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径向流反应器的发展及应用

径向流反应器的发展及应用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综述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Petro—Chemical Equi2pment Technol006,27(1)・5ogy 6・ 径向流反应器的发展及应用 刘文明,刘雪东 (江苏工业学院机械_T-程系,江苏常州 213016) 摘要:径向流反应器具有压降小、空速大、可使用较小颗粒催化舟j等优点,已在石油化工行业广泛应 用。文章介绍了径向流反应器的结构特点,总结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简要回顾了关于径向流反应器的 理论研究进展,指出了径向流反应器今后研究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径向流反应器;工业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E9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8805(2006)01 0056—06 径向流反应器是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反应器。 轴向流反应器不同,其流体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在气一固催化反应中,越来 Ⅱ型流动和Z型流动,每一种流型又有向心流和 越多地采用径向流反应器。 离心流两种形式。若床层中流体离心流动,分流 径向流反应器最基本的结构是由两个多孔的 流道是中心管,集流流道是外围环隙;若床层中流 同轴套筒组成,两套筒之间填充催化剂颗粒,气体 体向心流动,分流流道是外围环隙,集流流道是中 穿过催化剂层径向流动_】]。与传统的由上而下的 心管。4种流型如图1所示[z]。 8 8 [ 0 { (a)z型离心流动 (b)z型向心流动 (c)兀型离心流动 (d)n型向心流动 图l径向流反应器的4种流型示意 理论和实践证明,与轴向流反应器相比,径向 (3)可使用小颗粒催化剂。由于阻力小,允 流反应器具有以下优点 ]: 许使用小颗粒催化剂,减少了粒内传递过程对宏 (1)阻力小。由于气体径向流动,流过床层 观反应速率的影响,提高催化剂粒内效率因子。 的路径比轴向反应器短得多,通气截面积大,气体 线速度小。在床层体积一定时,流体流过床层的 压降正比于流道距离L的2~3次方,因此径向 收稿日期:2005 07—09。 床层阻力很小。 作者简介:刘文明(1981一),男,江苏丰县人。2004年7月 毕于江苏工业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05年9月 (2)空速大。由于阻力小可以采用高空速操 考取本院化工过程机械专业。是在校硕士研究生 作,且在高空速下仍可达到较高的转化率,提高设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基金资助(合同 备的生产能力。 号lX5040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1期 刘文明等.径向流反应器的发展及应用 化工中的许多反应,如氨合成反应,催化剂粒度对 宏观反应速率影响很大,若从轴向流动反应器改 为径向流反应器,催化剂粒子可以从6~10mm 减少到1.5~3.0mm,净氨值明显提高。 1径向流反应器的类型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推广,径向流反应 器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其结构形式也 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从床层结构看,有固定床和移动床两种类型。 固体催化剂颗粒填装于反应器中,形成催化剂床 层,当气体反应物通过反应器时,固体催化剂在重 力和气体冲击力下静止不动,气体只能从固体颗 粒之间的空隙通过,此时的反应床层称为固定床 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仅适用于催化剂寿命较 长、不易中毒失活的情况;当催化剂容易失活时, 催化剂要频繁地从反应器中取出再生,固定床反 应器是不适宜的,这时应使用移动床反应器。移 动床反应器中气体在床层中的移动与固定床基本 相同,而催化剂颗粒不断地从反应器底部排出,经 再生后重新回到反应器中,循环利用,实现了生产 的连续化l4]。早期的径向流反应器大多为固定床 式,如氨合成、甲醇合成等均使用固定床,其结构 相对简单,操作也较为方便。移动床反应器则出 现较晚,主要应用在催化重整反应中。近年来,随 着移动床技术的发展,其结构形式也开始被其他 化学反应器采用。 按反应器内换热装置的布置形式,径向流反 应器可分为绝热式和换热式两类。绝热反应器中 的填料层往往分成几段,每段是绝热的,无内散热 管,也不从塔壁换热。故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温度 沿着流动方向变化,需要用段间换热器来控制反 应器内温度,使催化剂处于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之 内。换热式反应器中,换热与反应在催化剂层中 同时进行,加热或冷却均可,分为多管式(催化剂 填在管内)和列管式(催化剂在管外,热载体在 管内)。 工业上应用的反应器既有单段床层也有多段 床层,并且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产品需求量的 不断增加,化工设备也日趋大型化,多段床层联 合作业的大型径向流反应器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在化工生产中应用的横向流动反应器、卧 式反应器、球形反应器也具有径向流反应器的 特征。 2径向流反应器的工业应用 2.1氨合成 氨合成塔是合成氨装置的关键设备,要求气 体在催化剂床层内尽量均匀分布,能够充分利用 催化剂,床层压力降应尽量低 ]。随着合成氨技 术的不断发展,氨合成塔向单系列、大型化、节能 型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有大型合成氨装置3o套, 所使用的氨合成塔有5种类型,即凯洛格型 (Kellogg)、托普索型(Topsoe)、伍德型(Uhde)、 布朗型(Braun)、卡萨利型(Casale)[6]。这些塔型 在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采用或借 鉴了径向流动理论。 1964年,丹麦托普索公司推出了S一100系列 氨合成塔,开辟了大型径向流反应器之先河 ],它 是一种径向流动激冷型氨合成塔,催化剂床层有 两床或三床等结构,每床层叠装在一起,中间有隔 板挡死,换热器置于合成塔的下边,为多段段间直 接冷激型。它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流程短、 压降小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内件细长装拆不便、 催化剂筐结构不完善和设备能耗偏高等不足。为 了解决这些问题,托普索公司对S 100型氨合成 塔进行了改造,并开发了S-200型多段段问间接 换热氨合成塔。S一200型由于将段问冷激改为间 接换热,避免了物料返混,进一步提高了氨净值。 该塔采用特殊双层圆筒喷嘴结构使流体在床层中 均布。我国大型合成氨厂改为S一200型塔的有湖 北化肥厂、洞庭氮肥厂、大庆石化公司化肥厂、齐 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等。 Kellogg公司在节能型制氨工艺中,采用了 卧式径向合成塔并使用了小颗粒催化剂,从而提 高了出口氨浓度,降低了合成回路的循环比及压 缩机的动力消耗,同时副产高压蒸汽,大幅度地降 低了合成工序的能耗。 Uhde公司开发的立式径向合成塔是一项专 利技术设备 ],技术先进、选材合理,内件结构与 托普索公司S一200型合成塔有相近之处,其主要 技术特点为: (1)合成压力较高,合成转化率高,对材料的 要求和制造的成本也相应较高; (2)气流为径向流动,压降较小; (3)可以采用小颗粒催化剂,活性较高,出口 氨浓度高。 卡萨利公司在早期的制氨工业方面一直处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06生 低水平状态,采用传统冷管型催化剂床加列管式 换热器结构的单床轴流式合成塔,合成压力4o~ 55MPa。20世纪7O年代,该公司开发了轴径向 混流型合成塔或称混合流型合成塔。 由此可见,随着世界能源的日益紧张,节能口 号越来越响,径向流反应器因其压降小越来越受 到青睐,这必将成为氨合成塔的发展趋势。 2.2甲醇生产 现行工业甲醇合成工艺基本上都采用CO和 H。为主的合成气,然后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 及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 。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是ICI冷激式甲醇合 成塔和I uigi管束式甲醇合成塔。但随着径向流 动理论的发展和径向流反应器的成功应用,国内 外许多公司开始将径向流动理论应用在甲醇合成 工艺中,设计了一批新型反应器,或是对原有的设 备进行了改造l1 。 托普索(Topose)公司开发了中问冷却的径 向流反应器,由3个并排的冷激式绝热合成塔及 其问的冷却系统组成。该塔转化率高、催化剂用 量少、反应热不必用来预热原料可作其他用途。 为了使合成塔有效地进行反应,还采用了催化剂 层问换热以除去多余的反应热。它具有固定的催 化剂层,其压差较低,在0.2~0.3MPa。托普索 径向合成塔的结构见图2。该塔使用活性高、粒 度小的催化剂,合成气径向流动,塔的床层减薄, 故阻力降明显降低,塔直径、壁厚大为减小,造价 降低,合成塔的空速、出口甲醇浓度也显著提高。 但该塔设计、制造复杂,因径向流动,气流速度不 断改变,使催化剂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径向塔 在催化剂上部装有复杂的机械装置,以防止在其 运行过程中因催化剂收缩而产生轴向气流。该型 塔已用在4O套大型甲醇生产装置中。 日本东洋工程公司(TEC)开发了MRF Z多 段内冷径向流合成塔,该塔结合了径向流绝热塔 与管壳等温塔的特点。MRF塔本体为一压力容 器,塔器内安装带中心管的催化剂筐,以及同锅炉 给水分配总管和蒸汽收集总管相连接的列管。列 管排列成若干层同心圆,垂直安装在催化剂床层 内,与水平径向流动的合成气垂直。预热后的合 成气首先进入催化剂床层外篮与容器器壁形成的 环形空间,然后按径向依次穿过催化剂床层的绝 热反应区和换热反应区,反应后的气体在中心管 汇合,并从底部导出。MRF塔的优点是床层阻力 小、传热系数高、单程转化率高(出口甲醇浓度可 达到85%)、催化剂寿命长等。该反应器已应用 在四川维尼纶厂,设计生产能力为140kt/a,此反 应器内部结构复杂,零部件较多,其长期运行的稳 定性及发生故障后的检修难易程度等,还有待在 使用中考察 “]。 I进LJ 热电 电偶 I出U 图2托普索径向合成塔结构示意 另外,新型的轴径向反应器也在甲醇合成反 应器中使用。华东理工大学自行开发的轴径向甲 醇合成塔已在湖南资江氮肥厂应用 2.3苯乙烯生产 目前生产苯乙烯的主要工艺包括乙苯催化脱 氢法、苯乙烯环氧丙烷联产法和乙苯氧化脱氢 法。其中,乙苯催化脱氢法占苯乙烯生产的85 9,5 以 n。I,其核心技术是乙苯负压脱氢制苯乙烯反 应器,国际上乙苯催化脱氢制苯乙烯技术主要有 UOP/I ummus技术和Fina/Badger技术,都采用 负压脱氢工艺和径向反应器技术。 早期的苯乙烯生产采用绝热脱氢工艺,使用 一段绝热轴向反应器,由于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要 求,后来又开发了多段绝热轴向反应器,生产能力 大为提高。但绝热脱氢工艺水烃比和蒸汽消耗量 均较大。20世纪6O年代中期,Lummus和Mon— santo公司联合开发了乙苯负压脱氢工艺,采用负 压脱氢能明显促进乙苯向苯乙烯平衡的移动,能 够降低水烃比,节约蒸汽消耗。在Monsanto的 实验装置工艺中,反应压力为真空,反应器进口温 度600℃以上,水烃比1.5~2,转化率约6O ,生 产每吨苯乙烯消耗蒸汽4t。由于采取了负压,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1期 刘文明等.径向流反应器的发展及应用 ・59・ 应器必须采用低阻力的反应器,因此采用径向反 应器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Lummus和 Monsanto的苯乙烯制造工艺中,乙苯脱氢反应器 技术是Lummus公司开发的,在近3O年的工程 设计和开发中,不断地完善发展,但其总的结构形 式没有变化,始终采用二段径向反应器,初期曾出 现过一体化的二段径向反应器,最终还是采用二 段分体式径向反应器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解 决径向反应器沿轴向的流体均布问题采用了锥形 分布器和宽流道的设计方案 我国2O世纪9O年代引进的Fina/Bager乙 苯脱氢制苯乙烯工艺,采用Badger的烃化和脱氢 工艺,Fina公司的径向反应器技术。同时在8O 年代华东理工大学进行了负压乙烯脱氢工艺的开 发,深入研究了负压乙苯脱氢反应工艺,1985年 与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10kt/a常 压绝热径向反应器,取得了成功;90年代中期,我 国开发了独特的轴径向反应器,首次应用于苯乙 烯生产工艺,形成了自主的负压脱氢制苯乙烯技 术,并在抚顺石化公司取得了成功l1 。 2.4催化重整反应 催化重整是石油化工工业中重要装置之一, 它是以石脑油或裂解油为原料,通过芳烃异构化、 环化及加氢裂化等反应,生产富含芳烃的高辛烷 值液体产品,同时副产氢气和液化石油气。 催化重整反应器基本都是采用向心n型结 构的反应器。其主体结构如图3所示_1 ,物流流 动区域划分为:主流道(分流流道和集流流道)、催 化剂床层和气流分布孔道几个部分。径向反应器 的布气系统一般由分流流道和集流流道组成,催 化剂床层位于两流道之间。反应物流通过分流流 道的分流侧孔进入床层,继续沿径向流动并通过 集流小孔进入集流流道。 1949年,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在密歇根 洲的炼油公司建成了使用铂催化重整装置,生产 高辛烷值汽油。在2O世纪7O年代初期,美国环 球油品公司和法国石油研究院(IFP)通过对催化 重整过程的深入研究,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连 续重整技术,即连续重整第一代技术。UOP与 IFP第二代连续重整技术分别于1988年和1991 年实现了工业化,并迅速得到推广。 在过去3O年中,我国催化重整技术取得了很 大进展。2O世纪8O年代中期以后引进了连续重 整装置,同时,我国重整工艺操作技术也不断提 高,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应用重整工艺模拟软件, 在优化重整工艺操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 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许多差距和问 题,我国的现代连续重整设计工艺技术比较落后, 第二代连续重整技术仍要购买国外专利。石油大 学(北京)姜晓花等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连续重整再 生器——连续重整轴径向组合移动床再生器n 。 它的开发成功,将为实现连续重整技术的国产化 做出贡献,可以节省用于重复引进专利技术所花 费的大量外汇。 I.催化剂.进u I  催化剂出口 图3径向流移动床反应器结构示意 2.5 其他应用 由于径向反应器阻力较小,一些在常压或较 小压力下进行的反应可选用径向反应器,文献[7] 中便介绍了径向流动反应器在二氧化硫氧化及一 氧化碳变换反应中的应用。同时该文献还提到硝 酸生产中氨的接触氧化反应采用V型或Ⅱ型径 向反应器均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径向 流动反应器的应用领域得到很大的推广,石油化 工中的丁烯氧化脱氢径向反应器、甲苯岐化径向 反应器、乙苯脱氢径向反应器等均已在有关领域 成功采用 。 在全低变工艺中,周红军指出把目前的轴向 反应器改造为轴径向反应器是全低变工艺在工艺 技术上的。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山东茌平全低 变工艺的改进,辽宁凤城化工总厂的新工艺改造 和山西临猗化肥总厂2.0MPa的新工艺设计。这 一技术也将用于中国石化所属三大油改煤合成氨 工厂的改造,其中的某些厂已进入工业设计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06拄 段口引 深冷技术领域中低温空气分离用到的吸 4径向流反应器的新发展 附器也借鉴了径向反应器的特点,开发了立式双 层床径向流吸附器_l 。近年来,在陶瓷工艺和生 由于径向流反应器一般由内外多孔分布筒和 套体组成,内外分布筒之间堆放催化剂。催化剂 物反应器工程领域也都出现了关于径向流反应器 应用的报道_2 。¨。 在还原与使用过程中,体积会收缩,因此径向流动 反应器的催化剂层上部一定要设“催化剂封”,以 3关于径向流反应器的理论研究 径向流反应器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大批学者的 防气体短路。若“催化剂封”高度不够,气体仍会 短路,造成反应器生产强度与转化率下降。若“催 重视,大家一致认为径向流反应器存在的最大问 题是如何使流体沿反应器轴向均匀分布。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有关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构 造了一系列数学模型来揭示其流体流动规律。 对径向流反应器的理论研究大致从2O世纪 7O年代开始,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数 学模型也是多种多样。Vladimir Hlavacek等导 出了考虑轴向反混的一维拟均相反应器模型,通 过模拟研究了活塞流和全混流时反应器的性能, 得出了反应器的几何尺寸在应用等量催化剂时对 反应器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凹 I。Vemuri Ba Lakota— iah等通过等温反应器的模拟,研究了径向流对反 应转化率的影响 引 王森在常用床层压力降计 算模型基础上,通过对径向流反应器结构和流体 流动特性的分析,引进途径延长因子及比速率因 子,结合壁效应对压力降的影响,建立了若干修正 模型,得出了径向流动反应器床层压力降的计算 方法_2 。徐懋生则通过对径向氨合成反应器工 况进行模拟,提出了表征径向流动反应器内流体 流动规律的数学模型,针对不同流型(H型流动 和Z型流动)给出了不同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 件,同时为了简化边值问题的求解过程,还推荐了 一种解析求解方法l2 。洪若瑜,李洪钟等曾对2O 世纪9O年代以前各种文献中出现的关于径向流 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 了径向流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准则及均布措施,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2 。王金福,金 涌等人则重点针对径向流移动床反应器,根据主 流道变质量及颗粒床层固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 完整的径向移动床反应器流体力学数学模型,开 发了模拟计算床层气相二维流场的一种新的数学 方法及相关的计算程序。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提 出了一种首先优化设计两主流道截面积分配,然 后采用变开孔率设计消除开孔端效应的两步设计 方法,借助计算机可很方便地实现径向移动床反 应器的优化设计及优化操作口 。 化剂封”高度过大,有相当多的催化剂成为反应的 死角,造成催化剂的浪费,其死角部分的催化剂活 性得不到有效利用 因此,不少学者在径向流动 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一种新型 的轴径向反应器。 轴径向反应器是一种在床层顶部采用催化剂 自封式结构,以使径向床的顶部造成轴径向二维 流动的新颖径向反应器。这种轴径向反应器最早 在1981年由Zardi等首次提出u 。它巧妙地在 集流流道的上部设置一段不开孔或不设喷嘴的部 分,形成“催化剂封”,预防气体短路,又不致于形 成死角。这样,集气管比分气管低一定的高度,就 使径向床层顶部造成一段由催化剂自封式的轴径 向二维流动。这种“催化剂自封”式结构取消了催 化剂上部的机械密封区,简化了床层的结构,有效 利用了此部分反应器空间的催化剂,消除了催化 剂床层的滞留区,有效提高了反应转化率,同时方 便催化剂的装卸 。“催化剂自封”结构已被国 内外许多径向反应器所采用。这种轴径向反应器 被认为是径向反应器的延伸与扩展,在工业生产 中已获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l2 。 5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径向流反应器在理 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均积累了相当的成功经 验,但是在研究中不难发现,由于径向流反应器中 流体流动行为极为复杂,想要完美的描述其流体 流动状态便成了一项艰难的工作,现有的数学理 论及各种模型虽然能得到很好的近似效果,但仍 没有形成一套关于径向流动理论的完美体系,径 向流反应器在工业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 我们关注。 首先是压力降问题。流体沿反应器轴向均匀 分布问题是径向反应器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 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 此,进一步开发新型低阻径向反应器仍显得十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1期 刘文明等.径向流反应器的发展及应用 ・ 61 ・ 重要。 另外,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由于高温、穿孔 气流以及实际工况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反应 器内部构件极易损坏。如芳烃生产催化重整反应 器中扇形管经常发生失稳脱落现象,有的扇形管 被压扁,严重影响了反应的进行。这一现象已引 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但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 因尚没有一个完整的结论,期待有关人员进行深 入的研究。 轴径向反应器是径向流动反应器发展的新阶 段,近几年来轴径向反应器在工业上的应用越来 越多,其优势也很明显。尽管如此,其技术基础仍 然相当薄弱,应用中失败的案例也很常见。因此, 必须加强轴径向流反应器的理论研究,弄清其流 动特性和反应性能,以确保工业应用的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 房鼎业,朱子彬.径向流动反应器工艺设计要点EJ]. 化学工程,2001,29(1):18~21 2 徐懋升.径向流动反应器流体力学特性研究LJ].化 工学报,1990,(2):181~186 3 梁斌,段天平,傅红梅等.化学反应工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4 Lapidus L,Amundson N R.Chemical Reactor Theo— ry,A Review.Englewood Oliffs Prentice a11.1977: 369~378 5 丁振亭.托普索大型氨合成塔的应用与改进(上) [J].化肥设备设计,1997,(3):5O~56 6 刘增胜,李芳玲,王岱玲等.大型氨合成塔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LJ].化肥工业,2003,30(5):6~1O 7 房鼎业,应卫永.径向流动反应器[J].化学工程师, l988,(5):14~17 8 蒋德军.氨合成工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大氮肥, 1997,20(5):297~300 9 王乃继,纪任山,王昕等.含氧燃料——甲醇合成技 术发展现状分析(一)[J].清净煤技,2004,10(1):29 ~34 l0唐宏青,相宏伟.煤化工工艺技术评述与展望Ⅲ.合 成甲醇装置大型化与国产化[J].燃料化学学报, 2001,29(3):193~200 1 1 Kunio Hirotani.Optimum catalytic reactor design for methanol synthesis with TEC MRF-Z/circled reac— tor.Catalysis Surveys form Japan,1 998,2(1):99~ 106 12宋维端,肖任坚,房鼎业合编.甲醇工学[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121~246 13 A.A.Savoretti,D.O.Borio,V.Bucala,J.A. Porras.Non-adiabatic radial—flow reactor for styrene produc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 9 9 9,54: 205~213 14徐志刚,钱志毅,俞丰等.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器 的技术进展LJ].化学世界,2004,(1):49~52 15 Zuze Mu,Jinfu Wang,Tiefeng Wang,Yong Jin. Optimum design of radial flow moving—bed reactors based on a mathematical hydrodynamic mode1.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2003,42:409 ~4l7 l6姜晓花,孙彦平.连续重整轴径向组合移动床再生 器一一种新型的连续重整再生器LJ].石油与天然 气化工,2000,19(1):299 1 7 Zardi U,Commandim E,Gallazzi C.A novel reactor design for ammonia and methanol synthesis.The 4 British Sulphur Conference on Fertilizer Technology Press Ltd,l981:173~l83 l8周红军,王冬梅,吴金贵.全低变工艺的发展方向 EJ3.化肥设计,2003,(3):15~l7 l9杨学申.立式双层床径向流吸附器[J3.深冷技术, 1999,(2):16~19 20张宗涛,胡黎明.碳热还原法合成AIN粉末的径向 反应器设计LJ].现代技术陶瓷,1997,(2):l2~l8 21成喜雨,何姗姗,倪文等.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反应器 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工程,2003,(1):18~22 22 Hlavacek V.Kubicek M.Modeling of chemical reac— tors—XXV cylindrical and spherical reactor with radial flow.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72,22:177~186 23 Balakotaiah V.Luss D.Effect of flow direction on conversion in isothermal radial flow fixed-bed reac— tors.AICHE J,1981,(3):442~450 24王森.径向流动反应器中床层压力降的计算I-J3.氮 肥设计,1993,31(4):38~43 25徐懋生.径向流动反应器流体力学特性研究EJ3.化 工学报,1990,(2):181~186 26洪若瑜,李洪钟.径向流固定床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LJ].化工冶金,1996,17(4):367~373 27王金福,景山,王铁峰等.径向移动反应器流场特性 及其数学模型.国际华人石油与石油化工科技研讨 会,1998:7l7~722 28丰洋.2003年中国化工科技十大进展I-J].中国石油 和化工,2004,(2):50 ̄54 29徐志刚,俞丰,李瑞江等.轴径向反应器在化肥和石 化工业中地应用LJ].化肥设计,2002,40(6):l5~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