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语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有效策
略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越来越被各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经变成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思辨性阅读成为了语文课堂上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思辨性阅读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章、鼓励学生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学习态度的目的。本文就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展开一系列探讨,旨在帮助教师快速将思辨性阅读教学融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在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下,思辨这一哲学性名词不断被引入到高中学科的学习中,尤其是语文科目。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体,通过阅读锻炼学生的思辨意识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高中阶段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能为学生成长为核心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保驾护航。
一、思辨性阅读的意义
语文学科在新高考改革的趋势下越来越受重视,分数占比也越来越重,但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科目时常常很不上心。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觉得语文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从小到大都接触过的东西,没有新鲜感。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马马虎虎,在阅读理解类型的题目面前更是无从下笔,很难透彻的理解文章主旨,因此得分率一直不尽人意。这时就体现了思辨性阅读教学渗透入课堂的好处。光是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思辨性阅读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提高思考能力、发展创新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高中语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还可以教给学生如何从多角度分析文章,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就
不同,自然而然得出的思想观点就会有所不同,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方方面面的知识,积累更多语文素材,为语文写作打好基础,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国家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教师通过思辨性阅读教学将课堂主体位置交还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靠自己挖掘文章更深层的含义,可以促进其思辨能力的发展,为以后的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2.1鼓励质疑精神,启发学生思辨思维
语文学科的学习光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学生要有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面对一篇文章不能只浅显的听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更不能一味接受老师分析的文章内涵。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不能害怕自己的问题是错误的、幼稚的,无论是不是好的问题都能够带来进步。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立足于文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但在同时也要把握好上课节奏,不能一节课光是听学生五花八门的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文章的理解上,一切都应该依附于文章展开,教师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考,不能放任学生一味的乱想,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文章主旨,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质疑精神的作用,在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也大有裨益。
例如在讲解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哦,香雪》一文时,首先通过提出关于火车的问题,和学生互动,让课堂氛围热闹起来,将时间向后推六十年,让学生讨论思考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讲,火车意味着什么,在这两个小小的问题的讨论中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从题目开始设问,让学生尝试读文章标题,启发学生思考“哦”字的读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醒悟感叹的四声还是惊奇的二声,不同的声调也暗藏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情绪,需要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文章的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句子段落提出大胆质疑,比如香雪为什么对那个铅笔盒情有独钟呢,是她没有铅笔盒可以用吗,是她不喜欢那些其他姑娘们喜欢的首饰吗等等,在学生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中找到真正的答案。教师可以在文章讲解结束后回顾最开始的标题怎么读的问题,问问学生最初的答案有没有改变。在本文中二声和四声都是正确的,在领着学生一起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探索欲望,两个正确答案也能
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辨思维,通过思考强化记忆,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在思考中进步。
2.2拓展文章内容,增强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的学习只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已经有了一些思考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判断力,因此正是锻炼思辨思维的最好年纪。教师要适当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课本原有的内容进行拓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文章,也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阅读素材。文学作品深厚的底蕴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掌握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花费时间去深入了解作家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只有深刻了解了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加精准的捕捉到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以及文章想传达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带领学生发散思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这样程度的语文知识的积累量是无法帮助学生应付高考、取得高分的。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更开放大胆一点,做好关于文章的内容拓展,以此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讲解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一文时,首先要给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其他作品以及他的写作文风。借助《祝福》、《孔乙己》等作品向学生展示鲁迅笔下的讽刺和幽默,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了解了这些后再开始文章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赏析文章,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自尊与自贱、看不起权势又趋炎附势、向往又畏畏缩缩等人物性格都是既对立又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十分值得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就阿Q的性格特点展开讨论,找出表现这些性格的段落,探讨阿Q这种矛盾性格的原因所在。只有搞清楚为什么创造出这样性格的人物,才能理解文章主旨,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影射的是封建势力残忍的本质以及愚化百姓的险恶用心,批判的是辛亥的不彻底性。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束语】大多数高中生是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的,教师需要做的是顺应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策略的改进,把学生的思辨意识挖掘出来、培养得更加强大。而语文课程中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依托于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与学生课堂互动
时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养成会思考敢质疑的学习态度,积极拓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思辨思维看待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旭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23):8-9.
[2]汤亚东.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方法探讨[J].课外语文,2021(1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