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早熟优质粳稻新品种“早香粳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12期
特早熟优质粳稻新品种“早香粳1号”的
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刘传松,黄展飞,张 翠
(太仓市浏河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江苏太仓 215431)
摘要:加快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中熟中粳优质水稻品种,与现有晚粳品种搭配种植,形成熟期搭配合理的布局,可以有效缓解秋收时节农机具、烘干设备紧张等问题。“早香粳1号”是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中熟中粳稻品种,该品种是香型软米品种,熟期早,食味品质佳,新米可赶在国庆前上市,实现稻米加工增值,错峰销售新米,市场需求旺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种植,探讨其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关键词:优质粳稻;早香粳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自然资源条件优越。过去,当地农业发展的阶段目标以高产为主,农户水稻种植收益主要来自于稻谷销售。近年来,太仓市按照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合作社新建烘干设施,大米加工设备,建立集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近年来,太仓市水稻种植主要以武运粳系列、常农粳系列、南粳46等早熟晚粳、中熟晚粳为主,产量水平较高,一般稳定在9 000~10 000 kg/hm2,但也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水稻收获时节农机具、晒场及烘干设备紧张;二是稻谷集中上市,不管出售稻谷还是大米,均无价格优势。“国庆稻”是当地对收割时间集中在9月中下旬,稻米能在国庆前上市的优质水稻品种的俗称,一般为中熟中粳类型。加快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中熟中粳类型优质水稻品种,与现有晚粳品种搭配种植,形成熟期合理搭配的布局,可以有效缓解秋收时节农机具、烘干设备紧张等问题。新米可赶在国庆前上市,市场需求旺盛,可实现稻米加工增值,错峰销售新米,提高水稻生产单位面积产值,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早香粳1号”是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苏州市范围内搭配种植。该品种在2017~201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产567.4 kg/667m2,较对照品种“苏香粳3号”增产6.53%;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563.7 kg/667m2,较对照品种“苏香粳3号”增产7.64%。太仓市浏河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于2019年5月引进种植,该品种熟期早、食味品质佳等特点,适合在太仓市搭配种植,新米可赶在国庆前上市。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品种在本地推广种植,现将其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产量表现
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特早熟优质粳稻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承试单位,在太仓市城厢镇万丰村开展试点试验,2017年区域试验太仓试点平均产量8 534.1 kg/hm2,2018年区域试验太仓试点平均产量8 952 kg/hm2,2018年生产试验太仓试点平均产量8 826 kg/hm2。2019年5月太仓市浏河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引进“早香粳1号”,在位于浏河镇闸北村的苏州(太仓)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基地进行示范种植,种植面积约1.7 hm2,播种方式为直播,平均产量为7 875 kg/hm2,目前太仓市推广的早稻品种产量一般在6 750~7 500 kg/hm2,“早香粳1号”丰产性较好。2 主要特征特性2.1 农艺性状
“早香粳1号”该品种幼苗矮壮,叶色中绿,分蘖力中等,株
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抗倒性强。群体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穗型较大,叶姿挺,谷粒饱满,后期转色好,秆青籽黄。在中上等生产水平条件下,株高90 cm左右,有效穗数25万穗/667m2,每穗实粒数95粒左右,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5 g左右。2.2 生育期
“早香粳1号”为中熟中粳品种,可采用机插、直播、机直播等种植方式,在太仓市地区机插宜于5月中下旬播种,一般可在9月中下旬成熟收获;全生育期127.3天。2.3 抗逆性
“早香粳1号”在2017~2018年太仓试点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2019年示范种植中,田间病害较轻,纹枯病、谷粒瘟偶有发生,均未发生倒伏,抗倒性较好。病害接种鉴定:稻瘟病损失率5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2.4 稻米品质
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2017年检测:整精米率76.1%,垩白粒率21%,垩白度3.1%,胶稠度80 mm,直链淀粉含量9.2%。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早香粳1号”可采用机插、直播、机直播等种植方式,机插栽培条件下适宜播种日期为5月中下旬,直播也宜早不宜迟,最迟一般不宜迟于6月中旬,力争早发求主动。药剂浸种,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0 g加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g兑水5 kg(17%杀螟·乙蒜素250倍)配制成浸种夜,再加入稻种,避光浸足48 h,不清洗直接常温催短芽后播种。播种量一般大田以4 kg/667m2为宜,以求得一个较为合理的高产群体。机插秧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15~18天),移栽密度为27万穴/hm2为宜,每穴插3~4 株苗,基本苗90~120万/hm2。3.2 科学肥水管理
根据土壤地力与目标产量确定氮肥用量,一般施纯氮量16 kg/667m2,为提高稻米品质,宜少施氮肥,增施有机肥。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稳、后控”的施肥原则,其中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以7:3为宜,并重视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每hm2茎蘖苗达目标穗数约80%时开始搁田,由轻到重分次搁田,控制无效分蘖。生育后期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切忌断水过早。3.3 病虫草害防治
水稻生产过程中除了气候等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病虫草害是主要因素之一,应因地制宜采用理想的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可采用太阳能诱杀器、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高效、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3.3.1 草害防治
杂草的危害性主要体现为竞争作用,杂草的生长必然与水稻
(下转第208页)
·20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农 技 推 广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12期
生较小污染。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积极发展以下产业,促进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建立先进的设施栽培示范区,并加强对示范区的灌溉施肥、环境与水肥用量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鼓励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为设施栽培灌溉施肥的技术应用提供更多平台;利用商贸投资,带动规模化和特色化农产品发展,促使高品质农作物的需求量增加,倒逼灌溉施肥技术的推进与发展。
而西瓜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则应加强核心技术研究,不论是发展灌溉施肥与田间管理相结合的西瓜简约化栽培技术[4],还是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实现节水与水肥耦合的集成技术都是关键性技术;同时,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及抗逆诱导等技术,减少肥料及农药的用量,提高西瓜的品质和产量。6 结语
当下,我国正致力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设施栽培西瓜的灌溉施肥技术在节水、省肥方面有显著成效,
让我国的水肥资源利用更合理更有效,同时可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并且改善西瓜品质。因此,各农科单位应加大研究灌溉施肥新技术的投资,积极组建科研小组,加快灌溉施肥技术的研究进程,使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侯东颖,郝科星,张曼.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设施西瓜的水肥
效应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2):110-112.[2] 宋修超,仇美华,郭德杰.水肥处理对基质栽培西瓜生长、水分
利用效率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土壤,2019,(2):284-289.[3] 侯东颖,郝科星,张曼.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设施西瓜的水肥
效应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2):110-112.[4] 朱小娟,袁国明,石小丽.设施栽培西瓜灌溉施肥技术研究[J].
乡村科技,2018,(33):92-93.
(上接第206页)
竞争水分、肥料、养分、空间等,同时很多杂草同时是水稻病虫
害的中间寄主,因而杂草的发生亦会助长病虫害的发生,可通过人工拔除、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防治。根据太仓市稻田杂草总结调查,太仓市水稻田杂草以杂草稻、小旱稗、千金子、马唐、耳叶水苋等为主。
1)农业防除。一是通过水稻浸种,可清除种子内夹带的稗草种子;二是及时在前茬收后耕翻上水,诱发杂草种子出苗,在水稻栽种前再次翻耕灭草;三是做好田边杂草清洁,减少田外杂草传入本田。
2)化学防除。化学防除的优点是大规模作业便捷、防治效率高,应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选择除草剂,按使用说明适期施用。稻杰、千金等茎叶处理除草剂在水稻一个生长季节只能使用一次,不能用弥雾机、高压机喷药,静电喷雾器施药应关掉静电开关。除草剂不得与杀虫、多效唑等混合使用,否则易造成药害。3.3.2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上,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需及时关注当地病虫害预报预测,根据病虫发生情况,掌握适期精准选药种的原则,选用
吡虫啉、阿维菌素、康宽等对症农药,做好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稻纹枯病的防治。加强纹枯病、稻瘟病的防控,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7%噻呋·戊唑醇悬浮剂等药剂防治纹枯病,用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20%稻瘟酰胺悬浮剂等药剂防治稻瘟病。3.4 适时收获
掌握好适时收获,以协同好产量和米质。过早收获,籽粒青粒增加,粒重低;过晚收获稻米光泽度偏差,稻米品质下降。为保证加工大米品质,建议低温烘干。
参考文献
[1] 刘奎刚,吴晓林.上海市国庆稻推广现状及对策[J].种子世界,
2017,(10):9-10.[2] 朱勇良,叶亚新,谢裕林,等.优质中粳香稻新品种“苏香粳3
号”特性及保优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3,(5):35-37.[3] 翟超群,宋秧泉,吴桂成,等.苏香粳3号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12,(2):52-53.
·20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