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

来源:化拓教育网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

GB/T3921.1-1997

eqv ISO 105 – C01: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1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1 1 范围

本标准 >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一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耳恭听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51-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 设备和试剂

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

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mm±5mm,高125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40℃±2℃的规定温度。

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碘值 50(最大)

代替GB3921-83中方法1。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皂液,每升水(4.6)含5g肥皂(4.2)

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4.4.1或4.4.2,任选其一。 4.4.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4.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羊毛 羊毛 棉 丝 棉 亚麻 棉 粘纤 羊毛 醋纤 粘纤 聚酰胺 羊毛或粘纤 聚酯 羊毛或棉 聚丙烯腈 羊毛或棉 4.4.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6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4.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4.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4.4.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 操作程序

将组合试样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40℃±2℃需要量的皂液(4.3),使浴比为50:1。 组合试样在40℃±2℃处理30min。

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6)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在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

用灰色样卡(4.5)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1-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代替皂片5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1.9 硅酸镁 1.2 羧甲基纤维素 0.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1.2 硫酸钠 9.9 水 100

GB/T 3921.2 - 1997 前 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05-C02:19。系五个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之一。 本标准对GB3921-83作了如下修改:

1、根据GB/T1.1-1993修改了封面及题头编写格式,增加了前言和ISO前言,增加引用标准3个和删除了三台国外试验仪器的推荐。将合成洗剂列于附录B。 2、长度单位改为mm。 3、蒸馏水改为三级水。

4、织物组合试样由缝四边改缝一短边。如需要,另作规定。 5、增加了使用多纤维贴衬与单纤维贴衬并列。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GB3921-83中方法2。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亚民、徐介寿、陆文宝、李鸣、胡敏民。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解释。

GB/T3921.2-1997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各国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对技术委会已建立的项目感兴趣,则有权参与该委员会。官方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与ISO取得联系,亦可参与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一切事项中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取得紧密联系。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向成员传递投票,75%以上赞成方作为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ISO 105-C02是由ISO/TC 38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本第四版对第三版做了技术修订,取消并代替第三版(ISO 105-C02:1987)

ISO105已出版了13个“部分”,每个部分设一个字母(如“A”部分),出版日期在1978至1985年。之间部分包括一个系列“篇”,每篇冠以字母和二位数字(如“A01”篇)。这些“篇”现以单行本出版,均指明“部分”但仍保持原有字母数字,ISO 105-A01给出全部目录。

GB/T3921.2-1997

eqv ISO 105 – C02: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2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2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

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片本的可能性。

GB250-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设备和试剂

4.1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 mm±5mm,高125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50℃±2℃的规定温度。

4.2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碘值 50(最大)

代替GB3921-83中方法2。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4.3皂液,每升水(4.6)含5g肥皂(4.2)

4.4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4.4.1或4.4.2,任选其一。 4.4.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4.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羊毛 羊毛 棉 丝 棉 亚麻 棉 粘纤 羊毛 醋纤 粘纤 聚酰胺 羊毛或粘纤 聚酯 羊毛或棉 聚丙烯腈 羊毛或棉 4.4.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6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5.1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4.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4.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4.4.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操作程序

6.1将组合试样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50℃±2℃需要量的皂液(4.3),使浴比为50:1。 6.2组合试样在50℃±2℃处理45min。

6.3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6)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

6.4用灰色样卡(4.5)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2-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 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 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代替皂片5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1.9 硅酸镁 1.2 羧甲基纤维素 0.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1.2 硫酸钠 9.9 水 100

GB/T 3921.3 - 1997 前 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05-C03:19。系五个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之一。 本标准对GB3921-83作了如下修改:

1、根据GB/T1.1-1993修改了封面及题头编写格式,增加了前言和ISO前言,增加引用标准3个和删除了三台国外试验仪器的推荐。将合成洗剂列于附录B。 2、长度单位改为mm。 3、蒸馏水改为三级水。

4、织物组合试样由缝四边改缝一短边。如需要,另作规定。 5、增加了使用多纤维贴衬与单纤维贴衬并列。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GB3921-83中方法3。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亚民、徐介寿、陆文宝、李鸣、胡敏民。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解释。

GB/T3921.3-1997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各国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对技术委会已建立的项目感兴趣,则有权参与该委员会。官方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与ISO取得联系,亦可参与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一切事项中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取得紧密联系。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向成员传递投票,75%以上赞成方作为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ISO 105-C03是由ISO/TC 38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本第四版对第三版做了技术修订,取消并代替第三版(ISO 105-C03:1987)

ISO105已出版了13个“部分”,每个部分设一个字母(如“A”部分),出版日期在1978至1985年之间。每部分包括一个系列的“篇”,每篇冠以字母和二位数字(如“A01”篇)。这些“篇”现以单行本出版,均指明“部分”但仍保持原有字母数字,ISO 105-A01中给出全部目录。

GB/T3921.3-1997

eqv ISO 105 – C03: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3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3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50-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2: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设备和试剂

4.1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 mm±5mm,高125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60℃±2℃的规定温度。

4.2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碘值 50(最大)

代替GB3921-83中方法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4.3皂液,每升水(4.6)含5g肥皂(4.2)和2g无水碳酸钠。

4.4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4.4.1或4.4.2,任选其一。 4.4.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4.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羊毛 羊毛 棉 丝 棉 亚麻 棉 粘纤 羊毛 醋纤 粘纤 聚酰胺 羊毛或粘纤 聚酯 羊毛或棉 聚丙烯腈 羊毛或棉 4.4.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6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5.1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4.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4.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4.4.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操作程序

6.1将组合试样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60℃±2℃需要量的皂液(4.3),使浴比为50:1。 6.2组合试样在60℃±2℃处理30min。

6.3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6)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

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在不超60℃的空气中干燥。

6.4用灰色样卡(4.5)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3-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 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 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无碳酸钠1g/L,代替皂片5g/L,无碳酸钠2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1.9 硅酸镁 1.2 羧甲基纤维素 0.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1.2 硫酸钠 9.9 水 100

GB/T 3921.4- 1997 前 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05-C04:19。系五个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之一。 本标准对GB3921-83作了如下修改:

1、根据GB/T1.1-1993修改了封面及题头编写格式,增加了前言和ISO前言,增加引用标准3个和删除了三台国外试验仪器的推荐。将合成洗剂列于附录B。 2、长度单位改为mm。 3、蒸馏水改为三级水。

4、织物组合试样由缝四边改缝一短边。如需要,另作规定。 5、增加了使用多纤维贴衬与单纤维贴衬并列。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GB3921-83中方法4。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亚民、徐介寿、陆文宝、李鸣、胡敏民。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解释。

GB/T3921.4-1997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各国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对技术委会已建立的项目感兴趣,则有权参与该委员会。官方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与ISO取得联系,亦可参与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一切事项中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取得紧密联系。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向成员传递投票,75%以上赞成方作为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ISO 105-C04是由ISO/TC 38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本第四版对第三版做了技术修订,取消并代替第三版(ISO 105-C04:1987)

ISO10已出版13个“部分”,每个部分设一个字母表示(如“A”部分),出版日期在1978至1985年之间。每部分包括一个系列“篇”,每篇冠以字母和二位数字(如“A01”篇)。

这些“篇”幅现以单行本出版,均指明“部分”但仍保持原有字母数字,ISO 105-A01给出全部目录。

GB/T3921.4-1997

eqv ISO 105 – C04: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4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4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51-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2: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设备和试剂

4.1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 mm±5mm,高125 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95℃±2℃的规定温度。

4.2耐腐蚀的不锈,直径约为:6mm。

4.3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代替GB3921-83中方法4。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碘值 50(最大)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4.4皂液,每升水(4.6)含5g肥皂(4.2)和2g无水碳酸钠。

4.5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时4.4.1或4.4.2,任选其一。 4.5.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5.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粘纤 丝 棉 亚麻 棉或粘纤 粘纤 棉 醋纤 粘纤 聚酰胺 棉或粘纤 聚酯 棉或粘纤 聚丙烯腈 棉或粘纤 4.5.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6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7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5.1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5.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5.2)之间,沿一短

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4.5.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操作程序

6.1将组合试样和10粒不锈(4.2)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95℃±2℃需要量的皂液(4.3),使浴比为50:1。

6.2组合试样在95℃±2℃处理30min。

6.3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7)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在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

6.4用灰色样卡(4.6)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4-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 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 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和无碳酸钠1g/L,代替皂片5g/L和无碳酸钠2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7.5 硅酸镁 1.9 羧甲基纤维素 1.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2 硫酸钠 21.2 水 9.9 100

GB/T 3921.5 - 1997 前 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05-C05:19。系五个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之一。 本标准对GB3921-83作了如下修改:

1、根据GB/T1.1-1993修改了封面及题头编写格式,增加了前言和ISO前言,增加引用标准3个和删除了三台国外试验仪器的推荐。将合成洗剂列于附录B。 2、长度单位改为mm。 3、蒸馏水改为三级水。

4、织物组合试样由缝四边改缝一短边。如需要,另作规定。 5、增加了使用多纤维贴衬与单纤维贴衬并列。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GB3921-83中方法5。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亚民、徐介寿、陆文宝、李鸣、胡敏民。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解释。

GB/T3921.5-1997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各国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对技术委会已建立的项目感兴趣,则有权参与该委员会。官方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与ISO取得联系,亦可参与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一切事项中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取得紧密联系。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向成员传递投票,75%以上赞成方作为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ISO 105-C05是由ISO/TC 38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本第四版对第三版做了技术修订,取消并代替第三版(ISO 105-C05:1987)

ISO105已出版了13个“部分”,每个部分设一个字母(如“A”部分),出版日期在1978至1985年之间。每部分包括一个系列“篇”,每篇冠以字母和二位数字(如“A01”篇)。这些“篇”现以单行本出版,均指明“部分”但仍保持原有字母数字,ISO 105-A01给出全部目录。

GB/T3921.5-1997

eqv ISO 105 – C05: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5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5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51-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2: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设备和试剂

4.1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 mm±5mm,高125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95℃±2℃的规定温度。 4.2耐腐蚀的不锈,直径约为:6mm。

4.3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代替GB3921-83中方法5。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碘值 50(最大)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4.4皂液,每升水(4.7)含5g肥皂(4.3)和2g无水碳酸钠。 4.5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4.4.1或4.4.2,任选其一。 4.5.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5.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粘纤 亚麻 棉或粘纤 粘纤 棉 聚酰胺 &nbs, p; 棉或粘纤 聚酯 棉或粘纤 聚丙烯腈 棉或粘纤 4.5.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6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7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5.1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5.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隙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5.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4.5.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操作程序

6.1将组合试样和10粒不锈(4.2)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95℃±2℃需要量的皂液(4.4),使浴比为50:1。

6.2组合试样在95℃±2℃处理4h。

6.3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7)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在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

6.4用灰色样卡(4.6)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5-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 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 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和无碳酸钠1g/L,代替皂片5g/L和无碳酸钠2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7.5 硅酸镁 1.9 羧甲基纤维素 1.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2 硫酸钠 21.2 水 9.9 100

GB/T3921.1-1997

eqv ISO 105 – C01: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1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1

1 范围

本标准 >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一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耳恭听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51-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 设备和试剂

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mm±5mm,高125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40℃±2℃的规定温度。 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碘值 50(最大)

代替GB3921-83中方法1。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皂液,每升水(4.6)含5g肥皂(4.2)

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4.4.1或4.4.2,任选其一。 4.4.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4.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羊毛 羊毛 棉 丝 棉 亚麻 棉 粘纤 羊毛 醋纤 粘纤 聚酰胺 羊毛或粘纤 聚酯 羊毛或棉 聚丙烯腈 羊毛或棉 4.4.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6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4.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4.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

(4.4.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 操作程序

将组合试样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40℃±2℃需要量的皂液(4.3),使浴比为50:1。 组合试样在40℃±2℃处理30min。

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6)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在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

用灰色样卡(4.5)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1-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代替皂片5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1.9 硅酸镁 1.2

羧甲基纤维素 0.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1.2 硫酸钠 9.9

水 100

GB/T 3921.2 - 1997

前 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05-C02:19。系五个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之一。 本标准对GB3921-83作了如下修改:

1、根据GB/T1.1-1993修改了封面及题头编写格式,增加了前言和ISO前言,增加引用标准3个和删除了三台国外试验仪器的推荐。将合成洗剂列于附录B。 2、长度单位改为mm。 3、蒸馏水改为三级水。

4、织物组合试样由缝四边改缝一短边。如需要,另作规定。 5、增加了使用多纤维贴衬与单纤维贴衬并列。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GB3921-83中方法2。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亚民、徐介寿、陆文宝、李鸣、胡敏民。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解释。

GB/T3921.2-1997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各国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对技术委会已建立的项目感兴趣,则有权参与该委员会。官方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与ISO取得联系,亦可参与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一切事项中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取得紧密联系。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向成员传递投票,75%以上赞成方作为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ISO 105-C02是由ISO/TC 38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本第四版对第三版做了技术修订,取消并代替第三版(ISO 105-C02:1987)

ISO105已出版了13个“部分”,每个部分设一个字母(如“A”部分),出版日期在1978至1985年。之间部分包括一个系列“篇”,每篇冠以字母和二位数字(如“A01”篇)。这些“篇”现以单行本出版,均指明“部分”但仍保持原有字母数字,ISO 105-A01给出全部目录。

GB/T3921.2-1997

eqv ISO 105 – C02: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2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2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片本的可能性。

GB250-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设备和试剂

4.1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 mm±5mm,高125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

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50℃±2℃的规定温度。

4.2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碘值 50(最大)

代替GB3921-83中方法2。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4.3皂液,每升水(4.6)含5g肥皂(4.2)

4.4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4.4.1或4.4.2,任选其一。 4.4.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4.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羊毛 羊毛 棉 丝 棉 亚麻 棉 粘纤 羊毛 醋纤 粘纤 聚酰胺 羊毛或粘纤 聚酯 羊毛或棉 聚丙烯腈 羊毛或棉 4.4.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6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5.1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4.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4.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

(4.4.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操作程序

6.1将组合试样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50℃±2℃需要量的皂液(4.3),使浴比为50:1。

6.2组合试样在50℃±2℃处理45min。

6.3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6)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

6.4用灰色样卡(4.5)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2-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 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 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代替皂片5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1.9 硅酸镁 1.2

羧甲基纤维素 0.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1.2

硫酸钠 9.9

水 100

GB/T 3921.3 - 1997 前 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05-C03:19。系五个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之一。 本标准对GB3921-83作了如下修改:

1、根据GB/T1.1-1993修改了封面及题头编写格式,增加了前言和ISO前言,增加引用标准3个和删除了三台国外试验仪器的推荐。将合成洗剂列于附录B。 2、长度单位改为mm。

3、蒸馏水改为三级水。

4、织物组合试样由缝四边改缝一短边。如需要,另作规定。 5、增加了使用多纤维贴衬与单纤维贴衬并列。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GB3921-83中方法3。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亚民、徐介寿、陆文宝、李鸣、胡敏民。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解释。

GB/T3921.3-1997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各国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对技术委会已建立的项目感兴趣,则有权参与该委员会。官方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与ISO取得联系,亦可参与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一切事项中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取得紧密联系。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向成员传递投票,75%以上赞成方作为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ISO 105-C03是由ISO/TC 38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本第四版对第三版做了技术修订,取消并代替第三版(ISO 105-C03:1987)

ISO105已出版了13个“部分”,每个部分设一个字母(如“A”部分),出版日期在1978至1985年之间。每部分包括一个系列的“篇”,每篇冠以字母和二位数字(如“A01”篇)。这些“篇”现以单行本出版,均指明“部分”但仍保持原有字母数字,ISO 105-A01中给出全部目录。

GB/T3921.3-1997

eqv ISO 105 – C03: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3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3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50-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2: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设备和试剂

4.1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 mm±5mm,高125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60℃±2℃的规定温度。

4.2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碘值 50(最大)

代替GB3921-83中方法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4.3皂液,每升水(4.6)含5g肥皂(4.2)和2g无水碳酸钠。

4.4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4.4.1或4.4.2,任选其一。 4.4.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4.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羊毛 羊毛 棉 丝 棉 亚麻 棉 粘纤 羊毛 醋纤 粘纤 聚酰胺 羊毛或粘纤 聚酯 羊毛或棉 聚丙烯腈 羊毛或棉 4.4.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6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5.1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4.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4.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

(4.4.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操作程序

6.1将组合试样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60℃±2℃需要量的皂液(4.3),使浴比为50:1。

6.2组合试样在60℃±2℃处理30min。

6.3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6)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在不超60℃的空气中干燥。

6.4用灰色样卡(4.5)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3-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 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 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无碳酸钠1g/L,代替皂片5g/L,无碳酸钠2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1.9 硅酸镁 1.2 羧甲基纤维素 0.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1.2 硫酸钠 9.9 水 100

GB/T 3921.4- 1997 前 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05-C04:19。系五个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之一。 本标准对GB3921-83作了如下修改:

1、根据GB/T1.1-1993修改了封面及题头编写格式,增加了前言和ISO前言,增加引用标准3个和删除了三台国外试验仪器的推荐。将合成洗剂列于附录B。 2、长度单位改为mm。 3、蒸馏水改为三级水。

4、织物组合试样由缝四边改缝一短边。如需要,另作规定。 5、增加了使用多纤维贴衬与单纤维贴衬并列。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GB3921-83中方法4。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亚民、徐介寿、陆文宝、李鸣、胡敏民。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解释。

GB/T3921.4-1997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各国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对技术委会已建立的项目感兴趣,则有权参与该委员会。官方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与ISO取得联系,亦可参与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一切事项中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取得紧密联系。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向成员传递投票,75%以上赞成方作为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ISO 105-C04是由ISO/TC 38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本第四版对第三版做了技术修订,取消并代替第三版(ISO 105-C04:1987) ISO10已出版13个“部分”,每个部分设一个字母表示(如“A”部分),出版日期在1978至1985年之间。每部分包括一个系列“篇”,每篇冠以字母和二位数字(如“A01”篇)。这些“篇”幅现以单行本出版,均指明“部分”但仍保持原有字母数字,ISO 105-A01给出全部目录。

GB/T3921.4-1997

eqv ISO 105 – C04: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4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4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51-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2: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设备和试剂

4.1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 mm±5mm,高125 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

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95℃±2℃的规定温度。

4.2耐腐蚀的不锈,直径约为:6mm。

4.3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代替GB3921-83中方法4。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碘值 50(最大)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4.4皂液,每升水(4.6)含5g肥皂(4.2)和2g无水碳酸钠。

4.5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时4.4.1或4.4.2,任选其一。

4.5.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5.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粘纤 丝 棉 亚麻 棉或粘纤 粘纤 棉 醋纤 粘纤 聚酰胺 棉或粘纤 聚酯 棉或粘纤 聚丙烯腈 棉或粘纤 4.5.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6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7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5.1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5.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5.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

(4.5.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操作程序

6.1将组合试样和10粒不锈(4.2)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95℃±2℃需要量的皂液(4.3),使浴比为50:1。

6.2组合试样在95℃±2℃处理30min。

6.3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7)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在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

6.4用灰色样卡(4.6)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4-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 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 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和无碳酸钠1g/L,代替皂片5g/L和无碳酸钠2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7.5 硅酸镁 1.9

羧甲基纤维素 1.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2 硫酸钠 21.2 水 9.9 100

GB/T 3921.5 - 1997 前 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05-C05:19。系五个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之一。 本标准对GB3921-83作了如下修改:

1、根据GB/T1.1-1993修改了封面及题头编写格式,增加了前言和ISO前言,增加引用标准3个和删除了三台国外试验仪器的推荐。将合成洗剂列于附录B。 2、长度单位改为mm。 3、蒸馏水改为三级水。

4、织物组合试样由缝四边改缝一短边。如需要,另作规定。 5、增加了使用多纤维贴衬与单纤维贴衬并列。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GB3921-83中方法5。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上海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亚民、徐介寿、陆文宝、李鸣、胡敏民。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解释。

GB/T3921.5-1997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各国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对技术委会已建立的项目感兴趣,则有权参与该委员会。官方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与ISO取得联系,亦可参与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一切事项中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取得紧密联系。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向成员传递投票,75%以上赞成方作为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ISO 105-C05是由ISO/TC 38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本第四版对第三版做了技术修订,取消并代替第三版(ISO 105-C05:1987) ISO105已出版了13个“部分”,每个部分设一个字母(如“A”部分),出版日期在1978至1985年之间。每部分包括一个系列“篇”,每篇冠以字母和二位数字(如“A01”篇)。这些“篇”现以单行本出版,均指明“部分”但仍保持原有字母数字,ISO 105-A01给出全部目录。

GB/T3921.5-1997

eqv ISO 105 – C05:19 代替 GB 3921 – 83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洗色牢度:试验5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Colour fastness to washing:Test 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五种耐洗色牢度试验系列中的第5种试验,已定为研究有色纺织品的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本系列试验中包括从温和到剧烈的洗涤操作范围。

注:本方法仅为测定洗涤对纺织品色牢度的影响而制定,并不反映全面的洗烫操作结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51-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2:1993) GB251-1995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 ISO 105-A03:1993)

GB/T6151-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试验通则(eqv ISO 105-A01:1994) GB75~7568-8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985) GB1140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q ISO 105-F10:19) 3 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4设备和试剂

4.1合适的机械装置(见附录A),由装有一根旋转轴杆的水浴锅构成.旋转轴呈放射形支承着多只容量为550ml±50ml的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直径75 mm±5mm,高125mm±10mm。从轴中心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45mm±10mm。轴及容器的转速为

40r/min±2r/min。水浴温度由恒温器控制,使试验溶液保持在95℃±2℃的规定温度。

4.2耐腐蚀的不锈,直径约为:6mm。

4.3肥皂,含水率不超过5%,并需符合下列要求(以干质量计):

游离碱(以Na2CO3计) 0.3%(最大) 游离碱(以NaOH计) 0.1%(最大) 总脂肪物 850g/kg(最小)

制备肥皂混合脂肪酸冻点 30℃(最高) 代替GB3921-83中方法5。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 1997-12-01 实施 碘值 50(最大)

肥皂应不含荧光增白剂。

4.4皂液,每升水(4.7)含5g肥皂(4.3)和2g无水碳酸钠。

4.5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4),按4.4.1或4.4.2,任选其一。 4.5.1 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一块。

4.5.2 符合于GB75~7568有关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二块。

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次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

表1 单纤维贴衬织物 第一块是: 则第二块是: 棉 粘纤 亚麻 棉或粘纤 粘纤 棉 聚酰胺 &nbs, p; 棉或粘纤 聚酯 棉或粘纤 聚丙烯腈 棉或粘纤 4.5.3 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

4.6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 251。 4.7 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 5 试样

5.1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5.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隙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5.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或另作规定),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5.2 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

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

(4.5.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6操作程序

6.1将组合试样和10粒不锈(4.2)放在容器内,注入预热到95℃±2℃需要量的皂液(4.4),使浴比为50:1。 6.2组合试样在95℃±2℃处理4h。

6.3取出组合试样,用冷三级水(4.7)清洗二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出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在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

6.4用灰色样卡(4.6)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包括以下部分:

a)本标准的编号,即:CB/T3921.5-1997; 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变色级数;

d) 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每种所用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e) 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其类型和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

附 录 A

(提示的附录) 试 验 设 备

A1 本标准适用的试验设备为SW-12,SW-8,SW-4耐洗色牢度试验机,详见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800740。

A2 能得出4.1所规定相同结果的其他仪器亦可使用。 附 录 B (提示的附录)

合成洗涤剂

如需要,可用合成洗涤剂4g/L和无碳酸钠1g/L,代替皂片5g/L和无碳酸钠2g/L。 合成洗涤剂组成: %(m/m)( ±2%)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碳链平均长度C11.5) 8

脂肪醇羟乙基缩合物(环氧乙烷数14) 2.9

钠皂(链长C12~C16:13%~26%;C18~C22:74%~87%) 3.5 三聚磷酸钠 43.7

硅酸钠(SiO2/Na2O=3.3/1) 7.5 硅酸镁 1.9

羧甲基纤维素 1.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2 硫酸钠 21.2 水 9.9 1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