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作者: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通过概述课文内容,识记: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社会性节日和政治性节日;电影广播的传入与发展。
理解:节日、电影广播的社会影响。
2、 能力与方法:
从具体史实进行思考,学会推论。如:为什么会有两个青年节?由此推论节日在社会动员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以衣、食、住、行为主线介绍民国时期的城市生活: 衣——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中的一大要素,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文化。近代上海的生活服饰,由于特定的时代及地域所决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介绍材料如下):
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主要采用马褂、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在款式、质料、色彩及具体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则可不拘。在初春或深秋之季,人们常在长衫之外,加着一件无袖马甲,以代马褂。随着西风东渐,上海男子,特别是洋行的职员
率先穿着西装,但并不排斥传统的服饰,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在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当年十分喜欢穿着这种服装,并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1) 中山装是由民国元勋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对于这一服装的来源,有说是参照英国猎装;有说这是改进的南洋华侨\"企领文装\";也有说是以日本陆军士官生服装而改制;还有说是起源于日本铁路工人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欧洲返回上海,在上海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定做西服,要求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翻领,门襟用9 个扣,上下左右4个明袋,腰部系腰带。后又改为立翻领,去掉腰带,暗口袋,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钮扣改成5个。由于这一服装的样式结构合理,穿着自然舒服,和孙中山先生的亲自带头,很快流行开来。20年代末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时,中山装被确定为礼服,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国服。
2) 近代上海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所穿的服装,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所用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满花纹。从20
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发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使之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主宰其变化者即上海的服装界。旗袍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之日,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转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无法再低之时,索性穿起无领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而又流行短袖,短至露肘。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曾经流行长式,走起路来衣边扫地;后来又改为短式,短至膝盖,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3)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形制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提问1:旗袍为什么至今仍十分受欢迎? 提示:一、经济实惠,适应多种消费层次;
二、 浓厚的民族特色,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 美观得体,体现出女子的秀美身姿,符合近
代审美观念;
四、 可变性大,人们可较自由地创造出各种不同
的风格样式,以适应自己的特殊需要。
食——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这人类生活的四要素中,吃是第一位的。上海人见面的问候,不是“你好”、“早安”,而是“饭吃过了没有?”虽然并没有要请人吃饭的意思,却可见吃饭之重要。
1)西菜进入上海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事,上海成为对外通商港口,外国的传教士和商人接踵而来。西菜从此传入上海。
2)西菜在上海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不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用中国烹任法简单烧制的\"中西大菜\",而是真正吸取了西菜的骨髓,发展了西菜各不相同的风味特点,逐渐形成菜式流派,主要有法式、美式、俄式、德式和意式5大流派。每个流派均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烹调方法,五种菜式代表了整个西菜系列的独特风格,它与中式菜肴各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
提问2:根据提示,设想一下五大菜式流派各自的风格特点。
提问3:当时人们的住房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住——19世纪50年代,随着由于“小刀会”起义而带来的“华洋分居”局面的结束, 许多中国人为逃避战火而进入租界,住进了外国人专门为他们建造的不中不西的房屋。后来,它演变为一种让千千万万上海人生活了一个多世纪并由此 而形成了近代上海市民特有文化与素质的、使上海人至今难以忘怀的居住形式--石库门里弄,上海人称之为“弄堂”。
1) 石库门对今天的上海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沿用至
今、上海独创的民居,在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人生息繁衍的空间,是了解上海人来历以及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某些特点的钥匙。
早期石库门民居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既吸收了某些江南民居的特色,又具有西方城市民居的特点,可以说是兼容中西的产物。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中最重要的礼仪空间“堂屋”,上海人称之为“客堂间”,家庭生活中重要活动如家族聚会、婚丧礼仪、节日喜庆等都在此进行。其他居住空间如前楼、后楼,正房、厢房,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家庭中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特征。另一方面,石库门住宅这种追求空间紧凑和使用效率的居住形式本身又完全是西方新的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晚一点出现的新式石库门住宅更是把西方先进的生活方式如现代的煤卫设备等带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大量的西式建筑装饰也是石库门住宅不同于传统中
国住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正是这样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孕育和造就了上海特有的市民文化——石库门文化。 2) 如果说石库门构成了近代大多数普通上海市民的居住文
化,那么上海西区的独立式的花园住宅和那些建于30、40年代的多层、高层的高级公寓,则代表了少数上层社会的居住文化。那时,拥有西区的一幢别墅,甚至只要住某某公寓,便足以显示其高尚的社会或经济地位。以至于原本服务于普通市民的里 弄住宅在30年代后也发展出所谓的“花园式里弄”,以适应于那些收入已超出普通市民的平均水平但又没有富裕得足以建造或购买独立式花园住宅的中产阶级。
3) 和上海中、上层社会的居住情况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逃荒难
民、失业贫民的居住环境。当时沪西苏州河两岸及闸北一带有大量棚户区存在,居民以人力车夫、小贩、乞丐及残疾者为多。草棚十分简陋,用竹片做成骨架,铺几张芦席,就地一卷,用草绳攀住,人居其中也只能钻进钻出,故又称\"滚地龙\"。
提问4: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交通形式有了哪些显著变化? 行——进入20世纪以后,租界当局在上海大规模兴办公共交通业。这一方面是出于繁荣租界经济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上海工商业日益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市活动的节奏明显加快,当时的江北小车、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运载量小,行驶速度慢,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而且,开办公交客运可获厚利。于是,电车和汽车应运而生。
1) 1908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在上海开出第一辆有轨
2) 电车,成为上海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交通的开始。当年,公共租界开辟了8条线路,法租界开辟了3条线路。这些线路总长59公里,初步形成了大容量公共客运干线运输网的框架。电车作为城市大众客运工具在上海的出现,使城市客运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加快了城市近代化客运的发展。1914年11月,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在公共租界内通车,它离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的开辟,相隔了6年。就在电车通车的同年,环球供应公司在市内开始经营出租汽车,车能载客5人,按小时计费。这是中国首家经营出租汽车的公司。1913年8月,华界首条电车线路通车。1922年8月,上海出现了第一条公共汽车营运路线,它是由华商董杏生的公利汽车公司开设的;其时,英商、法商经营的公共汽车线路也相继开通。
也是在20年代初,由于出租汽车能满足雇用者随意出
行的需要,在上海逐步增多。到1921年,上海出租汽车行已有云飞、祥生等24家,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几乎在同时,沪太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辟通了上海第一条跨省市客运班车线路--上海至江苏太仓浏河镇。接着,有沪闵、上南、上川、上松、青沪、锡沪等长途客运线开通。至此,上海已基本形成
多样化的现代陆路交通网络。1948年,上海的人口为540万,全年的公交载客人数达到2亿7千万人次左右,具有很强的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
(三) 学生通过连线题简介当时的各大节日及其来历。 (四) 通过展示电影海报及老照片,使学生对当时的电影
广播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
(五) 思考:通过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了解,联系以前
所学的史实,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资料:
《图说百年中国社会生活》
个人简介:潘志彦,女,出生于1980年,华东师大98级历史系毕业生。从教近1年,希望通过不断挖掘并深化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历史信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