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公里”问题。(2)城市管理信息化,包括 人们可以克服原本存在于人际交流中的一 电子政务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医疗卫生信 些时间和空间障碍,可以在家里办公、通过 息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公共安全信息 网络购物、利用信息传递取代或减少人的来 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等,以 回通勤,人的活动将摆脱距离的约束,而城 适应城市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断发展 市将逐渐消失。衍生效应,表现为信息技术 和动态演进的需要,适应城市的国际化、全 的发展衍生出一些新的需求,从而促进城 球化和网络化的趋势,提高城市的决策水 市经济的发展。增强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 平、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的服务能力。(3) 展可以扩大原有物质形态网络,如路网、电 城市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 网、水网等的容量,提高它们的功效和吸引 部分和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的题 力。联合国《上海宣言》指出:“城市信息 中应有之义,包括智能化住宅小区和住宅 化不仅致力于发展自身的信息产业,更是 智能化两个层面。智能化小区涉及的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及其相关活动改造和发展包 上海正致力于下一代互联网、移动 通信网、城域无线宽带接入网等项目的建 设,预计到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前,上海将 打造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信息化之城,在 全市范围内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 时间都能接入宽带网络。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城市信息化改变了整个城市社会和城 市中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功能,一般有物业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 统、住宅自动化系统。在社区信息化服务方 面,将广泛使用计算机及其网 使社区服 务手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全方 位的网上社区管理与服务系统,依托先进 的网络技术,有效地开展社区组织建设、党 建工作、公共事务管理、思想文化建设、计 划生育、社会治安和信息查询、家政服务、 卫生保健、监督投诉与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城市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效应 2O世纪8O年代,卡斯特尔斯(Castells) 提出了信息城市(Informational City)的 概余,建立了信息城市理论。卡斯特尔斯说: “信息时代正在展现一种新的城市形式,即 信息城市”(Castelis,1996)。信息城 提 信息经济的集聚地(Castells,1989)。由于 信息城市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围绕网络 组织起来和部分地由“流的空间”组成的特 性,从而使信息城市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 个过程,一个以流的空间的结拇陛支配为特 征的过程。卡斯特尔斯在他的《信息城市 中明确地指出了信息对城市的强大影 响和作用:“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之 后,我们正经历着又_次巨大的社会变革: 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在信息环境 下,存在一种新的产业空间分布,其决定性因 素包括:劳动力的地域分配、信息形成、生 产的扩散和选址的灵活性等,而这些因素和 空间组合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 格罗姆 ̄raham)和马拉文(Marvin)将 信息技术对城市的作用概括为四种效应, 即协作效应、替代效应、衍生效应和增强 效应。协作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城市 发展呈现一种协同并进的趋势,在空间上表 现为信息空间的扩展与城市空间的延伸的 复合。替代效应,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完善, 括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以极大地 促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扩散和传输 的有序化、高效化,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的 综合能力,最终产生集聚和辐射效应。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信息化是推进城 市发展的性力量,已经渗透到城市的经 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效应是综合 性、根本陛和不可逆转性的。据《中国城市信 息化报告》显示,上海95%的街道建成内部局 域网;72.695市民获得“百万家庭网上行”考 试合格证书;86.98万上海人拥有贴身“信息 管家”——“市民信箱”。上海正致力于下一 代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城域无线宽带接入 网等项目的建设,预计到上海世博会举办之 前,上海将打造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信息化 之城,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任何^在任何地点 和任何时间都能接入宽带网络。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城市信息化改变了整个城市社会和 城市中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三、城市信息化对城市功能空间的 效应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城市功能空间的特 性,分清其与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的联系 和区别,本文中的城市功能空间的含义为: 城市功能要素在空间的互相作用,经动态 演化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过程,以及 城市功能要素和其它空间要素的互相作用 而形成空间分布。 所谓城市功能,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 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 挥而产生的效能。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功 能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不同功能之间以 互不干扰的空间隔离为原则,功能内部以集 聚效应、规模效应为原则;二是不同城市功 能的联系和完成都要通过城市道路网来实 现,形成以可达陛为准则的区位原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城市信息化造成城市功能空间的变迁 圈将拥有比现在的大城市连绵区更广阔的 和效能的提 主要表现为: (一)城市功能要素的复合效应 范围,城市居民生活在各个不同的空间尺度 未来的大城市圈将拥有比现在的大 中。在/J、尺度上,基本的工作、娱乐、购物集 城市连绵区更广阔的范围。城市居民生活 居住空间是城市最主要的空间结构单 中在多功能的复合社区中;在大尺度上扁 在各个不同的空间尺度中。在小尺度上, 元。目前在发达国家,信息化、分散化的城 层次的活动则集中在城市职能中心,小尺 基本的工作、娱乐、购物集中在多功能 市产业可以灵活地与居住环境相融合,人们 度的社区和大尺度的职能中心之间的连接 的复合社区中;在大尺度上,高层次的活 在社区中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网络就业, 依赖于互联网,使未来城市形态演变为具 动则集中在城市职能中心,小尺度的社 形成复合社区。这种多功能复合社区与传 有统一中心的网络状结构。统社区最大的区别在于,除居住功能外,其 信息化对城市的性效应,必将引 区和大尺度的职能中心之间的连接依赖 使未来城市形态演变为具有统 他多种功能在社区空间上复合。这一居住 领和主导城市发展、城市功能结构重构的 于互联网。发展模式对外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和快速交 方向,并对中国城市的战略发展、规划设计 一中心的网络状结构。 通干线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对内注重 营造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人居环境,将商 业、公园、公共设施等布局于适宜的步行距 离之内,增强社区的活力与多样性。 (二)功能空间状态的集聚辐射效应 伴随着城市信息化的推进和现代信息 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城市“信息集散地” 的功能大大增强,促进信息交流、释放和 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有效地消除由于信 息不沟通、不对称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大 大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效应,促进社会资 源加速向城市的集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 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晾城市生产功能的生 态化趋势、主导功能的服务化趋势、管理功 能的网络化趋势将日趋明显,进而促进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功能空间分布的离散效应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功能要素的空 间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迁,信息及其网络 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 等功能领域,传统的城市功能正在发生深刻 的转型。比如,城市通勤能力的提升可以改 善目的地的可达性,减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 本。随着城市交通功能部分虚拟化,电子运 输网替代了部分传统通勤方式,各种物流、 人流和商流将不再把实物交通作为城市联 系的唯一方式,由此,交通信息化对城市功 能的空间分布产生了很强的离散效应,在 家上班、电视会议、远程流通、远程服务的 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格 局,形成了适应交通信息化的新结构。 城市信息化的离散效应还体现在城市 工业空间的变迁上。工业生产的空问组合 方式以地域上的分散化代替传统大规模工 业区的存在方式,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环境质 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土地、劳动力)向郊区 或小城市转移,城市空间形态由紧凑型向松 散型演化的趋势逐渐明显,未来的大城市 和运行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孙世界、刘博敏.信息化城市.天津 大学出版社,2007 宛剑英.信息社会的城市及其规 划.同济大学,1997 承继成、李琦等.数字城市——理 论、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 曼纽尔・卡斯特尔斯.网络社会的兴 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6 陈刚、阎国庆主编.数字城市理论 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 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王颖.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 市.城市规划,1999,23(8) 孙世界.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 市关系初探.城市规划,2001,25(5)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 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地理与地 理信息科学,2004(02) CASTELLSM.The Informational City Blackwell Publishers,1989 G R A H A M S M A R V I N S.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ity: Electronic Speces,Urban Places、 New York:Routledge,1996.3—25 TOWNSEND A M.The internet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Network Cities l969一l999.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2001,28(1) FATHYTA.Te1e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City Form.Praeger,1991.93-103 中国城市信息化报告.上海,2006 赖明等编.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 践.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一责任编辑:欧阳忠伟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