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测试AB卷 第二单元A卷
二单元A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四季京味儿 北岛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 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儿——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咳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
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势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削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
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地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的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或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们冲向马路边上,一边蹚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想要用文字重建北京城,借此重温一切与北京相关的记忆,自然引出对北京气味儿的想念。
B.文章写北京的气味儿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民俗谚语,以增添京味儿。
C.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气味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 D.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富特色的四季京味儿。 2.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2)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3.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牡丹亭·惊梦(节选)
汤显祖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旦叹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呵,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春香那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艺料命如一叶乎!
(选自《牡丹亭》,有删改)
【相关链接】《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写女主人公被鸟鸣惊醒后看到满眼的春色而感觉眼花缭乱,表现了女主人公快乐的情绪。
B.【步步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曲子把女主人公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C.“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与“赏心乐事谁家院”等运用对偶的手法突出了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
D.全文写女主人公走出深闺,面对大好春光,感到自己的生命就像春色一样,萌生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渴望与憧憬。
(2)文章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全文是如何刻画女主人公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夜思南郑军中
陆游
五丈原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 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 眼昏不奈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
③
②
①
【注】①此诗作于陆游81岁致仕家居时,当时韩侂胄主政,南宋朝廷正积极准备北伐。南郑临近宋金交界线,是当时西北军事重镇,陆游46岁时曾在此度过一段军旅生涯。②西平:唐代将领李晟因平定朱泚叛乱,收复长安,被封为西平郡王。③陈编:指古籍、古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丈原、亚夫营既从地理上点出南郑,又借历史典故表达对当年军中戎马生涯的追怀。 B.遥想当年,虽常有“埋剑”之憾,但作者仍盼望能有像南郑从军时那样破土而出的机会。 C.如今致仕家居,只能如闲云漂浮,无所事事,在今昔对比中,郁愤不平之意自然流露。 D.作者欣喜有生之年终于盼到北伐盛事,慨然以西平郡王事勉励自己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2.诗的尾联似与题目中的“思南郑军中”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它在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 《陋室铭》中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美朋友滕子京贬谪巴陵郡一年来的政绩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峡》中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为什么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持续欢迎?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雷雨》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并且强烈地产生共鸣。这正符合文学的特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是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经典性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说不尽的《雷雨》”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作“一文多解”。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曹禺的处女作——《雷雨》”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的开场白很简短,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B.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C.“你今天的衣服真漂亮,——决定什么时候去北京了吗?”他低声说道。
D.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一大群奴隶就像鸡鸭一般无秩序地冲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中原因之一是《雷雨》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并且产生强烈的共鸣。
B.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雷雨》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并且产生强烈的共鸣。
C.其中原因之一是《雷雨》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并且强烈地产生共鸣。
D.其中原因之一是《雷雨》的内涵极为宽广,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并且产生强烈的共鸣。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者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这是人们对《雷雨》的评价 B.人们认为,《雷雨》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C.《雷雨》正是这样的经典文本,读者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 D.经典文本比如《雷雨》,读者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 6、阅读下面材料,请提取出“隐形贫困人的三个特征。
网络流行词“隐形贫困人口”指这类人: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为什么称他们为“新穷人”?他们并不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他们往往成长在吃穿不愁的家庭,毕业于优秀的大学,从事着脑力劳动,收入较高;但他们往往“手比心快”,在没有任何预算的情况下,能任性地掏出一万元买一部高端手机,没有任何消费节制。因此,他们的开销大于收入,往往一到月底,他们的存款数字就会急剧降为负数,此时他们就会进入“冬眠状态”,他们把钱花光了,苦涩地啃着慢头,刷着手机,盼望老板早点发薪。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放后我国多次在各行各业评选“全国劳动模范”。
1959年,掏粪工人时传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接见他时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们勤务员,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1993年,北京21路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凭着娴熟的职业技能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贏得乘客广泛的赞誉,从而获得该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5年,从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世界一流“技术专家”,原青岛港桥吊队队长、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经理许振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这些劳模成长于不同时代,他们身上既有作为劳模的共同特点,更有时代赋予的不同特色。请选择你体会深刻的一则材料,体现出你对劳模的思考。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香味儿”的嗅觉转移到“箫声”的听觉,将北京夏天快乐、恣意的味道写得悠远绵长,令人回味。
3.本文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接着引出了对老北京各种熟悉的“气味儿”的描写,进而衍引发了作者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解析:1.“气味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理解有误,“气味儿”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这些“气味儿”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气味儿”散布在老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气味儿”就是文化。
2.解答此类题,首先判断手法,首选修辞,(1)句中的“温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句中的“香味儿”是嗅觉,“箫声”是听觉,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该手法所体现的事物的特点,(1) 句中的“温柔”说明了煤气熏人的方式,煤气既“温柔”,又“杀人”,说明了其与人的关系密切;(2)句中的“箫声”则传递出一种快乐的心情。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3.分析行文思路时,要结合文本中的文句,抓住能够体现思路的关键字词。文章开头写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重建” 一词体现了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第二段写到“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首先\"一词引出了对老北京各种熟悉的“气味儿”的描写;之后,借写各种“气味儿”回忆老北京的四季。传达的情感则是对老北京的怀念,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文章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时的心境,表现了她由景所生的怅惘、暗自叹息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伤春的情怀从反面表达了她对美好春光、自由爱情的热切盼望和追求。 (3)①描写女主人公的活动。文章描写女主人公对春天的关注、对镜试装、妆成出闺、正式游园、“兴尽回家”,充分展现了一位久锁深闺的少女面对大好春光所发出的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②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这出戏通过人物对周围的事物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1)A项,“表现了女主人公快乐的情绪”错误,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烦乱的心情。C项,“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不是对偶的手法。D项,“萌生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渴望与憧憬”错误,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女主人公对青春流逝的痛惜,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2)回答本题时,要抓住女主人公的唱词、动作等进行分析。如“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表现了她的忧愁怅惘和对爱情的向往。
(3)回答这个问题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展现的具体内容,二是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方法。文章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对镜试装、游园等,通过这些内容表现了一个闺中少女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光易逝的伤感等;另外,文章着重描写了女主人公对周围景物的感受。 3答案及解析:
②衬托南郑军旅生活可思不可得的怅惘。如今虽躬逢北伐盛事,但自己却已老病不堪,无力参与,只能空自回想当年的南郑军中生活。
③以“眼昏”表明年老,以“残灯”暗示夜深,凸显诗人对几十年前那段南郑军旅生涯怀思之久,怀思之切。
解析:作者不是以西平郡王来勉励自己,而是急切盼望朝中能有人继西平郡王之后,收复失地建立功勋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2)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3)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解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 (3)C
解析:(1)D项和题干中的破折号都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标示语音的延长。B项,标示总结上文。C项,标示话题的转换。
(2)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可刪除“因为”;二是“强烈地产生共鸣”语序不当,应改为“产生强烈的共鸣”。B项,“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C项,“强烈地产生共鸣”语序不当;D项,“内涵”与“宽广”搭配不当。
(3)括号前是说经典作品可以常读常新,带给人们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括号后是说《雷雨》的多义性,因此括号内的语句应是对经典作品可以常读常新这一观点的佐证。A、B两项偏离了语境中心,与前后文衔接不紧密。C、D两项相比,C项表述更符合语境,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因而排除D项。 6答案及解析:
答案:①收入较高②没有任何预算③开销大于收入(或没有任何消费节制)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先对文段大致划分层次,然后提取关键词语作答。语段开头讲“隐形贫困人口”这类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然后是对称其为“新穷人”的原因的分析。答题时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学会把“普通”做到极致
在这个价值观念沦陷、人生信仰缺失的时代,芸芸众生、普通大众,需要什么样的榜样力量、精神引领?在众多的“劳模”那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然而,我更愿意说,在当下真正能引领大众精神的主要不在于做得如何“特别”、如何伟大,而在于能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把大家都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得有口皆碑!因此,“全国劳模”、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在普通的工作岗位,凭着娴熟的职业技能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征服了大家,则更难能可贵。
诚然,掏粪工人时传祥,在看似低贱的行业默默坚守、全心服务于人们,做出的工作平凡而高尚;而且,成立初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更需要人们能够做最基层的、最艰苦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能够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人,时传祥顺应了那个时代。从普通工人到“大国工匠”的许振超,潜心研究、不断追求,做出的事业平凡而伟大;在新的世纪、工业化浪潮下的中国,我们需要那些在科技领域锐意进取、独占鳌头领军人物,他就是这个时代的“娇子”!这些“劳模”用自己的践行诠释了“劳模”的内涵,他们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在各自的岗位、各自的领域,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做出了重大的成绩和贡献,体现了爱岗敬业、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精神风范,他们是时代的坐标,学习的楷模。但是我要说,李素丽那用一张春风般的笑脸温暖人心、和谐社会的工作态度,那对哪怕是平凡的职业技能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不仅顺应了改革开放不久那个时代的召唤,而且对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的普通大众更具有示范性和启示性。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十年之后,经济发展、物质繁荣的背后是“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泛滥,很多人希望一夜致富,心态浮躁,根本不愿去做诸如售票员、普通教师等一些“平凡”的不挣钱的工作,即使是做这些工作也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李素丽的出现,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沐化人们的心灵。她每天早起,先到公交车上搽净车窗座椅,备好凉茶热水;乘客来了,扶上请下,安排座位;卖票找零,准确利落,笑脸相迎。无论寒来暑往,十数年如一日,把工作做到了乘客的心里。售票员能赚多少钱,但她做的就是这样的认真,做的就是这样的津津有味,做的就是这样的从容淡定!她的言行事迹就是一道普通劳动者服务社会、和谐社会的亮丽风景,她的言行事迹告诉人们,只要把哪怕极普通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也会获得成功的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需要一份热爱之心,需要一份执着之性,因为越简单的事越容易让人忽视,让人不去探求深究;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还需要平和心态,需要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为简单平凡会抵不住追名逐利的诱惑,挡不住平庸而过的惰性。你看,同样是做馒头,有的人就琢磨揉面的劲道,发酵的分量,出锅的火候,生意好过张家铺子李家馆。同样是面粉,中国人做出了馒头,西方人做出了面包卖到了全世界,他们琢磨的是工艺、佐料、贮藏等手段,精益求精,才能发展。有人拿电脑当玩具,在上面虚度时日,有人把它当用具,把它作为事业的平台,于是成就了电商帝国。你再去澳门一条街看看,那里的茶肆中药铺、饼行绸缎庄,无一不是百年老店,他们材质非原产地不选,做工必手工炮制,不在牟利,只为流传,百多年如一日,既坚守本色,又有所创新,追求精细与极致,铸就了浩浩国粹。
再简单的事,只要用心去做,做到超出常人,做到极致,定会成功。
当下国人,假如要他去当掏粪工,他会觉得工作环境是又脏又臭,人们又瞧不起,苦了自己,好了别人,大多是不会去做的;假如要他去吃技术饭,大多还是愿意的,但如果要他做到顶尖,
需要智商、吃苦,他又觉得可望而不可即,也许就不会好好做了。倒是当个售票员,做个公务员,不大靠技术,环境还好,他是会乐意的,绝大多数的人、绝大多数的事不就如这样吗?所以像一个这样的工作就挤破了脑袋。这也无可厚非。关键是你在这样的岗位上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还是精益求精、笑脸以对?所以,树起劳模李素丽这面旗帜的意义就在这里。在当下,我希望普通大众把李素丽作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争做一行的“状元”,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社会不需要撞钟的和尚,时代呼唤精益求精的精神。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