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有效选择
作者:孙旭亮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11期
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镇中心小学(563000) 孙旭亮
科学的实验材料设计要有结构性,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指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样的材料组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具有代表性、生活性、真实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他们知识的形成。下面,我就如何在科学实验中选择实验材料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选择的材料要有代表性,不能让人产生歧义
教师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材料是否必须需要。第二,材料是否有争议。如教学《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常见的食品包装袋,结果课堂上出现以下情况:1.食品包装袋品种太多,五花八门;2.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量大,有的信息不是教材需要的信息,导致学生的实验探究受到干扰;3.有的食品包装袋上无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于是我马上调整教学思路,选择信息完全的“老爸豆腐干”和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进行统一观察。通过讨论、识别,学生知道到了如何才能正确购买食物,我趁机渗透食品安全法制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材料的选择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如教学《压缩空气》一课时,书上的实验是将注射器吸好空气,用橡皮堵住出口,让学生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但教学时有学生怀疑空气在压缩的过程中是不是跑到橡皮里去了,结果我费了很多时间解释橡皮里没有空气,导致教学效果低效且无序。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问题出在材料的选择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没有疑问,真正感受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呢?我把注射器的针头用焊锡焊死,实验前将注射器里装上水进行压缩,发现水不能流出来,然后请学生探究、体验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这次实验效果明显,学生的注意力指向空气体积的变化,没有人再怀疑漏气的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有结构性的探究材料要立足揭示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体现探究材料的引导性和趣味性、科学性。
二、选择的材料要有生活性,让学生体会科学源于生活
实践发现,实验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探究兴趣就会被阻断,探究乐趣就会减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因此,实验材料的选择应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入手,既能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
兴趣,又能给学生启示——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只要认真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科学现象。
如教学《溶解》一课时,教师按照书上的要求为学生提供食盐、高锰酸钾、酒精、小苏打、面粉等实验物品,并给每样物品标上号码和设计相应的表格。课堂上,当出现小苏打和面粉时,教师费了很多时间进行解释,学生还是茫然,因为学生对小苏打和面粉接触较少。最后,教师只好一步步详细地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科学知识。而另一位教师在执教本课时,所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课前让学生带家里能够找到的可以和水混合的物品到课堂上来。开始上课时,教师用白糖做了一杯白糖水后问学生:“白糖跑哪里去了?白糖的颗粒是怎么没有的?”教师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所要教学的新知。然后教师继续说道:“老师看看你们带来的物品是不是也像白糖这样能溶解。”于是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白糖、红糖、冰糖、味精、花椒、胡椒、鸡精、酱油、醋、饮料等物品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学生发现有的物品可以溶解,有的物品溶解一些,而有的物品不能溶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探究实验,既突出了溶解
的概念,又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取了知识,体验到科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明白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利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虽然都取得相同的实验效果,但后一位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选择的材料要有真实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材料,使学生对材料产生好奇,进而操作、探究这些材料。因此,教师可对实验材料进行设计和加工,增加实验材料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接触实验材料时便能享受科学探究之乐。如教学《空气有重量》一课时,书中的实验是将两个气球吹成同样大小,然后拴好,挂在筷子的两端并调整平衡,接着用针把其中的一个气球扎孔,使气体从气球里流出,最后筷子失去平衡,说明空气有重量。这样的实践操作影响因素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很多,而且不易成功。我在执教本课时,将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改进:将筷子换成天平,将气球换成篮球,并制作了一个带气针的气球。实验时,先将充满气的篮球放在天平上并调整平衡,再将带有气针的气球扎进篮球的进气口,由于篮球和气球的气体有压力差的缘故,所以空气由篮球跑进了气球里。然后取下充满气的气球和气针,将篮球再放到天平上,天平失去平衡,说明空气是有重量的。这样的实验材料改进,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
综上所述,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科学实验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材料,指导学生有效完成探究实验,并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探究活
动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责编 蓝 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