肉羊 产业发展之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使大牲畜存栏
数开始出现持续小幅下降,舍饲圈养数量大增,大
大减少对草原的破坏。但个别地区仍然存在过牧放 牧现象,使植被盖度降低,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导致
局部沙化程度加重,沙化面积增加。3.2.3农业开发农业开发对沙漠化也会形成较大的影响,从
2010-2014年,景泰县耕地面积持续增加,由2010年
69万亩,增加至2014年的77.85亩。与之相呼应的 是,在这5年间景泰县水浇地的面积也在持续增加。 农田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业的进一步 发展,但势必会对景泰县沙漠化造成一定的影响。3.2.4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野外调查表明,景泰县野外大批羊群放牧的现
象仍然存在,开采地下水、人为破坏天然植被的现 象时有发生,这无疑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得沙漠化 程度加重,流沙扩张。4生态治理景泰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开展经 济林基地建设、生态骨架林网营造等工作,按照“东 护、南封、西保、北治,中扩”的总体布局,着力解决风 沙难题,大力推进完成北部风沙区封禁保护15万
亩、封育造林1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2.83%,生态 环境得到持续改善。2017年计划完成新一轮退耕还
林10万亩,还草1万亩;建设201线经济林片带
1.26万亩;新建、改造160km骨架林带;全民义务植 树120万株;配套绿化54个美丽乡村;实施国家沙
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1万公顷;全面完成三北防护 林及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计划完成投资建设500
万元以上的五佛现代苗木繁育基地;启动第九批国 家枸杞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在草窝滩镇、漫 水滩乡、红水镇完成枸杞3万亩提质增效工程。同 时,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把建设精品工程作为造林
绿化工作上水平的突破口,实行“包苗、包栽、包活、
第4期王 彬=2009-2014年景泰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5包管理”四包责任制,确保树木栽得活、管得好、长得茂。动;四是要加大生态保护投资和设施建设,从技术、 5结论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支持生态建设的后勤
保障。景泰县沙化土地面积与第四期监测数据比较,
参考文献:沙化土地总体面积减少1932.6hn?,减少了 9.9%,年 [1] 耶建国.景观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变化率R为-1.98%。从类型看:流动沙地(丘)、沙化
[2] 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荒漠化与沙化监测技术实施细则
耕地增加,半固定沙地(丘、)固定沙地(丘)、露沙 [Z].2OO9.地、非生物治沙工程地、戈壁减少;从程度看:轻度、 [3] 朱震达,陈广庭.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
重度不同程度增加,中度、极重度逐步减少;从盖度
版社,1994.看:覆盖度小于10%的减少,10%-29%盖度增加,
[4] 赵洪民,张龙生,魏金平.甘肃省土地荒漠化检测结果及
30%-49%的盖度减少;从土地利用类型看,沙化耕 动态变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2(6).[5] (地增加,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可以看出
《甘肃发展年鉴2010)甘肃统计年鉴)[MJ.中国统计出
版社,2010,9月.沙化土地有所逆转,沙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
[6] 《甘肃发展年鉴201IX甘肃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
植被盖度增加。但由于历史上破坏严重,沙化土地
版社,2011,10月.面积仍很大、程度较重,存在局地植被人为遭到破 [7] 《甘肃发展年鉴2012)(甘肃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
坏,水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因此,建议:一是要加 版社,2016,6月.强生态环境治理刻不容缓,包括造林、禁牧、封禁保 [8] 《甘肃发展年鉴2013>(甘肃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
护、压沙等;二是要加强生态用水比例,确保造林用 版社,2016,6月.水、植被存活需水量;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全民保 [9] 《甘肃发展年鉴2014)(甘肃统计年鉴)[MJ.中国统计出
护生态意见和行动,坚决制止放牧等人为破坏活
版社,2016.6月.(上接第35页)矿石的研究,还广泛用于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岩矿鉴定工作。1) 鉴定金属矿物。以不透明矿物晶体光学为基 参考文献:础,在透射光显微镜下研究金属(不透明)矿物的光 [1 ]林景仟.火成岩岩类学与岩理学[MJ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学、物理、化学性质和形态特征等,借以鉴定矿物。[2]
曾允孚.沉积岩岩石学[M].地质出版社,1985.2) 矿石学方面的研究。根据矿石的构造、结构
[3]
姜在兴.沉积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特征和矿物组合及其所提供的成因信息,以分析、 [4]
贺同兴,李树勋.变质岩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判断矿床的矿化条件、矿化作用和矿化过程,从而
[5]
陈曼云,刘喜山.变质岩岩石学实验指导书[M].北京:地质
为研究矿床的成因和进行找矿勘探提供依据。出版社,1990.|6]种瑞元.岩石分类命名与鉴定[J].辽宁省地矿局内部资料,
3) 研究矿石的工艺性质。查明矿石中有益和有
1984.
害元素的赋存状态、有用矿物和组分的含量,矿物
[7]张旗.周云生.WinklerHDF.变质岩成因[MJ.北京:科学出
的嵌布特性和镶嵌关系,以及矿物的“物性差异”等 版社.1980.矿石工艺性质,以便为矿石的选治设计提供依据。18]韩郁菁.变质作用P-T-t轨迹[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显微镜下能够直观的看到岩石矿物的形态、特 [9]路风香.地幔岩石学[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
[101 J.B.道森.金伯利岩及其捕虏体.金鹤生等译.北京:地质
征、粒径大小、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矿物含
出版社,1986.
量,这些都是其它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无法替代 |1 1]刘喜山.MetamorphicGeolOgytMl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的。因此,要全面提升地质工作的质量,就必须重视
|12]刘春华.结晶岩的组构及成因分析闻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