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班级文化建设

来源:化拓教育网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文化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作为班级文化,它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室内:可设置书画天地、读书驿站、心语心愿、班级寄语、科普大观园、手工制作、班级好人好事及时事新闻等,制作一版版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班级实际的园地专栏。走廊:以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展板和墙壁。整洁优美的环境,美观大方的陈设布置,个性突出的园地专栏,图文并茂的板报设计,会使学生的心理上感到安全舒适,更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要建立一个好的班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以严导其行\",才能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班风。心理测试表明,共同参与制定的决策、制度,最易于为参与者所执行。让学生自己参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校规等规章制度,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最后制定《班级公约》,并辅之以品德考核暨纪律量化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这样产生的班级公约,由于符合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条文不多,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学生也乐于执行和遵守,有了制度作保障,从而使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2、大胆实行新的班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有些班干部缺乏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有一种\"不在其位,不谋其职\"的错误观念,及时制定了\"值日班长责任制度\"(每天设班长一人,具体负责当天的行为规范等常规事务),为使班级工作良性运转,配套推行了\"班委轮换制\"(班干、组长、科代表每学期调整一次,可民主选举,也可毛遂自荐),并建立了相关的自律小组负责制度,做到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每月进行班级个人量化评比,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做出定期的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只有不断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班级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才能加强,班级才能迅速走上正常化轨道,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建设,而这种良好的班风会产生一种内在凝聚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尊自强,在学习中形成竞争氛围,在活动中互助互爱。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

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我闷要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些理念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积极对待校运会,培养班级凝聚力;认真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节,培养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处理好师生关系,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威信;教师要培养民主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不抱成见和偏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均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班级管理也紧紧地围绕着这一中心,衡量一个班级的优劣主要是看这个班的学生的守纪程度和升学指标,班级管理主要以“严”为主要特征。虽然,严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严格地要求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的。但是问题在于,过去强调班级管理的“严”,实际上却带来了管理上的“死”,学生天生赋有的活泼被扼杀得一干二净,学生的多方面需求被严格地限制。虽然有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而不死”,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变成了一句空话

其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人格既包含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是从文化中获得的,人格是文化素质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表现。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人格。国家的教育方针要落实到学校,学校的教育目标要落实到班级,因此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也就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直接的文化环境。人的发展是在对自我的不断认识中完成的。一

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这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中学生正处在自我认识的重要转变时期,他们的自我发现不可能通过自身来完成,需要借助于他人的参照。只有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才会最终完成这一过程。良好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必将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在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典型化的人格(榜样人格),这种典型化的人格就会成为学生塑造自我的范例,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同一个班级中我们可能很难看到班上同学的不同之处,但是在不同的班级之间由于文化建设上的差异就显得非常的明显。

再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文化不是少数人创造的,它是人类共同创造出来的,班级文化也是如此。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它是由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班级文化又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着眼于班级全体学生的发展。一个班级是由同一年龄段不同志趣的学生组成的,有的学习成绩优秀、有的喜欢体育活动、有的在文娱方面有特长、有的擅长绘画,特别是对于少数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的爱好比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广泛得多。虽然在学习上他们不如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他们的特长却是成绩优秀学生难以相比的。他们也有追求成功的欲望,而这种追求成功的欲望通过学习成绩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一个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很少开展各种活动的班级实际上只对少数学生有利。班级文化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建设的,这些活动毫无疑问为各类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挥各自才能的机会和场所。正是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各种特长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学生也因此而寻找到自己为班级作贡献的途径,从而体验到一种为班级作出贡献后的喜悦和兴奋,这种喜悦和兴奋反过来又可以转化成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班级活动不断,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下降,相反还能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在一个班级文化发展良好的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普遍超过一个没有良好文化氛围班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