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的关系与对策探究
经济危机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的关系与对策探究
金融2010(研) 孔武斌
摘要: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经济周期的波动在贸易国之间的传递速度加快,本文论述了经济危机之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系,探讨了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原因,特征和结果,并提出全球性经济危机之中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些做法。
关键字:经济危机 贸易自由化 贸易保护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危机和国际贸易的特征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经济周期开始在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之间产生越来越强的相关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随着贸易关系的延伸而迅速扩散至全球国家。因此全球一体化的视角之下探究各国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的关系以及对策至关重要。
贸易自由化的现实条件需要贸易双方市场相对完备和互补,也就是市场化的程度相对较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现有世界贸易的态势之下市场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占据全球贸易的优势比例。因此贸易自由化的前提条件首先是贸易双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存在相互的对等和互补性。否则在不对等的贸易条件下进行的所谓自由贸易依然会产生对其中一国经济的某种损害,从而产生贸易保护的动机。
国际贸易理论基本上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郝克西尔俄林理论—规模优势理论等理论的演变,这些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都是在贸易自由化的假设框架下提出的,因为经济学分析模型之中只有自由竞争基础上的贸易自由化才能带来效率的最优化。各种理论无一不说明了自由贸易的好处,生产实现国际分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商品的国际价格往往低于国内价格,社会整体福利增加,并且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繁荣时期,各个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有能力吸纳国际市场上其它国家的产品 和劳务,贸易保护相对宽松。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发达国家需要为本国的产品寻求国外市场,因此他们倡导自由贸易。相反,在经济紧缩时期,尤其是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各国往往会求助于贸易保护主义,以寻求本土经济的发展。
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和结果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经济因素。在经济萧条的时期,一国的贸易政策服务的重点不再是为本国的产品寻找国外市场而是如何保护本土的消费市场,如何用各种手段例如技术壁垒等把其它国家的产品拒之国门之外,这是保护一国经济的很明显的出发点。
二是政治因素。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在经济危机时期,信贷危机和失业危机是政府面临的首要政治压力。与中国不同的是,
西方国家的工会和一些利益集团的谈判能力和作用是比较大的,他们往往会举行游行或是罢工等其它方式给当前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采取内向型的贸易政策和经济刺激计划。很多国家的选举制度也会让政府的政策选择倾向于更加注重一些利益团体的考虑。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也并非总是保护和恢复本国经济的灵丹妙药,1930年6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超过2 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建立了史无前例的贸易壁垒,以求保护本国制造商免于外部竞争。但是我们去看这一措施的结果不是 美国人当初所期望的,反而背其道而行。这一措施激起了其他国家的报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祭起“保护主义”的大旗,争相大幅度提高关税,并采取外汇限制、数量限制等各类政策手段,致使世界贸易额下降了70%,几千万人失业,大萧条加剧。
理论上讲,如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都对本国的贸易进行保护的话,整个的竞争环境就是公平的。然而,现实中当世界上已经开始有国家采取措施的时候,一国就不愿意也不会还按照原来的规则去同别的国家进行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则的公平。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很容易解释这个情况,当其它的国家采取行动去保护本国市场时,为了不使自己的情况更糟,我们不难选择一个采取同样行动的方案,尽管这只能让整体状况更加糟糕,却是在对方已经有所行动的情况下唯一可行的选择。
三、目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征
(一)保护手段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
从传统的“两反一保”措施,到质量认证、环境保护等新型多样的贸易壁垒,应对难度明显加大。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达国家利用环保和科技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更高的环境保护和技术标准,如限制进口产品进关、实行非自动许可证制度、提高进口标准、加大行业补贴,形成了不对等的绿色壁垒。
(二)表现措施表面合法且更加隐蔽
WTO允许成员国基于原则适当利用反报与报复等措施。这就为各国留下个大块的利己空间。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范围,同时难以判断名义繁杂的贸易保护手段与借口,如环保、国家安全、国民健康等等,由于科学技术、资金及相应的检验水平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相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表现形式愈加隐蔽。
(三)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主体的全球性和区城性 与前贸易保护主义所生存的国际环境相比,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明显不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通过多条途径向世界各国和地区蔓延有了可能,一国采取的保护贸易措施会引起多国“报复”,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会造成贸易规则的紊乱。另一方面,贸易保护向双边化、集团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利用双边协调、区城性经贸集团,搞集体贸易保护政策,在成员国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构筑贸易壁垒,保护成员国的市场,联合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与竞争。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成熟,也使这次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区域化的趋势。
四、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争取合作共赢是解决矛盾的必经之路
以自由竞争模型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只是作为经济学中效率最优化的一种理想模型,并
以此为基础对其他现实中更为普遍存在的带有垄断性质的市场的进行分析。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时代,进入垄断时代的国家和相对市场欠发达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很难达到双方的共赢。因此全球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之间的相互博弈从未停止和间断。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演变。如何在全球贸易之中寻求主动地位并进一步寻求帕累托改进才是解决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并提高本国利益的最终出路。也就是说贸易自由化是全球贸易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应对贸易保护力争贸易双方共赢才是解决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之间矛盾的现实路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不管最终的结果是怎样,各国实际上纷纷选择了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寻求出路。但是不管从理论上讲还是回顾上个世纪30 年代的惨痛教训,都会发现贸易保护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和最优办法,最终各个国家还是要放弃保护而坐到议事圆桌上商讨如何协调合作以应对全球的经济危机。
政府应该敦促世界贸易保护组织完善关于清理贸易保护的“灰色地带”的法律法规。即使现在所采取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措施很可能是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但是会有很多国家去仿效这样的做法,如此一来保护的程度会加深。
一味任由贸易保护主义漫延肆虐,可能在短时间内能看到它的效果,但终久不能有助于各个经济体尽快摆脱危机。因此解决这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必然要通过全球范围内各主要政治力量的角逐和妥协,共同寻求经济困境的解决方案。这也就为我国政府提出了要求,要加强与WTO 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协调,争取各国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在经济危机爆发时, 各国应当以世界性会议为平台, 加强交流与沟通, 共同应对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各国都深受其影响, 人人自危。如果一国不能“走出去”,而是“关起门”来应对危机, 必将导致该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产生。
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应当以双边或多边的自由化贸易区域为基础, 不断扩大实施范围, 逐步瓦解贸易保护主义, 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外设置一致的贸易壁垒, 但是成员国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 不可否认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惠芸.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消费导刊,2008,(12). [2] 徐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3]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国际贸易,200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