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选择题中的“陷阱” 王玫 综观2010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历史试卷,笔者发现命题者在选择 题中设置了一些“陷阱”,考生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命题者这样设置的 目的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及思维能力。下面,笔者通过例 题,就选择题中常见的“陷阱”类型及相应对策作一些归纳,希望对广 大师生有所帮助。 陷阱一:表述绝对 命题者在备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 化。在备选项中一般会出现“所有”、“彻底”、“一定”、“都”、“最”、“没 有”等字眼。 例1 (2010年四川自贡卷)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其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很充分。下列关于美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黑人奴隶宣言》使得所有奴隶都获得了自由 B.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C.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范例 D.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局面 解析:选项A中“所有”太过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正确答案是A。 对策:反复琢磨题中的修饰、成分,对“任何”、“所有”、“一 定”等表述绝对的词要仔细推敲,看这些绝对化的表述是否和书中观 点一一致。 陷阱二:似是而非 命题者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选项,主要考 中学政史地2010.10 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2(2010年江苏南京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 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一 ( )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自主的国家 解析:C选项是干扰项,考生如只注意题干和选项中的“新”,没 有理解新纪元的含义,就会误选。A、B、D选项都是新中国成立的意 义,D选项为新纪元的正确含义。 对策: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 逐一辨析相近易混的选项,作出正确的取舍。 陷阱三:正逆颠倒 在试卷中,命题者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试 题。这类试题一般在题干中会出现“不是”、“不属于”、“不符合”、“不 正确”、“错误”等词,有时命题者会在这些词下面加着重号。 例3 (2010年江苏徐州 江苏省台商投资统计图 (羲据来源:‘中翟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卷)观察右图,这一时期台商在 江苏投资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 不包括 ( ) A琊小平南方谈话 B.、澳门的回归 C.十四大的召开 D.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的加强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解析:如果不仔细审题干,很容易误选D;仔细审题干和图标年 代,结合所学知识,、澳门的回归时间分别是1997年和1999年, 与限定条件不符,正确答案为B。 对策:解答这类题目时,关键在于判明题干的方向。在确认题目 是逆向选择题的前提下,只要将与题干条件不符的选项舍去即可。 口NGⅪjE ZHENG5HI 陷阱四:答非所问 命题者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选项,考生如果不认 真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例4 (2010年四川乐山卷)拿破仑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 物,对欧洲文明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贡献的是 ( ) A.发动“雾月政变”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B.制定拿破仑法典 D.远征 解析:解答本题时,若不看题干,A、B、c、D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 的。题干规定“对欧洲文明演进”的贡献,故正确答案为B。 对策:解答这类题时,只能选择与题干存在直接联系的选项,对 那些无关的选项,不论其说法多么正确也不能选。 陷阱五:舍本求末 命题者设置现象或假象以否定本质的规律,或以细枝末节、无关 紧要的内容代替根本的东西。 例5(2OLO年广东东莞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 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 )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解析:B、c、D选项都与题干有关联,根据史学基本原理——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可知,A选项才是根本原因。 对策: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自觉运用史学原理,透过现象看本 质,选择能够准确反映题干要求的选项。 陷阱六:条件过多 命题者在题干中增加限定条件,在备选项中附加一些与题干无关 的信息,以增加试题的难度,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情况。 例6 (2010年山东济宁卷)有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 1926年,他这一生能够见证到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战争义⑤中国党诞生⑥辛亥⑦洋务运动 ( ) ④八一南昌起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题干中存在两个条件,一是限定时间,二是限定顺序;所列 举的事件共有七个,考生需掌握各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排除①、④,其 余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答案为A。 地一 对策:全面理解题干中的限定条件,尽量排除题干中的无关信 息,正确运用知识去判断、分析、比较,从备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陷阱七:鱼目混珠 命题者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为干扰项,考查考生的辨别 能力。这类试题的备选项中通常会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的字眼。 例7(2010年山东潍坊卷)马克思称它为“推动了18世纪欧洲 ”的“第一个宣言”。“它”是指 ( ) A.《权利法案》 C.((1787年》B.《宣言》 D.《宣言》 解析:A、B、C、D均为相似的法律文献,尤其B选项《宣言》 带有很大的干扰性,《宣言》发表时间早于《宣言》,正确答案 应为D。 对策:解答这类题时,必须对相关、相似、易混的知识进行比较和 辨析,排除干扰项。 陷阱八:变换叙述 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部分,对传统考点进行“再包装”,如设置新 情境、新材料、新视角等,使其以“新面孔”出现,考查考生的思考 和应变能力。 例8(2010年宁夏卷)辽宁宽句县农民在给毛的一封信中 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 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D.改革开放新时期 ( ) 解析:此题中的信提供了两个限定条件,即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 民分地所处的时代,由此可以判定该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土地改 革运动,正确答案为B。 对策:近年来新情境、新材料、新视角试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 解答这类试题时,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提高知识概括能力与迁 移能力。 陷阱九:因果倒置 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 所学知识,以及是否掌握各种现象和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 例9(2010年安徽芜湖卷)工农军选择在井冈山建立根据 地的有利条件是 ( ) ①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③附 近农产品丰富④群众基础好⑤朱德、陈毅率领已先期到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有利条件,⑤是干 扰项,朱德、陈毅率领到达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故正确答案为A。 对策:在解答因果型试题时,要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否成立;如果是果因型试题,要注意核对选项所述原因与题于是不 是同义反复,有没有因果倒置。 陷阱十:以偏概全 在这类试题中,某些选项所表述的知识只符合题干中的某些条 件,其迷惑性很容易诱使考生出现以局部代替全部的失误。 例10(2010年江苏徐州卷)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 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 生存来源。”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 政”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兴办公共工程 ( ) C.调整劳资关系 D.缩减农业产量 解析:题干中有两个限定条件,一是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 二是提高就业率,C为干扰项,貌似正确,但与以上两个限定条件不 符,因此,正确答案为B。 对策: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的分析,将错误 的或无关的选项舍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