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3期 2014年6月 龙岩学院学报 V01.32 NO.3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June 2014 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林艺芳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规模发展呈阶段性突进、目标模式在发展中逐 渐明晰、办学与院校结构多元并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与内涵质量提升缓慢等发展演变特点。 因此,需通过与机制的创新,引领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内涵 和衔接贯通。推进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通过教学改革、升级转型,促进福建省高等 职业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打造特色、强化服务.努力提高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 关键词: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演变特点;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薅 谜 ∞ 锄 船巧 巧加坫如 o 文章编号:1673-4629(2014)03—0058—06 化;2000—2005年为第二次突进,2005年达到49 所,5年新建38所(如图1所示),在校生从1.31 1981年.福建省批准厦门市组建了鹭江职业 大学.这标志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开端,到 1985年,福建省共建立了11所由地方中心城市 创办的具有地方性、职业性、应用型特点的职业 万人增至27.87万人,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总 数、在校生总数的66%和44.45%①。 大学。经演变发展,到2012年,福建省有设 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54所.在校生达到27.87 万人 .在规模意义上已是“半壁江山”。 一、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演变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 从“无”到“有”,从“有”变“大” 从“规模扩张” 上升到“内涵建设”的历程 回顾30多年的发展 历程,呈现如下比较显著的演变特点。 (一)规模发展呈阶段性突进 1980 1985 1988 199Z 1995 1999 2005 2005 2007 2008 2oo9 2010 2013 年份 图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趋势图① 30多年来,福建省高职教育实际上经过两个 阶段性的突进:1981—1985年的第一次突进:院校 数从1981年1所(鹭江职业大学)到1985年的 11所,之后的1986—2000年院校数量无明显变 这种发展态势与这两个阶段我国社会经济 发展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密切相关。 收稿日期:2014—0卜08 作者简介:林艺芳,女,福建龙岩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FJJ10-061)。 58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1981—1985年福建省职业大学出现第一次突进是 因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文化大”十年内 乱的破坏,高等教育内部迫切需要改革和重构 而2000—2005年的第二次突进。则是面临新世纪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需要,我国积极推进高等教育 大众化、扩招背景下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的 必然结果 这两次突进式的发展,福建省一大批高职院 校在缺乏应有的办学设备与师资条件下匆忙建 立并招生办学,尽管这时期面临改革开放,具有 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因为高职教育在我国刚刚出 现,对其目标任务和办学规律的认识还十分模 糊,办学实践中也客观存在办学思想观念、办学 条件、专业设置、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教 学过程与方法等很多问题,特别是办学者自身对 高职教育是什么、高职教育如何办。认识都很肤 浅、很模糊,这必然造成福建省高职教育在这两 个突进阶段人才培养的低水平低质量,不符合经 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社会认可度低的 状况。 咖。 (二)目标模式在发展中逐渐明晰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规格、培养模式等逐渐随着办学实践的发展,从 “比较模糊”逐步趋向“比较清晰”。 从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与探索阶段 看.在职业大学举办之初,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 的性质与任务还在探索研究之中,还没对职业大 学这种新型大学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更缺乏相 关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指导。而当时的职 业大学举办者仅仅认识到“不能走老大学的 路”,l2 但对于如何办学并不清楚,以致很多职 业大学直接沿用普通专科办学模式,在专业设 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面都只是普通大学的 压缩。在今天看来,当时的职业大学实际上只是 充当了普通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补充角 色.高等职业教育只被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 次。还没有把其视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 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也并未显现出来。这也是 直接导致职业大学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发展缓 高等教育 慢的重要原因。l3』j 到20世纪90年代,1991年全国高等职业教 育研讨会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 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在这 之后,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对高等职业教 育进行研究,并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界 定;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 育的办学模式与发展措施、设置标准及原则等方 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同时也随着对职业教育认 识的逐步提高,我国也启动整合建立职业技术学 院。在这种背景下,福建省职业大学也以“培养 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提出人才培养方 案的设计须按照“职业和技术岗位的具体要 求,以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②,强 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要求加强“双师 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 双师素质的能工巧匠等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 教师等。也逐渐理解了“高职是什么”以及“应当 怎么办”等问题,高职教育也逐步受到社会的广 泛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开始 朝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方向 迈进。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提出“培养面向生 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 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此时,全国上下对高职 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已比较清晰。这时期 福建省也加快了发展高职教育的步伐,并围绕海 西建设产业发展调整专业布局,引导高职院校提 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 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 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到这 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技 能性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特征已表述得十分 明确。这一时期国家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 校高职院校,引领高职教育走一条不同于普通大 学的类型之路。l4_l 这一阶段,福建省提出的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也获得批准,上升为 59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国家战略,因此,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 养,也成为福建省高职教育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福建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调 整专业结构力度,突出履行引导、指导、监控职 能.设立高职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项目,强化对 福建省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引导,各高职院校也 开始进行调整、规范、改革与建设,促进了福建省 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总的来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 标随着国家层面定位的发展.从相对模糊逐步比 较清晰、比较合理,相应的,高职教育也从边缘逐 渐走向中心。高职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地方社 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三)办学与院校结构多元并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职业院校的创办与发 展不仅搭建了、省、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高 等教育新,而且由于有国家层面相关和 举措的支持和激励.福建省也迅速出现了一大批 民办高职及部门行业高职.成为福建省高职教育 的重要特点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11所职业大学.有8所 为中心城市主办,1所为行业(机械厅)主 办,华南女子学院、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则为民 办,形成以地方为办学主体、社会力量共同 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 民办大学风毛麟角,福建省社会各界及海外侨胞 积极捐资踊跃参与举办职业大学成为福建高职 教育的一大特色。② 2O世纪末以来,在教育部“三多一改”大力 发展高职教育等措施的激励下,到2011 年,福建省已有民办高职23所,在校生数从738 人增长到6.96万人 。这些民办高职院校的兴 起,客观上缓解了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 足,规模过小问题。特别是福州、厦门、漳州、泉 州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较 大也较迫切,光靠办学远不能满足需要。而 且民办高职多数以行业定位,如汽车驾驶、检测 与维修、光电信息技术、会展、陶瓷、茶文化等,有 的专业还填补了福建省高等教育的空白。 高等教育麓 (四)教学改革与内涵质量提升缓慢 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内涵质量 建设与提升比较缓慢,还存在着如办学思路缺乏 个性,定位不够准确,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 鲜明:专业内涵建设的针对性、适应性、前瞻性不 足: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 不甚理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停留 在浅层面合作;学生就业质量不高;院校内部管 理机制尚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实践 性、职业性特征,教师观念理念、整体素质水平与 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相差甚远等 问题。 职业大学初办时期,由于办学投入十分有 限.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以及计划经济、观念 理念的束缚,院校规模都相当小,他们大多更加 关注基础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6 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 法》。从法律上确立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 中的地位.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支持高职教育发展 的措施。由此高职教育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 历史新阶段。 5_】。但这一阶段福建省对高职教育 基本处于“无为”状态,也难以履行“规划、统筹、 指导、管理”等应当履行的职能,没有适时出台 与国家相应的配套发展,因而制约这一阶段 福建省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同时,也有 院校由于各种办学困扰和因素影响,不安于高职 教育的办学本位,而是积极谋划升本升格,有些 院校因缺乏良好的办学环境和条件支持,教 学改革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高职办学仍然普 通化。因此福建省实际上错过了当时良好的发 展机遇,以至造成福建省高职教育发展远低于全 国同期平均水平。 2l世纪以来,因快速扩招给福建省高职教育 带来了发展时问短、新建院校多、新办专业多、新 进教师多等状况,更造成了办学投入短缺、基础 设施条件不足、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师资队伍 素质较低、人才培养缺乏质量特色、毕业生就业 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福建省对高职教育 的发展只注意规模与数量上的增长.对内涵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不够重视.质量提升方面的措施办法不多。在全 国各省市纷纷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统筹规划 与资金投入力度、并在引导高职院校密切与当地 高等教育 经费不足是制约福建省高职教育发展和质 量提高的瓶颈。在“国家和各级的投人是高 职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成为共识,特别是 产业发展方面,在加强政校企合作、实验实训环 节、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出台支持高职院校内 涵建设的配套措施阶段,福建仍未出台与国 家相应的配套发展,对福建省高职教育这一 阶段的发展水平产生了较大影响。l6】1 2006—2013 2011年全国地方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教育经 费支出达到15 072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 费支出水平已达8 011元,且超过这一水平的省 区有17个.超过10 000元以上投入的省区有7 个(北京、、宁夏、、广东、内蒙古、辽宁) 年,全国高职院校经历了示范校建设快速改革发 展的7年,探索以岗位群技术逻辑体系为中心设 计课程体系,替代以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为 中心的课程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 性。而江苏、浙江、广东、天津等发达地区的高职 教育已从人才培养这单一功能转入到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全方位的功能探索上 来,以不断跟上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特色的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吸 引力。这一阶段福建省高职院校在示范建设大 潮与生源减少危机的“双压力”下进行深化改革 与提升,但还停留在人才培养、社会培训这两大 功能上,在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方面较为薄弱; 教育行政虽然加大了规划、、引导、监督等职 能的发挥,推进高职教育在教学改革与内涵提升 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引导支持力 度不大,资金投入不够,在全国高职竞争大潮中 缺乏优势。 二、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策略 (一)进一步通过与机制的创新,引领福 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当前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内涵建设阶 段,但总体上,相对于有关先进发达省份,福建省 仍显基础薄弱,还存在许多问题。继续努力优化 发展环境,仍然是福建省高职教育健康快速 发展与转型提升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 应当通过立法等各种途径举措,继续完善与职业 教育发展相配套的,以推进福建省高职教育 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办学经费投入、校企合 作、行业企业参与等方面,要着力增强激励与约 束力.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手段。 的情况下,福建省高职生均投入仅为4828元,成 为全国31个省市的倒一水平。|7 J2 为此,当前 亟需切实落实相关,把福建省高职生均预算 内拨款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改变福建省高职院 校主要依赖学费来生存的办学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 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国家的不断扶持与 机制的不断革新。在当今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 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环境下,迫切需 要省市加大导向,不断调整、完善与创 新福建省高职教育发展的与机制,如,创新 有利于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机制:帮助高职 院校搭建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平台,建立主 导、行业指导、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 机制,创新、行业及社会各方利益相关 者共同分担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与校企 合作长效动力机制;成立职教集团或与工业园区 共建.校企合作办学等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制 定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体系,把 专业、行业影响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列为重要指 标,鼓励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健全兼职教师引 进机制,建立兼职专业教师的兼职薪酬制度;改 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 规律的招生考试制度、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让 更多学生获得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深造机会;与此 同时,要引导高职院校深化院校内部管理和 运行机制的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质量监控机 制,激发院校办学积极性,推动院校在适应发展、 服务社会、开拓市场中有所作为、科学发展。[8l4 6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二)进一步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和衔接 贯通.推进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由于福建省大多数高职院校为新办院校,办 学时问短。高职教育自身的结构体系不尽合 理,结构优化迫在眉睫。特别需要部门和行 业开展科学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引导福建省高 职教育专业结构、类别结构与福建省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 产业调整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重点解决福建省产 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如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高 技术产业等急需的_T程技术类人才、高新技术类 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类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与.根据福建 省各地市产业经济的发展目标、院校专业特点和 办学条件,分类型分层次确立院校和专业的发展 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体系,制定分层 次发展措施,增强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和社 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 力量建设一批符合海西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专 业群。以促进福建眢专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当前福建省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策略是,适 度促进办学规模扩充与结构调整,而重心则在于 强化办学内涵特色的提升。目前,福建省高职院 校的实验实训室等教学设施硬件资源与“双师 型”教师队伍等软件资源方面已严重滞后于规模 超常扩张、新专业拓展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现 实所需,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制约人才培养质 量提升和内涵特色发展以及作用发挥的主要矛 盾。各院校要充分运用好、行业企业、校友 等各种社会资源,明确办学理念和思路、加强战 略规划和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办学经费的筹 措能力,吸引各方面力量合作办学,募集到更为 充裕的办学资金,为教育教学条件提供有效保 障;要建立起密切、稳定的产学及校企合作关 系,共同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促进 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 福建省高职急缺专业、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建 设,引导院校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 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第三方为主的教 62 高等教育 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实现规模发展与内涵发 展的有机统一;要打造福建高职院校骨干体 系。集中力量建设起一批在模式转型、机制创新、 多元变革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示范高职院校,示范带动全省高职院校的全面 优质发展,力争一定数量的院校进入全国知名高 职院校行列。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模式、办学 机制上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要按照国家构建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 调力度,上下贯通职业教育的不同办学层次,形成 贯通中职、高职、技能型本科、应用型硕士及博士 的宝塔型的职业教育体系模型。同时兼顾中等职 业教育学生在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技能型本科衔 接的就业与升学不同需求,设计好人才培养方 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 教育相结合,促进高职办学模式转型,加强企业员 工培训,不断满足企业对员工转岗、提升技能与知 识的迫切需求。提升企业员_[持续发展能力,以适 应海西建设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注 意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增强普通高校与高 职院校、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统筹与衔接力 度,促进福建省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体 系的沟通、协调与发展。[9_ (三)进一步通过教学改革、升级转型,促进 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 高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其可持续发展 的生命线,也是其科学发展的基本标志。福建省 高职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张后,急需把发展重心转 向“服务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终身发 展”并重的轨道上来,提高质量、转型提升、打造 品牌应当成为福建省高职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的根本任务和战略重心。 要主动适应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紧密与、行业、企业的 联系,把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的主要任 务,把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核 心,逐步推进校企一体化、培养培训一体化、学历 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一体化、中高职应用型本科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一体化、专兼教师一体化“五个一体化”特色形 成,以实现高职教育办学的转型提升:同时,在人 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发展的理念。重视学生 成长成才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 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要培养一支理 论和技能过硬,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开发与技 术服务的专业教师团队,以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 才培养的质量快速提升的同时。突显高职院校人 才高地的优势,彰显高职院校自身价值及其在校 企合作中的吸引力:_1 0] 衄屯 要努力增强福建省高 职教育的国内外影响力,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 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四)进一步通过打造特色、强化服务,努力 提高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 近十多年来,福建省高职院校地方办行业办 民办。有如雨后春笋,客观上高职办学水平参差 不齐.尚未形成“协调、和谐”与“相促进、共发 展”的特色与局面.如工科专业少,与区域支柱产 业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学生实践能 力不强.无法彰显高职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背景下,福建省高职 院校尚未完全树立“服务区域经济与学生发展需 求”的办学理念,未及时跟上全国高职教育发展 的步伐。在育人理念上存在着许多的价值冲 突,人才培养上谈不上特色与品质。高职只有具 备鲜明特色和良好品质,人才培养具备独特性、 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服务海西社会经济发展 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奠定高职教育在海 西建设中的地位。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海 西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求.借鉴江苏、浙 江、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重视与支持高职 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合理办学规划,整合办学 资源。优化办学环境。促进与海西战略发展相适 应的高职专业结构的快速形成,为加快福建省新 型工业化进程提供重要的技术应用型人力资源。 同时要继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理顺办学关 系。推进福建省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与特色化 建设步伐;高职院校应以国际化视野,在开放、合 高等教育 作、服务方面有新的思维与作为,提升服务产业 能力,提高办学品质、创建院校品牌,不断拓宽高 职教育人才培养、科研与技术服务、文化传承的 服务功能;切实加强闽台高职合作交流,在相关 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能力和水平、管 理和机制等方面提升办学竞争力,在教师的 引进与输出、学生的吸引与外送等方面实现互通 取得实效,从而形成海西高职影响力.为海峡两 岸产业大融合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注释: ①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历年的《福建省教育事业统计简 明资料》统计综合。 ②毛涤生、郭启熹著,《福建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事 记》,福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1998年编,第1— 40页 参考文献: 『1]福建中华职业大学、福州闽江职业大学课题组.福 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 (4). [2]毛涤生,孙芳仲.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十年[M].福 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林艺芳.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探 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5). 『4]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 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J].江苏高教,2009(1). 『5]朱双荣.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设的 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 [6]孙芳仲,黄鸿鸿,林若红.扩招对职业大学办学的 影响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2(3). 『7]马树超,王伯庆.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8]马树超,王伯庆.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 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9]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江清悠] 63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高等教育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rujian since Rearm and Opening——up LIN Yifang Abstract:The paper stated that Fuji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ance by stages,clear target pattern,improvement of multivariant school—running system and school constuctiron and slow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And then it put forward that we must lea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Fuji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perfect policy and mechanism of innovation,promote its system construction with improvement of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improve its quality with deepening the reform,and increase its contribution with building brand and strengthen service. Keywords:Fujia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in change,development strategy (上接第57页) Educational Status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Longyan University.Jiaying University and Huizhou University ZH0NG Kunmao Abstract:Such local universities as Longyan University,Jiaying University and Huizhou University are located in different economic zones and communities,however they are facing the same or similar problems,i.e.they have come across common bottleneck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These local universities can be analyzed and diagnosed in SWOT matrix SO as to determin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When the strategies for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re made,such dimensions have to be put into consideration as their positioning,characteristics,staffs and researche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status quo;strategies;SW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