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第2章 声现象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 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频率 2. 下列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B.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 下列有关声现象知识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可以将人体内的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这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 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 音乐家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继续创作的
D. 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4. 春节,小鑫同爸爸、妈妈在某寺庙中一起敲响了新年的钟声,向全国人民祝福。小鑫发现在敲响大钟后,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原因是( )
A.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B.大钟的神奇 C.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是空气仍在振动
5.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
6.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
A.图甲: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图乙: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使纸片发出不同的声音
C.图丙: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时,水花四溅
D.图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小球跳动的情况 7. 下列事例中,应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 ①利用超声波清洗镜片 ②超声波洗牙
③利用超声波加工硬度特别高的工件 ④超声波雾化器 ⑤上课认真听讲
⑥对着烛焰拍手,烛焰跳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8. 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提出可据此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是利用声音的( ) A.响度 C.音色
B.音调 D.振幅
9. 如图所示,拨动尺子伸出桌面的部分,可以听到尺子发出声音。仅使用图示的器材,并进行适当的操作,无法探究的问题是( )
A.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B.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D.探究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
10. 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二、填空题
11.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现处于雷雨天气,为防止受雷击________(选填“应避免”或“不须避免”)在空旷处打伞行走.下雨时,天空传来震耳的雷声,雷声的大小用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描述.
12. 2018年5月29日,南宁市获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市区里,大量的树木可以在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________产生的. 13. 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
14. 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________.
15.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会逐渐地变小,直至消失,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同时一直能看到闹钟的秒针在不停地转动,说明光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6. (1)如图甲所示,用细线拴着硬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橡皮锤轻轻敲击音叉,音叉发声,小球弹起一个较小的角度;再用橡皮锤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可看到小球弹起一个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角度。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__有关。站在远处的同学虽然可以看到小球弹起,却没有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
人
耳
听
到
声
音
的
响
度
还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如图乙所示,用橡皮锤敲打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能发声,并把小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音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声波可在__________中传播;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_。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发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泡沫塑料小球的弹起来反映音叉的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
17. (1)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根弦线做实验,探究的是音调与弦线___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__和________两根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声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声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判断,在材料、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_____点。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把8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________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二: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其“死亡之谜”——船上人员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频率低于20 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的频率相同时,会产生共振,严重时,内脏被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述材料中空格处补上恰当的文字:______________。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在________左右。 三、实验题
19. 探究声音的传播。
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 猜想:可能需要。
实验器材:耐高温的广口玻璃瓶、密封盖、小铃铛、铁丝。
实验观察:
(1)封严瓶盖,摇动玻璃瓶内的铃铛,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对玻璃瓶进行加热,密封盖、瓶口之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
(3)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铃铛,铃声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
(4)从实验中你能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如图所示,将塑料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刻度尺使其振动,听刻度尺发出的声音。
(1)实验时若保持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则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
(2)实验时若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刻度尺,则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
(3)换用钢尺做此实验,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与塑料尺相同,拨动尺子的力也保持相同,则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4)实验设计中涉及的物理方法是比较法和________________法。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第2章 声现象 综合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大,即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小,即响度小;故这里的“高”与“低”相当于“大”与“小”(或“强”与“弱”)即指声音特征中的响度.故选C.
2. 【答案】D [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错误。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音调无关,B错误。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是由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错误。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D正确。
3. 【答案】C 【解析】超声波碎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接收的是次声波;贝多芬失去听觉后是利用骨传导的方式继续创作的;人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音色不同.故选C.
4. 【答案】C [解析] 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敲击,但大钟仍在振动,而不是空气在振动,故会出现“余音不止”现象,并非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5. 【答案】A [解析]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6. 【答案】D
7. 【答案】C
8. 【答案】C
9. 【答案】B [解析] 实验中通过拨动尺子,能听到声音,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可以探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但无法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不可探究;实验中,固定直尺不动,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尺子,听尺子发出声音的大小,即可以探究响度与声源振幅的关系,故C可以探究;保持拨动尺子的力度不变,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伸出桌面越长,尺子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即可以探究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可以探究。
10. 【答案】A
二、填空题
11. 【答案】应避免 响度
12. 【答案】传播过程中 振动 【解析】大量的树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声音都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律的.
13. 【答案】(1)空气柱 (2)大于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析](1)悠扬的笛声是由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4. 【答案】振动 大象 【解析】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从听觉的频率范围来看,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低于人、海豚的听觉频率范围下限,它们都听不到次声波,大象的听觉频率下限可达1 Hz,所以大象最先感觉到次声波.
15. 【答案】不能 能
16. 【答案】(1)变大 较大 振幅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2)物体振动 空气 能量 不会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转换法
17. 【答案】(1)①长度 ②a b (2)A B
[解析] (1)①由图示可知,弦线b、d的材料和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选择弦线b、d进行实验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弦线长度的关系。
②要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应控制弦线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由图示可知,可以选弦线a、b进行实验。
(2)在琴弦材料和张力相同的情况下,琴弦越长,发声的音调越低,琴弦越粗,发声的音调越低。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振动的琴弦细且短),最低的是按住B点(振动的琴弦粗且长)。
18. 【答案】(1)音调 (2)次声 (3)20 Hz
三、实验题
19. 【答案】(1)能 (3)变小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析] (1)拧紧瓶盖,摇动铃铛,瓶内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音通过空气、玻璃瓶传出,所以能听到铃声。
(3)瓶内接近真空后,几乎没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摇动铃铛时,就几乎听不到铃声,或者说铃声变小。
(4)通过实验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0. 【答案】(1)响度 振幅 (2)音调 频率 (3)音色 (4)控制变量
[解析] (1)将刻度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适当的长度,长度不变,则振动的频率就不变,即音调不变;轻拨与重拨,刻度尺的振动幅度变化,刻度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2)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刻度尺,此时刻度尺振动的幅度基本相同,但由于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同,导致刻度尺振动的频率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音色即音品,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