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市第一中学2月月考历史试卷
12.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 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 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13.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重农抑商出现松动 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14.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 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15.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 ( ) A.首先爆发于上海 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完成了中国民主的任务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 16.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激进”的表现是( ) 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17.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了 A.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 B.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 C.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D.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18.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B.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 D.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 19.“他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出来。他被
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属于( )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20.法国史学名著《文明史纲》中提到, “18世纪期间科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总的来说,它限于深思熟虑的理论层次上,与技术无法协调配套起来,后者仍处于工匠的阶段,很少向它提出任何问题。到了18世纪末,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从那时起,工业本身向纯科学而不仅仅是技术——手工和手艺的学问——提出了要求”。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工业时,科学和技术结合得不够紧密,理论向技术的转化尚不理想 B.第一次工业的成果由工匠根据经验总结而得,与自然科学的进步无关 C.18世纪的科学研究停留在逻辑推导和理论归纳阶段,缺乏实用价值 D.工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紧密结合,导致第二次工业的爆发
21.美国《商业周刊》曾发表题为“你还相信自由贸易吗”的文章,文中讲到:“实行还是不实行经济计划性控制已经不是问题了。真正的问题是:谁来实施这一?”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发表于( )
A.1 9世纪50年代 B.1 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22.“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一个在物体内部具有动能的电子当它到达物体表面时已经失去了它的一部分能量。”上述“理论”诞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C.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深入到微观世界 23.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中法建交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感召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力图在外交上走自主的道路 D.中法两国奉行“无敌国外交” 38.(29分)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指汤若望)自大西洋八万里航行东来,阐扬天主圣教为本,前朝(明朝)故帝,令修历法。修历所用书籍,测量天象仪器,由西洋来者甚多。
——(14年)摘编自天主教来华传教士汤若望上清廷奏疏
宁可使中夏(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16年)反对西学的顽固派杨光先汤若望之言论
材料二:辛亥鼎革后,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
——陈振先《送旧历文》(1929年12月31日《大公报》)
材料三 :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
——1930年1月7日《盛京时报》
材料四:2005年,美国纽约州开始将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与此同时,“中国式”圣诞节也在中国悄然兴起,与之相关的生意非常红火,但中国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中国的圣诞节也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摘编自《华盛顿邮报》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2)辛亥后,阳历成为法定历法。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6分)(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
(3)材料三对改行阳历持何态度?(1分)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6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简要分析近年来“美式春节”和“中式圣诞”现象出现的原因。(10分)
39.(23分)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材料二: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民主主义》
材料三:„„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年份 1913 1927 7683 1932 6987 1940 约8585 1950 8500 谷物产量(万吨) 8600 ——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2分)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5分)此后苏联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
(4)例举苏联农业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业领域出台了哪项重大改革措施?(2分)
高要市第一中学2月历史试题答案
12—20 BBCD ABBBA 21—23 CCC
38(1)信息: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或教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修订新历法;早期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顽固守旧盲目排外;明清朝代更迭。(每点2分,任答3点得满分6分。不拘泥于参,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背景:①政治上:辛亥推翻帝制,阳历取代旧历,彰显共和精神;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历法认同趋于西化。(2分)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用
阳历便于与国际接轨。(2分)
③文化上:西式文化冲击近代中国(西风东渐),颁行阳历以迎合世界潮流。(2分) (每个方面任答1点得2分。不拘泥于参,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反对(或不支持)。(1分)
合理性:①政治上:旧历迎合宗族社会的需求;在无关政体方面可向民间社会作适当的妥协与退让。(2分)
②经济上:旧历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2分)
③思想上:民族传统与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予保留。(2分)
(每个方面任答1点得2分。不拘泥于参,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4)国内原因:①政治上:民主法治的完善为假日经济繁荣提供制度保障;
②经济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促进中西文化相互交流; ③文化上:双百方针恢复促进思想; ④外交上:中美关系正常化增进相互交流;
国际原因:①政治上: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促进各国文明融合; ③文化上:全球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全球化为必答点,每点2分,共6分。其他方面任答1点得2分,但总得分不能超过满分10分)
39(1)根源: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宗法制;儒家思想(均思想)。(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2)史实:《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农民阶级参加反清。(2分) 关联: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分)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2分) (3)【本问从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作答均可得分。只做判断不说理不得分】 不合理。(1分)理由:①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重工业。(2分)②集体化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 合理。(1分)理由:①集约经营优于分散生产;②农业发展为工业化腾飞奠定基础;③从材料四来看农业产量有所增长。(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分)
(4)影响: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或农业集体化);(2分)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