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教育
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
唐景丽
沧州市第十四中学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
题。**总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旗帜鲜明指出“我国是中国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同时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的素质规格。他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我被教育大会精神感召,结合自己的学校的发展深入思索,略有学习心得。
一、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学校办学方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总2018年5月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我校一直遵循这一办学规律,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沉淀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
学校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全面,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和“道德为本原,知识极诚明”的办学目标。它贯彻了国家方针,凝聚了全校共识,引领了办学方向,指导了教育实践。
(二)依据身心特点,形成德育课程
学校遵循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和学业发展特点,根据品质最佳发展期,形成了以礼仪教育贯穿始终具有十四中特色德育课程:首先是新生入学以校为荣的礼仪教育:平头短发塑形象,校服胸卡明亮身份,鞠躬问好明礼仪;推车前行展修养,慢步轻声显文明,低头学习赛素质。其次是系列品质发展期教育:七年级自我品质教育、八年级交往教育、九年级理想责任教育。
“全国和谐校园先进校”这一国家级荣誉称号是对我校办学方向的最高认可。学校先后培养了两名全国团代会代表,一位“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一位全国最美中学生……,这些是立德树人的最好诠释。
二、科学育人,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构建。
(一)以文化人
**总在十三届全国第一次会议上向全体代表讲过:“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种伟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
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校首先让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树立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里扎根,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其次坚持开展系列性“学语文,爱母语”校本系列课程。书法课、经典诵读课、“书中寻梦”系列读书活动。通过系列课程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品位,升华思想,更传承了民族文化。我校代表队连续两届代表河北省在全国汉字听写大赛上的卓越战绩正是这一课程成果浓缩,更是十四中素质教育的精彩注脚。
(二)以美育人
习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我校一直坚持课程美育和生活美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式。首先开足国家课程美术音乐课及其拓展修养课:茶艺、古筝、形体、书法、篆刻等;其次增设校本科技之美课:机器人、航模等校本课程。再次通过多个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寻找生活之美:团员志愿者公益活动,假期游学活动等。
(三)以体强身
首先搞好融评价和锻炼于一体的体育课。将体育评价实际融于学段考试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之中,使其产生运动的动力和荣誉感。其次搞好校本女子足球课。校女子足球队代表我市多次出战河北省,稳居前三名。多名队员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均被被选为最佳阵容。再次坚持校园学生晨扫,贯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思想,培养孩子们的劳动精神。
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又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从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再到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全面育人的实践抓手。“河北省素质教育示范校”这一殊荣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完善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更多的孩子埋下兴趣的种子。
三、专业强师,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是**总对广大教师的赞誉,更是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与期待。我校一直把教师的培养工作放在教育的关键位置,并已形成教师队伍“按年龄和能力分层培训发展”的梯式培养模式。教师的综合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我校先后有两人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三人获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称号,三人获“河北省模范教师”称号,现有4名特级教师、10名省级骨干教师、30余名市级骨干教师,学校多位教师参加了河北省或全国组织学科的优质课比赛,全部获奖。
教育发展无止境,学校创新是动力。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借国家教育发展之大势,沿着总指明的教育发展方向,踏实办学,让百姓满意。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