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郭店楚墓竹简》中一形数用现象分析

《郭店楚墓竹简》中一形数用现象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郭店楚墓竹简》中一形数用现象分析◇张素凤提要:《郭店楚墓竹简》作为一批封闭性的文字材料,真实地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简册的用字情况。笔者对郭店楚简的用字情况和传世文献进行对比,全面梳理了各种复杂的字际关系。本文专对其中一形数用字的各个职能之间的关系及用字特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具体分为:1.本用+借用;2.借用+借用;3.本用+本用。关键词:本用;借用;同形字DOI:10.13554/b.cnki.liyunyuyan.2016.02.019根据《郭店楚墓竹简》,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有字简共730枚。根据内容可分为《老子甲》《老子乙》《老子丙》《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十八篇。笔者对这些文献中与传世文献不同的字形、字用情况进行了穷尽性搜罗,对郭店楚简的字用特点和字际关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测查研究。这里摘录其中的一形数用部分,向各位同道汇报、交流,希望得到各位同道的指正。首先,对本文所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解释。1.一形数用:指同一个字形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语词的文字使用情况,表现为一个字形具有多个读音或多个互无联系的义项。现代汉字中,一形数用情况十分普遍,如“后”字既用来记录“皇后”的“后”,又用来记录“前后”的“后”,也就是说“后”字承担了两个不同语词的记录职能。本文所说的一形数用,主要是指传世文献中用不同的字来记录的语词,在《郭店楚简》中用同一个字来记录的情况。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资料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项目号:13&ZD129)阶段性成果。 张素凤(1966—),女,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230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02016/12/21 11:58:402. 本用:指一个字用来记录与其字形相切合的本义、引申义,也包括记录由本义引申分化的同源词。本用字包括与传世文献用字相同的本字和与传世文献用字不同的本字两类。其中与传世文献用字不同的本字又可分为古本字和异构字。3.借用:指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替代本字记录语词的方法。借用包括假借和通假。4.假借与通假:本文所说的“假借”和“通假”都以《郭店楚简》为判断标准。当一个字被用来记录同音的他词时,如果与该词意义相切合的字形在《郭店楚简》中没有出现,则该字被归作假借字;相反,如果与该词意义相切合的字形在《郭店楚简》中已经出现,则该字被归作通假字。5.同形字:同形字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广义同形字指的是用同一文字记录不同语词的现象,即本文所说的“一形数用”。狭义同形字专指为不同语词所创造的形体相同的本字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说的同形字指的是狭义同形字。根据一形数用字各个职能之间的关系及用字特点,郭店楚简中的一形数用现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 本用+借用一个字如果既用来记录其本用职能,同时又被借用记录其他同音或近音词,我们就把该字归作“本用+借用”的用字类型。其中本用和借用又可以分为不同情况,具体如下:1.1根据本用分类根据本用职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1本用字为与传世文献用字不同的古本字古本字,指楚简中的字形不仅能够与其意义相切合,而且与该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字形一致。如:郭店楚简中有“”字,楷定为“耑”,为“端”的古本字。该字在 本文所列字形主要参考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5年;《简帛书法选》编辑组编《郭店楚墓竹简·六德》,文物出版社2003年,下同。231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12016/12/21 11:58:41郭店楚简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本用,即“端”,例句“丧,仁之端也”(《语丛一》);一种是假借为“短”,例句“长短之相形也”(《老子甲》)。同样,“”字楷定为“”,即“员”字,为“圆”的古本字。在郭店楚简中的用法有三种:一是本用,例句“天道圆圆”(《老子甲》);二是假借为“损”,例句“有天下弗能益,亡天下弗能损”(《唐虞之道》);三是借用为“云”,例句“诗云”“大雅云”(《缁衣》)。“”字象人着冕形,为“冕”字初文,楷定为“免”。 该字在《郭店楚简》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本用,例句“孝,仁之冕也”(《唐虞之道》);一种借用作“勉”,例句“观韶夏则勉如也斯俭”(《性自命出》)。“”是“微”的古本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君子不啻明乎民微而已”(《六德》);一是通假为“美”(已有本字“”“”),例句“求乎大人之兴,美也”(《唐虞之道》)。“豊”是“礼”的古本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由礼知乐,由乐知哀”“治乐和哀”(《尊德义》);一是通假为“体”(已有本字“體”),例句“其体有容有色有声有嗅有味有气有志”(《语丛一》)。1.1.2本用字为与传世文献用字不同的异构字郭店楚简中有“”字,从心矣声,为“疑”的异构字。该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为“疑”,例句“此其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缁衣》);一是假借为语气词“矣”,例句“不求诸其本而攻诸其末,弗得矣”(《成之闻之》)。同样,“”字楷定为“”,为“期”的异构字。该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大忠不夺,大信不期”(《忠信之道》);一是假借为“忌”,例句“天多忌讳而民弥叛”(《老子甲》)。“惎”字为“欺”的异构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不欺弗知,信之至也”(《忠信之道》);一是假借为“其”,例句“下修其本可以断谗”(《六德》)。“敓”字为“夺”的异构字,该字有三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缁衣》);一是假借为“悦”,例句“公不悦,揖而退之”(《鲁穆公问子思》);一是假借为“说”,例句“凡说之道,急者为首”(《语丛四》)。“衣”在郭店楚简中作“卒”,为“衣”的异形,该字在郭店楚简中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苟有衣,必见其敝”(《缁衣》);一是假借作“依”,例句“度依物以情行之者,卯则难犯也”(《语丛三》)。同样,“”(折)、“尃”(辅)、“”(笃)、“”(治)“”(地)、“”(妻)、“”(止)、“”(寡)、“”(词)、“”(艺)字都是包括本用和借用两种情况的一形数用字,且本用字形都是不232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22016/12/21 11:58:41同于传世文献用字的异构字。1.1.3本用字与传世文献用字相同《郭店楚简》中“可”字的直接构件与传世文献相同,有三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上之好恶不可不慎也”(《缁衣》);二是假借为“何”,例句“何如而可谓忠臣”(《鲁穆公问子思》);三是假借为“呵”,例句“淡呵,其无味也”(《老子丙》)。同样,“萬”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仪刑文王,万邦作孚”(《缁衣》);一是假借作“厉”,例句“交性者,故也,厉性者,义也;出性者,势也”(《性自命出》)。“安”字有三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不和不安,不安不乐”(《尊德义》);一是假借为疑问代词,例句“邦家昏,安有正臣”(《老子丙》);一是假借为兼词“焉”,例句“上好此物,下必有甚焉者矣”(《缁衣》)。“古”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古者舜居于草茅之中而不忧,久为天子而不骄”(《唐虞之道》);一是假借为连词“故”,例句“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鲁穆公问子思》)。“卑”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毋以卑士息大夫卿士”(《缁衣》);一种是借用为“譬”,例句“譬道之在天下也”(《老子甲》)。同样,“帝”“者”“義”“福”“孫”“我”在楚简中的构形与传世文献用字相同,也包括本用和借用两种使用情况。 1.2根据借用分类借用包括假借和通假两种情况。1.2.1尚未出现本字的假借字郭店楚简中有“”字,与“折”的小篆或体字形“”构件相同,因此,该字楷定为“折”。“折”字在《郭店楚简》中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利木荫者不折其枝,利其渚者不塞其溪”(《语丛四》);一是假借为“制”,例句“是以君子贵天太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成之闻之》)。同样,“”字楷定为“帝”,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上帝临汝,毋贰尔心,此之谓也” (《五行》);一假借作“啻”,例句“君子不啻明乎民微而已”(《六德》)。“者”在郭店楚简中用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执之者失之”(《老子丙》);一是假借为兼词“诸”,例句“不求诸其本而攻诸其末,弗得矣”(《成之闻之》)、“窃钩者诛,窃邦者为诸侯”(《语丛四》)。“”字为从又甫声的形声字,楷定为“尃”,为“辅”的异构字,该字有三种用法:一是本用(有异构字“”),例句“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老子甲》);一是假借为“博”,例句“恭而博交,礼也”(《五行》);一是通假为“传”,例句“故亲传也”233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32016/12/21 11:58:41(《忠信之道》)。“”为“笃”的异构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笃,仁之方也”“非之而不可恶者,笃于仁者也”(《性自命出》);二是假借为“孰”,例句“名与身孰亲”(《老子甲》)。此外,前文所述的“耑”“员”“免”“”“敓”“惎”“衣”“可”“萬”“安”“古”的使用情况也是既有本用,又有假借。1.2.2已出现本字的通假字郭店楚简中有“”字,楷定为“”,“从糸司声”,为“治”的本字(“治”的异体字形还有“”“”,借用字形有“台”“”)。该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治之于其未乱”(《老子甲》);一种通假为“始”,例句“凡物有有卯有终有始”(《语丛一》)。“”是“地”的异构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天地不敢臣”(《老子甲》);一是通假为“施”,例句“大施其人,天也,其人施诸人,也”(《五行》)。“”(有异构字“”)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望生于敬,耻生于望”(《语丛二》);二是通假作“无”,例句“凡物由无生”(《语丛一》)。“”为“妻”的异构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为妻亦然”(《六德》);一是通假为“微”,例句“朴虽微”(《老子甲》)。“”字即“止”,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成岁而止”(《太一生水》);一是通假为“等”,例句“贵贵,其等尊贤,义也”(《五行》)。“福”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未赏而民劝,含福者也”(《性自命出》);一是通假为“富”,例句“善者未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乐”(《尊德义》)。“孫”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叔孙三射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穷达以时》);一是通假为“逊”,例句“进欲逊而毋巧”(《性自命出》)。“寡”(作“”)字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例句“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鲁穆公问子思》);一是通假为“顾”,例句“故君子顾言而行以成其信”(《缁衣》)。“義”字有三种用法:一是本用作“仪”,例句“淑人君子,其仪一也”(《五行》);另一种本用是记录引申义,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等意义,这是现代汉字中“義”(简化为“义”)的主要意义,也属于本用,例句“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五行》)。第三种用法是通假为“我”,例句“亡我亡必,皆至焉”(《语丛三》)(是否这样释读,有待商榷)。 此外,上文所述“”“豊”的借用职能都是“本有其字”的通假。1.2.3借用包括假借和通假两种情况郭店楚简中有“”字,楷定为“”,为“词”的异构字。该字有234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42016/12/21 11:58:42五种用法:一是本用为“词”,例句“人之巧言利词者不有夫诎诎之心则流”(《性自命出》);一是假借为“辞”,例句“不辞其所能”(《缁衣》);一是通假为“始”,例句“慎终如始”(《老子甲》);一是通假为“治”,例句“桀不易禹民而后乱之,汤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尊德义》);一是通假为“殆”,例句“知止所以不殆”(《老子甲》)。“”在郭店楚简中有三种用法:一是本用作“艺”,例句“大才艺者大官,小才艺者小官”(《六德》);一是通假为“设”,例句“故为政者,或论之,或之,或由中出,或设之外,仑逮其类”(《尊德义》);一是假借为“势”,例句“所善所不善,势也”(《性自命出》)。二 借用+借用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记录职能,但都是借用职能而没有本用职能。具体如下:2.1均为假借2.1.1假借用法均不同于传世文献通用字郭店楚简中有“”字,楷定为“才”,在郭店楚简中承担两种不同记录职能,都是假借:一是假借为“在”,例句“观诸诗书则亦在矣”(《六德》);一是假借为“哉”,例句“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穷达以时》)。同样,“”字楷定为“舍”,在郭店楚简中的三种用法都是假借,一是假借作“徐”,例句“将徐清”(《老子甲》);二是假借作“余”,例句“修之家其德有余”(《老子乙》);三是假借作“序”,例句“其先后之序则义道也”(《性自命出》)。“”字楷定为“畔”,两种用法均为假借:一是假借作“判”,例句“其脆也,易判也”(《老子甲》);一是假借作“叛”,例句“而民弥叛”(《老子甲》)。“”字楷定为“堇”,两种用法均为假借:一是假借作“根”,例句“各复其根”(《老子甲》);一是假借作“仅”,例句“仅能行于其中”(《老子乙》)。“”字楷定为“禺”,两种用法均为假借:一是假借作“愚”,例句“匹妇愚夫不知其向之小人、君子”(《语丛四》);一是假借作“隅”,例句“大方无隅”(《老子乙》)。“”字楷定为“喿”,两种用法均为假借:一是假借作“燥”,例句“燥胜凔”(《老子乙》);一是假借作“肖”,例句“治之至养不肖”(《唐虞之道》)。“娄”字在郭店楚简中的两种用法都是假借:一是假借作“屡”,235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52016/12/21 11:58:43例句“是故畏服刑罚之屡行也,由上之弗身也矣”(《成之闻之》);一是假借作“数”,例句“数,不尽也”(《语丛一》)。“”字楷定为“”,“癹”的异构字,该字的三种用法均为假借。一是假借作“发”(另一形体“”也不是本字),例句“民孰弗从,形于中,发于色”(《成之闻之》);一是假借作“废”(另一形体“灋”不是本字),例句“故大道废安有仁义”(《老子丙》);一是假借作“伐”,例句“果而不伐”(《老子甲》)。需要说明的是,杀伐之“伐”郭店楚简中作“伐”,例句“小不忍伐大势”(《语丛二》),但杀伐之“伐”与表示“夸耀”的“伐”意义上没有联系,虽然现代汉字用同一字形记录,但是属于不同的词。 因此,用“伐”记录表示意义为“夸耀”之“伐”属于假借。同样,“旨”字在郭店楚简中的两种用法都是假借:一是假借为“耆”,例句“晋冬耆沧,小民亦唯日怨”(《缁衣》);一是假借为“指”,例句“人之好我,指我周行”(《缁衣》)。虽然郭店楚简中已有“指”字,例句“凡古乐龙心,益乐龙指,皆教其人者也”(《性自命出》),但两个“指”属于不同的词,因此,“旨”用作“指”属于假借。“尚”字在郭店楚简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假借作“党”,例句“生于虑,争生于,党生于争”(《语丛一》);一是假借作副词“尝”,例句“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五行》)。郭店楚简中虽已出现通用字“尝”,例句“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鲁穆公问子思》),但“尝”的本义是品尝,与副词“尝”属于不同的词,因此副词“尝”字也属于假借,也就是说该字没有本字,因此,“尚”用作“尝”为假借。2.1.2一种假借用法同于传世文献通用字郭店楚简中有“”字,楷定为“勿”,根据《说文》,“勿”的本义是“州里所建旗”,该字在郭店楚简中的用法都是假借。一种与在传世文献中的记录职能相同,即用作否定副词,例句“已则勿复言也”(《性自命出》);一种与在传世文献中的记录职能不同,假借作“物”,例句“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老子甲》)。2.2均为通假郭店楚简中有“”字,楷定为“司”,在郭店楚简中有两种不同用法,都是通假字。一种通假作“始”(已有本字“”),如“始于孝悌”(《六德》);一是通假作“词”(已有本字“”),例句“道不悦之词也”(《成之闻之》),“言以词,情以旧”(《语丛四》)。同样,“隹”在郭店楚简中的两种用法都是通假,一是通假为“唯”(本字已出现),例句“日236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62016/12/21 11:58:43傛雨,小民唯日怨”(《缁衣》);一是通假为“谁”,例句“谁秉国成,不自为正,卒老百姓”(《缁衣》)。“童”在郭店楚简中的两种用法都是通假。一是通假为“重”(已有本字“”),例句“求其,重义集理,言此章也”(《尊德义》);一是通假为“动”(已有本字“”“”),例句“动非为达也”(《穷达以时》)。2.3既有假借,又有通假2.3.1假借用法不同于传世文献通用字郭店楚简中有“”字,楷定为“句”,在郭店楚简中有三种用法,都是借用。一是通假作“後”(已出现本字“後”,如《性自命出》“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後”),如“知命而后(後)知道,知道而后(後)知行”(《尊德义》);一种假借为“后”,例句“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尊德义》);一是假借为表示假设之“苟”,如“人苟有行,必见其成”(《缁衣》)。需要说明的是,苟且之“苟”在郭店楚简中作“狗”,例句“言不苟,墙有耳”(《语丛四》),但苟且之“苟”与表示假设之“苟”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虽然它们的现代汉字形体相同,但是属于不同的词。“”和“”字楷定为“貞”,在郭店楚简中有三种用法,一是假借为“镇”,例句“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甲》);一是假借为“真”,例句“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乙》);一是通假为“正”(已有本字,《唐虞之道》“此正其身然后正世”中“正”用的是本字),例句“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缁衣》)。同样,“”字楷定为“”,为“型”的异构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假借为“形”,例句“大象无形”(《老子乙》);一是通假为“刑”(已有本字“”),例句“刑不逮于君子,礼不逮于小人” (《尊德义》)。“女”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假借为“汝”,例句“上帝临汝,毋贰尔心,此之谓也”(《五行》);一是通假为“如”(已有本字),例句“何如而可谓忠臣”(《鲁穆公问子思》)。“昏”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假借为“问”,例句“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鲁穆公问子思》);一种是通假为“闻”(已出现本字“”和“”),例句“古者尧之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唐虞之道》)。“青”字有四种用法。一是假借为“请”,例句“请问其名”(《太一生水》);二是通假为“情”,例句“情不忒”(《太一生水》);三是通假为“静”(已有本字“寈”),例句“我好静而民自正”(《老子甲》);四是通假为“清” ,例句“清胜热”(《老子乙》)。“兑”字有四种用法,一是假借为“悦”,例句“闻道而悦者,好仁者也”(《五行》);一是假借为“说”,例句“教以辩说贵以237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72016/12/21 11:58:44忘”(《尊德义》);一是假借为“脱”,例句“善保者不脱”(《老子乙》);一是通假为“夺”(已有本字“敓”),例句“大忠不夺,大信不期”(《忠信之道》)。“”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假借为“吾”,例句“吾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甲》);一是通假为“乎”(已有本字“”),例句“君子明乎此六者”(《六德》)。2.3.2假借用法同于传世文献通用字“矣”在郭店楚简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假借为语气词“矣”,与传世文献用字同,例句“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老子甲》);一是通假为“疑”(已有本字“”),例句“可学也而不可疑也”(《尊德义》)。同样,“未”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假借作否定副词,例句“忠信积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忠信之道》);一是通假为“味”,例句“味,口司也”(《语丛一》)。“或”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假借作不定代词,例句“凡性,或动之,或逢之,或交之,或厉之”(《性自命出》);一是通假为“惑”(已有本字“”),例句“民不可惑也”(《尊德义》)。“我”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例句“百姓曰我自然也”(《老子丙》);一种通假为“义”,例句“仁生于人,义生于道”(《语丛一》)、“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己,弗受也”(《语丛三》)。三 本用+本用3.1用一个字形记录几个同源词有的学者把用本字记录因词义引申而产生的派生词的方法叫作兼用。兼用的字形与所记录语词的音义仍有或远或近的联系,属于广义的本用。因此,用一个字记录几个同源词的用字方法都属于本用。传世文献中字形已经分化的同源词,在郭店楚简中有的仍用一个字记录,这就造成郭店楚简中的某些字承担了传世文献中多个字的记录职能。根据郭店楚简中同源词的字形是否分化,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3.1.1未见分化字形郭店楚简中有“”字,楷定为“聖”,该字在郭店楚简中有三种用法,一是用作“圣”,例句“古昔贤仁圣者如此”(《唐虞之道》);二是用作“声”,例句“音声之相和也”(《老子甲》);三是用作“听”,例句“听之不足闻”(《老子丙》)。这三种用法具有同源关系,属于同源而尚未238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82016/12/21 11:58:45分化的原字,都属于本用。“”是“義”的异构字,在《郭店楚简》中有两种用法。一是本用作“仪”(根据《说文》,“義”的本义是“己之威仪也”),例句“仪刑文王,万邦作孚”(《缁衣》);另一种也是本用,记录其引申义,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等,例句“义,善之方也”(《语丛三》)。可见,郭店楚简中具有同源关系的“义”和“仪”的字形还没有分化,也就是说还没有为记录本义“己之威仪也”的词重新造字。3.1.2 已见分化字形,但有时还通用“畏”和“威”具有同源关系。郭店楚简中,“畏”字有两种异构字形,一作“愄”,一作“”;“威”字也有两种异构字形,一作“愄”,一作“”。可见,同源词“畏”和“威”的字形在郭店楚简中已经分化,但是有时还可通用,比如“愄”字既用来记录语词“畏”(例句《老子甲》“犹乎若畏四邻”),又用来记录语词“威”(例句《缁衣》“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学”和“教”具有同源关系。郭店楚简中,“教”字有六种异构字形:“”“”“”“”“”“”;“学”字有两种字形,一作“”,一作“”。可见,同源词“教”和“学”的字形在郭店楚简中已经分化,但是有时还可通用,比如“”字既用来记录语词“教”(例句《唐虞之道》“大教之中,天子亲齿,教民悌也”),又用来记录语词“学”(例句《语丛三》“与不好学者逰,损”)。3.2同形字记录几个音义上没有任何联系的语词有的字可以记录几个不同语词,有些语词之间意义上没有引申关系,但字形却能够与各语词的音义相切合,像这样的字,我们把它看作为不同语词所造的字偶然同形,即本文所说的同形字。如:郭店楚简中“”字,上止下心,楷定为“志”。在郭店楚简中有三种用法。一是用作“志”,例句“得志于天下”(《老子丙》);一是用作“识”,例句“深不可识”(《老子甲》);三是用作“恃” ,例句“为而弗恃也”(《老子甲》)。显然,“”字的三个记录职能中,前两个记录职能“志”和“识”具有同源关系,可以看作这两个同源词的字形尚未分化;第三个记录职能“恃”与“志”“识”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但“上止下心”的字形结构却能够与语词“恃”的音义相切合,也就是说“”也是“恃”的本字。这样,“志”“识”的原初本字与“恃”的本字构成同形字。因此,“”字在郭店楚简中承担多个职能的原因之一是为不同语239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392016/12/21 11:58:46词所造的字偶然同形。(450001 河南郑州 郑州大学文学院)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a Character Used to Record More than Two Words in Guodian Bamboo Slips from Chu TombZhang Su-fengAbstract: Guodian Bamboo Slips from Chu Tomb,as a group of closed writing material,truly reflects the usa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Chu in Eastern Zhou period. We have compared the usa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Chu with that in the literature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nd comprehensively combed complex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various kinds of forms. This article specifically makes clea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a for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age of the form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1. the usage of the original and usage of homophone; 2. the usage of homophone and another usage of homophone; 3. the usage of the original and another usage of the original.Key words: the usage of the original; the usage of homophone; different characters that have same form240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2402016/12/21 11:58: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