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来源:化拓教育网
浅议小说教学内容l『g确定 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画吴建英 和学生闲聊时。问起他们.“新学期拿到新的语文 课本.你们喜欢先看什么?”面对每一届不同的学生.得 到的回答永远都是课本上小说体裁的课文。确实。小说 往往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这也是学生们喜欢阅读它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名语文 教师.笔者除了跟学生一样喜欢阅读小说.在听课学习 的过程中也偏爱一些小说类文体的课堂教学。但几次 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喜欢阅读小说的学生。却未 必都爱上小说类文体的语文课.本应引发学生学习热 情的课堂。竟然会有死气沉沉、度“时”如年的感觉。那 么。如何不使学生对小说教学失望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小说教学该教些什么内容.再思 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 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在小说阅读方面.应该能“体 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意义”.并且能领会小说的 “特点和语言表现力” 可见.对于小说的教学.我们应着力于通过小说情 节与环境的研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明确其社 会意义。在此过程中,去感受小说的特点及其语言表现 力。 要完成小说的这些教学内容.笔者尝试过以下几 种教学方法: 一、朗读品味法 朗读、品味,是语文学习中研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之 一,尤其是对于一些以传神的对话、生动的细节描写、 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的小说,如:《守财 奴》、《荷花淀》、《一碗阳春面》等。当然,在具体运用朗 读品味一法时,教师不妨花点心思。可以请学生分角色 朗读或情境模拟朗读。小组比赛品味或男女生比赛品 味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教学《荷花 淀》一课时,针对小说中简洁而传神的“夫妻话别”、“商 量探夫”两段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时引导学生 关注作者在人物对话过程中精心雕琢的细节描写.对 教学大参考・阅读教学 IIlI举 值得玩味咀嚼的字词句着重品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注意到了变式句“怎么了,你”的表 达作用.品味了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你总是很积极的” 背后蕴涵的人物复杂的心情.也理解了水生嫂手指的 “震动”以及“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的举动。 通过对小说语言的朗读品味.学生理解了人物的心理、 思想变化和性格等.也真切地领会了小说语言的表现 力。 二、辩论探讨法 有的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会在学生中间g1发 争议.乃至作品的主题也是多元的 所谓“理不辩不 明”.遇到这样的小说.教师不妨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 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不同的观点在学生的辩论探讨 中发生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 象,理解作品主题。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学生 们对于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起初存在很大的争 议.有的学生认为她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最后因为爱 慕虚荣而自食恶果.是个可悲但不值得同情的人物:有 的学生则认为爱美是没错的.玛蒂尔德是爱慕虚荣.但 她并不虚伪.只不过玛蒂尔德最后倒霉了一点.命运无 常;也有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有担当的女人。于 是,在课堂上。以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肯定与否为辩 题,笔者尝试了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们在几番争辩过 后。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共识.认为小说主人公虽然羡慕 奢华、爱慕虚荣,但在丢失项链后表现出极大的勇气. 诚实地担当了自己的责任.作者对她虽有所针砭.但对 她因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生活而导致的不幸表示了同 情。并对她以艰辛劳动诚实地偿还了债务的行为还是 予以了肯定。当然。这中间也流露了作者对人生无常、 命运无常的感叹。对于复杂的人物形象,学生必然各有 想法,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辩论.在辩论探讨中可以 促使学生全面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塑造这一 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三、人物传记法 高中教材中.其实有不少课文是节选了该小说的 部分内容。如《变形记》、《守财奴》、《阿Q正传》、《老人 与海》、《套中人》等。对于这样一些节选了小说部分内 容的课文。教师怎么长文短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课 前的预习作业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学生全面理解人 物形象相当重要。但是。教师怎样使学生在这项常规预 习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令我 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呢?不妨“新瓶装旧酒”,对于以人物 j 25— 举 教学大参考・阅读教学 形象出彩的小说,采用人物传记法。比如在教学《阿O 正传》一课前,老师布置学生阅读完整的小说《阿Q正 传》,通过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为主人公阿O撰写一篇 干字左右的人物传记。在撰写人物传记的过程中.学生 必定能全心投入研读.通过对小说的整体把握以及课 堂上的生生交流、老师引导,更好地理解阿O的精神 胜利法是由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和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两方面组成的。同时,通过对小说的整体把握,以往教 学《阿Q正传》时的难点——阿O“精神胜利法”产生的 社会原因,也就有迹可寻了,不致于让教师一味讲授, 而是使学生在研读小说、撰写人物传记的基础上,通过 生生交流、师生探讨,得到答案。 四、情节想象法 有的小说在情节构思上是极为巧妙的.如:欧・亨 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莫泊桑的《项链》,两篇小说的 结尾都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特别是欧・亨利的一 些短篇小说.在交代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是埋下 了伏笔,作了些铺垫的,却对最重要的事实有所保留, 直到结尾时才向读者揭示这个事实.令读者大感意外 之余又赞叹其构思的合情合理.也因此有“欧・亨利式 的结尾”之说 但即便在文末作者会交代小说中重要的 事实.文本中也还是存在着布白留空,给读者留下了想 象的空间与思考的余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 这布白留空之处.以情节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 象,从而更好地体验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如:《最 后的常春藤叶》中,最感动人心的莫过于老画家贝尔曼 为鼓舞病重的琼珊能以顽强的斗志生存下去,以自己 的生命为代价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但文本中对贝尔曼作画时的环境、过程及心情等并没 有做出详细的描写 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情节的留白.请 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进行补白.补出小说缺失的这一重 要的情节.以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贝尔曼这 一人物形象及其对表现小说主题的意义,理解作者将 “最后的常春藤叶”看作是贝尔曼的杰作的深层原因。 五、其他文体辅助法 有的小说节选人教材的部分很特别.如沈从文小 说《边城》,课文略去了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展现给学 生的主要是湘西边城的古朴风情.翠翠与爷爷的祖孙 亲情。这样的课文,在引导学生阅读完整的小说之外, 不妨请学生课前就课文节选部分写一段导游词.介绍 沈从文所在时代的边城这个地方。课堂上教师可以选 26 i 择比较能代表班里大部分同学对边城认识以及写法的 一份导游词.来“进入”边城.感受边城的特点 第一课 时在导游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游览”了一个优 美的边城: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自然简单的女孩翠 翠,古朴淳厚的地方民风.缓慢闲适的生活步调。通过 这样一段导游词的辅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一个 景美、人美、情美、生活美的边城,完善了自己对边城这 一地方的了解,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边城》这篇田园牧 歌式小说恬静冲淡的风格.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 征.为下一课时感受人物内心情感、把握作品主旨的学 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了解了一种新的文体的写作方 法。 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并不局限于以上方法 的运用。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其它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电影片断辅助法。在教学《边城》时,教师可在引导 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一个景美、人美、情美、生活美 的边城后.截取电影开头几分钟对边城的交代.加深学 生对边城的形象认知。又如:比较阅读法。研读完一篇 小说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篇小说情节构思、人物形象 塑造、内容主题表现的理解.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很重 要的一环.而比较阅读法就是课堂拓展延伸的方法之 一。如:在研读完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后,教师不妨给 学生补充一则阅读材料——莫泊桑的小说《珠宝》。同 一位作者.同样以首饰为线索.但两篇小说在情节的安 排、人物的描写、主题的表现方面,却并无重复,可说是 同中有异 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作比较阅读。 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种教学方法往往是综 合运用的。如:教学《项链》时,我们可以运用辩论探讨 法和比较阅读法;教学《边城》时,可以运用其它文体辅 助法和电影片段辅助法。当然.除了这些方法的综合运 用.朗读与品味往往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运用 的方法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美丽世界,“读”和 “品”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小说阅读也 不例外。 总之.我们在小说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文本的 具体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 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研读小说、探究小说的积极性,通 过生生交流、教师引导,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鉴赏文学 作品的能力.完成小说教学的目标。 『作者通联:上海市南汇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