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的读音是:yī luò。
伊洛的拼音是:yī luò。 繁体是:伊洛。 注音是:一ㄌㄨㄛˋ。 简体是:伊洛。 结构是:伊(左右结构)洛(左右结构)。
关于伊洛的造句
1、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区在遭受纳尔吉斯强热带风暴两个多星期后,东盟成员国才说服缅甸来会面讨论为灾民们提供援助的问题。
2、伊洛斯没有料到本尼迪克把话题扯得那么大,虽然皇帝暗中嘱咐要抓教宗把柄,但是涉及到北方异教徒的时候,连皇帝也承认必须倚赖于博教的大法师。
3、上排名第一的‘伊洛湖’与第二大湖‘月水湖’全部在亚伊洛河的河畔两侧,由亚伊洛河给两湖供给水源,福泽周边千里方圆。
4、乌鹊泽方日里,扼中原要冲,北临管汴、南接汝颍、西枕伊洛、东望鸿沟。
5、所谓无障碍生活委员会,是摩伊洛学修院、大学附属高等学校独特的生活制度之一。
关于伊洛的诗词
《夜游图·崤函伊洛好家居》 《次韵伊洛道中》 《一落萦·伊洛清波》
伊洛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亦作“伊雒”。指二程理学。参见“伊洛之学”。伊洛[yīluò]⒈亦作“伊雒”。指二程理学。参见“伊洛之学”。基础解释: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伊雒”。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伊洛流域。引《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韦昭注:“伊出熊耳,洛出冢岭。禹都阳城,伊洛所近。”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唐杜甫《北征》诗:“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宋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清叶襄《禹陵》诗:“泉源留俭德,伊洛想神功。”⒉指二程理学。参见“伊洛之学”。
三、网络解释
伊洛古文中多指伊水和洛水,多指洛阳地区。综合释义:亦作“伊雒”。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伊洛流域。《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韦昭注:“伊出熊耳,洛出冢岭。禹都阳城,伊洛所近。”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唐杜甫《北征》诗:“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宋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清叶襄《禹陵》诗:“泉源留俭德,伊洛想神功。”'程颐、程颢的学说。因其曾讲学于伊、洛之间。网友释义:古文中多指伊水和洛河汉语大词典:(1).亦作“伊雒”。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伊洛流域。《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韦昭注:“伊出熊耳,洛出冢岭。禹都阳城,伊洛所近。”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唐杜甫《北征》诗:“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宋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清叶襄《禹陵》诗:“泉源留俭德,伊洛想神功。”(2).指二程理学。参见“伊洛之学”。国语辞典:伊、洛二水的合称。伊洛[yīluò]⒈伊、洛二水的合称。引《书经·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⒉程颐、程颢的学说。因其曾讲学于伊、洛之间。引《宋史·卷四五九·隐逸传下·刘勉之传》:「时蔡京用事,禁止毌得挟元祐书,自是伊、洛之学不行。」辞典修订版:伊、洛二水的合称。《书经.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程颐、程颢的学说。因其曾讲学于伊、洛之间。《宋史.卷四五九.隐逸传下.刘勉之传》:「时蔡京用事,禁止毋得挟元佑书,自是伊、洛之学不行。」其他解释:1.伊水,洛水二川。《尚书·禹贡》:「伊洛瀍涧,旣入于河。」;《后汉书·西羌传》:「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晋、何劭〈游仙〉诗:「友道发伊洛。」;《昭明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昭明文选·谢灵运·诗》:「伊洛旣燎烟,函崤没无像。」其他释义:1.亦作'伊雒'。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伊洛流域。2.指二程理学。参见'伊洛之学'。
关于伊洛的词语
伊洛渊源续录 伊洛之学 伊洛间意 洛洛 伊洛瀍涧 洛鲤伊鲂 伊洛竭 伊洛渊源录 伊洛 特洛伊木马
关于伊洛的单词
Pailo Jailolo Trailoiu Jaillot Wailo Trailov
关于伊洛的成语
洛阳纸贵 驰志伊吾 下车伊始 洛阳才子 巫山洛水 纸贵洛阳 匪朝伊夕 自诒伊戚 桓伊三弄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