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加强研究生理论思维培养

论加强研究生理论思维培养

来源:化拓教育网
教育科学文摘 2010年第2期 治学之道 论加强研究生理论思维培养 王小丁,林宇璐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2009年第6期,约7000字 良好的理论思维品质对于研究生的学习、论文 注不够。归根结底就是缺乏理论的思维能力,不能 选题、课题申报、论文写作、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工作 都是大有裨益的。目前研究生理论思维的缺失主要 表现为: 1.学习上的批判性思维缺失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现实中,在把握重要 的理论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对现实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 大多数的研究生都比较关心时事政治,了解世 在学习中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较浓的兴 趣,翻阅了大量的书籍,然而他们对书本的质疑太少 了,有一种大师崇拜情节,难以从大师们的“话语权 力中”解脱出来,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问 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重大问题,关注中国和 世界的热点问题,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不深 刻的,没有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或者说不能从更多 的理论层面来解读摆在他前的一系列问题。他们往 往就事论事,无法把现实的社会问题上升到理论的 高度,缺乏在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再加上本身专业课 程设置的原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有限,不能把理论 和专业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问题反思的瓶颈。 4.在学习中缺乏对各专业和各学科的融会贯通 题。这种批判性思维的缺失还在于哲学基础的薄 弱,不能追求到一种更高的学习境界。这是研究生 目前学习研究难以深入的瓶颈。学习哲学就是为了 增强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产生理论问 题的基础,也是解读研究问题的方法。 2.研究上的发散性思维不够 理论思维的养成需要众多的专业知识支撑,需 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生在主攻自己 专业的同时,要学习大量的相关甚至是不太关联的 专业知识,并能做到融会贯通,这是培养研究生理论 太专业化、太书本化、视域狭窄、分析不深是研 究生当前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除了研究生的培养 模式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外,还有课程设置太细、太专 业化,导师指导也在某些专业层面。这些问题 的存在使研究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受到了极大。 他们在强调自己专业的同时,却忽视了任何专业都 有一些共同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基础,比如语言、 文学、历史、哲学等等。基础的薄弱必然导致研究生 学习遇到大量的问题。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对问题的 思维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任何创新性、反思性 都是空谈。研究生学习所要经历的就是一个学习过 程,一个反思过程,一个研究过程。广博知识的学习 是理论思维的起点,深刻的反思是理论思维培养的 途径,有价值研究是理论思维创新的归宿。 法国社会学家莫兰的复杂性思维训练给研究生 发散性思维不够,相当一部分研究生除了自己的专 业以外,对其他相关专业了解甚少,这样就很难在研 究中深入下去,无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能 运用当今世界最新的理论来解读自己专业的热点问 的理论思维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莫兰在他的 《复杂性思维与教育问题》中指出:“我们要接受的一 个最困难的挑战将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他认 为改革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就是训练有机地组织各 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把相互分离的自然学科人文 学科结合起来,而且还要把各门具体的科学和知识 联系成一个整体。所以知识要重组,要培养研究生 掌握将知识“联系”和“分离”的技巧和方法。联系即 通过连接、包含和隐含的程序,克服以往各种知识在 题。研究上的发散性思维欠缺,学科上的借鉴和贯 通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们在科研的选题上很难 跟上专业研究的前沿。理论思维的欠缺,还导致部 分研究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够,无法把 自己所学和基本掌握的理论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 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关 ・ 总体和局部之问摇摆不定的分散性和零碎性。分离 90 ・ 教育科学文摘 即通过对立、选择和排斥的程序, 从一般化的自满中脱离出来,对 特殊性、个别性和具体性感兴趣。 其核心表现在重视各学科之间的 连接和串联。从莫兰的方视 角看,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要得以 提升,就要走复杂性思维训练之 路,扩大知识视野,进行跨学科知 识融合,特别是重视对自然学科 和人文学科方法上的借鉴。思维 方式的融通,既要把握知识的整 体性,又要注重知识的特殊性,对 已经掌握的和新的知识进行重 组,以形成知识链,这个过程就是 理论思维提升的过程,也是理论 思维培养的过程。此外,还应要 求研究生在学习中努力夯实专业 基础,融通相邻学科,培养批判精 神,增强问题意识,紧密联系社会 现实,努力建构培养研究生理论 思维的平台。 此外,哲学学习是培养研究 生理论思维的必修课,哲学的问 题意识意味着一种探究和批判, 学习哲学不仅仅是掌握哲学家的 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问 题意识,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从 哲学的研究中受益匪浅,爱因斯 坦就把哲学比作一切科学之母。 哲学对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是 极为重要的,研究生在科学研究 中需要较高层次的哲学品味和哲 学思维。此外,哲学提供的方法, 可以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 究者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形成 正确的学术观点。科学史证明, 凡是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者都与 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是分不开 的。 关注现实社会重大问题也是 培养研究生理论思维训练的重要 途径。 2010年第2期 治学之道 培养和提高“问题意识”的 途径分析 金得存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淮北235000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2009年第11期,约9500字 现在的学术论文,有不少不是研究真问题,没有学术对 话,王学典认为是面临着“问题缺席”。童庆炳指出:“学术期 刊发表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学术泡沫,就是里面不合中国现实 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和现实毫不相关的假问题。”改变这 种状况,亟待作者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 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标准和本质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 与准确的把握。站在学理的高度,从大量零碎的事物表象中, 提炼出科学的真谛。 其次,要培育强烈的怀疑精神。科学的怀疑精神是知识 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研究者尤其要强化批判怀疑意识。深 知由于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和局限性,自觉地进行一番理性的 反思、批判和审视,从中发现不足,提出新的问题,启发、促进 新的发现和创造。 第三,要跨学科阅读,培养杂学之功,形成兼通的知识结 构。储备两个以上的知识系统和学术层次,互相阐发、参照、 补充和升华,不致于囿于一孔之见,而产生新鲜活泼的富有超 越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要认清学术的社会担当,关注现实,把研究现实问 题同研究的学术性诉求统一起来。对社会转型时期已经产生 并且正在产生的诸多独特而又重大的新问题作出深入的开掘 和积极的应答。 第五,从学术期刊角度看,学术期刊编辑把有无明确得当 的“问题意识”确立为取舍文稿的主要标准和尺度之一。将学 术史回顾列入审稿范围,搭建科研平台,引领学术潮流的发 展。 第六,要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激发 作者的“问题意识”。鼓励创新,鼓励求精,抑制研究者的浮 躁,形成良好的学风,树立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意识。 ・ 9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