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复习资料一 史记选读 第1页共7页
P41《高祖本纪》 一、
字词
1、 贳shi (1)贳.酒 (2)贳.其罪 2、高祖每酤.
留饮 3、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4、(1)乃绐.dai为谒曰
(2)诖.乱天下,欲危社稷:欺骗,连累 5、高祖因狎侮..诸客 6、遂坐上坐,无所诎. 7、杨熊走之荥ying阳,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8、偶语者弃市.. 9、(1)沛公然.其计 (2)何为其然.
也 (3)浩然.正气:……的样子。 (4)以火然.之:通“燃”,燃烧。 10、(1)秦军解.
,因大破之 (2)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11、(1)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此五霸之伐.也 (3)自矜自伐. 12、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13、诸侯各就.
国
14、日夜跂.
而望归 15、汉王与齐王期.会而击楚军 16、汉王复入壁. 17、深堑.而守之 18、攻城略.
地 19、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 20、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 不能治.
产业 21、(1)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2)刘季固.
多大言,少成事 (3)固然;坚固;固执;顽固;鄙陋 (4)通“故”,所以,因此。 22、(1)乃并复丰,比.沛/鳞次栉比 (2)朋比.
为奸 (3)比.到当阳(地名),众十余万 (4)比较;比拟;比喻 (5)比比:每每;频频;处处 23、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二、词类活用 1、(1)因家.沛焉 (2)舍.相如广成传舍 2、深.
堑而守之
P51《李将军列传》
一、
字词
1
高三语文文言复习资料一 史记选读 第2页共7页
1、 匈奴大入萧关, 而广以.
良家子从军击胡 2、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3、 (1)武骑常侍,秩.
八百石 (2)秩.满当迁,转知苏州 4、(1)平旦 (2)旦日 (3)明日/明年 (4)翌日 (5)他日 5、睥睨.
6、吏当.广所失之多, 为虏所生得,当斩,贬为庶人.. 7、(1)久之 (2)顷之 (3)居无何 (4)已而
8、(1)以为虎而射,中石没镞. (2)削锋镝. 9、(1)粜.米 (2)籴.米 (3)市/货/鬻
10、(1)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2)麾:a军旗
b“挥”,指挥,挥动
11、(1)且臣结发..
而与匈奴战
(2)总角..之交/结发..之妻 12、大将军青亦阴.受上(皇帝)诫 13、(1)以为李广老,数奇..
(2)命途多舛.
14、A(1)会长史封书与广之莫.
府 (2)至莫.夜月明 B 封书..
15、(1)广不谢.
大将军而起行 (2)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5)凋谢. (6)感谢. 16、对簿..公堂 17、刀笔之吏.... 18、其.李将军之谓也. 19、恂恂xun
(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 (2)吾恂恂..而起„„而吾蛇尚存 二、词类活用
1、止.(李)广宿于亭下 三、句式
1、李将军之谓
P68《管仲列传》
一、 字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 )2、(1)九合诸侯,一匡.
天下, ( )2
高三语文文言复习资料一 史记选读 第3页共7页
管仲之谋也。
(2)善则赏之,过则匡之 ( ) .(3)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弹琴)( ) .(4)通“筐”; “眶”; “枉”
二、词类活用
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 )
三、特殊句式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难点巩固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字词
(1)贾:( ) (2)走:( )
2、翻译文句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3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P70《屈原列传》
一、字词 1、博闻强志/识 ..2、王甚任之 .
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高三语文文言复习资料一 史记选读 第4页共7页
争富而心害.其能 4、屈平属.草稿未定 5、离.
骚 6、其文约.,其辞微 7、(1)屈平既绌. (2)相形见绌.
(3)责以信义,告之利害,
客绌.服不能发口 8、惠王患.之 9、厚币. 10、委质.事楚 11、(1)其存.
君兴国 (2)录用材能,存.抚良善 12、(1)吊.
有忧,贺有寡 (2)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 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 13、身.
客死于秦 1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5、颜色..憔悴 16、形容..枯槁 17、怀瑾握瑜....
18、皆祖.屈原从容辞令 19、亡.其六郡 二、句式
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P126《魏公子列传》一、
字词
1、(1)远方之国莫不致.其珍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致.
食客三千人 4
高三语文文言复习资料一 史记选读 第5页共7页
(4)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
千里 (6)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
一也 2、 公子闻之,往请,
欲厚遗.wei之 3、 侯生摄.
敝衣冠 4、 (1)不让.,欲以观公子 (2)平原君„„让.魏公子曰 5、臣有客在市屠中,
愿枉车骑过.
之 6、(侯生)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7、吾攻赵旦暮..且下 8、留军壁.
邺 9、(1)a公子纵轻(轻视)(赵)胜„„
独.
不怜公子姊邪?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 (3)鳏guan寡孤独. (4)单独
(5)..:a独身男子 b残暴无道的国君 10、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11、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12、今吾且.
死而侯生
曾.
无一言半辞送我 13、(1)以肉投馁.
虎 (2)鱼馁.肉败,不食 (3)气馁.:空虚,心虚 14、如姬为.
公子泣 不足为.外人道 15、效命之秋. 16、北乡.自刭 17、矫.魏王令代晋鄙 18、赵孝成王德.
公子 之矫杀晋鄙兵而存赵 19、公子竟.留赵 二、词类活用 1、公子为人仁而下.
士 不以其富贵骄.士 2、西却.
秦 3、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4、乃自骄而功.
之, 窃为公子不取也 三、句式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何功之有
P132《淮阴侯列传》一、
字词
1、(韩信)不能治生..商贾 2、(1)食时(韩)信往,
不为(之)具.食 (2)具.
告以事 5
高三语文文言复习资料一 史记选读 第6页共7页
3、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si, 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4、(1)于是信孰.视之 (2)孰.能无过 (3)孰与..君少长 5、虏魏王,禽.
夏说 6、(1)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2)方.轨 (3)倍道兼行....
7、愿足下假.
臣奇兵三万人 8、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麾帐之下) 9、今韩信兵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 10、亦已罢.极 11、韩信使人间视.. 12、(1)阻其路,塞其遂.
(2)功遂.身退,天之道 (3)六畜遂.,五谷殖 (4)遂.贤良,举方正 (5)(曹)操弱于(袁)绍, 然曹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6)乃掘地,遂.
得水 (7)通“邃”“燧”“隧” 13、选轻骑二千人„从间道 萆.bi山而望赵军 14、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15、裨将pi 裨益bi
16、令其裨将传飧.sun 17、平旦,(韩)信建.
大将之旗
18、鼓.行出井陉口 19、顾.诸君不察耳.
20、(韩)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
千金 21、(1)诸将效.首虏(首级、俘虏) (2)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以儆效.
尤 (4)效果;效验、证明 22、《5+3》p79 望:(1)远望
(2)盼望、期望 (3)名望、声望 (4)祭祀山川 (5)埋怨,责怪 (6)农历十五 望洋..
:仰视、远视的样子 23、陈郗xi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
其手, 辟.左右与之步(走、散步) 24、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25、曰:“弟.(第.
)举兵, 吾从此助公”
26、上怒曰:“享.之!” 27、逐鹿.中原 28、纲.绝而维.
弛 29、(1)捕虏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无所置. (2)沛公则置.车骑 (3)南海献荔枝,
十里一置.,五里一候 (4)置邮..:驿车 (5)放置;安放
6
高三语文文言复习资料一 史记选读 第7页共7页
(6)设置;建立 (7)置办;购置 30、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 31、集
(1)天下已集.
, 乃谋畔(叛)逆, 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2)今日之事幸而集. (3)有隼sun(鹰)集.于树 (4)天下云集.响应 二、固定句式 1、不亦„„乎
以此为政,不亦..惑(糊涂)乎. 2、无乃„„乎 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 3、得无„„乎
日饮食得无..衰(减少)乎. 4、无以 无以..至千里 5、 有以
袁愤,然未有以..报也 6、有所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7、无所
战事烈,几无所..逃死 8、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亲贤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孰与
孰与..君少长 10、孰若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11、然则
然则..,何以易(改变)之? 12、„„之谓
我之谓..也/其李将军之谓..也 三、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1)古之人不余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莫之夭阏
(2)大王来何操 吾谁与归 奚以知其然也 (3)句读之不知 何厌之有 惟命是从 (4)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