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名刚刚毕业、进⼊⾼校任职的青年教师,如何对⾃⼰的职业有⼀个长远的规划,使⾃⼰在进⾏教育事业时有⼀个明确的⽅向来前进和发展,早⽇成为⼀名优秀的教师,是我当前的主要问题之⼀。因此,教育部主办的这次上青年教师职业⽣涯规划培训必要⽽及时。在认真听取了各位⽼师们的授课后,获得了很⼤收获。
第⼀,加强学习,提⾼⾃⾝师德修养。⼀名好的教师⾸先要有⾼尚的师德修养,我要以优秀教师为楷模,以⾝边的师德标兵为榜样,加强学习,努⼒提升⾃⼰的师德⽔平,成为合格的⾼校教师。
第⼆,加强学习,提⾼⾃⾝业务⽔平。教师的本职⼯作就是教书育⼈。我在制定⼯作计划的同时,努⼒提升⾃⼰的业务⽔平,向专家型教师看齐。因此,我会抓住⼀切机会多读书,并且要做好笔记,写好批注,争取每读完⼀本书或⼀篇⽂章就完成⼀篇读后感。将读书放在第⼀位,是因为这些书籍将填补我在理论⽅⾯的缺陷,必将对我⼀⽣的教育事业发展产⽣潜移默化的作⽤。
第三,⽤创新课堂教学,⽤事实证明⾃⼰。⽐如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利⽤好络资源,结合实际,融⼊课堂;多向⽼教师、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堂课;⽤⼼灵去教育学⽣,⽤情感去感动学⽣。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法,不断探讨和研究如何与他们沟通,与他们进⾏⼼理上的碰撞来确定管理学⽣的⽅式,和学⽣建⽴良好的和谐的师⽣关系。坚持听课,借鉴别⼈的长处,改进⾃⼰的教学⽅式,努⼒创新教学⽅法。不仅如此,还要掌握现代教学⼿段。现代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的能⼒。当今的科技快速发展,要求教师有⾼深的专业知识。为此,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段,也是促进教师转型的重⼤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制作复杂的课件,帮助课堂教学,提⾼教学质量。
第四,努⼒提⾼科研能⼒。积极参加校级、省级甚⾄的教研活动。同时,每年⾄少完成两篇⾼质量的论⽂。⾯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和教师⼯作,我充满信⼼,我将带着百倍的激情投⼊以后的⼯作,让⾃⼰的规划在最短的时间得到的回报。
篇⼆
本⼈作为⼀名青年教师,进⼊耀华的时间仅仅⼀年有余,还有很多的课要上,前⾯还有很多的路要⾛,为了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作,成为⼀名称职胜任的耀华教师,特制定青年教师三年规划如下:
三年计划,第⼀年奠定基础,第⼆年符合要求,第三年精益求精。
第⼀年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是最为重要的⼀年,这⼀年意味着青年教师教学⽣涯的开始,这⼀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志趣与认识在很⼤程度上决定了这⼀⽣教师的教学品位。虽然于我⽽⾔,第⼀年已经过去,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涯中继续坚持培养我作为⼀名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爱岗敬业:⼒争在教育教学上勇挑重担,忠于职守。当个⼈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发⽣⽭盾的时候,服从学校的整体利益。⼒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觉、刻苦地钻研业务,不断提⾼业务⽔平。
2、掌握教学基本功:树⽴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些能正确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熟悉教材教法,对本学科的教材,在起始教学阶段⼒争作到熟悉全部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标,⾃觉懂得并不断地探索⽤适当的⽅
法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标;熟悉教学常规,练好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包括备课、组织教学、作业布置、信息反馈、教学评价等;熟练掌握使⽤电脑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并能在⽇常教学中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作⽤
3、⾃主学习、提⾼素质:充分利⽤学校这⼀资源宝库。在交流⽅⾯,⼒争多听课,不错过每⼀次集体备课与研讨,在学习⽅⾯,以图书馆资料室为依托,加强学习,不断充实⾃⼰。
培养上述基本素质的⽬标是尽快成为⼀名合格胜任并受学⽣认可的教师,这个⽬标应该说是永⽆⽌境的,只有不断进⾏⾃我反省,不断升华,不断提⾼,实现终⾝学习。
有了前两年的准备与积淀,在三年内青年教师的临界期即第三年中,应作到实现⼀个质的飞跃,在业务能⼒,教育教学能⼒上进⼀步精益求精,在充分完成教师本职⼯作的同时积极发展⾃⼰的教育科研能⼒,使⾃⼰初步具备学者型教师的雏形。作到这⼀点,主要依靠前两年的准备与积淀,在具体⽅法上,要依靠更充分、⼴泛的学习、阅读。
1、积极学习、了解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成果,并主动在⾃⼰的⽇常⼯作中进⾏实践,归纳并总结出⼀套适合⾃⼰的教育教学⽅法,当然这样的过程应持续进⾏,成果也应不断改进。
2、利⽤课余时间⼤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在利⽤前⼈的宝贵经验充实⾃⼰,为成为学者型教师打下基础。
3、利⽤络资源,不断更新观念。利⽤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实完善⾃⼰的教学并进⾏相应的转型,适应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4、在教育教学科研上投⼊精⼒,⼒争出⼏篇⾼质量论⽂。
⾏百⾥半九⼗,但本⼈觉得作为教师,年纪尚浅时的教学时光更加弥⾜珍贵,三年内的学习与⼯作,会带来充实与满⾜,会为成熟后的厚积薄发储备⼒量,会决定今后漫长的教师⽣涯的⾛向,也就是说,决定了⼀⽣的⽅向。
篇三
新的学年开始了,⼜⼀批新教师⾛上了讲台。新教师有激情,有闯劲,创新开拓意识很强,如果得到科学、专业的引领,其成长速度会是相当可喜的。
“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我该怎么办?为什么我怎么都教不会他们?!”“当教师这么累,我的快乐在哪⾥?”……
这是不少新教师上岗后对教师职业发出的感叹!其实,做⽼师容易,做个“有⼼的⽼师”不容易。如果新教师上岗后不久精神就开始枯竭,那么其职业发展就会停滞。因此,新教师要保持⾃⼰良好的适应新岗位的能⼒,必须对⾃⼰的⼯作有⼀个持续的职业发展规划。
⼀、规划“适应阶段”
新教师参加⼯作的第⼀年,是拜师学习与模仿阶段:新教师要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性⼯作,多观看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并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向教师⾓⾊转变。
⼆、规划“基本功阶段”
新教师⼯作到第三年左右,是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是教师的“⼆字⼀话⼀机”(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般基本功;⼆是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三是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四是分析和了解学⽣、管理学⽣能⼒的基本功。⾄此,新教师具备了独⽴的教育实践能⼒,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
三、规划“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
教师⼯作到第五年左右,是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教师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现代教育观念,研习名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风格,结合个⼈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创造性的改⾰,形成了⾃⼰的⼀套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式,构建了⾃⾝教学经验体系。
四、规划“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
教师⼯作到第五⾄⼋年间,是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教师在教学业绩上提⾼不明显,出现⼼理学所说的“⾼原现象”,许多教师满⾜于⾃⼰的那点经验和技能,也就此裹⾜不前。
教师要想突破成长的“⾼原期”:⼀要明确专业成长“着⼒点”——加强教学技能技巧的训练,⾛出教学艺术缺乏的“⾼原期”;⼆要找到专业成长“⽣长点”——重视教育教学技术的运⽤,⾛出教学技术缺乏的“⾼原期”;三要探求专业成长“发展点”——继续教育要终⾝化,⾛出专业知识缺乏的“⾼原期”;四要寻求专业成长“契合点”——培养合作意识,⾛出单打独⽃的团体精神缺乏的“⾼原期”;五要确⽴专业成长“⽀撑点”——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出教学⾃我诊断缺乏的“⾼原期”。
五、规划“教师成名阶段”
教师⼯作到第8⾄XX年左右,是教师“成名”阶段:少数越过“⾼原期”的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并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了⾃⼰的教学特⾊和风格,成为学科教育专家。
这阶段教师的⼯作特点有两个:⼀是教学在批判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忙碌与宁静中开展⾃⾝对话,在教育反思中不断接受理智的批判,在实践中不断接受理论的提升;⼆是教学在研究中。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拓展内涵,增长专业能⼒,提⾼专业⽔平。
六、规划“教师成家”阶段”
教师⼯作到第XX年以后的⼀段时间,是教师“成家”阶段:教师不满⾜于在教育教学⽅⾯已有的建树,始终“咬定青⼭不放松”,继续⾛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伸到教书育⼈的各个⽅⾯。这阶段教师的⼯作特点是教师创造出值得⾃⼰崇拜的⼈。因他们丰富的学识、灵动的智慧、激情与活⼒⽽成为充满底⽓、灵⽓和⼤⽓的⽴体课堂,使教学更成为教育。因此“成家阶段”的教师,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上,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注重做好“⼈师”,形成⾃成⼀体的教学流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